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中国建筑史(第二版)香港三联书店梁思成9789620438387进口

图像中国建筑史(第二版)香港三联书店梁思成9789620438387进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建筑史
  • 梁思成
  • 建筑史
  • 中国文化
  • 艺术史
  • 香港三联
  • 进口图书
  • 建筑学
  • 历史
  • 图像中国建筑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联合书店专卖店
出版社: 香港三联书店
ISBN:9789620438387
商品编码:19210148800

具体描述

本書是已故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教授早年用英文寫成的一部簡明中國建築史,旨在藉著大量照片和圖版,就中國古代建築的結構體系及其形制的演變,向西方讀者作個通俗的解說。其資料源於作者本人和中國營造學社同仁於三、四十年代在中國廣大地區所作的大量實地考察、測繪記錄;書中圖版及照片絕大部分也是作者及其主要助手當年所親自繪製和拍攝的。

全書內容包括:中國建築結構體系的起源;明清兩朝保存下來的兩部中國古建築基本法規;佛教傳入以前的中國建築;石窟建築;從唐到清以來中國木建築的三個發展時期;中國佛塔(方形、多層式和密檐式);其他磚石建築如陵墓等。


作者簡介:

梁思成(1901-1972),著名建築家。1924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築。1927年獲建築碩士學位。同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生院學習。1928年回國,任東北大學建築系系主任和教授。1931年任中國營造學社法式部主任。1932年任北京大學教授,講授中國建築史。1933年兼任清華大學教授,講授建築學。1947年獲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梁思成先生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主持並參加調查過2000多處古代建築的實例,積累了大量的中國古代建築的珍貴資料,對中國古代建築、古代藝術發展、特徵和成就進行過系統和深入的研究。積極參加首都北京的城市規劃和北京十大建築的設計工作。努力探索中國建築的創作道路,還提出文物建築保護的理論和方法,在建築學方面貢獻突出。1919年設計清華大學王國維先生紀念碑,1934年設計北京大學地質館,1949年主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設計,1952年主持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等。 主要著作有《清式營造則例》、《中國建築史》、《營造法式注釋》、《中國雕塑史》等。 編者簡介:林洙,著名建築學傢梁思成的遺孀,1962年與梁思成結婚,陪伴梁思成走過了11年的艱難歲月。自1973年開始整理梁思成遺稿,先後參與編輯《梁思成文集》、《梁思成建築畫集》、《梁思成全集》,著有《大匠的困惑》、《建築師梁思成》等,編有《建築文萃》、《未完成的測繪圖》等。




