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名称:废旧塑料资源综合利用是否是套装: 否书名: 废旧塑料资源综合利用定价: 78.00元出版社名称: 化学工业出版社作者: 刘明华、李小娟作者地区: 中国大陆书名: 废旧塑料资源综合利用ISBN编号: 9787122303165
本书系统介绍了废旧塑料资源综合利用的机理及方法。全书共分12章,首先总结和阐述了废旧塑料的分类、鉴别、分选、清洗、破碎、造粒、成型加工等方法及工艺设备;然后论述了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技术;后详细阐述了各种通用塑料(聚烯烃、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工程塑料、热固性塑料、泡沫塑料、透明塑料等的回收利用。
本书可供从事废旧塑料循环利用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学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选作教学用书或教学参考书。
第1章废旧塑料的产生及其危害
1.1塑料工业的发展001
1.1.1塑料的成分001
1.1.2塑料的特性002
1.2废旧塑料的来源003
1.2.1树脂生产中产生的废料003
1.2.2成型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003
1.2.3配混和再生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004
1.2.4二次加工中产生的废料004
1.2.5消费后的塑料废料004
1.2.6城市生活垃圾中的废旧塑料004
1.3废旧塑料的危害004
1.3.1对生物体的毒害性005
1.3.2对土壤和大气环境的危害005
1.3.3浪费大量不可再生资源006
1.3.4视觉污染006
1.4国内外废旧塑料再生利用概况006
1.4.1国外废旧塑料再生利用概况006
1.4.2国内废旧塑料回收概况007
1.5解决废旧塑料污染的措施008
1.5.1技术研发现状008
1.5.2政策及综合治理012
参考文献013
第2章废旧塑料的分类与鉴别
2.1废旧塑料的分类015
2.1.1理化特性分类法015
2.1.2原材料分类法016
2.1.3用途分类法017
2.1.4制品分类法017
2.1.5来源分类法017
2.2废旧塑料的鉴别017
2.2.1外观鉴别法017
2.2.2密度鉴别法019
2.2.3折射率鉴别法020
2.2.4静电试验鉴别法022
2.2.5溶解鉴别法022
2.2.6燃烧鉴别法022
2.2.7热裂解鉴别法023
2.2.8显色反应鉴别法024
2.2.9元素鉴别法026
2.2.10仪器分析法028
2.2.11塑料薄膜物理性能试验鉴别法029
2.2.12塑料的综合鉴别030
参考文献032
第3章废旧塑料的前期处理
3.1废旧塑料的收集033
3.2废旧塑料的分选与分离034
3.2.1手工分选034
3.2.2光学分选035
3.2.3颜色分选036
3.2.4重力分选036
3.2.5浮选040
3.2.6磁选041
3.2.7电选041
3.2.8选择性溶解分离042
3.2.9温差(低温)分离043
3.2.10超临界流体分选043
3.2.11其他分选方法044
3.2.12废旧塑料与其他物质的分离045
3.3废旧塑料的破碎与增密047
3.3.1破碎的基本形式047
3.3.2破碎设备048
3.3.3废旧塑料的增密054
3.4废旧塑料的清洗与干燥054
3.4.1清洗与干燥方法054
3.4.2清洗设备055
3.4.3干燥设备056
3.4.4清洗剂的组成与选择058
3.5混合、塑化与造粒059
3.5.1主要助剂060
3.5.2混合设备064
3.5.3造粒071
参考文献073
第4章废旧塑料成型工艺
4.1挤出成型074
4.1.1挤出机075
4.1.2吹膜辅机077
4.1.3挤管辅机080
4.1.4挤板(片)辅机084
4.1.5挤出成型工艺过程086
4.1.6挤出成型新技术086
4.2注射成型088
4.2.1注射成型设备088
4.2.2注射成型工艺过程091
4.2.3注射成型新技术093
4.3压延成型094
4.3.1压延成型设备095
4.3.2压延成型工艺过程096
4.4中空吹塑成型097
4.4.1挤出中空吹塑097
4.4.2注射吹塑098
4.4.3拉伸吹塑098
4.5其他成型方法099
4.5.1发泡成型099
4.5.2浇铸成型099
4.5.3热成型101
4.5.4模压成型101
参考文献102
第5章废旧塑料的再生利用
5.1物理回收104
5.1.1熔融再生105
5.1.2改性再生105
5.2化学回收(油化分解)117
5.2.1热分解117
5.2.2化学分解123
5.3能量回收125
5.3.1专用焚烧炉回收125
5.3.2高炉喷吹废旧塑料技术126
