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典藏修订版开启你与生俱来的正能量知行合一传习录精华解析书籍人生哲学国学经典历史名著书籍

王阳明心学:典藏修订版开启你与生俱来的正能量知行合一传习录精华解析书籍人生哲学国学经典历史名著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觉仁 著
图书标签:
  • 王阳明
  • 心学
  • 知行合一
  • 国学经典
  • 人生哲学
  • 正能量
  • 传习录
  • 典藏版
  • 历史名著
  • 修身养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荒漠甘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9787513906708
商品编码:2482404485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页数:32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哲学文化/心灵成长 
★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讲话时说,他很景仰龙场悟道的王阳明先生……要把文化变成一种内生的源泉动力,作为我们的营养,像古代圣贤那样格物穷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王岐山讲到:他讲的是心学,我对王阳明很有兴趣……我脑海里浮现王阳明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两句话。 
★学习王阳明及王阳明心学已成为社会热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经济日报》等媒体重磅刊文解读,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争相阅读! 
★《王阳明心学》是迄今口碑的阳明心学精华解读通俗读本!初版问世以来持续加印,畅销20万册!本次再版,经作者王觉仁精心修订全稿,并新增《阳明心学简明纲要》,以便读者对阳明心学登堂入室,窥其堂奥。 
★王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500年来中国人精妙的神奇智慧。王阳明创立阳明心学,参透世事人心,终成一代圣哲;曾国藩研习阳明心学,编练湘军进攻太平天国,历时十二年克尽全功,再造乾坤;稻盛和夫将阳明心学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缔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成为日本“经营之圣”……现实残酷,世界险恶,读懂了阳明心学,没有任何人能伤害你,没有任何事能困扰你!

内容简介

一介儒生王阳明,为什么能成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为什么能成为曾国藩、梁启超、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灵导师?后世无数阳明心学的践行者,为什么也能走出精彩人生,成就辉煌事业?这是因为他们无一例外地掌握了解决一切问题的利器——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500年来中国人*精妙的神奇智慧。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阳明心学的传世典籍《传习录》,深入浅出地阐释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旨在让今天的读者轻松领悟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智慧精髓,修炼内心强大的自己,开启与生俱来的正能量,获得幸福完满的人生。


本次再版,由作者王觉仁精心修订全稿,并新增《阳明心学简明纲要》,以便读者对阳明心学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奠定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作者简介

王觉仁,福建漳州人。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研究者,行文流畅优美,分析独到深刻,说理通俗易懂,深受读者喜爱。18岁开始参究心性、修学儒佛,对阳明心学和佛教禅宗尤有深切体悟,深知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人*精妙的神奇智慧,可以修炼强大内心,解决人生诸多问题。因而,精研阳明心学多年,著成此书。

精彩书评

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杜维明



王学绝非独善其身之学。而救时良药,未有切于是者。


——梁启超



独阳明之学,简径捷易,高明往往喜之。


——严复




余所重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心有立,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之变也。


——蒋介石




修心炼胆,全从阳明学而来。


——日本倒幕领袖 西乡隆盛



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曾国藩



阳明先生,其事功,其志业,卓然一代伟人,断非寻常儒者所能几及。


——左宗棠



日本维新,亦由王学为其先导。


——章太炎



王文成公为明第*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王士祯



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黄宗羲



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


——蔡元培




一生伏首拜阳明。


——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


目录

自序:通往心灵自由之路


第*章 圣人是怎样炼成的


王阳明身后,其心学由门人王艮、王畿、钱德洪等人发扬光大,遂成一代显学,深刻影响了此后五百年的中国思想史。从明到清,及至民国,无数政治家、思想家和仁人志士,都将王阳明奉为心灵偶像,对阳明心学顶礼膜拜,并从中汲取了源源不绝的精神力量。


一 天才儿童的打油诗:常识不靠谱 / 003


二 何为天下第*等事 / 008


三 通往圣贤之路 / 012


四 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 017


五 理学对佛、道的copy / 020


六 遗世独立的修道生涯 / 023


七 我找不着北:心学与理学的PK / 026


八 贬谪之路:王阳明版《龙门飞甲》 / 029


九 圣人们悟到了什么 / 034


十 龙场悟道:阳明心学的诞生 / 038




第二章 心是宇宙的立法者


既然“人心”与“天理”无二无别,并且这个“心”是天人合一、不分古今、充塞宇宙的,那么天下自然就没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了。换言之,人格完善与自我实现的道路,并不在外,而就在你我的心中,就看我们敢不敢直下承担、愿不愿意真实践履了。


“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


一 你其实是个“富二代” / 044


二 唯*的成圣之道 / 047


三 忠于内心是强大内心的第*步 / 050


四 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 / 053


五 有一种力量叫“知行合一” / 058


六 阳明心学&量子力学 / 061




第三章 生活中的心学


心灵修行绝不是圣人悟道的专利品,也不是企业领袖引领时代的独门秘籍,而是所有普通人都可以做的事情。不管你的年龄、性别、身份、职业为何,就在日常生活的当下,你随时可以给自己打造一间“心灵密室”,踏上修行之路。


