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街道的美学 |
| 作者: | (日)芦原义信 |
| 定价: | 88.0 |
| 出版社: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7-05-01 |
| ISBN: | 9787559404398 |
| 印次: | 1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现代西方建筑理论众说纷纭,其中虽不乏真知灼见,不过这些理论的研究者却未必都具有建筑创作实际体验,故虽言之凿凿却不着痛处,难以指导设计实践。更有甚者,唯恐其理论不够“深奥”,乃一味旁征博引,玄之又玄,再加文字晦涩,读后令人如坠五里雾中。 芦原义信这部《街道的美学》则一扫上述弊端。作者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践。我以为这乃是此书的*特点。 该书以街道的视觉秩序的创造作为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的出发点,分别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发由浅至深论述如何发掘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中的视觉秩序规律。 |
| 目录 | |
006???? 章??? 建筑的空间领域 006???? 1.内部与外部 014???? 2.墙的意义 027???? 3.城郭 036???? 第二章??? 街道的构成 036???? 1.街道与建筑的关系 050???? 2.街道的构成 055???? 3.宽与高之比(D/H) 060???? 4.广场的美学 069???? 5.阴角空间 073???? 6.下沉式庭园技法与密接原理 092???? 7.次轮廓线与第二次轮廓线 108???? 8.俯视景观 112???? 9.室外雕塑的意义 116???? 第三章??? 关于空间的几项考察 116???? 1.小空间的价值 125???? 2.夜景——“图形”与“背景”的反转 139???? 3.留下记忆的空间 144???? 第四章??? 街道的分析 144???? 1.几个问题 148???? 2.澳大利亚帕丁顿的联排住宅与京都的町家 154???? 3.意大利奇斯台尼诺与爱琴海希腊诸岛 165???? 4.波斯街道——伊朗伊斯法罕 175???? 5.昌迪加尔与巴西利亚 190???? 第五章??? 结束语 198???? 后记 201???? 参考文献 ? ? 《街道的美学》 (下)目录 ? 004???? 章??? 关于空间领域的考察 004???? 1. 墙型建筑与地板型建筑 014???? 2.内眺景观与外眺景观 028?? ??3.中心的丧失 036???? 第二章??? 景观的构成 036???? 1.格式塔心理学在景观中的应用 043???? 2.水边的美学 060???? 3.街道的指标——? D /H 与W/D 070???? 4.绿化的美学 077???? 5.城市的色彩 080???? 第三章??? 对住宅和城市环境的建议与探索 080???? 1.社区性与私密性 094???? 2.住宅与庭园的探索 100???? 3.城市美化的进展 107???? 4.商业街的变迁——从旧货市到步行商业街 114???? 5.城市空间中的表演 132???? 第四章??? 景观的分析 132???? 1.埃菲尔铁塔与东京塔 145???? 2.米兰商场与浅寺前街 155???? 3.的桥 172???? 4.德国南方中世纪街道——罗曼蒂克之路巡礼 182???? 5.威尼斯街角上的思索 196???? 第五章??? 结束语——现代建筑展望 204???? 后记 207???? 参考文献 |
| 编辑 | |
街道的美学(上、下)收录了日本建筑大师芦原义信的两部作品《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文字都通俗易懂,作者把自己的理论用于了自己的建筑创作中,很有说服力。书中作者分析了外部空间,街道、景观、住宅等,结合大量的实例。其中传达着一个中心思想就是:城市,是所有人的城市,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了人而做的。如同很多日本建筑师一样,芦原义信强调对人文精神的把握。 芦原义信同时有东方和西方教育和工作的背景,在书中对比了日本、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建筑环境和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归纳出东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哲学思想以及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见解。 |
这本书的名声,我早就有所耳闻,周围不少喜欢城市漫步的朋友都在讨论。他们总是津津乐道于书中描述的那些“被忽略的细节”,比如光影在老墙上的变化,或者不同时代建筑风格的巧妙碰撞。我呢,一直是个比较务实的人,总觉得“美学”这个词有点遥不可及,跟我每天为生活奔波的节奏不太搭。我更关心的是,这条街有没有好吃的早餐店,下班回家能不能抄近路,还有路边的绿化是否做得足够好,能让空气稍微清新一点。所以,当朋友们热烈讨论时,我常常是插不上话的,只能点点头,心里却想着,这些“美学”的东西,到底能不能转化为实际的生活便利呢?是不是有点脱离了群众?我甚至怀疑,作者是不是生活在一个与我完全不同的世界,他的“街道”里,是不是没有拥挤的人群,没有刺耳的喇叭声,只有诗意的栖居?所以,我买这本书,更多的是一种好奇,想看看这些把“美学”挂在嘴边的人,究竟在说些什么,是不是真的能让我,这个平日里只关心柴米油盐的人,也能领略到其中的奥妙。
