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中国科学技术通史:Ⅱ:经天纬地 |
| 作者: | 江晓原 |
| 定价: | 470.0 |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5-12-01 |
| ISBN: | 9787313142702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 部既有高度学术价值、又能雅俗共赏的中国科学技术通史。本书汇聚中国科技史研究领域全国学者,撰写各自领域研究的专题,以百科全书“大条目”形式的专题串联起来,展示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历史全貌。全书上自远古,下迄当代,按照大致时间顺序分为五卷:《源远流长》、《经天纬地》、《正午时分》、《技进于道》、《旧命维新》。每卷按照大致的时间顺序设置大小不等的专题,每个专题都是中国科技史研究领域中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思想。全书共300多万字,包含天学、地学、农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博物学等中国科技史所有学科,同时配备“名词简释”、“中西对照大事年表”,各卷末附全书总目录,方便检索使用。 |
| 目录 | |
| 《中国科学技术通史》总目录 Ⅰ-源远流长 Ⅰ-中国古代天学概述 / 江晓原 Ⅰ-先秦:百家争鸣中的科学技术 / 戴吾三 Ⅰ-中国农学及农学概念之演变 / 曾雄生 Ⅰ-《考工记》与中国古代手工业 / 戴吾三 Ⅰ-从简帛医籍到经典成立 / 廖育群 Ⅰ-简牍文献与中国数学史 / 邹大海 Ⅰ-中国传统计量的历史发展 / 关增建 Ⅰ-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 / 钮卫星 Ⅰ-中国古代建筑 / 傅熹年 Ⅰ-中国古代角度概念与角度测量 / 关增建 Ⅰ-中国造船与航运 / 席龙飞? 施鹤群 Ⅰ-先秦时期青铜冶铸技术的发展 / 王? 璐? 梅建军 Ⅰ-曾侯乙编钟与中国古代音律 / 关增建 Ⅰ-青铜王国的技艺:中国古代铸造技术 / 谭德睿 Ⅰ-中国炼丹术 / 蒙绍荣 Ⅰ-《九章筭术》与刘徽 / 郭书春 Ⅰ-名词简释 / 孙萌萌 Ⅰ-中西对照大事年表 / 毛? 丹 Ⅱ-经天纬地 Ⅱ-中国古代天文观测与历法 / 江晓原 Ⅱ-敬授民时:中国古代历法及其性质与功能 / 钮卫星 Ⅱ-刘歆与上古天文历史年代学 / 钮卫星 Ⅱ-中国古代的计时仪器 / 邓可卉 Ⅱ-中国古代水文和水利工程测量技术 / 周魁一 Ⅱ-潘季驯与古代治黄规划 / 周魁一? 邓? 俊 Ⅱ-中国古代的地中概念 / 关增建 Ⅱ-候风地动仪:中国古代地震测报 / 李志超 Ⅱ-古代地学概论与地理灾异观 / 汪前进 Ⅱ-中国古代的地理思想 / 汪前进 Ⅱ-中国古代军事地理思想 / 汪前进 Ⅱ-中国古代地图的测绘 / 汪前进 Ⅱ-都江堰:蕴含文化魅力与创造力的水利工程 / 谭徐明 Ⅱ-中国大运河工程及其科技成就 / 李云鹏? 谭徐明 Ⅲ-正午时分 Ⅲ-中外天文学交流与比较 / 江晓原 Ⅲ-筹算与珠算:中国传统数学中的算具 / 冯立昇 Ⅲ-中国历代官私农书综览 / 曾雄生 Ⅲ-医学流派与理论学说 / 廖育群 Ⅲ-知识与本学的发展历程 / 廖育群 Ⅲ-中国古代的博物学名著举隅 / 刘华杰 Ⅲ-宋慈、《洗冤集录》与司法检验体系 / 廖育群 Ⅲ-中国古代物理知识与物理实验 / 刘树勇? 关增建 Ⅲ-天文与外交:官方背景下的中朝天文学交往 / 石云里 Ⅲ-天元术与四元术:中国古代的代数学 / 徐泽林 Ⅲ-垛积术与招差术:中国古代的级数求和与插值法 / 徐泽林 Ⅲ-李淳风与唐代数学 / 纪志刚 Ⅲ-中国传统数学在汉字文化圈的传播与影响 / 徐泽林 Ⅲ-朱载与十二平均律 / 徐? 飞 Ⅳ-技进于道 Ⅳ-中国古代制陶技术 / 李文杰 Ⅳ-中国古代制瓷技术 / 李文杰 Ⅳ-指南针的发明与演进 / 关增建? 白? 欣 Ⅳ-中国古代纺织科技概况 / 赵? 丰 Ⅳ-中国古代饮食技术与食材要素 / 方益昉 Ⅳ-浇纸法与抄纸法:两种不同造纸技术体系 / 李晓岑 Ⅳ-中国古代制酒与民俗 / 方益昉 Ⅳ-中国古代“秋石”考 / 孙毅霖 Ⅳ-中国古代织机与纺织品种 / 赵? 丰 Ⅳ-丝绸之路与东西纺织文化交流 / 赵? 丰 Ⅳ-印刷术的发明及其演进 / 韩? 琦 Ⅳ-中国古代的火药与火器 / 郑? 诚 Ⅳ-《天工开物》: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高峰 / 戴吾三 Ⅳ-《农政全书》与徐光启 / 曾雄生 Ⅴ-旧命维新 Ⅴ-梅文鼎、王锡阐与薛凤祚:清初士人对待西方科学的不同态度 / 刘? 钝 Ⅴ-《几何原本》的翻译与明清数学思想的嬗变 / 纪志刚 Ⅴ-南怀仁与《新制灵台仪象志》 / 邓可卉 Ⅴ-从“西洋新法”到“御制之法”:明清两朝对西方天文学的官方吸收 / 石云里 Ⅴ-舍 |
| 编辑 | |
| 1.汇聚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专家。 2.“条目式”结构,打造“百科全书式”中国科学技术史。 3.中国人撰写的“中国科学技术通史”能否媲美李约瑟的鸿篇巨制。 4.有总目,有年表;既好读,也好用。 |
| 媒体评论 | |
