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译丛·从富裕到实践:哲学与社会批判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译丛·从富裕到实践:哲学与社会批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斯拉夫] 米哈伊洛·马尔科维奇 著,曲跃厚 译,魏志军 校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哲学
  • 社会批判
  • 东欧
  • 译丛
  • 理论
  • 政治
  • 文化
  • 批判理论
  • 社会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294156
版次:1
商品编码:1111683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页数:22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从富裕到实践》意在建构一种现代批判的社会哲学,这种哲学继承了马克思的传统、卢卡奇的早期著作、葛兰西(Gramshi)的思想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我试图聚焦于主要的社会问题,来表明当代工业社会中各种现存形式的根本危机并考察批判的社会理论的哲学基础,以探究走出目前的死胡同(im-passe)的各种可能路径。这种辩证方法的应用,旨在使人通过发现现存社会形式的基本局限,并指明社会组织之可供选择的、更合理的和更人道的历史可能性,来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

目录

总序 全面开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中译者序言批判的实践和实践的批判
英文版前言
英文版序言
英文版致谢
导论 批判的社会哲学的原理
一、什么是哲学?
二、什么是社会哲学的特殊本质?
三、批判的社会哲学的本体论假定
四、批判的社会哲学的认识论假定
五、批判的社会哲学的价值论假定

第一章 马克思的批判的社会理论
一、现代理论的基本取向
二、马克思的理论和意识形态
三、马克思的理论和哲学
四、马克思的理论和社会科学
五、马克思的理论的本质

第二章 现代工业文明中彻底的人道化的可能性
一、人的本质的观念
二、彻底的人道化
三、人道化的历史可能性

第三章 当代社会中的技术专家体制和技术创新
一、技术创新的社会意义
二、技术专家体制及其基本价值
三、社会主义中的技术创新

第四章 经济主义或经济的人道化?
一、经济主义和经典的欧洲社会主义观
二、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
三、经济合理性和人道主义

第五章 自由主义、法西斯主义和社会主义中的政治原则
第六章 革命的概念
一、马克思和革命的概念
二、当代条件中的革命概念
三、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