一 如何为成功“保鲜” / 070


二 重建一种“富有意义的生活” / 079


三 内心强大的真正秘密 / 085


四 尘世即净土,人间即天堂 / 092


五 心灵密室:成大事者的“独门秘籍” / 101




第四章 人生的智慧


要让自己能够日理万机而又保持身心泰然,能够用*少的精力处理*繁杂的事务,成为职场上的高效能人士,其秘诀就在于:只动脑,不动心。


民国的上海滩大佬杜月笙,说过一段非常经典的话:“上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气;下等人,没本事,有脾气。”


一 通权达变的智慧 / 110


二 练就一颗从容自在的心 / 115


三 做人之道:“成色”比“斤两”更重要 / 121


四 人生中*高的精神价值 / 128


五 做你自己:别让生活变成一场秀 / 133




第五章 生命的重建


阳明的学问之所以叫心学,禅宗之所以又叫“心地法门”,就是因为一切修行都是指向你的心,指向你的态度、观念、思想、人格。只要你的心能够做出转变,只要你的态度、观念、思想、人格都能像一个真正的觉醒者一样,那么当下你就醒来了。


一 心学&禅宗:修行就是“做减法” / 142


二 为人格补钙,让心灵吸氧 / 152


三 死亡的真相&生活的态度 / 160


四 本来面目:认识你自己 / 170


五 一堂心学课:找回心灵的快乐 / 180




第六章 致良知:开启正能量


生命中的许多事物,都是需要用心灵去体验的。头脑固然可以帮忙,但它绝对无法取代心灵的体验。爱情如是,良知亦复如是。所以,在修行过程中,理性思维与直觉体悟就像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只有二者并用,才能让良知彻底呈现。


一 良知的迷失&道德的重建 / 194


二 正能量的开启、扩充、运用 / 206


三 正思维:一般思维的2.0升级版 / 210


四 我的良知我做主 / 214




第七章 修行,从当下开始


当一个人凡事只为良心而干,不为别的,他就已经是在“致良知”了,同时就等于开启了强大的正能量。这样的正能量流淌奔涌到世界的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必然会被改变。富兰克林就是这么改变世界的。而在这样的时候,他根本不必去追求成功和荣誉,所有令世人艳羡的东西都会不请自来。


一 格物:修行的入手处 / 220


二 诚意: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 226


三 工作就是修行 / 236


四 忍辱的境界:提升你的情商和逆商 / 245


五 天生我材必有用:认识你的天命 / 255




第八章 做自己的心灵导师


无论是佛陀指月的指头,还是禅师设法的拂尘,抑或是寺庙中那些泥塑木雕、供人礼拜的佛菩萨像,乃至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帮助我们认识自性的方法和手段,要想在这个浮躁喧嚣的红尘中获得自在解脱,只能从自性中求,而无法从外在的任何人、任何地方求。换言之,在这个世界上,唯*能够帮助你实现精神转化、开启正能量、提升生命境界的人,只有你自己。


一 世界观的重建:“良知一体”&“无量之网” / 264


二 禅:住在你心中的导师 / 273


三 心灵世界的密码:良知四句教 / 281


四 什么样的人格,决定什么样的人生 / 290




附录:阳明心学简明纲要


再版后记


收起全部↑

精彩书摘

第七章 修行,从当下开始


四 忍辱的境界:提升你的情商和逆商


问:“叔孙武叔毁仲尼,大圣人如何犹不免于毁谤?”


先生曰:“毁谤自外来的,虽圣人如何免得?人只贵于自修,若自己实实落落是个圣贤,纵然人都毁他,也说他不着。却若浮云掩日,如何损得日的光明?若自己是个象恭色庄、不坚不介的,纵然没一个人说他,他的恶慝终须一日发露。所以孟子说:‘有求全之毁,有不虞之誉。’毁誉在外的,安能避得?只要自修何如尔。”


——《传习录?下?门人黄省曾录》



忍辱的功夫必须“在事上磨炼”


有学生问:“《论语》记载了‘叔孙武叔毁谤孔子’的事情,为什么大圣人还是不能免于毁誉呢?”


这个学生提的问题,事见《论语?子张》。


叔孙武叔是鲁国的一个大夫,不知何故总是看孔子不顺眼,有一次他在朝中对同僚说:“子贡其实比他老师仲尼更有水平。”有人把这话告诉了子贡,子贡一听就吓坏了,赶紧声明:“我老师的德行比我高多了,咱就拿房屋的围墙打个比方吧,我家的围墙只有肩膀高,随便哪个路人都看得见我家,所以都夸我的房子豪华;而老师家的围墙有数丈高,大家不得其门而入,所以压根儿不知道他老人家的房子有多么雄伟壮观、多么美轮美奂。”


没过多久,叔孙武叔又在别人面前毁谤孔子。子贡这回真的愤怒了,说:“别再这么干了!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德行充其量就是山丘,还可以超*;而仲尼的德行就像日月,没有人可以超*。就算有人想自绝于日月,但对日月本身又有什么损害呢?只能表明他不自量力罢了。”


