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塑料资源综合利用 废旧塑料分类鉴别分选清洗破碎造粒成型加工方法工艺设备 废旧塑料回收利

废旧塑料资源综合利用 废旧塑料分类鉴别分选清洗破碎造粒成型加工方法工艺设备 废旧塑料回收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废旧塑料
  • 塑料回收
  • 资源综合利用
  • 塑料分类
  • 塑料分选
  • 塑料清洗
  • 塑料破碎
  • 塑料造粒
  • 塑料加工
  • 环保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云聚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3165
商品编码:23843479028

具体描述

产品名称:废旧塑料资源综合利用是否是套装: 否书名: 废旧塑料资源综合利用定价: 78.00元出版社名称: 化学工业出版社作者: 刘明华、李小娟作者地区: 中国大陆书名: 废旧塑料资源综合利用ISBN编号: 9787122303165

本书系统介绍了废旧塑料资源综合利用的机理及方法。全书共分12章,首先总结和阐述了废旧塑料的分类、鉴别、分选、清洗、破碎、造粒、成型加工等方法及工艺设备;然后论述了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技术;后详细阐述了各种通用塑料(聚烯烃、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工程塑料、热固性塑料、泡沫塑料、透明塑料等的回收利用。

 

本书可供从事废旧塑料循环利用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学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选作教学用书或教学参考书。

第1章废旧塑料的产生及其危害

 

1.1塑料工业的发展001

 

1.1.1塑料的成分001

 

1.1.2塑料的特性002

 

1.2废旧塑料的来源003

 

1.2.1树脂生产中产生的废料003

 

1.2.2成型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003

 

1.2.3配混和再生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004

 

1.2.4二次加工中产生的废料004

 

1.2.5消费后的塑料废料004

 

1.2.6城市生活垃圾中的废旧塑料004

 

1.3废旧塑料的危害004

 

1.3.1对生物体的毒害性005

 

1.3.2对土壤和大气环境的危害005

 

1.3.3浪费大量不可再生资源006

 

1.3.4视觉污染006

 

1.4国内外废旧塑料再生利用概况006

 

1.4.1国外废旧塑料再生利用概况006

 

1.4.2国内废旧塑料回收概况007

 

1.5解决废旧塑料污染的措施008

 

1.5.1技术研发现状008

 

1.5.2政策及综合治理012

 

参考文献013

 

 

 

第2章废旧塑料的分类与鉴别

 

2.1废旧塑料的分类015

 

2.1.1理化特性分类法015

 

2.1.2原材料分类法016

 

2.1.3用途分类法017

 

2.1.4制品分类法017

 

2.1.5来源分类法017

 

2.2废旧塑料的鉴别017

 

2.2.1外观鉴别法017

 

2.2.2密度鉴别法019

 

2.2.3折射率鉴别法020

 

2.2.4静电试验鉴别法022

 

2.2.5溶解鉴别法022

 

2.2.6燃烧鉴别法022

 

2.2.7热裂解鉴别法023

 

2.2.8显色反应鉴别法024

 

2.2.9元素鉴别法026

 

2.2.10仪器分析法028

 

2.2.11塑料薄膜物理性能试验鉴别法029

 

2.2.12塑料的综合鉴别030

 

参考文献032

 

 

 

第3章废旧塑料的前期处理

 

3.1废旧塑料的收集033

 

3.2废旧塑料的分选与分离034

 

3.2.1手工分选034

 

3.2.2光学分选035

 

3.2.3颜色分选036

 

3.2.4重力分选036

 

3.2.5浮选040

 

3.2.6磁选041

 

3.2.7电选041

 

3.2.8选择性溶解分离042

 

3.2.9温差(低温)分离043

 

3.2.10超临界流体分选043

 

3.2.11其他分选方法044

 

3.2.12废旧塑料与其他物质的分离045

 

3.3废旧塑料的破碎与增密047

 

3.3.1破碎的基本形式047

 

3.3.2破碎设备048

 

3.3.3废旧塑料的增密054

 

3.4废旧塑料的清洗与干燥054

 

3.4.1清洗与干燥方法054

 

3.4.2清洗设备055

 

3.4.3干燥设备056

 

3.4.4清洗剂的组成与选择058

 

3.5混合、塑化与造粒059

 

