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1901-1972),著名建築傢。1924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築。1927年獲建築碩士學位。同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生院學習。1928年迴國,任東北大學建築係係主任和教授。1931年任中國營造學社法式部主任。1932年任北京大學教授,講授中國建築史。1933年兼任清華大學教授,講授建築學。1947年獲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梁思成先生係統地調查、整理、研究瞭中國古代建築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主持並參加調查過2000多處古代建築的實例,積纍瞭大量的中國古代建築的珍貴資料,對中國古代建築、古代藝術發展、特徵和成就進行過係統和深入的研究。積極參加首都北京的城市規劃和北京十大建築的設計工作。努力探索中國建築的創作道路,還提齣文物建築保護的理論和方法,在建築學方麵貢獻突齣。1919年設計清華大學王國維先生紀念碑,1934年設計北京大學地質館,1949年主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設計,1952年主持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等。 主要著作有《清式營造則例》、《中國建築史》、《營造法式注釋》、《中國雕塑史》等。 編者簡介:林洙,著名建築學傢梁思成的遺孀,1962年與梁思成結婚,陪伴梁思成走過瞭11年的艱難歲月。自1973年開始整理梁思成遺稿,先後參與編輯《梁思成文集》、《梁思成建築畫集》、《梁思成全集》,著有《大匠的睏惑》、《建築師梁思成》等,編有《建築文萃》、《未完成的測繪圖》等。
作為一名對中華傳統文化有著深厚感情的讀者,我對中國古代建築始終充滿瞭敬畏和好奇。我曾經參觀過一些古跡,那些曆經風雨卻依然屹立不倒的建築,無不讓我驚嘆於古人的智慧和技藝。然而,在缺乏專業知識的情況下,我往往隻能“看熱鬧”,而難以“看門道”。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以及“圖像”二字,立刻吸引瞭我的目光。我推測,這本書應該能夠通過大量的圖片,生動地展示中國建築的演變曆程和藝術成就。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一些標誌性的建築,比如故宮、天壇、蘇州園林等,並對它們的結構、布局、裝飾進行深入的解讀。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填補我在中國建築史知識上的空白,讓我能夠以更專業、更深入的視角去欣賞和理解中國古代建築的博大精深。同時,我也希望能從中瞭解到一些關於古代建築材料、施工技術以及建築師(如果當時有這個稱謂的話)的知識,從而更全麵地認識這個偉大的文化遺産。
評分我對中國古代建築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閱讀一些曆史小說或者觀看一些古裝影視作品的時候,總會被那些恢弘壯麗的宮殿、典雅精緻的園林所吸引。然而,對於建築本身的結構、風格演變以及背後的文化含義,我往往感到力不從心,因為缺乏係統性的瞭解。我嘗試過閱讀一些傳統的學術著作,但枯燥的文字和晦澀的術語常常讓我望而卻步。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我聽說它是由梁思成先生編著,這位先生在中國建築史研究領域的地位無需多言,他的著作本身就是一座寶庫。而“圖像”二字,更是點亮瞭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我設想,書中會有大量的插圖、照片,甚至可能是復原圖,能夠清晰地展示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中國建築的特點。這對於像我這樣的非專業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真正地“看懂”中國建築,理解它們是如何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又是如何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曆史與文化精神的。
評分最近迷上瞭研究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而建築無疑是地域文化最直觀的載體之一。中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在建築風格、材料運用、施工工藝上都有著顯著的差異,這背後蘊含著豐富的曆史、地理、氣候以及人文因素。我之前在網上搜集過一些關於江南園林、北方四閤院、徽派建築等的信息,但總感覺零散不成體係,難以形成完整的認知。這本書的題目“圖像中國建築史”,讓我眼前一亮。我猜想,它應該能夠以一種更加直觀、係統的方式,帶領讀者穿越時空,領略中國各地建築的魅力。特彆是“第二版”的字樣,意味著內容可能經過瞭更新和補充,信息會更加準確和全麵。我非常好奇書中對於各地建築風格的比較和分析,是否能解答我心中關於地域性建築差異的疑問。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看到不同地域建築之間的聯係與區彆,理解它們是如何在各自的生態環境中演化至今的,這對於我理解中國的多樣性文化非常有幫助。
評分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個民族的曆史和文化,除瞭文字記載,建築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記錄瞭時代的審美、技術水平、社會結構,甚至當時的哲學思想。我之前有過一些關於中國古代建築的零散知識,但總感覺像是一堆沒有串聯起來的珍珠。這本書的齣現,恰好能幫我把這些珍珠串起來。我尤其看重“圖像”這個關鍵詞,因為它意味著書中有大量的視覺材料。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示不同朝代的代錶性建築,從先秦的夯土建築,到漢代的木構建築,再到唐宋的雄偉宮殿,以及明清的精美園林,每一個時代都應該有其獨特的風貌。我希望通過書中的圖片,能夠清晰地看到建築的構件、比例、裝飾等細節,從而理解不同時期建築技術和藝術的發展。同時,我也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關於建築背後曆史故事的介紹,讓這些冰冷的建築活起來,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
評分這本《圖像中國建築史》(第二版) 剛拿到手,還沒來得及細看,不過從裝幀和紙張的質感上,就能感受到齣版方的用心。我之前讀過不少關於中國古代藝術史的書,但總覺得文字性的描述,缺乏直觀的感受。尤其是建築,那些飛簷鬥拱、雕梁畫棟,沒有圖,真的很難在腦海裏勾勒齣完整的畫麵。所以,當我在網上看到這本書的介紹,提到它“圖像”的特點時,就立刻被吸引瞭。我個人是比較喜歡通過視覺來學習和理解曆史的,總覺得這樣更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香港三聯書店的名聲在外,齣版的書籍質量通常都有保障,所以對它充滿期待。雖然我還沒開始閱讀,但僅從書的“顔值”來看,就已經值迴票價瞭。我猜想,這本書一定能彌補我以往閱讀經驗中的不足,讓我在理解中國建築的宏偉與精巧上,有一個質的飛躍。我特彆期待書中那些珍貴的曆史圖片,希望能從中看到古代匠人的智慧和藝術創造力,感受那些曆經滄桑的古老建築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