由于《论语》记载了这件事,所以千年之后,阳明的学生还替孔子他老人家打抱不平,对他遭受毁谤一事深感不解。


阳明告诉学生:“毁谤是来自他人和外界的,即使是圣人也免不了。人贵在自修,如果自己实实在在是个圣贤,纵然人们都毁谤他,也影响不了他。就像浮云蔽日一样,如何损害日的光明?如果自己是个外表端庄恭敬、内心却虚伪无德的人,纵然没一个人说他,他隐藏在内心的奸恶也总有一天会暴露。所以孟子才会说:‘人活着,总有过于苛求的诋毁,也有意料不到的赞扬。’总之,毁誉都是外来的,怎么能避免?关键还是要看你自己的修行功夫如何。”


这段话,绝对是王阳明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经验之谈。


自从阳明平定“宁王之乱”后,各种攻击和诋毁甚嚣尘上,把他包围了。尤其是正德皇帝朱厚照身边那几个佞臣,如边将江彬、许泰,太监张忠等人,更是因为嫉妒他的事功,就污蔑他“与宁王通谋”,还说他平叛的动机是为了杀人灭口云云,总之一心想把他整成明朝版的岳飞。所幸太监也不全是小人,当时皇帝身边的大太监张永就是一个相对正直的人,跟阳明的关系也不错,才帮他洗清了这个莫须有的罪名。


在阳明遭到诋毁、污蔑、陷害的那些日子里,他平日的修行功夫就派上大用场了。


由于早在年轻时,阳明就已经练就了“不动心”的功夫,加之后来贬谪龙场,经历了九死一生,更是打造了一颗宠辱不惊、自作主宰的强大内心,所以那些小人的伎俩对他来讲,无异于浮云蔽日、蚍蜉撼树,根本不能伤害他分毫。


那些日子,阳明该做事做事,该讲学讲学,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只一意守护内心昭明灵觉的良知,每天照旧过得逍遥自在。用他自己的话说,只要“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传习录》卷下)。


由此可见,一个人只要具备心学的功夫,EQ(情商)和AQ(逆商)自然能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但是,这种忍辱的功夫必须“在事上磨炼”,若关起门来在静定中修,其结果就只能是玩弄光景,“遇事便乱,终无长进”。换言之,要提升情商,你就必须在情绪发动的时候修;要提升逆商,你就必须在逆境和挫折中修,否则就是纸上谈兵,不会有半点儿实战功夫。


比较典型的一个“纸上谈兵”者,就是北宋文豪苏东坡。


众所周知,苏东坡是一位著名的佛教居士,其佛学造诣不可谓不深。但是,相对于学问而言,他的实修功夫却差了好大一截儿。


估计很多人都知道,苏东坡和佛印禅师之间经常逗机锋、打嘴仗,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好玩儿的典故。其中*经典的,莫过于“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的故事。


苏东坡任职瓜州(今江苏扬州)期间,与长江南岸的金山寺住持佛印禅师交情甚笃。有一天,苏东坡自感修行有得,便写了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然后命书童过江送给佛印看,希望得到他的印证和期许。


“八风”是佛教名词,指的是“讥、称、毁、誉、利、衰、苦、乐”八种人生境遇。苏东坡以“八风吹不动”自许,表明经过佛法的修行,自己在面对外在的荣辱毁誉和人生的顺逆苦乐时,始终能够保持如如不动、泰然自若的心境。


佛印看完这首诗,就在后面批了两个字,让书童拿回去。一心等着被夸的苏东坡展开那张纸一看,上面赫然写着两个大字——放屁。


苏东坡顿时火起,立刻乘船过江,要去找佛印理论。


佛印早料到他会来,就站在岸边等他。苏东坡一看见佛印就大声质问:“你不欣赏我的诗倒也罢了,何苦侮辱人呢?!”


佛印笑呵呵地问:“我怎么侮辱你了?”


苏东坡扬了扬手中的纸,脸都绿了。


佛印做恍然状:“哦,你是指这个。可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把你打过江来了?”


苏东坡闻言,当场石化。


不知道苏东坡经此点化,其EQ或AQ是否有所提高,反正在另外一些故事里面,他和佛印禅师打嘴仗几乎每次都输得挺惨。



生气的艺术:幽默化解法


在生活中,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会比苏东坡好多少。别人漫不经心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有可能搅乱我们内心的宁静,让我们要么生一天闷气,要么跟对方干上一仗。


其实,这是很傻的。就像本书第五章讲过的那个买报纸的故事一样,我们为什么要让别人决定我们的反应和行为呢?


孩子与成人*主要的区别之一,就是前者的理性和意志都很薄弱,做不了自己的主,而后者却可以凭借理性和意志掌控自己的情绪,在面对外界刺激时选择正确的反应和行为。然而,我们很多人在生理上长大了,在心理上却一直是个孩子。


那么,假如在生活中,有人出于恶意存心冒犯或伤害我们,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反应和行为才算是正确的呢?


答案就是两个字——忍辱。


但是,千万别以为忍辱就是对所有的冒犯和伤害无动于衷或逆来顺受。如果你这么理解,那就把这两个字看得太肤浅了。


事实上,忍辱不是无视别人对你的伤害,而是首先要防止你对自己造成二次伤害,其次才是如何应对别人的伤害。


为什么这么说?


道理很简单:如果别人已经伤害了你,而你又在自己心里烧起一把嗔恨的火焰,那你是不是在无意中成了那个施害者的同谋,对自己造成了二次伤害?


