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全集·晚期著作1925—195·第十三卷(1938—1939)》以杜威的思想发展历程为线索,分为青年、中年、晚年三大部分,全面收录了杜威一生中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所撰写的文章与专著。这项浩大的工程为人们重新研究和挖掘杜威丰富的思想内涵提供了更为充足的第一手资料,为将对杜威思想的研究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平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19世纪流行的是殖民时期沿袭下来的旧教育,再加上19世纪后期从德国传入的赫尔巴特教学方法逐渐刻板化,使得当时的学校陈陈相因,缺乏生气。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当时传统教育的改造者,是新教育的拓荒者,他提倡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购买这套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对自我学习承诺的兑现。我一直对特定的哲学流派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套全集无疑是通往理解这一领域最直接、也最权威的路径。阅读的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当我将书中的理论与现实世界中的新闻事件、艺术作品进行对照时,那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感,让人无比充实。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是什么”,更是“为什么是这样”的追问方式。对于任何严肃对待学术或思想探索的人来说,拥有这套书,就如同为自己的思想装备了一件顶级的工具箱,工具本身就预示着未来能够完成的工作的质量与深度。
评分这次阅读的体验,与其说是对知识的吸收,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重塑。书中对某些核心概念的探讨,那种层层递进、抽丝剥茧般的论证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作者似乎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代思想的症结所在,他的分析角度之新颖、逻辑之严密,常常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合上书本,细细回味他刚刚构建的那个思维迷宫。我特别喜欢他那种不满足于表面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事物本质的精神,这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浮躁喧嚣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每一次深入阅读,都会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被悄悄地推开了一点点,虽然有时会感到吃力,但这种智力上的挑战和最终豁然开朗的喜悦,是其他任何娱乐活动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质实在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那种厚重的质感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其中蕴含的智慧的重量。封面设计虽然简洁,但透着一种古典的韵味,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翻开来一探究竟。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字体选择和排版布局,都经过了深思熟虑,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样的用心,无疑是对作者思想的一种尊重,也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对于真正热爱哲学经典、注重阅读质感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的实体版本绝对值得收藏。它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集合,更像是一件可以被珍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存在。光是触摸和翻阅的过程,就让人感到一种仪式感,仿佛自己正与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难度相当高,绝非那种可以轻松消遣的作品。它的语言风格带着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学术严谨性,很多句子结构复杂,充满了专业术语,初次接触的读者可能会感到相当吃力,甚至一度产生挫败感。我记得有几页内容,我来来回回读了不下五遍,才勉强捕捉到作者的完整意图。但这恰恰证明了其思想的深刻性——真正的洞见往往需要我们付出相应的努力去接近和理解。我建议,对于普通读者,最好能搭配一些权威的导读或研究资料辅助阅读,这样可以更好地搭建起理解的阶梯,避免在浩瀚的思辨海洋中迷失方向。这不是一本“快餐”哲学,而是需要时间去“炖煮”和消化的精神食粮。
评分从整体脉络来看,这卷书的内容展现出了一种强大的内在连贯性,仿佛是作者数十年思想探索的一个关键节点。它不像早期著作那样充满探索的试探性,反而流露出一种历经沉淀后的坚定与自信。作者在探讨社会结构、知识论或美学议题时,总能清晰地勾勒出一条清晰的逻辑主线,即便主题跳跃,也能通过某种隐秘的哲学共鸣将它们串联起来。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梭于一个精心规划的思想迷宫之中,尽管路径曲折,但每到一处转角,都能获得新的风景和视野。这种结构上的成熟度,是判断一部伟大著作是否达到巅峰的重要标志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