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1901-1972),著名建築家。1924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築。1927年獲建築碩士學位。同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生院學習。1928年回國,任東北大學建築系系主任和教授。1931年任中國營造學社法式部主任。1932年任北京大學教授,講授中國建築史。1933年兼任清華大學教授,講授建築學。1947年獲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梁思成先生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主持並參加調查過2000多處古代建築的實例,積累了大量的中國古代建築的珍貴資料,對中國古代建築、古代藝術發展、特徵和成就進行過系統和深入的研究。積極參加首都北京的城市規劃和北京十大建築的設計工作。努力探索中國建築的創作道路,還提出文物建築保護的理論和方法,在建築學方面貢獻突出。1919年設計清華大學王國維先生紀念碑,1934年設計北京大學地質館,1949年主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設計,1952年主持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等。 主要著作有《清式營造則例》、《中國建築史》、《營造法式注釋》、《中國雕塑史》等。 編者簡介:林洙,著名建築學傢梁思成的遺孀,1962年與梁思成結婚,陪伴梁思成走過了11年的艱難歲月。自1973年開始整理梁思成遺稿,先後參與編輯《梁思成文集》、《梁思成建築畫集》、《梁思成全集》,著有《大匠的困惑》、《建築師梁思成》等,編有《建築文萃》、《未完成的測繪圖》等。
我对中国古代建筑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阅读一些历史小说或者观看一些古装影视作品的时候,总会被那些恢弘壮丽的宫殿、典雅精致的园林所吸引。然而,对于建筑本身的结构、风格演变以及背后的文化含义,我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因为缺乏系统性的了解。我尝试过阅读一些传统的学术著作,但枯燥的文字和晦涩的术语常常让我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听说它是由梁思成先生编著,这位先生在中国建筑史研究领域的地位无需多言,他的著作本身就是一座宝库。而“图像”二字,更是点亮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我设想,书中会有大量的插图、照片,甚至可能是复原图,能够清晰地展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中国建筑的特点。这对于像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真正地“看懂”中国建筑,理解它们是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又是如何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精神的。
评分最近迷上了研究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而建筑无疑是地域文化最直观的载体之一。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在建筑风格、材料运用、施工工艺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这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气候以及人文因素。我之前在网上搜集过一些关于江南园林、北方四合院、徽派建筑等的信息,但总感觉零散不成体系,难以形成完整的认知。这本书的题目“图像中国建筑史”,让我眼前一亮。我猜想,它应该能够以一种更加直观、系统的方式,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中国各地建筑的魅力。特别是“第二版”的字样,意味着内容可能经过了更新和补充,信息会更加准确和全面。我非常好奇书中对于各地建筑风格的比较和分析,是否能解答我心中关于地域性建筑差异的疑问。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看到不同地域建筑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它们是如何在各自的生态环境中演化至今的,这对于我理解中国的多样性文化非常有帮助。
评分这本《图像中国建筑史》(第二版) 刚拿到手,还没来得及细看,不过从装帧和纸张的质感上,就能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我之前读过不少关于中国古代艺术史的书,但总觉得文字性的描述,缺乏直观的感受。尤其是建筑,那些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没有图,真的很难在脑海里勾勒出完整的画面。所以,当我在网上看到这本书的介绍,提到它“图像”的特点时,就立刻被吸引了。我个人是比较喜欢通过视觉来学习和理解历史的,总觉得这样更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香港三联书店的名声在外,出版的书籍质量通常都有保障,所以对它充满期待。虽然我还没开始阅读,但仅从书的“颜值”来看,就已经值回票价了。我猜想,这本书一定能弥补我以往阅读经验中的不足,让我在理解中国建筑的宏伟与精巧上,有一个质的飞跃。我特别期待书中那些珍贵的历史图片,希望能从中看到古代匠人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感受那些历经沧桑的古老建筑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除了文字记载,建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时代的审美、技术水平、社会结构,甚至当时的哲学思想。我之前有过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零散知识,但总感觉像是一堆没有串联起来的珍珠。这本书的出现,恰好能帮我把这些珍珠串起来。我尤其看重“图像”这个关键词,因为它意味着书中有大量的视觉材料。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示不同朝代的代表性建筑,从先秦的夯土建筑,到汉代的木构建筑,再到唐宋的雄伟宫殿,以及明清的精美园林,每一个时代都应该有其独特的风貌。我希望通过书中的图片,能够清晰地看到建筑的构件、比例、装饰等细节,从而理解不同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发展。同时,我也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建筑背后历史故事的介绍,让这些冰冷的建筑活起来,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读者,我对中国古代建筑始终充满了敬畏和好奇。我曾经参观过一些古迹,那些历经风雨却依然屹立不倒的建筑,无不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技艺。然而,在缺乏专业知识的情况下,我往往只能“看热闹”,而难以“看门道”。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以及“图像”二字,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我推测,这本书应该能够通过大量的图片,生动地展示中国建筑的演变历程和艺术成就。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一些标志性的建筑,比如故宫、天坛、苏州园林等,并对它们的结构、布局、装饰进行深入的解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中国建筑史知识上的空白,让我能够以更专业、更深入的视角去欣赏和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同时,我也希望能从中了解到一些关于古代建筑材料、施工技术以及建筑师(如果当时有这个称谓的话)的知识,从而更全面地认识这个伟大的文化遗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