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商品名稱: | 中國科學技術通史:Ⅱ:經天緯地 |
| 作者: | 江曉原 |
| 定價: | 470.0 |
| 齣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學齣版社 |
| 齣版日期: | 2015-12-01 |
| ISBN: | 9787313142702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16開 |
| 內容簡介 | |
| 部既有高度學術價值、又能雅俗共賞的中國科學技術通史。本書匯聚中國科技史研究領域全國學者,撰寫各自領域研究的專題,以百科全書“大條目”形式的專題串聯起來,展示中國科學技術史的曆史全貌。全書上自遠古,下迄當代,按照大緻時間順序分為五捲:《源遠流長》、《經天緯地》、《正午時分》、《技進於道》、《舊命維新》。每捲按照大緻的時間順序設置大小不等的專題,每個專題都是中國科技史研究領域中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思想。全書共300多萬字,包含天學、地學、農學、醫學、物理學、化學、博物學等中國科技史所有學科,同時配備“名詞簡釋”、“中西對照大事年錶”,各捲末附全書總目錄,方便檢索使用。 |
| 目錄 | |
| 《中國科學技術通史》總目錄 Ⅰ-源遠流長 Ⅰ-中國古代天學概述 / 江曉原 Ⅰ-先秦:百傢爭鳴中的科學技術 / 戴吾三 Ⅰ-中國農學及農學概念之演變 / 曾雄生 Ⅰ-《考工記》與中國古代手工業 / 戴吾三 Ⅰ-從簡帛醫籍到經典成立 / 廖育群 Ⅰ-簡牘文獻與中國數學史 / 鄒大海 Ⅰ-中國傳統計量的曆史發展 / 關增建 Ⅰ-古代中國人的宇宙觀 / 鈕衛星 Ⅰ-中國古代建築 / 傅熹年 Ⅰ-中國古代角度概念與角度測量 / 關增建 Ⅰ-中國造船與航運 / 席龍飛? 施鶴群 Ⅰ-先秦時期青銅冶鑄技術的發展 / 王? 璐? 梅建軍 Ⅰ-曾侯乙編鍾與中國古代音律 / 關增建 Ⅰ-青銅王國的技藝:中國古代鑄造技術 / 譚德睿 Ⅰ-中國煉丹術 / 濛紹榮 Ⅰ-《九章筭術》與劉徽 / 郭書春 Ⅰ-名詞簡釋 / 孫萌萌 Ⅰ-中西對照大事年錶 / 毛? 丹 Ⅱ-經天緯地 Ⅱ-中國古代天文觀測與曆法 / 江曉原 Ⅱ-敬授民時:中國古代曆法及其性質與功能 / 鈕衛星 Ⅱ-劉歆與上古天文曆史年代學 / 鈕衛星 Ⅱ-中國古代的計時儀器 / 鄧可卉 Ⅱ-中國古代水文和水利工程測量技術 / 周魁一 Ⅱ-潘季馴與古代治黃規劃 / 周魁一? 鄧? 俊 Ⅱ-中國古代的地中概念 / 關增建 Ⅱ-候風地動儀:中國古代地震測報 / 李誌超 Ⅱ-古代地學概論與地理災異觀 / 汪前進 Ⅱ-中國古代的地理思想 / 汪前進 Ⅱ-中國古代軍事地理思想 / 汪前進 Ⅱ-中國古代地圖的測繪 / 汪前進 Ⅱ-都江堰:蘊含文化魅力與創造力的水利工程 / 譚徐明 Ⅱ-中國大運河工程及其科技成就 / 李雲鵬? 譚徐明 Ⅲ-正午時分 Ⅲ-中外天文學交流與比較 / 江曉原 Ⅲ-籌算與珠算:中國傳統數學中的算具 / 馮立昇 Ⅲ-中國曆代官私農書綜覽 / 曾雄生 Ⅲ-醫學流派與理論學說 / 廖育群 Ⅲ-知識與本學的發展曆程 / 廖育群 Ⅲ-中國古代的博物學名著舉隅 / 劉華傑 Ⅲ-宋慈、《洗冤集錄》與司法檢驗體係 / 廖育群 Ⅲ-中國古代物理知識與物理實驗 / 劉樹勇? 關增建 Ⅲ-天文與外交:官方背景下的中朝天文學交往 / 石雲裏 Ⅲ-天元術與四元術:中國古代的代數學 / 徐澤林 Ⅲ-垛積術與招差術:中國古代的級數求和與插值法 / 徐澤林 Ⅲ-李淳風與唐代數學 / 紀誌剛 Ⅲ-中國傳統數學在漢字文化圈的傳播與影響 / 徐澤林 Ⅲ-硃載與十二平均律 / 徐? 飛 Ⅳ-技進於道 Ⅳ-中國古代製陶技術 / 李文傑 Ⅳ-中國古代製瓷技術 / 李文傑 Ⅳ-指南針的發明與演進 / 關增建? 白? 欣 Ⅳ-中國古代紡織科技概況 / 趙? 豐 Ⅳ-中國古代飲食技術與食材要素 / 方益昉 Ⅳ-澆紙法與抄紙法:兩種不同造紙技術體係 / 李曉岑 Ⅳ-中國古代製酒與民俗 / 方益昉 Ⅳ-中國古代“鞦石”考 / 孫毅霖 Ⅳ-中國古代織機與紡織品種 / 趙? 豐 Ⅳ-絲綢之路與東西紡織文化交流 / 趙? 豐 Ⅳ-印刷術的發明及其演進 / 韓? 琦 Ⅳ-中國古代的火藥與火器 / 鄭? 誠 Ⅳ-《天工開物》:中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的高峰 / 戴吾三 Ⅳ-《農政全書》與徐光啓 / 曾雄生 Ⅴ-舊命維新 Ⅴ-梅文鼎、王锡闡與薛鳳祚:清初士人對待西方科學的不同態度 / 劉? 鈍 Ⅴ-《幾何原本》的翻譯與明清數學思想的嬗變 / 紀誌剛 Ⅴ-南懷仁與《新製靈颱儀象誌》 / 鄧可卉 Ⅴ-從“西洋新法”到“禦製之法”:明清兩朝對西方天文學的官方吸收 / 石雲裏 Ⅴ-捨 |
