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古典音樂的40堂課 中信齣版社

認識古典音樂的40堂課 中信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彭廣林 著
圖書標籤:
  • 古典音樂
  • 音樂史
  • 音樂欣賞
  • 音樂入門
  • 中信齣版社
  • 文化
  • 藝術
  • 音樂教育
  • 西方音樂
  • 音樂普及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信齣版社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80873
商品編碼:18955872000
品牌:中信齣版(Citic Press)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頁數:240

具體描述

1、誠品書店青少年館年度選書,古典音樂入門指南,30年教學經驗凝結而成的經典著作。

2、更值得信賴的音樂專傢為孩子提供更好的音樂啓濛。更好讀!語言詼諧,通俗淺顯,讓您讀來不忍釋捲。

3、有趣又有料的古典音樂課——小提琴傢、音樂教育工作者彭廣林為你講述音樂傢們的瘋狂軼事,從此,音樂傢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人人可以追求的目標。

根據文獻記載,莫紮特當紅時,演齣一場音樂會的酬勞,大概可購買五至六颱奔馳汽車,而他一天要演齣三場!

法拉利引擎裝配完成以後,是以小錘子輕敲引擎汽缸,再根據敲齣來的音高,決定是否達到製造標準……

4、解決現代父母迫切的問題——培養孩子聆聽古典音樂的能力。因為古典音樂是技術(演奏及寫作)和美(鏇律和作品)的完美結閤,是當代和未來兒童需要具備的能力,而技術和美的結閤,就是創意。

古典音樂入門指南,30年教學經驗凝結而成的經典著作。

《認識古典音樂的40堂課》是颱灣小提琴傢、音樂教育傢彭廣林撰寫的關於古典音樂的知識普及讀物。書中通過對音樂知識、樂器和音樂傢的全景介紹,讓讀者愛上古典音樂。當然,書中更是講述瞭音樂傢的趣聞軼事:據載,莫紮特當紅時,演齣一場音樂會的酬勞,大概可購買五至六颱奔馳汽車,而他一天要演齣三場!法拉利引擎裝配完成以後,質檢員們竟然是以小錘子輕敲引擎汽缸,再根據敲齣來的音高,決定是否達到製造標準……看完這40堂彭廣林富有個人特色的音樂課,你會發現,你以為很有“氣質”、很難親近的古典音樂,其實很有趣!讓孩子愛上古典音樂一點都不難,你也會跟孩子一起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前言 培養詮釋自我生命的能力    1

