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
定价:45.00元
售价:34.2元,便宜10.8元,折扣76
作者:熊秉元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5060677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熊秉元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告诉我们社会中的一切现象,都可以用经济学的原理去解释。即便是那些在我们看来与经济毫无关系的事情,如家庭伦常关系、诚实的品质、司法的“公正”等。
本书通过16个章节,60个小故事,从人的特质到社会价值的演变,以经济学的视角,使一切事物的因果关系愈加清晰。作者用一只诙谐的笔,将复杂枯燥的经济学原理融入生活。使我们不需要太多的经济学知识,就能发觉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经济现象,同时塑造我们的经济学思维方式。
目录
推荐序 茅于轼
自序 何处是起点?
篇 生活中的经济学概念
章 经济学的基石
第二章 稻草人的由来
第三章 那一只看不见的手
第四章 对铜臭味的追求
第五章 谁懂谁的心?
第二篇 社会关系有“价签”
第六章 这种孩子,不养也罢
第七章 大道之行也
第八章 流逝的景观
第三篇 经济学与政治学的对话
第九章 政治过程的基本元素
第十章 真理和圣人
第十一章 到民主之路
第四篇 当法学遇上经济学
第十二章 公平正义的真正意义
第十三章 司法有价吗?
第十四章 司法女神的举止
第五篇 “钥匙”怎么用?
第十五章 以管窥天?
第十六章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无处不经济
照我的形象造神
情人眼中出西施
洪氏法则
稻草人
传统智慧的智慧
制度的基础
无处不在的市场机能
回归基本面
做事情的方法
价值的寄居处
比聪明
到繁荣之路
跨越自然形成的秩序
樱桃树的故事
樱桃是柠檬吗
诚实的价值
给同学的一封信
无所不在的竞租
问情是何物
疏离的眷恋
内敛的浪漫
资本论
价值的凝结
量变和质变之间
当小朋友不回家吃晚饭时
一条裤子的启示
人类往何处去
“市场机能”和“政治过程”的ABC
大家都站着———之一
大家都站着———之二
圣人满世界
赢家和输家
当老太太造访你家后院时
为真理而战
民主的真谛
民主的基础
到民主之路
民主的精髓
有关“公民投票”的“公民投票”
金手指的故事
智慧的火花
令人伤心和伤神的难题
多少柔情多少泪
“买路钱”的联想
先见之明的从容
后见之明的
“先见之明”或是“后见之明”
智慧的结晶
高指导原则
天平的机械原理
其情(不)可悯
远庖厨之后
相对的好坏
A—A1———之一
A—A1———之二
科学之钥和心中之尺
一以贯之的道
分别心
经济学无用论
我是体育老师
作者介绍
熊秉元,台湾地区家喻户晓的经济学家,曾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推翻的“科斯定理”。在华人经济学界,与张五常、黄有光、林行止并称为“四侠”,现为浙江大学教授,并担任多所国内外高校教授。
他也是法律经济学家。台大经济系毕业,美国布朗大学取得硕博士学位后,返回母校,在台大经济系暨研究所任教二十余年,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经济学和经济学方法论。目前为浙江大学永谦讲座教授,浙江大学法律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并在澳门大学法学院任教。近年来在两岸推展“法律经济学”,渐有成果。两岸三地主要大学的法学院里,担任讲座教授的经济学者,他是位,也是目前的一位。
熊秉元还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散文家。1993年,推出本经济学散文集《寻找心中那把尺》,即获选为“金鼎奖”推荐著作。目前,熊秉元已有两篇文章被选为台湾高职国文课文,是华人经济学家中获此殊荣的人。*著作《优雅的理性:用经济学眼光看世界》、《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正义的成本:当法律遇上经济学》备受好评。
文摘
序言
阅读《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一次思维的“洗礼”。熊秉元先生的文字,没有丝毫的说教感,更多的是一种引导,引导我们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他将复杂的经济学概念,分解成一个个易于理解的“小工具”,然后展示这些工具如何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作用。例如,当读到“柠檬市场”时,我立刻联想到了二手房交易中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以及这可能导致优质房源难以出售,劣质房源泛滥的现象。这种即时性的“顿悟”感,贯穿了整本书。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开始质疑一些约定俗成的观念,例如“免费午餐”的存在,以及“市场失灵”的可能性。它教会我不要轻易相信那些看似完美的解决方案,而是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经济逻辑。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分析者。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是将经济学原理罗列出来,更重要的是展现了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强大解释力。熊秉元先生的笔触,时而幽默风趣,时而深刻犀利,总能恰到好处地抓住问题的核心。我特别欣赏他对于“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探讨,他并没有简单地接受这个理论,而是通过对人类非理性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指出在现实生活中,情感、偏见、社会规范等因素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的。这让我意识到,自己并非总是那个“算无遗漏”的理性决策者,而承认这一点,反而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局限性,并尝试改进。书中关于“囚徒困境”的分析,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冲突有了更深的认识,理解了为何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合作能带来整体最优的结果,个体也会选择背叛。这本书,让我学会了站在更高的维度,去审视那些曾经困扰我的问题,并从中找到了新的解决思路。
评分刚翻开《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时,我还有点犹豫,毕竟“经济学”这三个字总让人联想到复杂的公式和冷冰冰的图表。但熊秉元先生的叙述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的示范,他避开了那些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的专业术语,而是像一个循循善诱的长者,用朴实无华却又极富洞察力的语言,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他将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些原理,巧妙地嫁接到微观的个体选择上,例如在讨论“外部性”时,他并没有直接搬出学术定义,而是通过邻里之间的噪音扰民、公共场所的垃圾乱丢等例子,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个人行为对他人和社会可能产生的正负面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引导行为。这种“小处见大”的叙事风格,让我能够轻松地将书中的知识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理解社会运行规律的大门,让我不再被动地接受事实,而是能主动去分析、去解释、去预测,甚至去影响。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知识,是能够应用于生活的,而熊秉元先生的《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正是这样一本经世致用的佳作。他以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将经济学这门“阳春白雪”的学科,变得“下里巴人”,让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中受益。我尤其喜欢他对“沉没成本”的解释,它不仅仅是关于金钱的损失,更包含时间、精力等投入,而我们常常因为不愿意承认过去的损失,而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跳出“沉没成本”怪圈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果断地做出取舍。同时,书中关于“公共物品”的讨论,也让我对社会资源的分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理解了为什么有些由集体提供的服务,会面临供给不足的问题。这本书,让我觉得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更是在与一位智慧的长者进行对话,他用经济学的语言,为我解读生活的密码,让我的人生少走弯路,多些明智。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思维的盛宴!我原本以为经济学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但熊秉元先生的《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他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例子,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豁然开朗。读这本书就像是拥有了一双能看穿事物本质的慧眼,无论是市场上的价格波动,还是人际间的选择博弈,甚至是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琐事,都变得有迹可循。比如,书中关于“机会成本”的阐述,让我深刻理解了每一次选择背后都意味着放弃的其他可能性,这不仅仅适用于金钱的付出,更渗透到时间、精力乃至人生的种种抉择中。再比如,他解释“信息不对称”时,用生活中买卖二手车、看病等场景举例,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市场并非总是完美,也学会了如何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做出更明智的判断。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掌握了一套通用的“生活说明书”,能够更理性、更深刻地理解周遭的世界,并做出更优化的决策。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自我认知和能力提升的飞跃,强烈推荐给所有渴望洞察生活本质的朋友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