3.5.1主要助剂060

 

3.5.2混合设备064

 

3.5.3造粒071

 

参考文献073

 

 

 

第4章废旧塑料成型工艺

 

4.1挤出成型074

 

4.1.1挤出机075

 

4.1.2吹膜辅机077

 

4.1.3挤管辅机080

 

4.1.4挤板(片)辅机084

 

4.1.5挤出成型工艺过程086

 

4.1.6挤出成型新技术086

 

4.2注射成型088

 

4.2.1注射成型设备088

 

4.2.2注射成型工艺过程091

 

4.2.3注射成型新技术093

 

4.3压延成型094

 

4.3.1压延成型设备095

 

4.3.2压延成型工艺过程096

 

4.4中空吹塑成型097

 

4.4.1挤出中空吹塑097

 

4.4.2注射吹塑098

 

4.4.3拉伸吹塑098

 

4.5其他成型方法099

 

4.5.1发泡成型099

 

4.5.2浇铸成型099

 

4.5.3热成型101

 

4.5.4模压成型101

 

参考文献102

 

 

 

第5章废旧塑料的再生利用

 

5.1物理回收104

 

5.1.1熔融再生105

 

5.1.2改性再生105

 

5.2化学回收(油化分解)117

 

5.2.1热分解117

 

5.2.2化学分解123

 

5.3能量回收125

 

5.3.1专用焚烧炉回收125

 

5.3.2高炉喷吹废旧塑料技术126

 

5.3.3水泥回转窑喷吹废旧塑料技术127

 

5.3.4废旧塑料制作垃圾固形燃料127

 

参考文献128

 

 

 

第6章废旧聚烯烃塑料的回收与利用

 

6.1国内外废旧聚烯烃塑料的再生利用现状129

 

6.2废旧聚烯烃塑料的来源130

 

6.3聚烯烃类塑料的应用现状130

 

6.3.1农用薄膜130

 

6.3.2包装薄膜和容器131

 

6.3.3不同种类聚烯烃塑料的主要应用131

 

6.4废旧聚烯烃塑料的再生利用技术132

 

6.4.1薄膜的回收技术132

 

6.4.2容器的回收技术135

 

6.4.3编织袋、周转箱及其他烯烃用品的回收136

 

6.4.4再生制品的开发和应用136

 

参考文献141

 

 

 

第7章废旧聚氯乙烯塑料的回收与利用

 

7.1概述143

 

7.2国外废旧聚氯乙烯塑料再生利用现状144

 

7.3废聚氯乙烯塑料的来源145

 

7.3.1工业废料145

 

7.3.2废弃物中的塑料146

 

7.3.3废聚氯乙烯塑料的处理146

 

7.4废聚氯乙烯塑料的焚烧147

 

7.5废聚氯乙烯塑料的再生利用技术148

 

7.5.1废的硬聚氯乙烯塑料制品的再生利用148

 

7.5.2废的软聚氯乙烯塑料制品的再生利用152

 

7.5.3聚氯乙烯增塑糊产品的回收159

 

参考文献159

 

 

 

第8章废旧聚苯乙烯塑料的回收与利用

 

8.1国内外废旧聚苯乙烯塑料再生利用现状161

 

8.2废旧聚苯乙烯塑料的来源162

 

8.3废旧聚苯乙烯塑料的再生利用技术163

 

8.3.1混合废旧塑料的分离163

 

8.3.2直接再生利用164

 

8.3.3热分解回收苯乙烯和油类166

 

8.3.4制备涂料和黏合剂169

 

8.4国内外废聚苯乙烯塑料再生利用的问题171

 

参考文献172

 

 

 

第9章废旧工程塑料的回收与利用

 

9.1概述174

 

9.1.1工程塑料的应用174

 

9.1.2废旧工程塑料再生利用现状174

 

9.1.3废旧工程塑料回收与处理方案175

 

9.2废旧工程塑料的来源175

 

9.2.1工业废料175

 

9.2.2消费后的废料175

 

9.3消费后工程塑料的再生利用技术177

 

9.3.1废汽车上塑料件的再生利用技术177

 

9.3.2废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再生利用技术190

 

9.3.3废旧ABS塑料的再生利用技术200

 

9.3.4废旧聚碳酸酯塑料的再生利用技术201

 

