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寻人不遇
定价:48.00元
作者: 比尔·波特,曾少立 赵晓芳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411438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目录
天 陈子昂、无名氏(诗经)、李白、杜甫
第二天 李清照、辛弃疾
第三天 曹植
第四天 阮籍、成公绥、白居易、欧阳修、苏轼
第五天 孟郊、韩愈、杜甫、白居易
第六天 、李商隐、王维、阮籍、刘禹锡
第七天 王维、杜甫、柳宗元、韩愈、杜牧
第八天 韦应物
第九天 李白、杜甫
第十天 薛涛
第十一天 杜甫、陈子昂
第十二天 贾岛、韩愈、无可禅师
第十三天 杜甫、李白
第十四天 屈原、骚坛诗社
第十五天 白居易、苏轼、欧阳修
第十六天 孟浩然、王维、李白
第十七天 李白
第十八天 苏轼
第十九天 杜甫、屈原
第二十天 谢灵运、黄庭坚
第二十一天 韦应物、白居易、陶渊明
第二十二天 王安石、辛弃疾
第二十三天 谢脁、李白
第二十四天 王安石、范成大
第二十五天 皎然禅师、石屋禅师
第二十六天 孟郊、朱淑真
第二十七天 苏轼、白居易、林逋
第二十八天 陆游
第二十九天 李白、谢灵运
第三十天 丰干禅师、寒山禅师、拾得禅师
比尔·波特
美国当代的作家、翻译家、汉学家。1970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机缘巧合之下开始学习中文,从此爱上中国文化。1972 年,比尔赴台湾一所寺庙修行,在那里过起暮鼓晨钟的隐居生活;1991 年,他又辗转至香港某广播电台工作,并开始长期在中国大陆旅行,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人情的书籍和游记,同时翻译多部佛学经典和诗集,在欧美各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比尔关于中国隐者的作品《空谷幽兰》出版后,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一版再版,畅销至今。近几年,他又相继推出了追溯中国禅宗文化与历史的《禅的行囊》、追寻黄河源头的《黄河之旅》、追溯中华文明史上辉煌篇章的《丝绸之路》,以及探秘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风情的《彩云之南》。这些关于中国文化之旅的游记作品同样受到了读者的喜爱。
火车一出站,司机立马提速。五分钟后,电子显示牌上的时速已超过三百公里,北京城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车窗外雾蒙蒙一片,能见度只有几百米。不到两个小时,火车就到了曲阜,要知道这里离北京可有五百公里啊!从曲阜一下车,我顿时觉得穿越到了公元前500年。和我一起玩穿越的,还有另外三个人。剩下的人,就继续乘车奔赴21世纪的上海或别的什么地方去了。到了出站口,我的朋友埃里克·鲁已经等候在那里了。
埃里克在中国干了三十年旅游业,和我的另一个朋友安迪·弗格森一起组织过到中国的禅修旅游。这并不是他们的主业,却也比单纯组织去看兵马俑或游长城挣得多。埃里克的家就在济南附近,他今天将有一天的时间,带我参观孔子的故乡。
会合以后,我们立即驱车向东南进发,那里是孔子的出生地——尼山。尼山距火车站不远,仅三十公里的路程,而且路也好走。乡村的空气与北京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尤其是沂河岸边,空气清新得让人永生难忘。农民把松树枝铺在马路上,让过往车辆把上面的松果辗压下来。虽然车流量不大,不过对他们来说足够了。农民把这些松果收集起来,然后卖给提炼精油的厂家。因此整条马路芳香四溢,令人神清气爽。
走了一段松枝路,我们就到达尼山脚下了。我在售票口买了一张成人票,埃里克有导游证,他可以免票。我俩没按常规游览路线从入口进去,而是从出口进去的。因为那里是孔子出生不久便被母亲遗弃的地方,我想先睹为快。
我们手头的旅游册上说,孔子的被遗弃可能与他的相貌有关。他那宽大而突出的额头,给人印象极深,或许还有史书未记载的迥异于常人的其他生理特征。另一种说法是,他是因为出身问题而被遗弃。孔子出生时,母亲才二十多岁,而父亲已经六十多岁了,而且他是由父母野合而生。我不明白为什么他的父母要野合,也许这隐喻着某种不正常或伤风败俗吧。当然,孔子被遗弃的故事,本身就疑点重重;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周王朝的先祖后稷身上。
不管怎么说,孔子后没有死,他活下来了。一只雌虎和一只雄鹰收养了他。我们走进一个岩壁不断渗水的洞穴,弯着腰,踩着人们垫在地上的石块,一直走到深处。里面有一块很大很平整的石头,我想,这也许就是孔子当年的婴儿床吧。
看完该看的东西,我们退出来,沿着一条石径拾级而上。这里不像是山,更像是一个土丘。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孔子的名字叫“孔丘”了。走到半道,石径变成了长满青苔的土路。我们的头顶是千年雪松的浓荫,小径的尽头是尼山书院。据说孔子曾在这里讲学,但我表示怀疑:这里离曲阜很远,夏天来这里避暑隐居还差不多,至于讲学嘛,你信吗?