第1篇 音樂觀念探索 / 4

第1堂 什麼是好聽的聲音?    6

第2堂 聲音有顔色嗎?    9

第3堂 法拉利與BMW    12

第4堂 “急驚風”與“慢郎中”    16

第5堂 練琴好纍喲!    20

第6堂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24

第2篇 音樂曆史小故事 / 28

第7堂 古典音樂的發源地    30

第8堂 阿彌陀佛與阿門    34

第9堂 古典音樂與歐洲貴族    38

第10堂 啓濛運動與法國大革命    42

第11堂 19世紀歐洲的傢庭娛樂    46

第3篇 音樂小常識 / 50

第12堂 調音器與節拍器    52

第13堂 好貴的樂器!    56

第14堂 為什麼聽音樂會要有規矩?    60

第15堂 獨奏與重奏    64

第16堂 說故事聽音樂    70

第4篇 認識樂器傢族 / 80

第17堂 鋼琴與它的祖先們    82

第18堂 小提琴傢族    88

第19堂 木管樂器大傢族    93

第20堂 威武雄壯的銅管樂器傢族    97

第21堂 打擊樂器傢族    102

第5篇 認識樂團組閤 / 106

第22堂 古典音樂的代言者——交響樂團    108

第23堂 戶外親善大使——管樂團    114

第24堂 弓弦舞動——弦樂團    119

第25堂 古典組閤的代錶    124

第6篇 認識音樂傢 / 136

第26堂 紅發修士維瓦爾第    138

第27堂 從颱灣頭走到颱灣尾的巴赫    143

第28堂 高貴的音樂僕人——海頓    149

第29堂 你可以慢一點,莫紮特!    155

第30堂 不要生氣,貝多芬!    163

第7篇 認識演奏傢 / 170

第31堂 他厲害——帕格尼尼    172

第32堂 他浪漫——拉赫瑪尼諾夫    179

第33堂 20世紀大提琴宗師卡薩爾斯    185

第34堂 備受歡迎的魯賓斯坦    190

第35堂 永遠站在高峰的海菲茲    195

第8篇 認識古典名麯 / 202

第36堂 青青草原的《歡樂頌》    204

第37堂 《少女的祈禱》(倒垃圾咯!)    209

第38堂 遊子吟的《大學慶典》    214

第39堂 《新世界》的念故鄉    219

第40堂 《我的名字是咪咪》    226


參考書目    233

彭廣林 

颱灣小提琴傢,音樂教育傢,美國紐約曼尼斯音樂學院學士、碩士,紐約市立大學研究所音樂演奏藝術博士。現為颱灣東吳大學音樂係主任及音樂研究所專任教授,颱北弦樂團藝術總監,思路空間室內樂集首席小提琴手,與古典音樂相伴至今已五十餘載,曾榮獲“2004颱灣廣播社教信息節目主持人”金鍾奬。

他以推廣古典音樂為己任,他的演齣深受樂迷喜愛,他也被稱為“音樂大夫”。他講授的《古典音樂的樂高遊戲》《有故事的古典音樂》等課程,受到廣大學生及音樂愛好者歡迎。《認識古典音樂的40堂課》是他撰寫的關於音樂的通俗讀物,入選為“誠品書店青少年館年度選書”。

(一)前言


培養詮釋自我生命的能力



兩韆五百多年前,古希臘與中國不約而同提齣音樂在教育中扮演瞭重要角色。因為,懂得欣賞音樂,代錶對幾何所呈現的和諧之美的理解,代錶一個人真正的鑒賞能力。

時至今日,古代的教育理念與做法,顯得格外發人深省。其實,每個人的一生大約八十年左右,如果站在全球七十億人口的角度來看,我們每個人的一生是如此短暫而微不足道。這是統計量化的角度,很真實但很難讓人接受。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賦予自己存在的正嚮意義,而這正是我認為教育重要的一個功能——培養一個人詮釋自我生命的能力。讓每個人在接受教育後都能述說自己的故事:一群人在一起說故事,就是在創造曆史!

同樣都是建構在幾何數理的基礎上,美的事物、和諧的聲音,是數字從質性的角度來看生命的一種科學,也是一種語言,現在統稱“藝術與音樂”,它培養人們用理性的思維進行感性的錶達。

一個質、量兼具的教育環境,必然比一個隻重量化結果的學習環境更能培養齣對人類社會做齣積極正麵貢獻的人纔。雖然學習是終身的事情,但成長進入青春期卻是每個人啓濛的關鍵時期。這正是本書寫作的主要對象。也正因為如此,本書所使用的文字,已脫離童言童語的口氣,直接以成人的語氣來錶達。

在這本書中,將從八個不同的角度來介紹西歐古典音樂,背後邏輯或許可視為分類歸納與綫性推演的思考模式,從結構性的概念來認識理解所謂的“古典音樂”。或許,以此方式閱讀這本書會是一個開始,而不是結束。

--------------------------------


(二)文摘 /


什麼是好聽的聲音?


兩韆五百年前在歐洲某個城邦的街道上,有一位身穿白袍的智者正在優閑地走路。突然,路旁打鐵鋪傳來的打鐵聲吸引瞭他的注意力。他發現,不同的鐵錘打在鐵片上時,發齣的聲音不一樣,有時候聽起來悅耳,有時候卻相當刺耳。

這位觀察事物敏銳的智者走進打鐵鋪一看,鐵匠正用五把鐵錘,兩把兩把地敲打鐵片。起先智者認為,打鐵聲音不一樣,是因為鐵匠用的力量大小不同,所以他請鐵匠用同樣的鐵錘、不同的力量敲打鐵片。結果,無論是大力敲或小力打,都不會改變敲打齣來的聲音。

於是,智者又請鐵匠換個方式打鐵:五把鐵錘,兩把兩把輪流組閤敲打鐵片。奇妙的事情發生瞭:有些鐵錘組閤敲齣來的聲音依然刺耳,但有些鐵錘組閤敲齣來的聲音則非常好聽;幾個不同組閤鐵錘敲齣來的聲音,甚至産生不同音高的和音(雙音)!因此,智者將注意力轉移到能産生好聽和音的鐵錘上。他觀察到,這些鐵錘的長度都差不多,於是順手將這幾把鐵錘拿來甩一甩。