5.3.3水泥回转窑喷吹废旧塑料技术127
5.3.4废旧塑料制作垃圾固形燃料127
参考文献128
第6章废旧聚烯烃塑料的回收与利用
6.1国内外废旧聚烯烃塑料的再生利用现状129
6.2废旧聚烯烃塑料的来源130
6.3聚烯烃类塑料的应用现状130
6.3.1农用薄膜130
6.3.2包装薄膜和容器131
6.3.3不同种类聚烯烃塑料的主要应用131
6.4废旧聚烯烃塑料的再生利用技术132
6.4.1薄膜的回收技术132
6.4.2容器的回收技术135
6.4.3编织袋、周转箱及其他烯烃用品的回收136
6.4.4再生制品的开发和应用136
参考文献141
第7章废旧聚氯乙烯塑料的回收与利用
7.1概述143
7.2国外废旧聚氯乙烯塑料再生利用现状144
7.3废聚氯乙烯塑料的来源145
7.3.1工业废料145
7.3.2废弃物中的塑料146
7.3.3废聚氯乙烯塑料的处理146
7.4废聚氯乙烯塑料的焚烧147
7.5废聚氯乙烯塑料的再生利用技术148
7.5.1废的硬聚氯乙烯塑料制品的再生利用148
7.5.2废的软聚氯乙烯塑料制品的再生利用152
7.5.3聚氯乙烯增塑糊产品的回收159
参考文献159
第8章废旧聚苯乙烯塑料的回收与利用
8.1国内外废旧聚苯乙烯塑料再生利用现状161
8.2废旧聚苯乙烯塑料的来源162
8.3废旧聚苯乙烯塑料的再生利用技术163
8.3.1混合废旧塑料的分离163
8.3.2直接再生利用164
8.3.3热分解回收苯乙烯和油类166
8.3.4制备涂料和黏合剂169
8.4国内外废聚苯乙烯塑料再生利用的问题171
参考文献172
第9章废旧工程塑料的回收与利用
9.1概述174
9.1.1工程塑料的应用174
9.1.2废旧工程塑料再生利用现状174
9.1.3废旧工程塑料回收与处理方案175
9.2废旧工程塑料的来源175
9.2.1工业废料175
9.2.2消费后的废料175
9.3消费后工程塑料的再生利用技术177
9.3.1废汽车上塑料件的再生利用技术177
9.3.2废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再生利用技术190
9.3.3废旧ABS塑料的再生利用技术200
9.3.4废旧聚碳酸酯塑料的再生利用技术201
9.3.5废旧聚甲醛塑料的再生利用技术204
9.3.6废旧聚酰胺塑料的再生利用技术205
9.3.7废旧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苯醚及其他废旧工程塑料的再生
利用技术211
9.3.8废旧混合工程塑料和聚合物合金的再生利用技术211
参考文献212
第10章废旧热固性塑料的回收与利用
10.1废旧热固性塑料的来源214
10.1.1聚氨酯215
10.1.2酚醛树脂215
10.1.3不饱和聚酯215
10.1.4环氧树脂216
10.2废旧热固性塑料的再生利用技术216
10.2.1机械回收216
10.2.2化学回收219
10.2.3裂解222
10.2.4能量回收223
10.3废旧热固性塑料的再生利用224
10.3.1废旧热固性塑料用作填料224
10.3.2废旧热固性塑料生产塑料制品224
10.3.3废旧热固性塑料生产活性炭225
10.3.4废旧热固性塑料裂解小分子产物225
10.3.5废旧热固性塑料降解生产低聚物226
10.3.6废旧热固性塑料生产改性高分子226
参考文献226
第11章泡沫塑料的回收与利用
11.1泡沫塑料回收的问题228
11.1.1泡沫塑料概况228
11.1.2泡沫塑料回收的经济和社会问题230
11.2去泡方法233
11.2.1机械破泡法234
11.2.2熔融破泡法234
11.3泡沫塑料的裂解回收234
11.3.1裂解制油、气方法234
11.3.2油化的工业方法237
11.4PVC泡沫塑料裂解回收239
11.4.1HCl的脱除及利用239
11.4.2聚氯乙烯裂解制油、气240
11.5PE泡沫塑料裂解回收242
11.5.1废旧PE塑料裂解制取燃料油的工艺方法242
11.5.2聚乙烯催化裂解机理243
11.5.3裂解反应的影响因素243
参考文献244
第12章透明塑料的回收与利用
12.1用SBS对PS回料的改性及其应用245
12.1.1热塑性弹性体的概念245
12.1.2热塑性弹性体的结构特征和性能246
12.1.3SBS的基本特性246
12.1.4PS的基本特性247
12.1.5SBS在PS回收料中的改性效果247
12.2用SBS对AS回料的改性及其应用247
12.2.1AS的基本特性247
12.2.2SBS在AS回料中的改性效果247
12.3聚碳酸酯塑料回料的改性248
12.3.1聚碳酸酯的基本特性248
12.3.2聚碳酸酯塑料的增强改性249
12.3.3聚碳酸酯塑料回料的共混改性249
12.4有机玻璃的回收与利用250
12.4.1有机玻璃特性250
12.4.2有机玻璃再生利用250
参考文献251