| 本书立意高远,既有科学的严谨,又有文明的发展;既集中国科技史研究之大成,又关照了普通读者;既有宏大叙事的志气,又有扎实学问的作风,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科学史。中央重视科技发展、科技进步、科技强国,国家的政策和体制是完成这项重大工程的有力保障。本书适逢盛世,是修史之典范。作者队伍集中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各领域的学者。体例结构敢于创新、易读易懂,文风平实;装帧大气、朴素典雅、中西结合,具有大书风范。 ??????????????????????????????????????? ——全国妇联副、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原局长焦扬 本书出版过程虽历尽千辛万苦,但对文明积累是很有意义的。本书既是一部通史,又吸收如此多学者专家贡献*智慧形成著作,不仅仅是形式上,在学术上、内容上也多有创新。 ?????????????????????????????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名誉会长、《求是》杂志社原社明光 本书出得正当其时,我国的科技处于全民关注的时代,全民阅读工作不断开展,本书是重要的读本。 ??????????????????????????????????????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出版集团原总裁聂震宁 《中国科学技术通史》深入浅出,博采众长,是既有学术价值,又能雅俗共赏的科学史。本书注意了纵向时间贯通,横向面上覆盖,又注意了知识点的深入,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技通史。 ???????????????????????????????????????????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传媒研究院院长郝振省 ?这部通史云集了如此多的专家,与科学史学科研究的成熟和细化有关,科学史专家也在趋向专门化。今天夸好电视剧的流行说法是“良心剧”,这部书也是“良心书” ——清华大学教授刘兵 记得江晓原曾给我讲如何选书看作者,有些作者无论写什么都值得看;第二看题目,有些题目无论谁写的都值得看。《中国科学技术通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别的书取过这样的标题,而江老师写的书,甚至是性学和科幻,都值得期待并认真阅读。 ——北京大学教授吴国盛 我很赞成这一种结构方式,真是蛮机智的,能规避风险,又切实可行。 ? ? ——北京大学教授张大庆 我喜欢这五卷的标题,从《源远流长》《经天纬地》《正午时分》《技进于道》到《旧命维新》,精彩。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潜伟 我们以往把历史当作旧账本,以为编通史有客观存在,谁编都一样。但历史并不是一个旧账本。为什么有的科技史著作不好看,因为作者掌握的史料很丰富,但是史学观念很陈旧,对文明理解很肤浅,只能作为史料来看。我很愿意看到江老师编的史。而且这种编法让看起来很厚的书,其实很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田松 |
这本书的编排方式极其考究,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它没有满足于罗列已知的成就,而是着力于挖掘那些被历史尘封的、或者被现代视角忽略的独特科技发展路径。文字流畅而不失力度,学术性与可读性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平衡点。对于每一个技术分支的叙述,都能感受到作者在不同史料之间反复比对、审慎求证的过程。尤其在描述某些复杂技术体系的演化时,作者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和清晰的逻辑层次,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概念变得清晰易懂,仿佛能亲眼目睹那些古代的技艺是如何从模糊的设想到精密的实践一步步走来的。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宏观趋势的把握相结合的能力,是极其难得的。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的全新框架,让我们明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从来不是单线性的,而是充满了迂回、借鉴与再创造。这本书,简直是历史爱好者和技术工作者之间的一座坚实桥梁。
评分坦率地说,初翻开这套书时,我曾担心它会过于学院派,读起来会感到枯燥乏味,然而,阅读体验很快打消了我的顾虑。作者的叙述充满了对人类创造力的赞颂与敬畏。它成功地将冰冷的技术名词赋予了生动的历史背景和人性化的解读。与其说是在阅读一部历史著作,不如说是在体验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考察。比如,书中对于古代水利工程的描述,不仅仅停留在结构图纸上,更着重展现了动员巨大社会资源、应对自然挑战所体现出的组织智慧和工程哲学。这种对技术背后人文精神的挖掘,使得全书充满了温度和厚度。它提醒我们,技术进步的真正意义,在于它如何服务于和重塑了人类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我仿佛能闻到那时工坊里木屑和金属碰撞的气味,感受到学者们在昏黄灯光下伏案疾书的专注。这是一部真正能够引发读者代入感和深思的书。