有人说过,憎恨别人就像是为了逮住一只耗子而不惜烧毁自己的房子,但耗子还不一定能逮到。所以,面对别人的冒犯和伤害时,你可以生气,但必须学会生气的艺术。


生气也可以是一种艺术?


是的。亚里士多德说过:“任何人都会生气,这没什么难的。但要适时适所,以适当的方式对适当的对象恰如其分地生气,可就难上加难了。”


生气还有这么多讲究,它当然是一种艺术了。


为了更好地理解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门艺术,我们可以来看看以下几个场景:


在英国的一个社交晚宴上,著名剧作家萧伯纳正在专心地想心事,坐在旁边的一个富翁不禁好奇,就问道:“萧伯纳先生,我愿出一元钱,来打听你在想些什么。”


萧伯纳淡淡地看了他一眼,说:“我想的东西不值一元钱。”


富翁更加好奇了:“那么,你究竟在想什么呢?”


萧伯纳说:“我在想你。”


就这几个字,差点儿没把那个富翁噎死。


再来看一个故事。美国幽默大师马克?吐温有一次到法国旅行,拜会了法国名人波盖。波盖生平一大乐趣就是挖苦人,他对马克?吐温说:“美国人没事的时候,往往喜欢怀念祖宗,可是一想到祖父一代,就不能不打住了。”


波盖是在嘲笑美国人的历史太短。


马克?吐温笑笑,说:“法国人没事的时候,总想弄清他们的父亲是谁,却很难弄清楚。”


很显然,马克?吐温是在取笑法国人的多情乃至滥情。听见这句话,不知道惯以恶搞他人为乐的波盖,当时脸上的表情有多么难看。


在面对他人的嘲弄挖苦时,暴跳如雷是*不明智的反应,自己生闷气也不是好办法,因为对方嘲弄你就是想让你出糗,你要是不懂得高明地应对,那就让他称心如意了。所以,这种时候*重要的就是冷静,然后用一种有风度的方式,做出*恰当的反击。


换言之,你可以生气,但不要让怒气掌控你,而是要“适时适所,以适当的方式”“恰如其分地”把怒气送回它的源头,送给它的始作俑者,让对方因无趣而自动闭嘴。


当然,冷静应对、反唇相讥只是忍辱的第*层境界,它只是“生气的艺术”,需要的也只是冷静、机智和幽默而已;再往上走,就要涉及“生气的学问”了。


而这门学问所需的功夫,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生气的学问:大肚能容法


阳明的学生有一次问他:“一个心学修行人该如何看待‘忿懥’(生气)这件事?”


阳明的回答是:“人心怎能无‘忿懥’(人怎么可能不生气呢)?生气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首先,不能‘怒得过当’;其次,要‘物来顺应’‘不着一分意思’;*后,阳明还举例说,比方你上街看见人打架,对于没道理的那一方,你肯定也会感到义愤,虽然义愤,却又‘此心廓然,不曾动些子气’。这才是生气的学问。”


总结起来,阳明的意思有三点:


一、生气的时候要学会控制,把握一个适当的度,不要过火。


二、事情一过,怒气也要随它过去,不能执着,不要怀恨。


三、生气的时候要学会从自己的立场上超拔出来,找到一个客观的、第三方的视角,这样才能让理性在场,从而保持“此心廓然”、寂然不动的境界。


这个境界看上去是很高超,可是在现实中,除了阳明自己,还有谁能做到面对侮辱而“此心廓然”、寂然不动呢?


当然有人能。*典型的代表,当属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宰相娄师德。


娄师德是武则天时代的一位牛人,不仅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功勋卓著,而且出将入相,官至宰辅。然而,在古往今来*牛的女人手下当官,无疑是当时世界上风险*高的事情之一。面对当时极端严酷的政治环境,娄师德不得不夹起尾巴做人,从而练就了超人般登峰造极的修养功夫。


当时,与娄师德同朝为相的李昭德*受武则天信任,此人生性张扬,锋芒毕露。由于娄师德身体肥胖,所以行动迟缓,每天上朝都走得慢吞吞,李昭德偶尔跟在后面,半天过不去,就会爆粗口:“田舍夫!”


田舍夫的意思是农民。在唐代,这估计是一句标准的国骂,因为当年太宗李世民被诤臣魏征气得够呛的时候,也曾背地里骂他是田舍夫。如今娄师德无端招来国骂,换成别人,恐怕一回头就跟李昭德干起来了,可是娄师德却慢慢地回过头来,笑容可掬地说:“师德不为田舍夫,谁当为之?”


娄师德的弟弟也在朝中任职,有一次外放为刺史,来跟大哥辞行。娄师德语重心长地说:“我贵为宰相,而今你又担任刺史,荣宠过盛,必定招人嫉妒。在你看来,我等当如何自处?”


弟弟说:“大哥放心,从今往后,就算有人把唾沫吐到我脸上,我也只会擦去而已,不同他计较,绝不为大哥惹祸。”


弟弟以为把话说到这份儿上了,大哥一定满意。没想到娄师德却忧心忡忡地说:“这正是我所担心的!人家把唾沫吐到你脸上,证明他对你火大,你把唾沫擦了,就是表示不服气,这不是让他的火更大吗?你应该任唾沫留在脸上,让它自己干掉,然后还要面带笑容,表示你欣然接受。”


这就是成语“唾面自干”的出处。一个人能把忍辱修到这种境界,世上还有什么人能够让他生气呢?还有什么事能够决定他的反应和行为呢?


