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对话/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一辑

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对话/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一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诺曼·莱文 著,周阳,常佩瑶 等 译
图书标签:
  • 马克思
  • 黑格尔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
  • 德国古典哲学
  • 历史唯物主义
  • 辩证法
  • 西方哲学
  • 思想史
  • 理论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1448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409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一辑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在充分掌握黑格尔研究、马克思研究方面的最新文献材料的基础上,详细考察了1836-1844年期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解读,深入分析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学术思想中继承与批判的关系。作者指出尽管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认识存在着许多空白点,对黑格尔思想的很多方面(譬如政治哲学)进行了错误的诠释,但马克思依然从黑格尔那里受益良多,最重要的是继承了他的方法论工具。黑格尔所使用的许多解释性范畴,如整体与部分、普遍与特殊等,都被马克思所接受并用于阐释资本主义的运作。

作者简介

诺曼·莱文(Norman Levine),美国著名马克思学家,曾先后在美国迪堡大学、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美国国际管理研究生院、美国纽约大学任历史学教授,现为菲尼克斯国际政策研究所执行主任。他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关系、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等方面的研究颇有建树,以极端的“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立场而闻名,在中国国内马克思主义学界产生较大的学术影响。代表作有《可悲的骗局:马克思反对恩格斯》、《辩证法内部对话》、《不同的路径: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中的黑格尔》等。

目录

第一章纲要性附论

第二章马克思的不完整的探索

第三章马克思所知道的黑格尔的著作
第一节居于中派的黑格尔与马克思
第二节1837年的信和博士论文
第三节马克思与《莱茵报》
第四节马克思对批判的发展及其与黑格尔的分离
第五节《精神现象学》与资产阶级的颠倒的世界
第六节保卫黑格尔


第四章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误读

第五章马克思的方法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我上一本书是献给我所有子女的,当前这本就该献给我的所有孙子、孙女了:


本杰明·阿里(Benjamin Ari)、阿伦(Aaron)、本杰明·马克斯(Benjamin Max)、麦迪逊(Madison)、萨拉(Sarah)、埃玛(Emma)、丽贝卡·路易莎(Rebecca Louisa)、艾丹(Aidan)、雷切尔(Rachel)、梅根(Meghan)、凯蒂(Katie)、迈克尔(Michael)、卡西迪(Cassidy)。


希望孩子们能循着他们父辈的足迹,再创未来。









致谢


我要向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艾恩伍德(Ironwood)公共图书馆表达我的谢意,在我创作这本书的六年时间里,它为我提供了一处宁静的港湾。这座图书馆所提供的安静、私密和包容的工作环境是我完成这部手稿的前提条件。
我还要感谢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出版社(Palgrave Macmillan)的朴雅卡·吉本斯(Priyanka Gibbons)和理查德·鲍曼(Richard Bouwman)。我的书得朴雅卡·吉本斯青睐,实在是荣幸之至。理查德·鲍曼则是一位不知疲倦、完美无缺的编辑,《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对话》一书得以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正是靠了他X射线般锐利的编辑眼光。作为拥有最终解释权的作者,对本书错漏之处,我将负全部责任。
还要感谢罗丝(Rose),她一直是我灵感的来源。

诺曼·莱文
2011年12月

译后记

诺曼·莱文教授是国内学界所熟知的美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专家,其在《可悲的骗局:马克思反对恩格斯》等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国内学界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介绍,其代表作《辩证法内部对话》、《不同的路径: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中的黑格尔》的中译本也分别在1997年与2009年面世。
《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对话》为莱文教授的新作,它主要探讨了马克思在莱文教授所记的第一次“借用”黑格尔时期与黑格尔的关系,具体地说,马克思是如何继承黑格尔的方法论而抛弃其思辨哲学体系的。在莱文教授看来,如此这般的“借用”本身也包括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思想的误读,这些误读也正是他所希望澄清的。
作为本书的译者,我们并不必然是本书观点的支持者,像莱文教授对黑格尔思想的理解,其对马克思与所谓“黑格尔中派”的关系的把握,其对马克思相关文本的解读,甚至莱文对其在本书第一章中引为理论奥援的阿瑟的批评,在诸如此类的问题上,莱文教授的见解是否妥当,译者并不能也不应代替读者给出评判。至于本书的一些比较明显的文献、史实错误,译者则尽可能进行了标注,这里也提请读者注意。
本书的翻译工作的进行离不开译者们的硕士导师北京师范大学鲁克俭教授的关心与支持,正是在鲁克俭教授的安排下,译者们得以就本书中的相关概念、语句的翻译问题向当时在华访问的莱文教授当面请教。莱文教授对译者们所提出的问题都一一进行了解答,其就相关问题所进行的更深入的阐发更使译者们获益良多。
本书的翻译出版还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各位编辑的辛勤工作。
本书是集体合作翻译的成果,没有另外三位译者的共同努力,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本书的初译是不可能的。本书翻译工作的具体分工如下:
第一章由常佩瑶译出;
第二章由任广璐译出;
第三章第一节、第五节由常佩瑶译出;第三章第二节和第六节由周阳译出;第三章第三节由任广璐译出;第三章第四节由吴剑锋译出;
第四章由吴剑锋译出;
第五章由常佩瑶译出。
全书由周阳统稿。
由于译者水平所限,翻译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周阳
2014年12月
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前言/序言