评分收到《街道的美学》这本书,我的心情复杂,夹杂着一种近乎“考古”的好奇。我一直对城市的发展变迁充满兴趣,尤其喜欢研究那些隐藏在现代都市下的历史印记。我总觉得,每一条街道,甚至每一块砖石,都可能诉说着一段被遗忘的故事。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挖掘那些老街巷的起源,分析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甚至探讨城市肌理的形成过程。我期待它能像一本地方志,用严谨的考据和生动的笔触,带领我穿越时空,去了解这座城市是如何一步步长成今天的模样的。我更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关于“消失的美学”的讨论,那些因为城市化进程而被拆除或改变的街景,它们曾经以何种方式存在,又为何消逝。这种带着怀旧和探究的眼光,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美学”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城市记忆的百科全书。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历史的碎片,串联成一幅完整的街道图景。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街道的美学》的时候,感觉它像一本充满了未解之谜的宝藏。我平时的工作是一名摄影师,尤其喜欢拍摄人文题材,而街道,无疑是承载人物故事和城市灵魂的最佳舞台。我常常游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用镜头去捕捉那些瞬间的情感,去记录那些无声的叙事。但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的画面缺乏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一种能够支撑起我所拍摄内容的理论基础。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关于“街道”本身的叙事逻辑,关于不同环境如何塑造人的气质,关于历史如何在空间中留下痕迹。我期待书中会有一些摄影师的视角,或者至少,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通过观察和构图来表达“街道美学”的思路。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能引发我更多的思考,让我明白,如何才能拍出更有深度、更有灵魂的街道照片。这本书,对我而言,可能是一次寻找摄影灵感的绝佳机会。
评分这本书,我真的犹豫了很久才下手,毕竟“街道的美学”这个书名,听起来有点玄乎,容易让人联想到晦涩的理论或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评论。我一直觉得,生活中的美,往往就藏在那些最平凡、最日常的角落里,不需要刻意去捕捉,也不需要被赋予什么崇高的意义。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它的时候,第一个想法是,作者是不是想把我们这些普通人从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里拉出来,放到一个审美的“展览馆”里去品鉴?我怕它会拆解掉那些我习以为常的美好,用一些我听不懂的术语来定义,让我觉得原来我一直以来感受到的“美”,其实都是一种“不美”或者“低级的美”。这种恐惧,源于我对过于学术化、概念化的东西的天然抵触,我更喜欢那种能直接触动心灵,引发共鸣的东西。但同时,书名又带着一种莫名的吸引力,仿佛在说,你以为的街道,远不止你看到的那么简单。那种欲说还休的神秘感,又让我忍不住去窥探。所以,尽管内心有着层层顾虑,我还是把它带回家了,带着一种既好奇又忐忑的心情。我希望它不会让我失望,但又做好了随时可能与它的“美学”理念擦肩而过的准备。
评分拿到《街道的美学》时,我正在经历一段创作瓶颈期。我是一名平面设计师,日常的工作就是与视觉元素打交道,但最近总感觉自己的想法越来越枯竭,缺乏灵感。我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过于局限于工作室和电脑屏幕,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变得迟钝了?于是,我抱着一种“病急乱投医”的心态,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新的视角和刺激。我设想,作者可能会从城市规划、建筑风格、甚至是广告牌和涂鸦等角度,来剖析街道的视觉构成。我期待书中能有一些打破常规的案例分析,能够启发我如何从看似杂乱无章的城市景观中提炼出设计元素,如何将街头的生命力融入到我的作品中。我尤其希望作者能分享一些关于“如何看见”的技巧,毕竟,同样一条街道,不同的人看到的东西是截然不同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把钥匙,打开我观察世界的新视角,让我不再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能够主动地去发现和创造。这本书,承载了我对突破自我、重拾创作激情的期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