表面上看,娄师德这么做好像很懦弱,其实这才是真正的自作主宰,也才是真正的内心强大。*有力的证据就是:短短几年后,那个表面刚强的李昭德就被酷吏来俊臣整死了,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说到底就是被武则天兔死狗烹了);而娄师德不仅在武周时期的恐怖统治中顽强地生存了下来,“独能以功名终”,还引荐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官员进入朝廷(其中就有牛人狄仁杰,狄仁杰又引荐了张柬之,张柬之不久便发动“神龙政变”推翻了武则天政权,可见如果没有娄师德,李唐复国的时间无疑要被大大推迟),为*终推翻武周王朝储备了强大的人才资源,也为李唐宗室*终拨乱反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老子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李昭德因刚强而身败名裂、人亡政息,娄师德却依靠貌似柔弱的忍辱功夫,不仅保全了自身,而且成就了常人莫及的品德与事功。二者截然相反的命运,几乎就是在为老子这句话做注脚。


……


收起全部↑

前言/序言

自序:通往心灵自由之路


近两年,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提倡和关注。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组织还是个人,好像都已经意识到,我们的社会,正在面临一场物质与精神背离、信仰与道德缺失的危机,而拯救之道,或许就蕴藏在古人的智慧中。


意识到危机,是自我救赎的起点。然而,如何真正走上这条救赎之路,如何从传承数千年的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中,汲取今日国人所需的精神力量和生命智慧,却注定要比我们想象的困难得多。首先,卷帙浩繁、文义艰深的古代典籍会给我们造成极大的阅读和理解障碍;其次,因时代变迁所导致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趣味等差异,也足以成为横亘在我们与经典之间的巨大鸿沟;*后,即便我们克服了上述困难,理解并接受了古人的某种思想,可如何让这种思想“体贴”到自己的身心上、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却仍然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那么,有没有一种古人的学问,能够*大程度地帮助我们解决上述问题呢?


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王阳明在五百年前为世人揭橥的心学。


给出这个结论,并不是说除了阳明心学之外,其他的儒、释、道思想和诸子百家的学问就不够高明或不合时宜,而是因为——阳明心学不仅融摄了儒、释、道的智慧,而且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具有一种强大的经世致用的品格,并且直接诉诸个体心灵,因而*适于在日常生活中修学实践,也*贴近当下。这几年,阳明心学之所以能在沉寂数百年之后悄然重现,渐受国人青睐,其原因恐怕正在于此。


“独阳明之学,简径捷易,高明往往喜之。”(严复)


所谓“简径捷易”,不仅意指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之大成,而且揭示了其可操作性极强的根本特色。换言之,阳明心学不仅是一门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心灵哲学,更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行动哲学。唯其如此,自明朝以降的五百年来,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的无数仁人志士和社会精英,才能从中汲取源源不绝的精神力量,练就一颗颗强大的内心,缔造一桩桩掀天揭地的事功。


“王学绝非独善其身之学。而救时良药,未有切于是者。”(梁启超)


“修心炼胆,全从阳明学而来。”(日本倒幕领袖西乡隆盛)


如果说在一百多年前,阳明心学给予世人更多的是一种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的胆识、魄力和勇气,那么时至今日,它也必然能够给予我们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并引领我们走上一条心灵救赎的道路。


这条道路的起点,就是阳明心学的核心精神,亦即王阳明一生中反复致意、再三提撕的三个字:致良知。在阳明心学的语境中,良知有两层含义:一、与生俱来、人皆有之的道德意识;二、内在于人又超*万物的宇宙本原。


有必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宇宙”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物质宇宙,而是哲学意义上的精神宇宙。对于物质宇宙的探索,源于人类固有的求知天性,而对于精神宇宙的叩问,则是来自人性中根深蒂固的终*关怀。生而为人,我们所拥有的生命和世界终归是有限的、短暂的、相对的,但与此同时,人类却始终在自己的灵魂深处仰望并追求着无限、永恒和绝对。由此,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哲学和宗教,才在各自的精神宇宙中建构了各自的本体,如基督教的上帝,佛教的真如,伊斯兰教的安拉,柏拉图的理念,康德的自在之物,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老庄的道,孔孟的天,禅宗的本来面目,程朱的天理,等等。而在王阳明这里,能够生成天地万物且内在于人心的宇宙本体,就是良知。


王阳明教我们致良知,就是让我们当下体认这个精神本原,借此与他人、天地和万物建立一种广泛而内在的联结。如此一来,我们的生命就能获得一个牢固的基点,心灵就能得以安顿,从而确立人生的意义,展开富有价值的生活。用古人的话说,是谓“安身立命”“本立而道生”。当然,相信宇宙有一个精神本质,并且相信人的生命有一个高贵而神圣的来源,是无法用科学手段验证的。因为这是一种信念,坚守这种信念并遵循这样的信念生活,就可以称为信仰。而信仰是既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的,完全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你可以认为生命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只是一种渺小而短暂的存在,人来到世上纯属偶然,活着也没什么特别的意义,无非就是吃吃喝喝、男男女女而已;你也可以认为生命的本原是高贵而神圣的,每个人来到这世上,都带有一种使命,就是让自己的人格得以完善,潜能充分发挥,进而为他人和社会创造价值,同时让自己获得一个快乐、幸福、成功的高品质人生。