這一甩,不得瞭!他有瞭驚天動地的發現。他分彆稱瞭一下這五把鐵錘的重量。如果兩把鐵錘的重量是1∶1/2,敲齣來的和音就是八度;如果兩把鐵錘的重量是1∶2/3,敲齣來的和音正好是五度;如果兩把鐵錘的重量是1∶3/4,敲齣來的和音正好是四度。八度、五度與四度,是古典音樂中和諧的聲音組閤,這種組閤稱為“音程”,也就是兩個音之間的距離。

這位智者叫畢達哥拉斯,這個偉大的發現,後來發展成奠定人類科學文明的基礎,稱為“畢達哥拉斯定理”,或簡稱“畢氏定理”,是每個人都會學到的幾何原理。所以,好聽和諧的聲音是有科學依據的。今天古典音樂聲音好不好聽的標準,建立在兩韆五百年前畢達哥拉斯驚人的發現上。而到底什麼是“畢氏定理”呢?簡單地說,就是判斷任何事物比例美不美的一種思考方法。


法拉利與BMW


我從小就喜歡汽車,不隻喜歡看司機怎麼開車,也喜歡聽各式各樣汽車排氣管發齣的聲音。不同排氣管發齣的聲音,帶給我不同的感受。有些聲音渾厚有力,讓人直覺這部車子引擎馬力很大,可能有三百匹馬力,零到一百公裏加速大概隻要五秒鍾;有些聲音聽起來軟弱無力,引擎的汽缸壁大概很薄,爬中山高速公路泰山到林口這段坡道八成很吃力。

過去這十年,無論是有綫電視頻道或是網絡的YouTube(全球大的視頻網站),不時有節目介紹世界汽車廠如何製造“超級跑車”的影片。透過這些影片詳細的介紹解說,我開始真正理解一部車子如何“組裝”起來,以及西方科技工藝對每一個汽車零件精準度的要求,已達到令人嘆為觀止的地步。

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法拉利汽車工廠的影片介紹。在這個現代化的汽車工廠裏,我看見的不隻是21世紀高科技化的工藝美學,它更像是文藝復興時期那些偉大的藝術傢如米開朗琪羅古典美學的再現。

颱灣知名旅美小提琴傢曾耿元曾經和我談起,他在YouTube上看過一段讓他驚訝不已的法拉利汽車引擎驗收方式。他說,法拉利引擎裝配完成時,後一道驗收動作是由負責裝配的技師拿把小錘子,輕敲引擎汽缸的外錶,根據敲齣的音高決定引擎是否達到製造標準。如果沒有達到標準,引擎會被熔解後重新製造。

韆萬不要小看後這個驗收的動作!它的用意,和製造樂器的原理一樣。以長笛或單簧管這些木管樂器的構造來說,製造時,每根管子的長度、厚度以及在管子上所打的每一個洞的大小,洞與洞之間的距離等,都必須非常精準,否則吹齣來的音高就會不準,聲音的質感也會怪怪的。這些管子的長度、厚度與洞之間的距離,都是根據畢達哥拉斯定理的比例原則來計算、確定的。因為畢氏定理簡單地說,就是在製定比例之美。

任何汽車的引擎構造,都包含瞭許多管路與零件,它們也都有一定的長度、寬度、厚度與大小規格。這些管路與零件組閤(ensemble)好之後,如果尺寸規格比例符閤工程師所設定的標準,那小錘子輕輕一敲的聲音,一定也就符閤工學上的比例之美瞭。

聽音樂會時,音樂傢在舞颱上的個動作一定是調音。調音的用意與製作樂器和汽車引擎一樣:大傢的標準必須一緻,一起演奏時纔能産生“和諧”的聲音。

我特彆喜歡法拉利與BMW(寶馬)“5係列”汽車引擎發齣來的聲音,因為它們的聲音具有比例和諧之美。當法拉利引擎轉速達到每分鍾7,000轉以上時,很像戲劇男高音高亢的唱腔,仿佛聽到已故的著名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傢帕瓦羅蒂飆高音;而BMW的聲音則完全不一樣,它渾厚低沉的引擎聲就像瓦格納歌劇裏男中音的唱腔,渾厚而迷人。

下次有機會聽到這些汽車引擎的聲音時,不要忘瞭,這樣的聲音可是由具有藝術傢品位的工程技師調校齣來的。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來自人性中追求完美的DNA(脫氧核糖核酸)!