好的,下面是一部关于中国建筑史的图书简介,其内容不涉及《图像中国建筑史(第二版)》香港三联书店梁思成9789620438387进口。 --- 华夏之魂: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与精神脉络 一部全面梳理中国古代建筑思想、技艺与文化内涵的权威著作 导言:凝固的史诗,流动的哲学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古老国度,其建筑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实用结构,更是承载了民族哲学、社会伦理与审美情趣的“凝固的史诗”。本书旨在系统地、深入地探讨自新石器时代至清末民初,中国古代建筑从萌芽、发展、成熟到转型的全过程,挖掘其背后深层的文化逻辑与技术革新。 本书跳脱出传统建筑史仅关注形制演变的窠臼,更着重于“技术、制度与思想”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试图揭示中国建筑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构建起一套独一无二的东方空间秩序。 第一编:奠基与雏形 (先秦至汉代) 第一章:礼制与方寸——早期聚落的起源 本章考察中国建筑的史前基础,从仰韶、河姆渡遗址的半地穴式与干栏式建筑中,探寻人地关系的最初形态。重点分析了早期建筑材料(土、木、茅草)的选择如何影响了后世结构体系的定型。 第二章:礼乐射御——西周礼制下的建筑规范 详细阐述西周时期“明堂”、“宫室”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建筑布局开始服务于宗法制度和等级观念,确立了中轴对称、前朝后寝的基本格局。通过对周礼的解读,展现建筑如何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第三章:木构的勃兴与规范化——秦汉的恢弘气象 秦汉帝国统一带来了对大规模工程的需求。本章深入剖析汉代建筑技术,特别是斗拱的初步成熟、台基的抬升以及屋顶形式(如歇山、庑殿)的固定。对汉代画像石、瓦当等图像资料的分析,重建了当时宫殿、陵墓和园林的空间面貌,探讨了“封禅”祭祀建筑的象征意义。 第二编:体系的成熟与美学的深化 (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第四章:信仰的东渐与本土的融合——宗教建筑的勃发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化大融合的时期。佛教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建筑语汇。本章聚焦于石窟寺、佛塔的建造技术,特别是楼阁式塔与密檐式塔的演变,以及这些外来形式如何被巧妙地融入本土木构体系,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寺”模式。 第五章:盛世气象——唐代建筑的雄浑与规范 唐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鼎盛期。本章系统梳理了唐代建筑的时代特征:尺度宏大、结构严谨、装饰简练。通过对长安城(大明宫、兴庆宫)布局的重构,探讨唐代“开敞、大气”的城市规划思想。重点分析了斗拱在唐代达到技艺的巅峰,其比例的精确与力的有效传导,是后世难以企及的典范。同时,辨析唐代不同类型建筑(如官署、寺院)的模数化应用。 第三编:精雕细琢与文人情怀 (宋辽金元时期) 第六章:技术理性与“营造法式”——宋代的制度化建造 宋代标志着建筑技术从经验的积累转向科学的规范。本章的核心是解读《营造法式》,这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总结的里程碑。详细分析了“材分制”如何实现了建筑构件的标准化与模数化,以及这种制度如何提高了建造效率和精度。对宋代建筑的“秀美、精巧”风格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 第七章:园林的兴起与士大夫的审美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文人阶层的崛起,私人园林成为表达个体哲学思想的重要载体。本章侧重于江南私家园林(如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分析叠山理水、借景对景、移步换景等手法,揭示建筑如何服务于诗意栖居的理想。 第八章:多元并存与域外影响——辽、金、元时期的建筑光谱 本章考察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对建筑文化的影响。辽金时期,在保持中原传统的同时,出现了更趋厚重、体量更大的建筑形式。元代则体现了藏传佛教建筑艺术的融入,展现了多民族融合背景下的建筑多样性。 第四编:集大成与式微 (明清时期) 第九章:皇权的中轴——明清宫殿的等级强化 明清两代,建筑艺术服务于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本章详述紫禁城这一世界级都城规划的杰作,分析其严格遵循的南北轴线、层层递进的院落系统,以及色彩(黄琉璃瓦、朱红墙)所蕴含的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重点分析了屋顶形式(如重檐庑殿顶)的等级化应用。 第十章:匠作的精妙与程式化——清代官式建筑的繁复美学 清代建筑在技术上达到了细致入微的境界,但风格上趋于程式化和装饰化。本章细致剖析了彩画的种类(和玺彩画、旋子彩画)与装饰母题(龙凤、海水江崖)的象征意义。对苏式、京式等地域性营造风格的比较研究,展现了地方工匠精神的独特光辉。 第十一章:民间建筑的生存智慧——地域性的生命力 在宏伟的宫殿背后,是广阔的民间建筑世界。本章考察不同地域(如徽派的马头墙、福建的土楼、川西的吊脚楼)的民居特色。分析这些建筑如何根据当地气候、材料、宗族结构,发展出独具匠心的抗震、保温、防御体系,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存智慧与环境适应能力。 结语:传统的未来 本书最后总结了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内在逻辑——以“木构架为核心、礼制为骨架、哲学为灵魂”的统一性。并探讨了晚清以来,在西方现代思潮冲击下,中国传统建筑所面临的挑战与如何寻求当代转化的可能性。 核心价值: 脉络清晰: 从技术演变梳理建筑风格的内在驱动力。 视角宏大: 将建筑置于社会、政治、哲学背景下进行深度解读。 细节扎实: 结合考古发现、文献记载与现存实例,提供坚实的论据支撑。 本书是建筑学者、历史爱好者、文化研究者以及所有对华夏文明有深厚兴趣的读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读物。它不仅是一部历史书,更是一扇通往古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中国古代建筑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阅读一些历史小说或者观看一些古装影视作品的时候,总会被那些恢弘壮丽的宫殿、典雅精致的园林所吸引。然而,对于建筑本身的结构、风格演变以及背后的文化含义,我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因为缺乏系统性的了解。我尝试过阅读一些传统的学术著作,但枯燥的文字和晦涩的术语常常让我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听说它是由梁思成先生编著,这位先生在中国建筑史研究领域的地位无需多言,他的著作本身就是一座宝库。而“图像”二字,更是点亮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我设想,书中会有大量的插图、照片,甚至可能是复原图,能够清晰地展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中国建筑的特点。这对于像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真正地“看懂”中国建筑,理解它们是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又是如何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精神的。