当然,如果人生可以简化为上述命题的话,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因为避苦趋乐、避祸趋福是人性根深蒂固的自然需求。然而,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满足这种人性需求,通过什么手段去追求快乐、幸福和成功,却并非不言自明,而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换言之,倘若我们采用的方式和手段存在缺陷,或者出现了方向性的错误,那么我们不但有可能在追求上述事物的过程中付出极大的代价,而且完全有可能走向反面:要么是疲于奔命、身心交瘁,却什么也没得到;要么是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却丧失了快乐和幸福;或者就是在别人看来似乎什么都拥有了,自己却仍然感觉不安和不满足,甚至比尚未拥有之前更为茫然和困惑。


毋庸讳言,在今天的中国,我们大多数人其实已经不同程度地落入了上述窘境。


究其原因,*根本的有两点:


一、我们太过于看重物质和金钱,以为快乐、幸福和成功都可以通过物质手段实现,从而导致了物质欲望的膨胀与精神生活的萎缩。今天,我们普遍被这种既定而单一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所困,基本上丧失了选择的自由,似乎不敢再想象生活还有另外的可能。用美国哲学家马尔库塞的话说,这就叫“单向度的人”。


二、我们太过于看重社会的评价和他人的眼光,以至于把自身的快乐、幸福和成功全部交予社会和他人定义,从而忽视了自己真正的心灵需求。而当流俗的价值观和大众的集体无意识合谋将每个个体绑架,我们的自我就迷失了,而我们的人格也会呈现出严重的“外倾化”特征。用现代新儒家梁漱溟先生的话说,这是一种“重心在外”的人生,而这样的人生很难体会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即便你获得了某种“成功”,这样的成功或许也只是外界所定义的,不一定是你自己真正想要的。


当然,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谁都不能没有物质和金钱。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物质和金钱仅仅是我们获得快乐、幸福和成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也就是说,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固然很难获得快乐、幸福和成功,但是有了物质基础之后,这些东西却不一定能够自动实现。原因在于,不管我们堆积了多少外部生活的资料,也不管别人对我们做何评价,*终决定我们是否快乐、幸福和成功的根本因素,还是我们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换言之,不仅是“快乐、幸福”这种偏于内在体验的事物通常需要心灵的健康,就连“成功”这种更多依赖外在条件的事物,也与完善的人格品质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息息相关。


因此,要想获得心灵的健康、人格的完善和精神的强大,不再做一个单向度的、重心在外的人,我们就必须修行,必须致良知。


正如良知兼有两重含义(既是本体也是道德意识)一样,致良知之“致”,也兼有二义:一是体认,二是践行。本体可以当下体认,但道德人格的完善,却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切切实实、一点一滴地践行。如果说前者更像是顿悟,那么后者可谓之渐修。


当良知作为本体的时候,它超*了世间一切二元对立的事物,因而也就超*了善恶,所以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而当良知作为内在于人心的道德意识时,它却具有辨别善恶的功能,所以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言、所行,通常不会有人来对我们做出道德判断,而我们自身往往也是疏于去照看的。所以,总是要等到种种言行产生了或好或坏的结果,并直接或间接地回到我们自己身上,我们才会豁然有省。因此,如果想在生活中践行阳明心学,那么*紧要的入手处,无疑就是要在待人接物和行住坐卧的每一个当下,时刻保持良知在场。换言之,就是要对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始终保持了了分明的观照和觉知——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然后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


这,就是致良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关于修行的不二法门。


让良知在场,在有些人看来,也许会觉得是一种束缚,然而吊诡的是,我们目前看上去貌似自由的生活,恰恰受困于各种无形的枷锁:一方面,五光十色的时尚趣味诱惑着我们的感官,刺激着我们的欲望,令我们心甘情愿地成了“拜物教”的忠实信徒;另一方面,无孔不入的流俗价值观又侵蚀着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让我们亦步亦趋地追随大众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渐渐迷失了自我。而致良知的修行,表面看上去像是一种“束缚”,实则恰恰是通往心灵自由的必经之路。之所以这么说,理由很简单:一个人首先必须有能力自主其心,然后才能得到心灵的健康,也才有资格获得心灵的自由。倘若我们缺乏自作主宰的能力,疏于照看自己的心灵和言行,那么我们就很容易被流俗的价值观绑架,被别人的眼光和评价左右,被自身的种种欲望和情绪困扰。试问,这样的人谈何自由?


此外,也许还有人会说,时刻让良知在场,做人会不会太累?


