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鸿熙编写的《数学家讲解小学数学》面向小学 数学教育,强调准确的数学知识与恰当的讲授方法。
本书思路清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全面深入地讨 论了小学数学课程中关于数的各个主题:自然数、整 数、分数、有理数和实数,及其运算法则。
作者以数学家的视野,揭示了小学生数学学习中 遇到的诸多疑问(比如“为什么负负得正”)的本质, 并对容易混淆的概念都以易理解的方式给予解释。这 本书解决的一个重要的根本问题:怎样有效地教授小 学数学。
本书将是每位小学数学教师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 ,同时也是小学生家长辅导孩子们的好帮手。
林开亮,先后就读于天津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数学院,现任教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爱好数学教育与数学史,曾主持翻译《当代大数学家画传》和《数学与人类思维》。 赵洁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在《数学通报》《数学传播》《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担任《小学数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副主编,并参与编写教师培训教材《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 伍鸿熙教授,1963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是****微分几何学家,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教授,美国**数学教育专家咨询组成员。伍鸿熙教授1992年开始关注中小学数学教育,1998年至今一直致力于美国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培训与数学教育的改革工作。 作为数学家,伍鸿熙教授不仅深入到中小学实地调研美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而且身体力行努力去解决。他发现目前许多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师资培训很不理想,于是他花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为中小学数学教师编写了一套从小学、初中直到高中的师资培训教材。伍鸿熙教授一直注重基础课程的讲授和教材的编写。三十年前,他在一本写给中国学生的数学教材的序言中曾引用唐朝魏征的话“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以此来强调奠定好基础的重要性。 伍鸿熙教授一直关心、支持祖国的数学发展与数学教育工作,积极推动中美两国数学与数学教育的交流。他自1975年以来,多次回国访问与讲学,出版了多本中文版的微分几何著作,并积极支持将他编著的中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教材翻译成中文出版。
**部分 自然数
**章 位值制
1.1 怎样记数
1.2 位值制
1.3 符号语言的使用
1.4 数轴
1.5 比较数的大小f初步1
1.6 乘法和数的展开式
1.7 关于0
1.8 阿拉伯记数法
练习
第2章 基本运算定律
2.1 等于号
2.2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3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4 分配律
2.5 比较数的大小(结论)
2.6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
练习
第3章 标准的运算法则
第4章 加法的运算法则
4.1 加法运算法则的基本思想
4.2 加法运算法则及其解释
4.3 关于加法运算法则的几点重要的注记
练习
第5章 减法的运算法则
5.1 减法的定义
5.2 减法的运算法则
5.3 对减法运算法则的解释
5.4 如何使用数轴介绍减法
5.5 一种特殊的计算方法
5.6 减法的性质
练习
第6章 乘法的运算法则
6.1 乘法的运算法则
6.2 对乘法运算法则的解释
练习
第7章 长除法的运算法则
7.1 从乘法的角度看待除法
7.2 带余除法
7.3 长除法的运算法则
7.4 对长除法运算法则的数学解释(初步)
7.5 对长除法运算法则的*终数学解释
7.6 关于长除法的一些重要注记
练习
第8章 再谈数轴和四则运算
8.1 再谈数轴、加法和减法
8.2 单位的重要性
8.3 乘法
8.4 除法
8.5 乘法概念的简史
第9章 数是什么?
**0章 对于估计的评论
10.1 四舍五入
10.2 **误差和相对误差
10.3 为什么要做估计?
10.4 单位“米”的简史
……
第二部分 分数
第三部分 有理数
第四部分 初等数论
第五部分 小数
初次接触这本关于基础数学的书,最大的感受是它的“人文关怀”。作者似乎非常清楚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语言风格总是保持着一种令人放松的、近乎对话的语调。例如,在解释乘法口诀的本质时,它没有简单地罗列“为什么是九九八十一”,而是追溯了早期人类计数和交换的社会背景,将数学知识“情境化”。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对数字的畏惧感。我记得关于几何图形的介绍部分,它没有直接给出复杂的定义,而是鼓励读者动手剪裁、折叠纸张,通过实践去“发现”平行线和垂直线的特性。这种以“做中学”为主导的编写思路,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更像是一场双向的思维探索。这本书的排版也很有特点,留白较多,不堆砌文字,让人在阅读时能有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和消化。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一些常见的数学误区时,显得尤为独到和犀利。比如,在讲到“0”这个概念时,很多教材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占位符,但这本读物却花了好大力气去阐述“虚无”与“存在”的哲学思辨在数学中的体现,以及为什么“除以零”是未定义的。这种深度的挖掘,使得原本枯燥的规则背后,有了坚实的逻辑支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测量单位换算时所采用的方法。不同于简单地背诵“1米=100厘米”,它从历史角度解释了米、尺、寸等单位的起源和标准化过程,让读者理解单位本身就是一种人为约定的工具,而非永恒不变的真理。这种历史与逻辑并重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人在面对新知识时,不再盲目接受,而是习惯于追问“为什么”。
评分这本早年间买的数学读物,如今翻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它似乎更侧重于对基础概念的深入剖析,不像现在市面上很多强调速成、技巧的教辅书。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量”的形成,从最原始的比较、等量,一步步过渡到单位的建立,作者用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分糖果、量布匹,让那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讲解分数时,没有急于给出公式,而是通过反复的分割、合并操作,让读者真切体会到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读完这部分,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分数加减需要通分,那种理解上的豁然开朗,远胜过死记硬背规则。整本书的叙事节奏比较舒缓,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不紧不慢地引导你走过知识的每一个环节,特别适合那些希望打牢基础,对数学有深度探索欲望的读者。它不追求短期的分数提升,而是着眼于构建一个坚固的数学思维框架。
评分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最宝贵的一点,是它对“数学语言”的规范性和精确性的强调。在小学阶段,很多孩子可能只是学会了做题,但对于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用准确的数学词汇来描述思考过程,是比较欠缺的。这本书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它会细致地辨析“比……多”和“是……的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细微差别,并且用一系列精心设计的例题来区分它们。此外,对于应用题的解读,它不仅仅是教你圈出关键词,而是教你如何将一段复杂的自然语言,翻译成一个清晰的数学模型,识别出哪些是干扰信息,哪些是关键约束条件。这种训练,对于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是跨学科的巨大助益。读完它,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套新的“思维翻译工具箱”,看待日常问题都变得更有条理了。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以为一本关于小学数学的书,能有多少新意?但这本书的“视角转换”能力,真的让人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在讲解“怎么算”,更重要的是在训练读者“怎么看”问题。举个例子,在讲解排列组合的入门时,它没有立刻引入阶乘公式,而是先设置了一个“舞台调度”的问题——假设有三个人上台,有多少种出场顺序?然后,引导读者通过逻辑树状图一步步穷举,直到自然而然地推导出乘法原理。这个过程,完全没有“公式先行”的生硬感。再比如,在讲述图形的面积和体积时,作者巧妙地引入了“分割与重组”的思想,比如把梯形切开重组成一个长方形,把圆柱体切成薄片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种直观的、基于操作的几何思维,对于培养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