评分这部作品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整体性的视角,帮助我们将散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零星技术成就,整合进一个连贯的、具有内在逻辑的文明发展图景之中。它的体系结构非常完善,不同卷册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形成了一个互相印证的知识网络。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以往被视为西方独有的科技进步概念,在这部书中都能找到早期的本土化体现和不同的发展路径。这种多维度的比较和阐释,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让我意识到“科技发展史”并非只有一种既定的剧本。作者的论证充满了张力,既有对既有成就的肯定,也有对发展停滞期原因的冷静剖析,绝不回避历史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对于任何一个渴望深入了解本国技术文明精髓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座无法绕开的知识高地,其信息密度之大,需要细嚼慢咽,方能品出其中蕴含的深远智慧。
评分这部作品,厚重而详实,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梳理出了一条清晰的脉络,勾勒出中华民族在技术与科学领域波澜壮阔的历程。它不仅仅是一部枯燥的编年史,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宏大画卷,将那些曾经熠熠生辉的发明创造,那些深邃的哲学思考,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起起伏伏的科技文明,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为古人的智慧和毅力所折服,那些看似寻常的器物背后,蕴含着多少代人筚路蓝缕的探索与实践。这种深入骨髓的民族自信,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对自身辉煌历史的深刻认知之上。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于关键技术节点和理论突破的阐述,既有高度的概括性,又不失细节的支撑,使得即便是对专业领域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窥见其精髓。全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当,张弛有度,让人在沉浸于历史的细节时,不至于迷失在繁复的记载中,始终能感受到一种向前的驱动力。它让我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理解现代科技的根基,是理解我们民族精神内核的一把钥匙。
评分读完这本巨著,我的第一感受是震撼,但这种震撼并非来自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源于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它提供了一个极具穿透力的视角,去审视不同历史时期,技术进步是如何与社会结构、政治变迁相互交织、彼此塑造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技术传播与接受”这一议题的处理,许多突破性的发明并非一蹴而就,它们的推广和应用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社会阻力与文化适应过程,书中对这些“软性”因素的探讨,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科技史的理解,不再将其视为孤立的技术发展链条。这种全景式的描绘,让人感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复杂性。它不像某些科普读物那样追求快速的感官刺激,而是要求读者沉下心来,与历史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合上书本时,我感觉自己似乎触摸到了那个遥远时代的脉搏,那些古代的工匠、学者,他们的思考和努力,穿越时空,依然清晰可闻。这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并且在不同人生阶段会带来不同体悟的学术精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