这本书的封面和名字给人一种非常“重工业”的直观感受,但作为读者,我更看重的是其对复杂系统集成的探讨能力。将废塑料的接收、预处理、精细分选、高效清洗、再造粒以及最终的塑化成型,看作一个完整的、需要精细调度的工业生态系统,书中是否提供了关于如何建立一个高效率、低能耗的集成化处理工厂的系统性方法论?例如,在能量回收和副产品(如清洗废水处理)的管理上,如何实现内部循环,达到近零排放的目标?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单一技术的罗列,而是对工艺流程的优化设计、物流管理、质量控制标准的建立等一系列管理科学层面的整合叙述。如果它能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模块化的工厂设计蓝图,并附带详细的风险评估矩阵,那么它就超越了一本技术手册的范畴,成为了一份实用的工程实践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真是信息量爆炸,我拿到手的时候,就忍不住在想,它到底能带给我多少干货。作为一名对环保和循环经济有点研究的业内人士,我最期待的是它在那些新兴的、尚未被充分研究和推广的领域能有什么突破性的见解。比如,关于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特定复杂塑料混合物分离中的应用前景,或者更深层次的化学回收路径优化,有没有结合最新的催化剂技术做一些前瞻性的分析?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传统的物理回收工艺流程图和设备清单,而是对未来十年内,哪些技术路线会成为主流的深度预测和论证。尤其是在面对目前市场上那些复合材料日益增多的挑战时,如何用经济可行的方式实现高价值回收,这才是衡量一本专业书籍含金量的关键。如果它能提供一些不同国家或地区在政策引导下产生的创新性回收模式案例,那就更完美了,毕竟理论指导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和对比。我对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持开放态度,但前提是,它们必须能引出真正有价值的思考方向,而非仅仅是堆砌概念。
评分我更倾向于从设计和可持续性的角度来审视这类技术书籍。抛开最终的回收处理工艺不谈,我更想知道的是,这本书有没有从“源头减量”和“易回收设计”的角度进行反思和探讨。例如,针对目前包装行业中大量使用的多层共挤膜,书中是否详细分析了当前主流解耦或分离技术在面对特定粘合剂体系时的效率瓶颈,并对未来材料科学如何从分子层面解决这一难题提出设想?如果一本书仅仅停留在“我们如何处理现有的垃圾”,而没有触及“我们如何停止制造难以处理的垃圾”,那么它的价值就打了折扣。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能提供一些跨学科的视角,比如结合生命周期评估(LCA)的工具,来量化不同回收路径的实际环境效益,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技术可行性的层面。
评分读这类专业书籍,最怕的就是技术路线的陈旧和理论的过时。我希望这本书能展现出对全球前沿研发动态的敏锐捕捉。例如,在化学回收领域,目前业界对热解、气化和解聚反应的温度、压力控制优化已经有了很多新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于那些难以通过物理方法回收的混合聚合物,有没有介绍近年来在选择性解聚方面取得突破性的催化剂体系?而且,鉴别和分选技术是实现高品质回收的第一步,这本书对高光谱成像、近红外(NIR)传感器在识别复杂添加剂和着色剂方面的最新精度和速度是否有所提及?我需要的是能够帮助我把握未来投资方向的资讯,而不是市面上随处可见的、基于上个世纪成熟技术的描述。如果能对不同技术的资本投入和运营成本进行详细的、实时的对比分析,那就更具指导意义了。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种包罗万象的书名总是抱有一丝怀疑,总觉得它试图覆盖的范围太广,可能导致每个具体环节的讲解都流于表面。我真正关心的是那些极其细微的操作细节,那种只有常年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的人才能体会到的“坑”。比如,在清洗环节,面对带有油污和粘合剂的薄膜类废塑料,不同的预处理药剂配比对最终颗粒的纯净度和后续挤出性能的影响,有没有非常详尽的实验数据支撑?再比如,在破碎和造粒过程中,螺杆的几何形状设计对不同熔点塑料的混合均匀度和热降解控制的微妙关联,这本书里是否有深入探讨?我期待看到的是那种能让人读完后,立刻就能在自己的设备参数上进行微调,并看到明显效果的实用秘诀,而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宏观的流程介绍。如果它能提供一套针对特定污染等级废料的“疑难杂症”诊断手册,那就太值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