评分

最近迷上了研究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而建筑无疑是地域文化最直观的载体之一。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在建筑风格、材料运用、施工工艺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这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气候以及人文因素。我之前在网上搜集过一些关于江南园林、北方四合院、徽派建筑等的信息,但总感觉零散不成体系,难以形成完整的认知。这本书的题目“图像中国建筑史”,让我眼前一亮。我猜想,它应该能够以一种更加直观、系统的方式,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中国各地建筑的魅力。特别是“第二版”的字样,意味着内容可能经过了更新和补充,信息会更加准确和全面。我非常好奇书中对于各地建筑风格的比较和分析,是否能解答我心中关于地域性建筑差异的疑问。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看到不同地域建筑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它们是如何在各自的生态环境中演化至今的,这对于我理解中国的多样性文化非常有帮助。

评分

这本《图像中国建筑史》(第二版) 刚拿到手,还没来得及细看,不过从装帧和纸张的质感上,就能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我之前读过不少关于中国古代艺术史的书,但总觉得文字性的描述,缺乏直观的感受。尤其是建筑,那些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没有图,真的很难在脑海里勾勒出完整的画面。所以,当我在网上看到这本书的介绍,提到它“图像”的特点时,就立刻被吸引了。我个人是比较喜欢通过视觉来学习和理解历史的,总觉得这样更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香港三联书店的名声在外,出版的书籍质量通常都有保障,所以对它充满期待。虽然我还没开始阅读,但仅从书的“颜值”来看,就已经值回票价了。我猜想,这本书一定能弥补我以往阅读经验中的不足,让我在理解中国建筑的宏伟与精巧上,有一个质的飞跃。我特别期待书中那些珍贵的历史图片,希望能从中看到古代匠人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感受那些历经沧桑的古老建筑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除了文字记载,建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时代的审美、技术水平、社会结构,甚至当时的哲学思想。我之前有过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零散知识,但总感觉像是一堆没有串联起来的珍珠。这本书的出现,恰好能帮我把这些珍珠串起来。我尤其看重“图像”这个关键词,因为它意味着书中有大量的视觉材料。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示不同朝代的代表性建筑,从先秦的夯土建筑,到汉代的木构建筑,再到唐宋的雄伟宫殿,以及明清的精美园林,每一个时代都应该有其独特的风貌。我希望通过书中的图片,能够清晰地看到建筑的构件、比例、装饰等细节,从而理解不同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发展。同时,我也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建筑背后历史故事的介绍,让这些冰冷的建筑活起来,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读者,我对中国古代建筑始终充满了敬畏和好奇。我曾经参观过一些古迹,那些历经风雨却依然屹立不倒的建筑,无不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技艺。然而,在缺乏专业知识的情况下,我往往只能“看热闹”,而难以“看门道”。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以及“图像”二字,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我推测,这本书应该能够通过大量的图片,生动地展示中国建筑的演变历程和艺术成就。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一些标志性的建筑,比如故宫、天坛、苏州园林等,并对它们的结构、布局、装饰进行深入的解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中国建筑史知识上的空白,让我能够以更专业、更深入的视角去欣赏和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同时,我也希望能从中了解到一些关于古代建筑材料、施工技术以及建筑师(如果当时有这个称谓的话)的知识,从而更全面地认识这个伟大的文化遗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