基本信息
书名:嘉德讲堂 辑
:49.00元
作者:潘公凯 王鲁湘 等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1011225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嘉德讲堂”就像一位艺术的者,不仅给我们推开艺术殿堂之门,还如数家珍地给们讲解艺术品的文化历史渊源、流传轶事、收藏要点。 “嘉德讲堂”的演讲者都是美术、古籍、陶瓷等专业领域的名家,他们传递给我们准确的知识,更传递给我们一种文化的情怀。
内容提要
《嘉德讲堂》收录嘉德讲堂举办的以艺术品收藏为主题的十余场讲座,包括潘公凯《从潘天寿看中国话的传承和发展》、王鲁湘《墨比天高——李可染的水墨艺术》、杨丹霞《怀袖雅物妙无穷》等主题讲座。不仅介绍了绘画知识,还介绍了古籍、佛像、家具、鼻烟壶、篆刻、紫砂、玉器、陶瓷的欣赏、鉴别知识,并穿插有生动的小故事,通俗易懂,是较好的绘画艺术普及读物。
目录
序
宋元绘画的欣赏与收藏∕龚继遂
中国画笔墨的精神性∕潘公凯
黄宾虹绘画的赏与鉴∕梅墨生
李可染的水墨艺术∕王鲁湘
从潘天寿看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潘公凯
清代的“臣字款”绘画与宫廷绘画∕聂崇正
《秘殿珠林》《石渠宝笈》著录书画及其聚散/杨丹霞
敦煌故事∕拓晓堂
历代佛教造像文化浅析∕黄春和
《长物志》与文人家具∕周默
清代鼻烟壶的鉴赏∕张荣
齐白石篆刻艺术浅析∕罗随祖
春华珍品话紫砂∕黄健亮 黄怡嘉
乾隆帝与乾隆玉∕徐琳
略谈如何欣赏中国古陶瓷∕吕成龙作者介绍
潘公凯,艺术家、美术理论家、美术教育家,连续在中国两所重要的美术学院(中国美院、中央美院)担任院长,主持并领导了两所学院的跨越式发展。八十年代以来,潘公凯提出的中、西两大艺术体系“互补并存,双向深入”的学术主张,在中国美术界颇有影响。著有《中国现代美术之路》、《中国绘画史》、《限制与拓展》、《潘天寿绘画技法解析》、《潘天寿评传》等。主编《中国现代美术之路图鉴》、《现代设计大系》、《潘天寿书画集》、《中国美术60年》、《潘天寿全集》等大型画册丛书。近十年主持《中国现代美术之路》大型学术课题的研究和撰写。
潘公凯,艺术家、美术理论家、美术教育家,连续在中国两所重要的美术学院(中国美院、中央美院)担任院长,主持并领导了两所学院的跨越式发展。八十年代以来,潘公凯提出的中、西两大艺术体系“互补并存,双向深入”的学术主张,在中国美术界颇有影响。著有《中国现代美术之路》、《中国绘画史》、《限制与拓展》、《潘天寿绘画技法解析》、《潘天寿评传》等。主编《中国现代美术之路图鉴》、《现代设计大系》、《潘天寿书画集》、《中国美术60年》、《潘天寿全集》等大型画册丛书。近十年主持《中国现代美术之路》大型学术课题的研究和撰写。
文摘
序言
读完《嘉德讲堂》,我对中国艺术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过去,我总觉得中国传统艺术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似乎只存在于博物馆和古籍中。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核,依然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闪耀。潘公凯先生在论述中,常常会将古代艺术的理念与当代社会现象相结合,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是如何具有超越时代的生命力。他对于“气韵生动”的解读,让我明白了艺术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形式上的美,更在于其内在的“精气神”。而王鲁湘先生的视角则更加广阔,他将艺术置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探讨艺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精神,并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评分第一次翻开《嘉德讲堂》潘公凯、王鲁湘等人的这本集子,便被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所包裹。我本身并非艺术史的专业人士,更多的是抱着一种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好奇和敬畏来阅读。潘公凯先生的文字,总是能用最朴实、最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深奥的艺术理论和历史脉络娓娓道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于中国画“笔墨”二字的解读,不只是技法层面的探讨,更是上升到了哲学、文化、精神的维度。他没有回避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反而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引导读者去思考,去理解为什么那些看似“老古董”的笔墨精神,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王鲁湘先生的视角则更加宏大,他将艺术置于更广阔的中国文化语境中,探讨艺术与历史、哲学、社会思潮之间的相互影响。他的论述常常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看到古人是如何在他们的时代里,用画笔、用文字,去表达对世界、对人生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受,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像是一场精神的洗礼。我之前对于中国书画的认识,很多都停留在表面的、浅层次的欣赏,例如山水画的意境、人物画的传神,但很少去深究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和哲学思考。通过阅读《嘉德讲堂》,我开始意识到,每一笔、每一墨,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潘公凯先生在书中对于“意境”的阐述,让我明白了中国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摹,更是一种“移情”的表达,是将观者的情感、心境融入其中,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的营造,需要艺术家深厚的学养和对自然深刻的体悟。