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通过工程性设计计算例题的形式,具体介绍城镇污水处理厂常规处理和三级处理工艺中主要处理构筑物的设计计算内容、方法和要求。全书共14章,工程性计算例题117个。例题内容包括计量设施、调节池、配水井、格栅、沉砂池、初沉池、二沉池、强化一级处理设施、好氧活性污泥法处理设施、生物膜法处理设施、自然净化设施、消毒设施、污泥处理设施、除臭设施、三级处理设施等单元处理设施的设计计算,污水厂全流程系统的竖向水力计算和布置,以及城镇污水回用深度处理工程案例。本书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又补充了一些新型实用的处理设施、工艺和计算方法例题。本书可供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使用参考。 刘振江,崔玉川 主编 刘振江,1957年出生,1981年底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给水排水专业,现任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不错工程师,从事城镇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和工程设计35年,获得省优*秀工程设计奖、优*秀规划奖和优*秀咨询奖十余次,2003年获山西省建设行业“青年科技奖”,主持编辑了《山西省村镇住宅通用图集》;与崔玉川教授合作编写了《城市污水厂处理设施设计计算》(一版、二版)等书。这部关于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的书籍,我刚翻阅了几页,立刻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扎实感。书中的排版和图表的清晰度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讲解那些复杂的流体力学和化学反应过程时,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直观的视觉信息。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曝气池设计的部分,那里的流程图画得非常细致,不仅标注了各个区域的功能,还深入探讨了不同类型曝气系统(如SBR和MBR)的优缺点比较,这对于我们这种需要在实际项目中做出权衡决策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原以为这种工具书会枯燥乏味,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注重工程实践的应用性,每一步计算都有明确的依据和前置条件说明,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公式。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手把手地指导你如何从零开始构建一个可靠的污水处理系统。如果说有什么遗憾,也许是某些前沿技术如高级氧化法的介绍篇幅略显保守,但瑕不掩瑜,对于掌握核心工艺和标准设计规范而言,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宝典。
评分对于一个长期在给排水领域深耕的资深工程师而言,我对技术手册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它必须是可靠的“定海神针”,而不是容易过时的参考资料。这部“城市污水厂处理设施设计计算”的第三版,在计算的精确性和所引用的基础数据上,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我特别关注了活性污泥法中溶解氧(DO)控制的动态模型部分,作者没有采用简化的稳态假设,而是引入了更贴近实际负荷波动的扰动分析,这对于设计高负荷或突变负荷的污水厂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除磷脱氮的耦合效应讨论得尤为精妙,它清晰地区分了A/O、A2/O以及内回流工艺在不同N/P比例下的适用性边界。这种对工艺细节的深入挖掘,表明编者团队对当前行业面临的挑战有着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信息的密度和准确性,它让我可以迅速地在庞杂的参数中找到最优化、最稳健的那个设计点。
评分我从一个纯粹的设计初学者的角度来看待这本“城市污水厂处理设施设计计算(第3版)”,最大的感受是它的体系结构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计算公式,而是耐心地从水质标准的背景、污染物去除的基本原理入手,构建了一个严谨的知识框架。例如,在讲解初沉池的设计时,它不仅给出了沉降速率的计算公式,还结合了不同的进水水质条件,详细分析了停留时间(HRT)和溢流速率对去除效率的敏感性,这种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学习曲线。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地记忆知识点,而是真正开始理解“为什么”要这么设计,而不是“应该”这么设计。书中的案例分析部分,虽然篇幅有限,但其代表性和针对性很强,基本涵盖了我国目前主流的几种处理工艺的选型考量。总而言之,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理论表面的空泛之作,而是真正致力于培养读者独立进行工程设计思维的实战手册,尤其适合那些需要打下坚实基础的年轻工程师。
评分我最近在做一个老旧污水厂的升级改造项目,面对的挑战是如何在有限的占地面积内提升处理效率,引入新的深度处理技术。我在寻找能够提供工艺替代方案和改造路径参考的书籍。这本书在“接触氧化法及生物滤池”这部分内容中,虽然属于传统工艺,但作者以一种非常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了它们的适用性,特别是将其与膜生物反应器(MBR)进行对比分析时,并没有简单地贬低前者,而是指出了在某些特定水质和投资约束下的独特优势。这种客观、不偏激的论述风格,对我制定改造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维度。它没有强行推销最新的“网红”技术,而是基于工程的本质需求,帮助读者权衡技术的成熟度、运行的稳定性以及后期的维护成本。这本书的叙事逻辑极其严密,每当提出一个设计方案,后面都会紧跟着一套详尽的经济性或可靠性评估模型,这使得它在指导实际工程决策时,具有无与伦比的实用价值。
评分坦率地说,我购买这本书时,主要目的是想对照最新的国家标准和规范来检验我目前项目中的计算准确性。翻开这本第三版,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污泥处理与处置”章节的更新力度。这部分内容往往是许多旧版教材的短板,但这本书明显投入了大量精力。它详尽地介绍了厌氧消化池的优化运行参数,特别是针对提高产气效率的温度控制和pH调节策略,给出了非常具体的量化指标和故障排除建议。我甚至找到了一张关于污泥脱水后含水率与运输成本的平衡分析图表,这个图表直观地揭示了不同脱水设备选型背后隐藏的经济考量,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范畴,进入了经济可行性评估的层面。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认识到优秀的工程设计绝不仅仅是把图纸画出来,更是一门平衡技术、经济与环境影响的综合艺术。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答案,更是思考问题的完整路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