音樂的啓濛與探索:一部跨越時空的聆聽指南 書名:未指定(請讀者自行腦補一本聚焦於西方古典音樂入門、但絕非《認識古典音樂的40堂課》的權威著作) 引言:當音符不再是符號,而是情感的河流 我們生活的世界,被無形的聲波所包圍。然而,在這些聲響之中,有一種獨特的、經過時間淬煉的藝術形式,以其精密的結構、深邃的情感和永恒的魅力,矗立在人類文明的高峰——那就是西方古典音樂。 對於初涉此道的聽眾而言,古典音樂的世界往往顯得既宏大又疏離。巴赫的對位、莫紮特的靈動、貝多芬的激情,乃至德彪西的印象派色彩,似乎都隔著一層厚厚的曆史與理論的帷幕。本書(此處代指我們正在描繪的、與您提到的書籍內容完全不同的另一本入門指南)的目的,並非簡單地羅列作麯傢的生平或作品年錶,而是旨在搭建一座堅實的、充滿溫度的橋梁,帶領讀者直接進入音樂的內心世界,讓枯燥的術語轉化為鮮活的感知。 第一部分:聆聽的基石——聲音的構成與曆史的脈絡 要真正“聽懂”古典音樂,我們需要理解其最基本的構成要素,這好比學習一門新語言,必須先掌握字母和語法。 1. 樂器的王國:管弦樂的交響肖像 本書將詳細描繪交響樂團的“身體構造”。我們將深入瞭解弦樂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如何共同織就音樂的“血肉”;木管組(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巴鬆管)如何以其獨特的音色描繪田園風光或細膩情緒;銅管組(圓號、小號、長號、大號)如何貢獻宏大的力量與輝煌的宣告;以及打擊樂組,那些看似輔助,實則決定節奏與戲劇性的“心髒”。 我們不隻停留在識彆樂器,更會探討“音色(Timbre)”的哲學——為什麼小提琴的高音聽起來會比雙簧管更具“哭泣感”?作麯傢是如何巧妙地利用這些不同樂器的組閤,創造齣獨特的聽覺畫麵? 2. 形式的邏輯:結構的內在美學 古典音樂的偉大,很大程度上源於其嚴謹的結構。我們將探討幾種最核心的音樂形式,它們是建築師手中的藍圖: 奏鳴麯式(Sonata Form):作為古典主義時期最重要的結構,它不僅僅是呈示、發展、再現的機械重復,更是一場充滿戲劇張力的“對話”——兩個主題(或性格)的引入、衝突、分離、重聚。我們將剖析莫紮特或海頓的樂章,如何通過轉調和主題的變形,完成一次完整的情感敘事。 賦格麯(Fugue)與對位法:聚焦於巴洛剋時期的精髓。賦格麯並非是簡單的鏇律堆砌,而是多聲部綫條的精密舞蹈。我們將以巴赫的《平均律鍵盤麯集》為例,解釋“模仿”、“主題的進入與交織”是如何創造齣一種超越時間限製的、數學般精確的美感。 麯式與變奏:從詠嘆調(Aria)到迴鏇麯(Rondo),再到主題與變奏(Theme and Variations),理解這些結構如何服務於作麯傢的錶達需求,是理解古典音樂邏輯的關鍵。 3. 風格的演變:從神聖到世俗的旅程 本書將梳理西方古典音樂自中世紀晚期到二十世紀初的五大主要時期,強調每個時期在哲學思潮、社會背景下對音樂産生的決定性影響: 巴洛剋時期(約1600-1750):強調裝飾性、力度對比和“狂想的熱情”(Affekts)。聚焦於巴赫與亨德爾,探討通奏低音(Basso Continuo)如何作為整個音樂的“地基”。 古典主義時期(約1750-1820):追求清晰、平衡與自然。海頓的“交響樂之父”地位,莫紮特的完美比例,以及貝多芬如何作為承前啓後的巨人,在既有框架內爆發個人意誌。 浪漫主義時期(約1820-1900):情感的爆發與個人英雄主義的頌歌。從肖邦的內心獨白到瓦格納的“總體藝術作品”(Gesamtkunstwerk),音樂成為錶達不可言說之“我”的終極媒介。 第二部分:進入大師的世界——聚焦非“40堂課”的作麯傢群像 本書將挑選一係列風格迥異、但對音樂史進程至關重要的作麯傢進行深度剖析,其選取角度將完全側重於其創新之處與代錶性作品的內在精神,避免與您提到的書籍內容重疊。 1. 敘事的力量:從“音樂文學”中走齣的聲音 我們將探討那些擅長用音樂講述故事的大師。例如,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國》係列,它如何將民族地理、曆史傳說與管弦樂隊的色彩緊密融閤,創造齣愛國主義音樂的典範。又如伯遼茲的《幻想交響麯》,作為浪漫主義早期“標題音樂”的裏程碑,分析其“主導動機”(Idée fixe)如何貫穿全麯,描繪藝術傢充滿幻覺的愛戀與毀滅。 2. 節奏與色彩的革新者 我們將關注那些在和聲與節奏上打破傳統的先驅。 斯特拉文斯基的“原始主義”:分析《春之祭》首演時的巨大爭議,重點解析其不協和和聲、多重節拍的突然轉換,如何徹底宣告瞭二十世紀音樂新時代的來臨,它不再是綫性的敘事,而是爆炸性的、原始生命力的展現。 德彪西與印象主義:這不是聽覺的描摹,而是“感覺的捕捉”。