看那些讲堂里桌椅板凳的模样,与其说是孔圣人的弟子用的,不如说是给乡村私塾的蒙童用的。这里的林林总总,似乎总想提醒来访者,孔老夫子以前在这里正襟危坐,就像《论语》记载的那样朗声吟道:“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那么问题来了,孔老夫子教授的课都有哪些呢?可以肯定有礼教和乐教,这是他喜欢的科目,当然还包括诗教。
出了书院,我们沿着主路下山,向公园入口而去。其间,我们在两处杂草丛生的庙宇稍作逗留:一处是启圣王殿,奉祀孔子父亲的;一处是毓圣侯祠,奉祀山神的。在古松葱茏的毓圣侯祠,有一通《元修尼山孔庙记碑》,刻于元惠宗至正二年(1342年)。
在下山的途中,我们在观川亭逗留了一会儿。这里就是孔夫子感叹生命流逝的地方。面对沂河水镇日站立,他给了生命一个精巧的隐喻:“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篇》)这时我想到了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他也是临流而立,看着河水在森林中出现又消
失。面对如此奇人奇景,我耸了耸肩:是的,我只有朝圣的份儿。
回到曲阜后,我又想起孔子的慨叹。是的,人生就像一条河,此一时,彼一时。企图寻找生命的全部意义,是不现实的执妄。赫拉克利特也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我们逝去的是什么,留下的又是什么?我的思绪如沂河之水,滚滚而来,汤汤不竭……
穿过老城后,开始向西走舞雩坛路。沂河流到这里,形成了南部的护城河。过了一个街区,我们停下来参观舞雩台(又称舞雩坛)。舞雩坛路即由此得名。《论语》记载,有一天孔子问弟子们,他们大的理想是什么。有的说要治国安邦,有的说要强国富民,还有的说要执事宗庙,而曾晳却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暮春时节,穿上春天的衣服,与五六位成人、六七个童子到沂河沐浴,到
雩台吹风,然后一路咏唱而归。)孔子对弟子们感叹道:曾晳同学想的跟我一样啊。
中国人在暮春的三月三进行沐浴,这是一个古老的仪式。今天它已演变成清明节,主要是祭扫先人的陵墓,在中国的老外把它称作“扫墓日”。汉语的“清明”二字,即是“扫除”“清洁”之意。我们来到舞雩台,这里曾是孔子、曾晳等人的舞蹈咏唱之所,而如今只是一个被植被覆盖的十米高的土墩。我本想找一条爬上土墩的路,却发现土墩都被石栏杆围了起来,里面种着密匝的雪松。我绕着土墩转了一圈,没发现一个入口。毫无疑问:谁都可以在舞雩台上舞蹈、在附近的沂河沐浴的时代早已经远去了。沂河在流逝,时代在变迁啊。
然后我们奔向下一个目标——周公庙,它位于曲阜城东北。曲阜曾经是东周时期鲁国的都城,是周公的分封地。周王朝在公元前1050年建立。孔子是周公的粉丝,崇敬周公,效法周公的礼乐,认为礼乐教化会使公室的风气好转。与周公有关的两本书——《诗经》《易经》,都有孔子的贡献。
参观周公庙成了我们的顺路之举,本不在行程安排之内。来到周公庙,我和埃里克是这里仅有的两位参观者。穿过大殿,映入眼帘的是十多株古松和一些石碑。石碑上满是铭文,其中包括一篇《金人铭》,文辞据说出自公元前2600年的黄帝之手,是老子《道德经》的思想源头。周公庙的大部分铭文已经磨蚀得模糊不清了,只能依稀认得前面的“言多必失,行多必悔”等一些残章。因为铭文上能认出的字不多,我们走个过场,然后进了空荡荡的大殿。
在大殿门口,我们停下来审视另一座记载周公庙历史的石碑。此碑已碎,仅留下后半部分。我们闲逛的时候,一只奇特的鸟一直跟着我们,它的样子,我没在任何中国鸟类图书中见过。还有十来只麻雀,貌似也对我们进入它们的领地表示好奇。
这地方如此冷清,倒提醒了我们,可能大伙儿都在吃午饭。一看表,确实到饭点了。于是我们便驱车穿过古北门,就近找了一个食宿两用的饭店。在那儿,我们依然是一的顾客。显然,这里因为可看的东西少,游客也少。埃里克点了满满一桌菜,囊括了当地的众多特色小吃,如熏豆腐、麻酱拌豆角、煎饼卷大葱等,还有冰啤,足够四五个人吃了。中国人吃饭不喜欢“光盘”,觉得尴尬,我无所谓,胃口好,总是一扫而光。
吃完饭我们就开拔,驱车向北去孔林。孔林是孔子后裔及其孔姓同宗的陵园。在曲阜,自称是孔子后裔的高达三万人,这听起来挺奇特,却是真的。前方出现一处路障,再过去就是孔林了。埃里克在车里等着,我打了辆三轮车,穿过路障,在大门口买了门票,进到孔林古老的牌坊。我以前来过这里,这次重游发现路边原来卖小纪念品的摊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长溜准备拉客的电瓶车。我没搭理电瓶车,又穿过两道拱门和一座小石桥。小石桥名叫洙水桥,其实它下面的河道已经干涸了。为防洪涝,洙水已经改道。洙水桥的北面是一座庙,供奉着孔子木主,叫享殿。过了享殿,就是通往孔子墓的甬道了。
孔圣人的陵墓非常简单,就是一座长满草的土丘,两通石碑。后面那通较小,貌似年代较久远,上面用篆书刻着“宣圣墓”三个字;前面那通大的,则用篆书刻着“大成至圣文宣王”七个字。孔子之所以谥号一个“宣”字,是因为从两千年前的汉朝开始,孔门儒学一直被奉为帝王治国的正统学说;“宣”有“宣讲、传扬”之意,符合孔子“万世师表”的身份。
我一直在等,等到别的游客都离开了,我一个人走上前去,极其虔敬地倒了两杯酒。虽然中国古代没有威士忌,但这种甜玉米酿造的酒,我想孔子是不会拒绝的。再说了,《论语》记载孔子很能喝,他曾说过:“美哉!惟酒无量,不及乱。”对于饮酒,我与孔子持同样的观点。一杯酒对我们彼此都是小意思,况且也符合他的圣言。我把祭祀他的那杯浇在石碑和墓冢上,干了自己这杯,然后回到埃里克的汽车里。
……