《思想的熔炉: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哲学嬗变》 本书并非一本探讨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具体对话的著作,亦非“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一辑”的收录作品。相反,它是一次深入的哲学溯源与思想演进的考察,旨在勾勒出一条从古希腊理性精神的萌芽,经由德国古典哲学的巅峰,直至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诞生的思想脉络。本书将重点聚焦于那些塑造了近现代世界观,并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深厚哲学土壤的关键观念、理论框架及其演变过程。 第一卷:理性之光——哲学思想的源头与奠基 本卷将追溯西方哲学思想的早期脉络,探讨理性精神如何在人类文明的漫长历史中孕育、发展并最终在古希腊哲学中达到第一个高峰。我们将考察古希腊哲学的核心命题,如“万物皆数”的毕达哥拉斯主义对宇宙秩序的早期认知,巴门尼德斯关于“存在”的静态与永恒的论断,以及赫拉克利特对“变化”与“运动”的辩证洞察。这些早期的哲学探索,虽然与后来的思辨哲学在形式和内容上大相径庭,却已经触及了关于实在本质、变化规律等根本性问题,为后世的哲学思辨埋下了伏笔。 随后,本卷将重点梳理柏拉图的理念论及其对西方形而上学的影响。柏拉图区分了感性世界与理念世界,强调了永恒不变的理念是真实的本质,而感性世界只是其不完美的摹本。这种二元论的思想,以及对抽象概念和普遍真理的追求,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哲学对现实的认知方式。我们还将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特别是他提出的“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以及关于“潜能”与“现实”的辩证思维。亚里士多德对逻辑学的开创性贡献,以及他对物质与形式、运动与变化的细致分析,为后来的哲学分析提供了坚实的工具和概念基础。 本卷的最后部分将聚焦于启蒙运动的哲学遗产。我们将探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及其对主体性哲学的奠基作用,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及其对实在本体的统一性认识,以及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及其对世界内在多样性与预定和谐的解释。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考察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通过对人类认识能力的分析,划定了经验知识的界限,提出了“现象”与“本体”的区分,确立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能动的作用。他的“先验范畴”理论,为理解人类如何构建经验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康德的道德哲学,特别是其“绝对命令”,也为后来的伦理学研究设定了重要的参照系。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主义、科学精神以及对自由、平等的追求,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兴起营造了思想氛围。 第二卷:精神的升腾——德国古典哲学的辉煌与局限 本卷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将深入剖析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就,并揭示其内在的矛盾与局限。我们将从费希特的“绝对自我”出发,考察其主观唯心主义如何将主体性哲学推向新的高度,并试图解释整个经验世界的生成。费希特的辩证法,虽然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却为理解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提供了一种早期模型。 紧接着,我们将重点探讨谢林对自然哲学与精神哲学的整合尝试。谢林的“同一性哲学”试图弥合主体与客体、精神与自然之间的鸿沟,强调宇宙万物内在的统一性与生命力。他的关于“绝对”的观念,以及对艺术作为认识最高形式的推崇,为理解西方浪漫主义思潮提供了重要的哲学支撑。 本卷的核心篇幅将献给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我们将详细阐述黑格尔的辩证法,包括正题、反题、合题的运动规律,以及“否定之否定”的深刻内涵。黑格尔将辩证法视为宇宙精神(或绝对精神)发展的内在逻辑,认为历史是绝对精神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我们将深入分析其《精神现象学》中关于意识的发生、发展以及绝对知识的达成路径,探讨其“实在即理性,理性即实在”的著名论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同时,我们也将考察黑格尔的法哲学、历史哲学以及美学,理解其如何将辩证法的原则应用于解释社会、政治、文化等具体领域。 然而,本卷绝非仅仅是对黑格尔哲学的赞颂。我们将批判性地审视黑格尔哲学中的保守主义倾向,例如他对普鲁士国家制度的辩护,以及其体系中存在的形而上学抽象与脱离现实的弊端。我们将探讨黑格尔的“精神”概念如何可能掩盖了物质的现实性,以及其辩证法如何在某种程度上被解读为对现状的合理化。我们将分析黑格尔哲学所引发的不同解读,例如其左翼和右翼追随者的分歧,这预示着其思想的潜在裂变。正是黑格尔哲学的辉煌成就及其内在的张力,为后来的哲学变革提供了直接的思想资源和批判对象。 第三卷:现实的诉求——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革命 本卷将聚焦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并阐明其如何继承、批判并超越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我们将探讨马克思早期的唯物主义转向,以及他如何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倒置”,使其从头站立在地上,而不是头朝上地在云彩里飞翔。我们将深入分析其“实践的唯物主义”理论,强调物质生产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本卷将重点阐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其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以及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动力作用。我们将考察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划分,以及他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剖析,包括其对剩余价值的揭示,以及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我们将深入研究马克思对黑格尔异化思想的唯物主义阐释。马克思如何将异化从精神领域转移到物质生产领域,分析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如何与其劳动产品、劳动过程、类本质以及他人相异化。这种对异化的批判,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关怀的核心。 此外,本卷还将探讨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包括其对国家、阶级、革命的论述,以及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我们将分析马克思如何从哲学层面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并试图揭示其哲学思想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 最后,本卷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客观的评价,既肯定其作为一种伟大的解放思想,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弊端,也正视其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和遇到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曲解。我们将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革命性及其作为一种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系的生命力。 结论:思想的连续性与突破 本书通过对西方哲学思想史的梳理,意在揭示一种思想的连续性与突破性。从古希腊理性精神的萌芽,到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高峰,再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革命,我们看到了人类对真理、对世界、对自身认识的不懈追求。 本书并不止步于历史的陈述,它试图引导读者理解,每一个伟大的哲学思想都不是孤立产生的,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既吸收了前人的精华,也批判性地克服了前人的局限。黑格尔的辩证法为马克思提供了深刻的思维方式,但马克思最终摆脱了唯心主义的束缚,将辩证法应用于分析现实的物质世界。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时代的重要思想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而来的。它将帮助读者认识到,哲学并非抽象的思辨游戏,而是对人类生存困境、社会现实和未来命运的深刻反思。本书旨在提供一种理解思想史的视角,帮助读者把握那些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哲学脉络,并认识到思想的演进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辩证过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有力,那种深沉的蓝调仿佛瞬间将人拉入了十九世纪的学术迷雾之中。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正被一种强烈的思想冲动所驱使,想要深入探究那些奠定现代社会学和政治哲学基石的文本。这本书的装帧透露出一种学究式的严谨,但内页的字体排版却出乎意料地清晰流畅,这对于阅读那些概念密集型的哲学著作来说,简直是莫大的福音。它不仅仅是一本摆在书架上的装饰品,更像是一个等待被开启的知识宝箱,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纸张特有的油墨香气,那是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度感,让人不禁肃然起敬。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仅凭这份触感和视觉体验,就已经足够让人对其中蕴含的学术价值抱有极高的期待。这无疑是一次对经典文本的致敬,装帧本身就完成了哲学对话的第一步——严肃对待。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既有观点的复述上,更展现了一种批判性的继承精神。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述和比较不同解读流派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的分析态度。在涉及一些历史争议点时,作者并没有急于站队,而是像一位公正的法官那样,列举了双方的论据,然后才给出自己的审慎判断。这种克制和审慎,恰恰是学术研究中最宝贵的品质。它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反思,质疑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预设。我甚至多次停下来,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思考,试图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为这些新理解开辟空间。这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一种智识上的深度参与和挑战,让人感到思维的边界被温柔而坚定地拓宽了。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精神上的“重负”与“愉悦”的奇妙结合。它要求你投入大量的专注力,因为任何一个分神都可能导致对复杂论证链条的遗漏,从而影响对后续部分的理解。然而,当一个艰深的理论豁然开朗,那个瞬间的认知满足感是任何通俗读物都无法比拟的。它就像攀登一座高山,过程是艰辛的,但一旦站到顶峰,所见的景色便尽收眼底,视野也随之开阔。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关于两位伟大思想家的论述,更像是亲身参与了他们之间的那场世纪对话,感受到了思想交锋的电光火石。这本书为我们这些后学者提供了一张精确的地图,让我们得以在广袤的哲学原野上,找到那条通往真知灼见的清晰路径,非常有价值。