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修行的确不是一件轻松快活的事。其实,不光是修行,凡是生活中值得做的事情,比如学习、工作、创业,甚至经营婚姻、抚育孩子等,无不需要付出极大的心力,并且长时间坚持不懈。既然如此,那我们凭什么认为修习阳明心学就可以不必付出努力和心血呢?用王阳明自己的话说,真正的修行,“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功夫方能得力。这两年,由于阳明心学渐获国人青睐,不乏有人出于追逐时尚或附庸风雅的动机,把阳明心学视同一般意义上的心灵鸡汤,或者当成廉价的成功学,乃至引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如此种种,就算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无知,至少也是对阳明心学的误读。


古代的禅宗大德常把修行喻为“火中生莲”“大死大活”。可见,真正意义上的修行,必是一场脱胎换骨的人格转化,亦必是一场浴火重生的精神涅槃。


佛教禅宗的修行如此,阳明心学的修行何独不然?


毫无疑问,要想拥有健康的心灵、完善的人格与强大的精神,没有捷径可走,只能通过刻苦的修行。究竟而言,通往心灵自由的道路,绝非用鲜花和红毯铺就,而是以坚毅和勇气筑成!我相信,从这一刻起,只要你愿意为自己的生命负起责任,只要你愿意迈开脚步真实践履,那么久久行去,终有一日,你必定能够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必定能够达到那个“良知全体呈现、心灵彻底自由”的境界。