9.3.5废旧聚甲醛塑料的再生利用技术204

 

9.3.6废旧聚酰胺塑料的再生利用技术205

 

9.3.7废旧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苯醚及其他废旧工程塑料的再生

 

利用技术211

 

9.3.8废旧混合工程塑料和聚合物合金的再生利用技术211

 

参考文献212

 

 

 

第10章废旧热固性塑料的回收与利用

 

10.1废旧热固性塑料的来源214

 

10.1.1聚氨酯215

 

10.1.2酚醛树脂215

 

10.1.3不饱和聚酯215

 

10.1.4环氧树脂216

 

10.2废旧热固性塑料的再生利用技术216

 

10.2.1机械回收216

 

10.2.2化学回收219

 

10.2.3裂解222

 

10.2.4能量回收223

 

10.3废旧热固性塑料的再生利用224

 

10.3.1废旧热固性塑料用作填料224

 

10.3.2废旧热固性塑料生产塑料制品224

 

10.3.3废旧热固性塑料生产活性炭225

 

10.3.4废旧热固性塑料裂解小分子产物225

 

10.3.5废旧热固性塑料降解生产低聚物226

 

10.3.6废旧热固性塑料生产改性高分子226

 

参考文献226

 

 

 

第11章泡沫塑料的回收与利用

 

11.1泡沫塑料回收的问题228

 

11.1.1泡沫塑料概况228

 

11.1.2泡沫塑料回收的经济和社会问题230

 

11.2去泡方法233

 

11.2.1机械破泡法234

 

11.2.2熔融破泡法234

 

11.3泡沫塑料的裂解回收234

 

11.3.1裂解制油、气方法234

 

11.3.2油化的工业方法237

 

11.4PVC泡沫塑料裂解回收239

 

11.4.1HCl的脱除及利用239

 

11.4.2聚氯乙烯裂解制油、气240

 

11.5PE泡沫塑料裂解回收242

 

11.5.1废旧PE塑料裂解制取燃料油的工艺方法242

 

11.5.2聚乙烯催化裂解机理243

 

11.5.3裂解反应的影响因素243

 

参考文献244

 

 

 

第12章透明塑料的回收与利用

 

12.1用SBS对PS回料的改性及其应用245

 

12.1.1热塑性弹性体的概念245

 

12.1.2热塑性弹性体的结构特征和性能246

 

12.1.3SBS的基本特性246

 

12.1.4PS的基本特性247

 

12.1.5SBS在PS回收料中的改性效果247

 

12.2用SBS对AS回料的改性及其应用247

 

12.2.1AS的基本特性247

 

12.2.2SBS在AS回料中的改性效果247

 

12.3聚碳酸酯塑料回料的改性248

 

12.3.1聚碳酸酯的基本特性248

 

12.3.2聚碳酸酯塑料的增强改性249

 

12.3.3聚碳酸酯塑料回料的共混改性249

 

12.4有机玻璃的回收与利用250

 

12.4.1有机玻璃特性250

 

12.4.2有机玻璃再生利用250

 