评分

从结构布局来看,这本书的编排显示出一种高度的逻辑性,几乎像是精心设计的迷宫,但每一步都有清晰的指示牌。每一章的过渡都处理得极其自然,仿佛是思想的自然延伸,而不是生硬的章节划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注释系统做得极为详尽和专业。那些细致入微的脚注,不仅解释了晦涩的德文术语的内涵,还常常提供了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我注意到,在讨论某些关键概念的演变时,作者甚至引用了一些不常被引用的早期手稿片段,这表明作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是多么的扎实和深入。对于那些希望从根本上理解这一哲学谱系的读者来说,这些详实的资料库是无价之宝,它让读者可以轻松地追溯到思想的源头,进行自己的二次验证,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

评分

读到目前的章节,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梳理复杂思想脉络时的那种游刃有余的掌控力。很多学者在处理如此宏大的哲学体系时,往往容易陷入术语的泥沼,使得原本精妙的辩证法变得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展现出一种罕见的清晰度。作者似乎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比喻,将那些抽象的本体论概念,转化为可以被当代思维所捕捉的图像。举例来说,在阐释某种关键的异化理论时,作者的论述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层层剥离,直指核心,没有一丝多余的枝蔓。这种写作姿态,既保持了对原始文本的忠诚,又融入了必要的现代诠释,让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思潮的读者,也能感受到思想碰撞的火花,而不是被术语的洪流所淹没。它巧妙地平衡了学术深度与可读性之间的微妙关系,非常难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