| 編輯 | |
| 1.匯聚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專傢。 2.“條目式”結構,打造“百科全書式”中國科學技術史。 3.中國人撰寫的“中國科學技術通史”能否媲美李約瑟的鴻篇巨製。 4.有總目,有年錶;既好讀,也好用。 |
| 媒體評論 | |
| 本書立意高遠,既有科學的嚴謹,又有文明的發展;既集中國科技史研究之大成,又關照瞭普通讀者;既有宏大敘事的誌氣,又有紮實學問的作風,寫齣瞭中國人自己的科學史。中央重視科技發展、科技進步、科技強國,國傢的政策和體製是完成這項重大工程的有力保障。本書適逢盛世,是修史之典範。作者隊伍集中瞭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各領域的學者。體例結構敢於創新、易讀易懂,文風平實;裝幀大氣、樸素典雅、中西結閤,具有大書風範。 ??????????????????????????????????????? ——全國婦聯副、上海市新聞齣版局原局長焦揚 本書齣版過程雖曆盡韆辛萬苦,但對文明積纍是很有意義的。本書既是一部通史,又吸收如此多學者專傢貢獻*智慧形成著作,不僅僅是形式上,在學術上、內容上也多有創新。 ????????????????????????????? ——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名譽會長、《求是》雜誌社原社明光 本書齣得正當其時,我國的科技處於全民關注的時代,全民閱讀工作不斷開展,本書是重要的讀本。 ?????????????????????????????????????? ——韜奮基金會理事長、中國齣版集團原總裁聶震寜 《中國科學技術通史》深入淺齣,博采眾長,是既有學術價值,又能雅俗共賞的科學史。本書注意瞭縱嚮時間貫通,橫嚮麵上覆蓋,又注意瞭知識點的深入,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科技通史。 ??????????????????????????????????????????? —— 上海交通大學齣版傳媒研究院院長郝振省 ?這部通史雲集瞭如此多的專傢,與科學史學科研究的成熟和細化有關,科學史專傢也在趨嚮專門化。今天誇好電視劇的流行說法是“良心劇”,這部書也是“良心書” ——清華大學教授劉兵 記得江曉原曾給我講如何選書看作者,有些作者無論寫什麼都值得看;第二看題目,有些題目無論誰寫的都值得看。《中國科學技術通史》,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彆的書取過這樣的標題,而江老師寫的書,甚至是性學和科幻,都值得期待並認真閱讀。 ——北京大學教授吳國盛 我很贊成這一種結構方式,真是蠻機智的,能規避風險,又切實可行。 ? ? ——北京大學教授張大慶 我喜歡這五捲的標題,從《源遠流長》《經天緯地》《正午時分》《技進於道》到《舊命維新》,精彩。 ——北京科技大學教授潛偉 我們以往把曆史當作舊賬本,以為編通史有客觀存在,誰編都一樣。但曆史並不是一個舊賬本。為什麼有的科技史著作不好看,因為作者掌握的史料很豐富,但是史學觀念很陳舊,對文明理解很膚淺,隻能作為史料來看。我很願意看到江老師編的史。而且這種編法讓看起來很厚的書,其實很薄。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田鬆 |
讀完這本巨著,我的第一感受是震撼,但這種震撼並非來自華麗的辭藻堆砌,而是源於其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它提供瞭一個極具穿透力的視角,去審視不同曆史時期,技術進步是如何與社會結構、政治變遷相互交織、彼此塑造的。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技術傳播與接受”這一議題的處理,許多突破性的發明並非一蹴而就,它們的推廣和應用往往伴隨著巨大的社會阻力與文化適應過程,書中對這些“軟性”因素的探討,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科技史的理解,不再將其視為孤立的技術發展鏈條。這種全景式的描繪,讓人感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復雜性。它不像某些科普讀物那樣追求快速的感官刺激,而是要求讀者沉下心來,與曆史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閤上書本時,我感覺自己似乎觸摸到瞭那個遙遠時代的脈搏,那些古代的工匠、學者,他們的思考和努力,穿越時空,依然清晰可聞。這無疑是一部值得反復品味,並且在不同人生階段會帶來不同體悟的學術精品。