参考文献251


《工业催化剂设计与性能优化》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系统、深入地探讨现代工业催化剂的设计原理、合成方法、表征技术及其在提高化学反应效率和选择性中的关键作用。全书聚焦于如何通过精细的分子工程和材料科学手段,构筑具有特定结构和优异性能的催化剂体系,以应对当前能源、环境和精细化工领域对高效催化技术日益增长的需求。 本书内容涵盖了催化科学的理论基础与前沿实践的有机结合,结构清晰,内容详实,既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工程、材料科学、应用化学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是从事催化剂研发、工艺优化及化工生产的技术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 --- 第一部分 催化基础理论与前沿视角 第一章 催化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发展脉络 本章首先回顾了多相催化、均相催化和酶催化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沿革。深入阐述了活性位点理论、吸附理论(Langmuir, Temkin等模型)以及表面反应动力学。重点讨论了表面活性、位点结构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定量关系,为后续的催化剂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引入了当前催化研究的热点,如单原子催化(SACs)和双金属催化剂(Bimetallic Catalysts)的独特优势及其机理研究的最新进展。 第二章 反应机理的实验与计算研究方法 本章详细介绍了现代催化研究中用于解析反应机理的关键技术。在实验层面,重点讲解了原位/准原位谱学技术(如DRIFTS, XAFS, in-situ Raman/IR)在实时监测催化剂表面物种和反应过程中的应用。在理论层面,系统介绍了密度泛函理论(DFT)在计算吸附能、过渡态结构和反应能垒方面的应用,阐释了如何通过计算模拟指导催化剂的理性设计(Rational Design)。 --- 第二部分 催化剂的理性设计与结构控制 第三章 载体材料的选择与结构调控 催化剂的载体不仅提供机械支撑,更对活性组分的稳定性和分散性起着决定性作用。本章深入剖析了氧化物(如$ ext{Al}_2 ext{O}_3$, $ ext{SiO}_2$, $ ext{TiO}_2$)、分子筛(Zeolites)和碳材料作为载体的特性。重点讨论了载体的孔道结构(微孔、介孔、大孔)对传质过程的影响,以及表面酸碱性质对催化反应选择性的调控作用。内容包括溶胶-凝胶法、模板法等控制载体孔径和表面官能团的技术。 第四章 活性组分的精确构筑与稳定化 本章集中于如何精确控制催化剂的活性中心。首先介绍了贵金属纳米颗粒(Pt, Pd, Rh等)的尺寸效应、形貌控制及其在氢化、氧化反应中的应用。随后,详细探讨了非贵金属催化剂(如Ni, Cu, Co基材料)的开发策略,特别是促进剂(Promoters)和助催化剂(Co-catalysts)对提高催化剂活性和抗中毒能力的作用机制。针对工业应用中催化剂失活(烧结、积碳)的难题,本章提出了多种稳定化策略,如氧化物包覆、界面锚定等。 第五章 催化剂的合成与形貌控制技术 本章系统介绍了影响催化剂最终性能的多种制备技术。内容涵盖了浸渍法、共沉淀法、沉积沉淀法等传统方法,并详细阐述了现代纳米技术在催化剂合成中的应用,如微乳液法、原子层沉积(ALD)技术。重点强调如何通过精确控制前驱体、温度、pH值和停留时间来调控产物的晶相、粒径分布和分散度。 --- 第三部分 工业催化过程优化与性能表征 第六章 工业催化反应器的设计与优化 成功的催化剂必须在合适的反应器中才能发挥最佳效率。本章分析了固定床、流化床、浆态床等不同反应器类型在工业生产中的适用性。深入讨论了反应器内外的传质与传热限制,如何通过优化流体力学设计和操作条件(温度、压力、空速)来克服这些限制,实现反应过程的本质安全与高效运行。 第七章 催化剂的失活机制与再生技术 催化剂失活是工业催化剂面临的普遍挑战。本章对失活的主要机制进行了分类解析,包括:物理失活(烧结、积炭)、化学失活(中毒、相变)和机械失活。针对常见的积碳失活,详细介绍了催化剂的定期再生方法,如高温氧化脱焦、氢气还原再生等工艺流程及其对催化剂寿命的影响评估。 第八章 催化剂性能的工业化评估与寿命预测 本章聚焦于如何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可靠的工业产品。内容包括催化剂的批量生产质量控制标准,以及活性、选择性、稳定性的多维度评价体系。重点介绍如何使用催化剂寿命预测模型(如Arrhenius型模型或基于机理的模型)来估算工业运行周期,为催化剂的商业化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 第四部分 关键工业催化应用实例 第九章 能源转化中的催化技术 本章选取了几个重大的能源转化过程作为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包括:石油炼制中的加氢裂化催化剂的结构-性能关系;合成气($ ext{CO}/ ext{H}_2$)向液体燃料转化的费托(Fischer-Tropsch)合成催化剂的界面效应;以及用于高效甲烷转化的氧化耦合催化剂的最新进展。 第十章 环境催化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催化是当代化工的重要方向。本章重点介绍了用于汽车尾气净化的三元催化器(TWC)的贵金属负载技术和抗硫中毒策略;以及在工业废气处理中应用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中的钒基和非贵金属催化剂的设计。此外,还讨论了光催化和电催化在二氧化碳还原和水分解等前沿领域的应用潜力。 本书结构严谨,图表丰富,力求将复杂的催化理论以清晰、工程化的方式呈现,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实用的工业催化剂知识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和名字给人一种非常“重工业”的直观感受,但作为读者,我更看重的是其对复杂系统集成的探讨能力。将废塑料的接收、预处理、精细分选、高效清洗、再造粒以及最终的塑化成型,看作一个完整的、需要精细调度的工业生态系统,书中是否提供了关于如何建立一个高效率、低能耗的集成化处理工厂的系统性方法论?例如,在能量回收和副产品(如清洗废水处理)的管理上,如何实现内部循环,达到近零排放的目标?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单一技术的罗列,而是对工艺流程的优化设计、物流管理、质量控制标准的建立等一系列管理科学层面的整合叙述。如果它能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模块化的工厂设计蓝图,并附带详细的风险评估矩阵,那么它就超越了一本技术手册的范畴,成为了一份实用的工程实践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真是信息量爆炸,我拿到手的时候,就忍不住在想,它到底能带给我多少干货。作为一名对环保和循环经济有点研究的业内人士,我最期待的是它在那些新兴的、尚未被充分研究和推广的领域能有什么突破性的见解。比如,关于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特定复杂塑料混合物分离中的应用前景,或者更深层次的化学回收路径优化,有没有结合最新的催化剂技术做一些前瞻性的分析?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传统的物理回收工艺流程图和设备清单,而是对未来十年内,哪些技术路线会成为主流的深度预测和论证。尤其是在面对目前市场上那些复合材料日益增多的挑战时,如何用经济可行的方式实现高价值回收,这才是衡量一本专业书籍含金量的关键。如果它能提供一些不同国家或地区在政策引导下产生的创新性回收模式案例,那就更完美了,毕竟理论指导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和对比。我对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持开放态度,但前提是,它们必须能引出真正有价值的思考方向,而非仅仅是堆砌概念。