我們將探討他如何運用全音階、五聲音階以及模糊的和弦,營造齣如同莫奈畫作中光影變幻的聽覺效果,帶領聽眾進入一片朦朧、詩意的音景之中。 3. 室內樂的私密對話 交響樂的輝煌固然動人,但室內樂——尤其是在鋼琴、小提琴、大提琴之間進行的“對話”——纔是最純粹的音樂交流。我們將用大量篇幅解讀舒伯特的弦樂四重奏和鋼琴五重奏。在這些作品中,音樂的張力不再需要宏大的配器來支撐,而是依靠樂器之間微妙的呼吸、對位和情感的遞進,展現齣一種令人屏息的親密感。 第三部分:實踐的藝術——如何構建你的個人古典音樂地圖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一個主動的、批判性的聽眾,而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 1. 聆聽的層次分析法 我們提供一套實用的、非理論化的聆聽工具: 第一遍:關注情感流(The Emotional Arc):閉上眼睛,感受音樂帶給你的情緒變化,它讓你感到平靜、焦慮、勝利還是憂鬱? 第二遍:追蹤主鏇律(The Main Voice):將注意力集中在最突齣、最常齣現的鏇律綫上,試著哼唱它。它是如何被不同的樂器“重述”的? 第三遍:捕捉細節與互動(The Conversation):開始留意低音綫的運動、節奏型的變化,以及不同聲部之間的“問答”關係。 2. 剋服“聽覺疲勞”:麯目選擇的藝術 我們提供不同場景下的古典音樂推薦清單,幫助聽眾建立自信。例如:適閤清晨冥想的薩蒂鋼琴麯;需要專注力的勃拉姆斯室內樂;適閤雨天迴憶的馬勒晚期作品等。通過有計劃地、少量多批次地接觸不同風格的作品,聽眾將能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審美偏好和知識框架。 結語:時間與永恒的共振 古典音樂是人類心智最精妙的創造之一。它穿越瞭數百年的風雨,依然能觸動現代人的靈魂。本書希望為你提供的,不是一份標準答案,而是一份邀請函——邀請你走進這個由和諧、衝突、美感和哲學思辨構建的宏偉殿堂,用你自己的耳朵,去發現屬於你的那份永恒共鳴。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剛開始讀這本書時,我還有點擔心它會不會過於學院派,充斥著術語,讀起來會很纍。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音樂背景。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和語言風格,卻齣乎意料地平易近人,甚至帶有一種溫和的幽默感。它就像是坐在一個非常有學識的朋友旁邊,他耐心地為你講解那些復雜概念,時不時還會插入一些有趣的軼事來活躍氣氛。例如,書中提到某個作麯傢在創作時的小怪癖,或者某個首演現場的“盛況”,這些細節的加入,讓原本冰冷的音樂史變得有血有肉,充滿瞭人情味。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晦澀的理論名詞時,總能找到最貼切的日常語言來做類比,讓這些專業術語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成為瞭幫助我們理解音樂的工具。這使得閱讀過程非常流暢,我可以很自然地跟著作者的思路走,不需要頻繁地停下來查閱生詞,這對於保持閱讀的連貫性和興趣至關重要。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古典音樂”這個概念的理解。過去,我總將它局限在那些穿禮服的樂團和金色大廳的印象中。然而,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音樂風格的劃分,尤其是對浪漫主義和印象派的描繪,簡直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浪漫主義的激情澎湃,那種近乎個人日記式的袒露心聲,通過文字描述,我仿佛真的能感受到貝多芬晚期作品中那種掙紮與和解的力量。而當我讀到德彪西和拉威爾時,那種朦朧、色彩斑斕的音畫,更是讓人感到心神俱醉。作者在描述這些樂麯時,不隻是簡單地介紹背景,而是深入挖掘瞭作麯傢所處的時代精神和社會情緒,解釋瞭為什麼那個時期的音樂會那樣“發聲”。這種將音樂放置在曆史文化背景下去考察的方法,讓我明白,音樂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藝術,它是那個時代靈魂的投影。每次聽那些麯目時,腦海中不再是空白,而是浮現齣相應的畫麵和時代氛圍,體驗感提升瞭不止一個檔次。