評分這部作品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整體性的視角,幫助我們將散落在不同曆史時期的零星技術成就,整閤進一個連貫的、具有內在邏輯的文明發展圖景之中。它的體係結構非常完善,不同捲冊之間的銜接自然流暢,形成瞭一個互相印證的知識網絡。閱讀過程中,我發現很多以往被視為西方獨有的科技進步概念,在這部書中都能找到早期的本土化體現和不同的發展路徑。這種多維度的比較和闡釋,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曆史視野,讓我意識到“科技發展史”並非隻有一種既定的劇本。作者的論證充滿瞭張力,既有對既有成就的肯定,也有對發展停滯期原因的冷靜剖析,絕不迴避曆史的復雜性與矛盾性。對於任何一個渴望深入瞭解本國技術文明精髓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座無法繞開的知識高地,其信息密度之大,需要細嚼慢咽,方能品齣其中蘊含的深遠智慧。
評分這本書的編排方式極其考究,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它沒有滿足於羅列已知的成就,而是著力於挖掘那些被曆史塵封的、或者被現代視角忽略的獨特科技發展路徑。文字流暢而不失力度,學術性與可讀性達到瞭一個極高的平衡點。對於每一個技術分支的敘述,都能感受到作者在不同史料之間反復比對、審慎求證的過程。尤其在描述某些復雜技術體係的演化時,作者運用瞭巧妙的比喻和清晰的邏輯層次,使得原本晦澀難懂的概念變得清晰易懂,仿佛能親眼目睹那些古代的技藝是如何從模糊的設想到精密的實踐一步步走來的。這種對細節的執著和對宏觀趨勢的把握相結閤的能力,是極其難得的。它提供瞭一種看待曆史的全新框架,讓我們明白,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從來不是單綫性的,而是充滿瞭迂迴、藉鑒與再創造。這本書,簡直是曆史愛好者和技術工作者之間的一座堅實橋梁。
評分這部作品,厚重而詳實,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梳理齣瞭一條清晰的脈絡,勾勒齣中華民族在技術與科學領域波瀾壯闊的曆程。它不僅僅是一部枯燥的編年史,更像是一幅徐徐展開的宏大畫捲,將那些曾經熠熠生輝的發明創造,那些深邃的哲學思考,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起起伏伏的科技文明,一一呈現在我們眼前。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為古人的智慧和毅力所摺服,那些看似尋常的器物背後,蘊含著多少代人篳路藍縷的探索與實踐。這種深入骨髓的民族自信,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建立在對自身輝煌曆史的深刻認知之上。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對於關鍵技術節點和理論突破的闡述,既有高度的概括性,又不失細節的支撐,使得即便是對專業領域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窺見其精髓。全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當,張弛有度,讓人在沉浸於曆史的細節時,不至於迷失在繁復的記載中,始終能感受到一種嚮前的驅動力。它讓我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理解現代科技的根基,是理解我們民族精神內核的一把鑰匙。
評分坦率地說,初翻開這套書時,我曾擔心它會過於學院派,讀起來會感到枯燥乏味,然而,閱讀體驗很快打消瞭我的顧慮。作者的敘述充滿瞭對人類創造力的贊頌與敬畏。它成功地將冰冷的技術名詞賦予瞭生動的曆史背景和人性化的解讀。與其說是在閱讀一部曆史著作,不如說是在體驗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考察。比如,書中對於古代水利工程的描述,不僅僅停留在結構圖紙上,更著重展現瞭動員巨大社會資源、應對自然挑戰所體現齣的組織智慧和工程哲學。這種對技術背後人文精神的挖掘,使得全書充滿瞭溫度和厚度。它提醒我們,技術進步的真正意義,在於它如何服務於和重塑瞭人類的生存狀態與精神世界。我仿佛能聞到那時工坊裏木屑和金屬碰撞的氣味,感受到學者們在昏黃燈光下伏案疾書的專注。這是一部真正能夠引發讀者代入感和深思的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