评分

我更倾向于从设计和可持续性的角度来审视这类技术书籍。抛开最终的回收处理工艺不谈,我更想知道的是,这本书有没有从“源头减量”和“易回收设计”的角度进行反思和探讨。例如,针对目前包装行业中大量使用的多层共挤膜,书中是否详细分析了当前主流解耦或分离技术在面对特定粘合剂体系时的效率瓶颈,并对未来材料科学如何从分子层面解决这一难题提出设想?如果一本书仅仅停留在“我们如何处理现有的垃圾”,而没有触及“我们如何停止制造难以处理的垃圾”,那么它的价值就打了折扣。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能提供一些跨学科的视角,比如结合生命周期评估(LCA)的工具,来量化不同回收路径的实际环境效益,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技术可行性的层面。

评分

读这类专业书籍,最怕的就是技术路线的陈旧和理论的过时。我希望这本书能展现出对全球前沿研发动态的敏锐捕捉。例如,在化学回收领域,目前业界对热解、气化和解聚反应的温度、压力控制优化已经有了很多新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于那些难以通过物理方法回收的混合聚合物,有没有介绍近年来在选择性解聚方面取得突破性的催化剂体系?而且,鉴别和分选技术是实现高品质回收的第一步,这本书对高光谱成像、近红外(NIR)传感器在识别复杂添加剂和着色剂方面的最新精度和速度是否有所提及?我需要的是能够帮助我把握未来投资方向的资讯,而不是市面上随处可见的、基于上个世纪成熟技术的描述。如果能对不同技术的资本投入和运营成本进行详细的、实时的对比分析,那就更具指导意义了。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包罗万象的书名总是抱有一丝怀疑,总觉得它试图覆盖的范围太广,可能导致每个具体环节的讲解都流于表面。我真正关心的是那些极其细微的操作细节,那种只有常年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的人才能体会到的“坑”。比如,在清洗环节,面对带有油污和粘合剂的薄膜类废塑料,不同的预处理药剂配比对最终颗粒的纯净度和后续挤出性能的影响,有没有非常详尽的实验数据支撑?再比如,在破碎和造粒过程中,螺杆的几何形状设计对不同熔点塑料的混合均匀度和热降解控制的微妙关联,这本书里是否有深入探讨?我期待看到的是那种能让人读完后,立刻就能在自己的设备参数上进行微调,并看到明显效果的实用秘诀,而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宏观的流程介绍。如果它能提供一套针对特定污染等级废料的“疑难杂症”诊断手册,那就太值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