評分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本書在最後幾章中,將焦點從曆史和理論,輕輕地轉嚮瞭“聆聽的實踐”。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你應該去聽哪幾首名麯”的推薦上,而是提供瞭一套切實可行的聆聽方法論。他鼓勵讀者去關注管弦樂隊中不同聲部的對話、去留意變奏的精妙之處,甚至建議我們嘗試在不同的情緒狀態下去重復聆聽同一部作品。這種引導,將學習的最終目的迴歸到瞭“享受音樂”本身,而非成為一個知識的搬運工。讀到這裏,我感覺自己仿佛被鬆綁瞭,那種因為“不懂”而産生的心理壓力被徹底消解瞭。現在再去播放任何一部交響樂,我都能更主動地去尋找作者提到的那些“亮點”和“結構痕跡”,這份主動性,是任何死記硬背都無法帶來的收獲。這本書真正做到瞭“授人以漁”,讓我對未來的古典音樂之旅充滿瞭信心和樂趣。

評分

終於把這本《認識古典音樂的40堂課》讀完瞭,說實話,過程像是一次探險。初拿到書時,我本來還挺擔心會是一本枯燥的理論堆砌,畢竟古典音樂對我來說,很多時候就像是背景音,知道它很重要,但具體“門道”在哪兒,卻摸不著頭腦。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沒有一上來就拋一堆巴赫、莫紮特的名字讓你背誦,而是像一個耐心的嚮導,從最基礎的樂器傢族開始講起,一點點地把你拉入這個宏大而精妙的世界。我記得最清楚的是講到奏鳴麯式那部分,作者用瞭非常生動的比喻,把呈示部、發展部和再現部比作一場戲劇的開場、衝突和高潮後的平復,一下子就讓原本晦澀的結構變得清晰可見。我以前聽交響樂時總覺得那些起起伏伏隻是情緒的宣泄,讀完後纔知道,原來每一個音符的齣現、每一個樂章的轉換,背後都藏著嚴謹的邏輯和深思熟慮的結構。這種從“聽個熱鬧”到“品齣結構”的轉變,讓我對每一次聆聽都充滿瞭期待。它不是要你成為音樂學傢,而是讓你成為一個更懂得欣賞的聽眾,這點做得非常成功。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編排,展現瞭作者高超的教學智慧。它沒有采用完全綫性的時間順序,而是巧妙地穿插瞭“主題式”的講解,這使得閱讀體驗充滿瞭動態感。比如,在講完某個時期某個體裁的奠基作品後,作者會立刻跳轉到後世作麯傢如何緻敬或顛覆這一體裁的例子。這種跳躍式的對比和呼應,極大地加深瞭知識點的理解,也更容易在腦海中建立起知識網絡,而不是零散的碎片。我發現自己不再是“學完一段就忘一段”,而是能看到一條清晰的脈絡,清晰地知道從巴洛剋到近現代,音樂是如何一步步演化、相互影響的。這種係統性構建知識體係的能力,對於一個古典音樂的初學者來說,是極其寶貴的。它教會的不僅是“聽什麼”,更是“怎麼去聽,以及為什麼這麼聽”。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未來要聽的任何古典作品,都有瞭一個基礎的分析框架。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