第七章 新的人道社会及其组织
一、关于未来的实证主义的、乌托邦的和批判的方案
二、人的本质和新的价值
三、参与式民主和官僚的问题
四、南斯拉夫自治的经验
主要术语译文对照表
版权声明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译丛·从富裕到实践:哲学与社会批判 译者序 在二十世纪的学术版图上,马克思主义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深刻地影响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发展,更在全球范围内催生了无数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尤其是在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和经济转型之后,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审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东欧地区涌现出一批具有独特视角和深刻洞察力的思想家,他们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并将其置于当代社会现实的语境下进行重新解读与创新。本译丛“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译丛”正是为了系统地呈现这一重要学术思潮而精心策划。 本丛书中的《从富裕到实践:哲学与社会批判》一书,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并非简单地复述既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二十世纪末以来,特别是后冷战时期,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富裕”现象所带来的深层哲学与社会问题。作者以其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犀利的批判锋芒,深入剖析了这种“富裕”如何在改变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人们的意识形态、社会结构以及个体存在方式,甚至可能成为新的社会控制形式和压迫机制的温床。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视角和批判的深度。作者并未止步于对消费主义的表面批判,而是进一步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异化理论的框架下进行考察。他认为,在所谓的“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中,虽然传统的阶级斗争可能有所淡化,但新的权力关系和压迫形式却以更为隐蔽和精妙的方式存在。例如,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效率崇拜”可能压抑个体的创造性与自主性;消费主义所制造的“虚假需求”可能吞噬个体的真实情感与精神追求;而信息过载与碎片化则可能导致批判性思维的萎缩,使人们更容易被操纵。 《从富裕到实践:哲学与社会批判》一书的关键在于其“实践”导向。作者深知,哲学批判的最终目的不在于纯粹的理论思辨,而在于指导实践,推动社会进步。因此,他不仅揭示了“富裕”背后潜藏的危机,更积极探索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重新激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力量,如何构建一种能够真正解放个体、促进社会公正的批判性实践。这包括对新形式的异化进行辨析,对现有权力结构的韧性进行揭示,以及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进行艰难而审慎的思考。 本书的论述逻辑清晰,结构严谨,语言富有感染力。作者在借鉴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等多元思想资源的同时,也始终坚守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批判精神。他以一种“回溯”与“前瞻”相结合的方式,既回顾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概念,又将其创造性地应用于分析当下西方社会面临的种种困境,并试图从中提炼出新的理论洞见和实践可能。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本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正经历着快速的经济发展和深刻的社会转型,也面临着与书中讨论的“富裕”现象相似的挑战。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物质繁荣与精神自由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为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如何避免潜在的陷阱,如何实现更加全面和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宝贵的思想启示。 本译丛的出版,旨在将一批具有原创性和批判性的东欧马克思主义思想成果介绍给中文读者,以期丰富我们的理论视野,深化我们的社会认识,并激发我们对现实问题的独立思考。我们希望,《从富裕到实践:哲学与社会批判》这部力作,能够成为广大读者,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西方哲学和社会批判感兴趣的读者,一本不容错过的读物。 (以上为译者序,以下为本书简介的核心内容,独立成篇,不包含译者序中的信息。) 《从富裕到实践:哲学与社会批判》 在二十世纪末期,当许多曾被冠以“发展中国家”的地域迈入经济腾飞的阶段,当许多一度被视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度经历深刻的社会转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迎来了其历史性的“富裕”时刻。这种富裕,不仅体现在物质生产的极大丰富,消费主义的盛行,科技的飞速进步,更深刻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重塑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乃至存在的根本模式。然而,在这种看似繁荣的景象之下,潜藏着怎样的哲学与社会危机?《从富裕到实践:哲学与社会批判》一书,正是对这一时代命题的深刻回应。 本书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视角为出发点,对所谓的“富裕社会”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解剖。他首先质疑了“富裕”本身所蕴含的进步叙事,指出这种富裕并非意味着解放的到来,反而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控制和压迫形式。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前提下,商品拜物教得以进一步深化,人们的需求被广告和营销所制造,个体被纳入一个由消费和生产构成的庞大循环之中。这种循环并非提供真正的满足,而是不断制造新的欲望,使个体陷入永无止境的追逐,从而丧失了对自身生存意义的独立思考能力。 哲学层面上,本书着重考察了“富裕”如何导致了对传统理性与批判精神的侵蚀。技术进步被奉为圭臬,效率和效益成为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在这样的语境下,那些无法被量化、无法被纳入功利计算的价值,如情感、美学、沉思、人际关系的深度等,都可能被边缘化甚至被遗弃。作者认为,这是一种“技术官僚化”的思维方式的蔓延,它将社会视为一个可供优化和管理的机器,而将个体视为可以被工具化和规训的零件。这种思维模式,恰恰阻碍了对社会根本性问题的反思,使得批判性思考的土壤日益贫瘠。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这种“富裕”如何构建了新的意识形态和权力运作方式。作者指出,传统的阶级对立在某些方面有所模糊,但新的权力关系却以更为隐蔽和精妙的方式存在。例如,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带来了便捷,但也可能成为大规模监控和操纵的工具。媒体的集中化和商业化,使得舆论的形成更容易被操控,真相的传播被过滤和扭曲。个体在信息洪流中变得被动,容易丧失辨别能力,从而被纳入主流的意识形态话语之中,对现有的社会秩序产生认同,而非质疑。 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在于,所谓的“自由”在“富裕社会”中呈现出一种异化的形态。人们似乎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但这些选择权往往局限于消费领域,而对于决定其生活方式、工作内容乃至政治参与的根本性议题,个体的能动性却被极大地削弱。例如,工作领域的“灵活就业”和“零工经济”,看似给予了个人更大的自由度,但实际上可能意味着不稳定的收入、缺乏保障的权益以及被动地适应市场的变化。这种“自由”的表象,掩盖了深层的结构性不平等和个体对经济力量的依赖。 作者对于“实践”的强调,是本书的另一大亮点。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揭示问题的根源,更在于提供改变现实的可能性。面对“富裕社会”所带来的挑战,仅仅停留在理论批判是远远不够的。本书致力于探讨,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激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力量。这包括: 重构批判性意识: 在信息碎片化和消费主义泛滥的时代,如何培养个体独立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如何抵御意识形态的侵蚀,重新认识自身的真实需求与社会现实。 反思技术与解放: 批判性地审视技术进步的双重性,区分真正服务于人类解放的技术与服务于资本增殖和权力巩固的技术,探索技术进步与个体自由之间的健康关系。 重塑共同体与政治参与: 在原子化的社会结构中,如何重新构建有意义的社会联系与共同体,如何激发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推动实质性的民主与社会公正。 超越“富裕”的迷思: 挑战以物质财富增长为唯一导向的发展模式,重新思考人类的福祉与进步的真正内涵,探索一种更加可持续、更具人文关怀的社会发展道路。 《从富裕到实践:哲学与社会批判》并非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在邀请读者参与一场深刻的自我反思与社会批判。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富裕的同时,绝不能忽视精神的贫瘠、社会的疏离和权力的潜流。唯有以清醒的批判精神,坚定的实践勇气,我们才能真正地从“富裕”的迷思中走出来,迈向一种更加真实、更加自由、更加公正的未来。本书的阅读,将是一次对我们所处时代最深刻的拷问,也是一次对未来可能性的艰难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哲学层面看,这套丛书对“主体性”的探讨极其深刻且令人不安。它不满足于传统马克思主义中工人阶级的解放主体地位,而是考察了在资本逻辑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毛孔之后,个体如何失去了行动的“可能性空间”。书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在高度发达的监控资本主义下,反抗的意愿本身是否已经成为系统可预测和吸纳的一部分?这种对“实践”的拷问,不再指向宏大的革命蓝图,而是聚焦于日常生活的“微小拒绝”和“非一致性”。其中对“回忆”和“遗忘”的哲学思辨尤为动人,它暗示着,在后意识形态的时代,对历史创伤的记忆本身,可能成为最后一块抵抗自由的飞地。整套书的基调是审慎的、但绝非悲观的,它提供了一种在绝境中仍能保持清醒和批判姿态的方法论,对于我们这些在日益同质化的信息流中感到迷失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强有力的精神锚点。