而王鲁湘先生对于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转折点的分析,让我得以窥见艺术发展的脉络,理解那些伟大的艺术家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革新和突破,从而推动了中国艺术的进步。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带我入门”的书,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艺术的魅力,而不是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嘉德讲堂》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个愿望。它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平易近人的语言,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中国艺术的世界。潘公凯先生对于中国画“写意”的讲解,让我彻底打破了以往对于“写实”的固有观念。他强调写意画并非不写实,而是以一种更概括、更提炼的方式去表现事物的神韵,做到“似与不似之间”。这种“似与不似之间”的微妙之处,正是中国艺术最令人着迷的地方,它留给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王鲁湘先生则像是我的向导,带领我穿越历史的迷雾,去探寻那些影响深远的艺术流派和大师的创作理念,让我对中国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嘉德讲堂》并非一本简单的艺术普及读物,它更像是一扇门,为我打开了通往中国艺术深邃世界的大门。我尤其喜欢潘公凯先生对于“气韵生动”的解读,这不仅仅是中国画评价的一个标准,更是对一种生命状态、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他让我明白了,好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是能够传递出一种生命的力量和精神的活力。而王鲁湘先生则用他的历史眼光,为我梳理了中国艺术发展的脉络,让我看到了中国艺术是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并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讲解,常常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新的认识。
评分第一次读到这本书,就被潘公凯先生对中国画“笔墨”的独到见解所吸引。他没有把笔墨看作是单纯的绘画技巧,而是将其上升到一种哲学层面,认为笔墨是中国人认识世界、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他让我理解到,笔墨中的虚实、浓淡、干湿,都蕴含着深刻的东方哲学思想。而王鲁湘先生的论述,则更加侧重于历史的维度,他为我梳理了中国艺术史上那些重要的流派和艺术家,让我得以窥见中国艺术的演变过程。他的讲解,常常带有历史的厚重感,让我对中国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读完《嘉德讲堂》,我对中国艺术的理解,仿佛从“看山是山”升级到了“看山不是山”的境界。潘公凯先生对中国画“意境”的阐释,让我明白,中国画的魅力不在于精确的写实,而在于通过寥寥数笔,勾勒出无限的想象空间,让观者在画中体悟到一种超越物质的“意”。这种“意”的传递,需要艺术家深厚的学养和对人生、对自然的深刻感悟。而王鲁湘先生则以他开阔的历史视野,为我呈现了中国艺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思潮、哲学观念相互激荡,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艺术体系。他的讲解,让我看到了中国艺术的博大精深,也让我更加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看似高深的艺术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并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潘公凯先生在阐释中国画的“笔墨”时,并没有停留在枯燥的技法层面,而是将其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哲学思想紧密结合,让我看到了笔墨背后所蕴含的东方哲学智慧。他让我明白,为什么中国人会对“笔墨”如此情有独钟,因为其中蕴含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对生命本质的理解。而王鲁湘先生则像是我的历史老师,他用生动的语言,为我勾勒出中国艺术发展的宏伟画卷,让我得以窥见那些伟大的艺术家是如何在各自的时代,用他们的才华和智慧,为中国艺术史增添光彩。
评分每次翻开《嘉德讲堂》,都感觉像是在与两位智者对话。潘公凯先生的文字,总能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引导我深入思考中国艺术的本质。他对于“写意”的阐释,让我明白,艺术的最高境界并非完全的模仿,而是对事物内在精神的捕捉和升华。这种“写意”的精神,贯穿了中国艺术的始终,也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而王鲁湘先生的视角,则更加宏观和历史化。他将艺术置于社会、文化、哲学的大背景下,让我看到艺术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连。他的论述,常常让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新的理解和感悟,也让我更加珍视那些流传下来的艺术瑰宝。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所呈现的艺术知识,更在于它所激发出的思考。我之前对于中国画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被一些片面的说法所误导,例如认为中国画就是“没有透视”或者“不讲解剖”。《嘉德讲堂》用扎实的论据和清晰的逻辑,逐一消除了这些误解。潘公凯先生对于中国画“笔墨”的深入剖析,让我理解到,笔墨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表现力,它能够传达出力量、速度、质感,甚至情绪。而这种表现力,恰恰是中国画独特的美学魅力所在。王鲁湘先生则以他独特的历史洞察力,为我揭示了中国艺术发展过程中那些关键性的时刻,以及这些时刻对中国艺术走向的深远影响,让我对中国艺术的整体发展脉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