王觉仁


2015年5月于福建漳州


《心学之光:阳明先生的智慧人生》 引言 人生如潮,起伏不定;世事如棋,变幻莫测。在这纷繁复杂的红尘中,我们是否曾感到迷茫,困惑于何去何从?我们是否渴望找到内心的力量,拨开云雾,照亮前行的道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思想的光辉,穿越时空,照耀着一代又一代的求索者。王阳明的心学,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星辰。 本书并非对王阳明及其心学进行枯燥的学术梳理,也不是对《传习录》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它更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对话,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探险。我们将跟随阳明先生的脚步,去探索他那“致良知”的觉醒之路,“知行合一”的实践之道,“万物一体”的开阔胸襟。这不是一本教条式的说教,而是一本引导你发现自身潜能、重塑人生观的指南。它将帮助你理解,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外界的认可或物质的堆砌,而是蕴藏在我们与生俱来的“良知”之中。 第一章:良知的觉醒——你与生俱来的内在指南 我们为何而活?我们存在的意义何在?这些古老的问题,常常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敲击着我们的心扉。在追求外在成就、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忽略了内心深处那个最真实的声音?阳明先生告诉我们,答案就在我们自身。“良知”并非虚无缥缈的哲学概念,而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道德判断能力,一种对善恶、是非的天然认知。 想象一下,当你在街头看到有人遭遇不公,你的心会隐隐作痛;当你在书中读到感人至深的故事,你会潸然泪下;当你看到自然的美景,你会油然而生敬畏之情——这些都是良知的流露。良知是我们内心最纯粹、最本真的状态,它如同指引方向的北极星,默默地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洪流中,我们的良知常常被欲望、偏见、恐惧、社会的评价等外部因素所遮蔽,变得迟钝甚至麻木。我们习惯于追逐他人的目光,依照既定的规则行事,却忘记了审视内心的声音。本书将引导你如何重新连接你的良知,如何去倾听它,理解它。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和生活化的场景,让你体会到良知的力量,学会辨别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从而摆脱外在的束缚,找回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第二章:知行合一——将心学智慧融入生活的实践 “知”与“行”,是人生最根本的两个维度。我们常常以为,先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付诸行动。然而,阳明先生却提出了振聋发聩的“知行合一”。他认为,真正的“知”,必然包含着“行”的意愿和行动;而真正的“行”,也必然是在“知”的指导下进行的。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 很多人在学习知识、追求智慧时,容易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境。我们可能读了很多书,听了很多道理,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这是因为“知”停留在头脑的层面,而没有真正渗透到行动中去。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就是要打破这种割裂。他鼓励我们将所认识到的道理,毫不犹豫地付诸实践。 例如,你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那么“知”健康,就应该伴随着“行”健康——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度运动。你认识到诚实的重要性,那么“知”诚实,就应该在言行中做到不欺不诈。这种将认知转化为行动的过程,才是真正将智慧内化的过程。 本书将深入剖析“知行合一”的精髓,并通过一系列贴近生活的实践方法,帮助你建立起“知行合一”的行为模式。我们将探讨如何克服行动上的犹豫与拖延,如何在日常的点滴小事中践行心学的智慧,让你的每一份认知都转化为改变的力量,让你的人生不断迈向更高的境界。 第三章:破除外在束缚——发现内在的无限可能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应该”和“不应该”所裹挟。社会评价、他人期望、功名利禄,这些外在的标尺,不知不觉地塑造着我们的行为和价值判断。我们可能因此压抑了真实的自我,不敢去追求真正热爱的事物,不敢去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 阳明先生的心学,最核心的价值之一,便是破除这种外在的束缚,强调个体内在的价值与力量。“心即理”,意味着道理就在我们的心中,无需向外求索。当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并践行这一点,我们将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 本书将引导你审视那些限制你的外在因素,认识到它们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将探讨如何摆脱他人的评价,如何不被功利性的目标所奴役,如何勇敢地面对内心的恐惧,从而释放出你与生俱来的创造力与能量。通过对阳明先生人生经历的深入解读,你会发现,一个在逆境中依然能保持内心平静,并在平凡中成就伟大的灵魂,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第四章:万物一体——拓展生命的广度与深度 “天人合一”、“万物一体”,这是阳明心学中极为深刻的境界。它告诉我们,人并非孤立于世界之外的存在,而是整个宇宙生命有机体的一部分。当我们能够真正体会到这种“一体感”,我们的视野将变得开阔,我们的同情心将得以升华,我们与自然、与他人的关系也将得到重塑。 这种“一体感”,并非是一种抽象的哲学理念,而是一种切身的体验。当我们看到一片落叶,感受到生命的循环;当我们帮助他人,体会到快乐的传递;当我们欣赏自然,感受到宇宙的宏伟——这都是“万物一体”的体现。 本书将引导你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培养这种“万物一体”的感知能力。我们将探讨如何超越狭隘的自我,如何理解他人的苦乐,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这种方式,你的生命将不再局限于个人的得失,而是融入到更广阔的生命洪流之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满足与意义。 结语:开启你的心学之旅 《心学之光:阳明先生的智慧人生》并非要将你塑造成一个哲学大师,而是希望为你点亮一条回溯内心、重塑人生的道路。阳明先生的心学,是跨越时空的智慧宝藏,它不属于任何一个时代,不属于任何一种文化,它属于每一个渴望找到内心力量、追求有意义人生的人。 本书是你开启心学之旅的伙伴,是你理解阳明智慧的向导。它将帮助你发现自己内在的力量,学会将智慧融入生活,摆脱外在的束缚,拓展生命的广度和深度。愿这趟心学之旅,能让你点燃内心的火焰,照亮生命的每一段旅程,让你活出自己最真实、最精彩的样子。 翻开本书,就如同推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大门。在这里,你将遇见一位伟大的导师,更重要的是,你将重新认识你自己,那个拥有无限潜能、与生俱来充满正能量的你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每一次翻阅这本书的特定章节,都能发现一些先前忽略的、闪着微光的细节,这大概就是一本真正优秀的历史文化著作所具备的“复读价值”。它就像一个经过精心雕琢的多面体,你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总能捕捉到新的光影和纹理。我尤其欣赏它对历史背景的考据之扎实,这为理解人物的言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石,让读者不至于陷入“空中楼阁”式的想象。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可信度。而且,书中对传统文化中某些被现代社会误解或曲解的概念,进行了精准而有力的澄清,有助于我们建立更健康的文化认知。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可以常年摆在案头,随时翻阅,都能带来启发和慰藉的宝藏之书,对于任何希望提升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的读者来说,都是不容错过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对传统国学经典的梳理和现代诠释,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次成功的“跨界融合”。它成功地架设起古代智慧与当代生活之间的桥梁,不再让这些宝贵的思想成为尘封在历史角落里的古董。书中对于如何将古老的智慧应用于处理现代职场关系、个人情绪管理乃至家庭教育等具体问题的探讨,都显得格外有说服力。它不是在宣扬一种不切实际的“逃离世俗”的哲学,而是教导我们如何在尘世中保持内心的澄明与定力。这种实实在在的指导性,让我觉得这本书的投资是绝对值得的,因为它带来的改变,是渗透在日常点滴中的,它提供了一种“活的哲学”,而不是一套僵死的教条。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都变得更加开阔和包容了。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令人惊叹,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简单叙述上,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位伟大思想家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心路历程和思想演变。我感觉作者采用了非常细腻的笔触,将那些深奥的哲学观念,通过生动的历史场景和贴近生活的例子进行了阐释,读起来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更像是一场与智者的深度对话。尤其是对于那些关于自我修养和实践层面的探讨,给我的触动非常大,它促使我开始反思自己日常行为中的种种不一致之处,那种被点醒的感觉,非常奇妙。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认识自我、指导行动的全新框架,让人在迷茫时能找到一个坚实的立足点,这种精神上的指导力量,是任何肤浅的励志口号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分量十足,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阅读体验很棒。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透露出一种沉稳的历史厚重感,虽然是修订版,但看得出在细节上做了很多打磨,排版清晰,注释详尽,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经典著作的读者,也能感到非常友好。我尤其欣赏那种在保持原著精髓的同时,对现代读者阅读习惯的细致考量,很多地方的字里行间都体现了编者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的用心。光是翻阅的过程,就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书卷气,让人愿意沉下心来,慢慢品味其中的智慧。这本书绝不只是简单的文字堆砌,它像一座精心维护的博物馆,每一页都陈列着值得细细揣摩的珍宝,让我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放精神的角落,享受那种被知识和历史滋养的感觉。

评分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组织得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线性的、平铺直叙的讲述方式,而是像一位高明的棋手,在历史的脉络中穿插了哲学的思辨,使得整本书读起来跌宕起伏,张弛有度。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一些关键思想论述的层层剥笋式的分析,作者似乎总能在我以为已经理解了的时候,又抛出一个更深一层的解读角度,让人在不断的“啊哈”时刻中获得阅读的快感。这种精妙的文字驾驭能力,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国学经典,变得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大众的可读性。每次合上书本,脑海中都会留下许多值得反复咀嚼的精彩段落,不得不佩服作者在平衡信息密度和阅读流畅度方面的功力,这是一次非常愉悦的智力探索之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