评分

这本新近出版的译丛,聚焦于当代东欧思想界的动态,其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探讨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在东欧语境中如何被重新诠释和实践的层面,作者群展现了极为敏锐的洞察力。书中的分析不满足于对经典文本的重复阐释,而是深入挖掘了后社会主义转型期,社会结构、阶级关系乃至文化认同层面的深刻变迁如何形塑了新的批判理论。我尤其欣赏它对“实践”一词的重新定义——它不再仅仅是理论指导行动,而是在具体的、被遗忘的社会角落中,作为一种生存策略和抵抗的姿态而存在。例如,其中一篇关于波兰工人运动衰落后,新形式的集体主体性如何在数字劳动和零工经济中萌芽的论述,提供了非常扎实的经验材料支持。这种将宏大理论叙事与微观个体经验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整部作品不仅具有学术上的严谨性,更充满了对现实的关怀与温度。它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在去工业化和新自由主义的强力冲击下,曾经强大的社会主义遗产如何在意识形态的废墟上构建出新的批判视域。

评分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其叙事风格的张力。译者的功力毋庸置疑,使得这些来自不同学术背景、风格迥异的东欧思想家的声音得以清晰、有力地传达。你可以在同一本书中读到如刀锋般锐利的学院派逻辑分析,紧接着是充满激情的、近乎散文诗般的哲学沉思。这种风格上的多元化,恰恰反映了东欧思想界在面对巨大社会断裂时,所采纳的多种适应与抵抗的策略。我发现,书中许多论述都带有某种强烈的“反思的疏离感”,他们既是现代性的产物,又在批判现代性。例如,对技术理性与官僚体制的批判,不是一味地否定,而是带着一种“过来人”的清醒与无奈。这使得阅读体验极为丰富,时而需要高度集中的逻辑推理,时而又沉浸于对人类命运的深沉叩问之中。这种复杂而富有层次的阅读体验,远远超越了一般学术译丛的范畴,更像是一次思想上的“深度潜水”。

评分

读完这套丛书,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智识上的震撼,尤其是在其对“富裕”这一概念进行解构的方式上。它挑战了西方主流叙事中对后工业社会富足和自由的盲目乐观,转而深入剖析了这种“富裕”背后隐藏的异化和结构性剥削的链条。书中的几篇文章,通过对消费主义文化和技术统治的反思,揭示了即使在物质条件看似极大改善的今天,人的主体性是如何被钝化和规训的。我想特别提一下关于“时间贫困”的讨论,这个概念在东欧的语境下,被赋予了比西方更深层次的历史维度——即被加速的现代化进程如何偷走了集体和个人的沉思时间。这不是简单的经济分析,而是一种深刻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批判。作者们似乎在提醒我们,真正的解放不仅仅是生产资料的占有,更是对自我生命节奏的重新掌控权。阅读过程本身就像是进行了一场对现代性假设的无情审判,令人在惊叹其思辨力的同时,也感到一丝寒意。

评分

这套译丛最吸引我的是它对地域性和普遍性的平衡把握。它没有陷入地方主义的泥淖,而是通过对东欧具体历史场景的深入挖掘,反过来为全球性的理论对话提供了急需的新视角。许多关于资本主义危机、民主衰退的讨论,在西方文献中往往是抽象的概念模型,但在本书中,这些概念通过具体的国家经验——比如匈牙利的政治转向、捷克的民间抵抗——变得鲜活可感。这种“以小见大”的策略非常高明。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失败”叙事的重塑。东欧语境下的“失败”,并非仅仅是意识形态的溃败,而是一种漫长、矛盾且仍在持续的社会过程。这种对失败的宽容与细致考察,避免了简单的道德审判,使得我们能够更真诚地面对历史的复杂性。对于那些厌倦了西方中心主义话语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一股清新的、充满挑战性的思想活水,它提醒我们理论的生命力恰恰存在于边缘和冲突地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