这本《空谷幽兰》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文字的享受,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洗礼。初翻开书页,我便被一种沉静而悠远的氛围所吸引,仿佛被带入了一个远离尘嚣的古老庭院。比尔·波特以他独特的视角,引导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早已化为传说的人物。我尤其喜欢他笔下对诗人精神世界的细腻描摹,那些曾经在寂寥山水间吟诵的诗句,在作者的解读下,仿佛有了新的生命力,不再是纸上的文字,而是鲜活的情感涌动。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诗人的生平轶事,而是深入挖掘他们内心深处的孤独、渴望与超脱。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通过作者的文字,变得触手可及。我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笔下竹林的清风,听到泉水叮咚的声音,甚至能体会到他们面对人生无常时的悲悯与旷达。这种对精神世界的深度探索,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内心,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循循善诱,引人入觉醒。
评分《空谷幽兰》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相对严肃的学术著作,但读起来却发现,比尔·波特更像是一位感性的行者,用他的脚步和心灵去丈量那些伟大的诗人的精神世界。他没有刻意去追求某种宏大的叙事,而是从细微处入手,通过对诗人生平、创作背景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思想深度。我常常在阅读时,脑海中会浮现出作者所描绘的场景:在幽深的竹林中,诗人临窗而坐,任思绪随着笔尖在纸上流淌;抑或是在寂寥的雪夜,借着微弱的烛光,吟诵出心中最真实的感受。这种画面感极强的描写,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与那些诗人一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那些流传千古的诗篇,背后蕴含的是何等丰富而深刻的人生体验。
评分我必须说,《空谷幽兰》给我带来的震撼是久违的。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跟随作者比尔·波特一同“朝圣”中国古代诗人,无疑是一种奢侈,更是一种馈赠。我惊喜地发现,作者的文字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证,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个人情感的投入。他以一种近乎对话的姿态,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交流,试图理解他们创作的动机,感受他们内心的波澜。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细节的捕捉,那些可能被历史洪流淹没的微小之处,在作者的笔下却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并没有刻意去拔高这些诗人,而是将他们还原为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个体,这使得他们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我仿佛能看到他们在大雪纷飞的夜晚,独自一人,燃起孤灯,写下千古绝句时的情景。这种亲切感,让我觉得与他们的距离瞬间拉近,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坛人物,而是可以对话的朋友。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沉静的力量。比尔·波特对于中国古代诗人的解读,并非那种卖弄学识的繁复铺陈,而是化繁为简,直抵人心的真诚分享。我被他那种温润如玉的笔触深深打动,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茶馆,听一位饱学之士娓娓道来。他没有试图去“征服”这些古人的思想,而是以一种谦卑和尊重的姿态,去“对话”,去“理解”。这种对话,不仅仅是关于诗歌的,更是关于人生,关于智慧,关于如何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我特别喜欢作者在阐述某个观点时,不时引用一些我并不熟悉但却意蕴深远的典故,这让我产生了一种想要继续深入探索的冲动。他就像一位引路人,在我对古代文化感到迷茫时,指引我走向一片更加开阔的天地。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智慧,往往蕴藏在最朴素的表达之中。
评分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被《空谷幽兰》所传递的宁静与智慧深深吸引。比尔·波特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探访那些伟大的中国古代诗人。我惊讶于他能够如此细腻地捕捉到诗人们在创作时的心境,以及他们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对话时的内心挣扎与超脱。他并没有用过于专业的术语去解读诗歌,而是用一种平实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那些古老而深刻的思想,转化为我们当下可以理解和体悟的智慧。我尤其喜欢他对于“空”与“幽”的阐释,这不仅仅是一种意境,更是一种人生哲学,一种在纷繁世事中保持内心清明的态度。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心灵的滋养,让我开始重新思考生活的本质,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空谷幽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