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要义。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南怀瑾先生以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传道授业精神,在、香港等地开始讲述“四书”,其中他对《论语》的讲述整理成《论语别裁》,于1976年出版;对《孟子》七篇的讲解则经其弟子友人整理出版,陆续以《孟子旁通》(《梁惠王》篇的讲授)《孟子与公孙丑》《孟子与离娄》《孟子与万章》《孟子与尽心篇》《孟子与滕文公、告子》的名义出版,前后间隔达三十余年;1996年南先生用讲话的语气撰写《原本大学微言》,经周勋男整理后于1998年出版;1998年南先生寓居香港时又自撰成《话说中庸》,本拟继《原本大学微言》之后出版,因人事变迁和其他种种因素一拖再拖,直至2015年才由刘雨虹老师整理后正式出版。同时,刘雨虹老师等人还整理出南先生年谱,一并附于书后。
《南怀瑾四书精讲》就是其四书讲稿的集中整理,共分四本,即《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话说中庸》和《孟子七讲》(即原《孟子旁通》《孟子与尽心篇》《孟子与离娄》《孟子与公孙丑》《孟子与万章》和《孟子与滕文公、告子》六本合集)。《论语别裁》(上下册)
《原本大学微言》(上下册)
《话说中庸》(全一册)
《孟子七讲》(上中下三册)
(即原《孟子旁通》《孟子与尽心篇》《孟子与离娄》《孟子与公孙丑》《孟子与万章》和《孟子与滕文公、告子》六本合集)现代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同学们,大概很少听过《中庸》这个名称了,如果是在中年以上,五六十岁的人,有些一提到《中庸》,还会拿它来当笑料,甚之,还很感慨地说:中国人就是被《中庸》所误,所以弄得国家民族百年来吃尽了苦头。但你如向他请教什么是“中庸”他又说不出具体的道理了,因为他们也没有好好读过《中庸》,更谈不上彻底研究《中庸》了。
一般人们所谓的中庸,大概就是马马虎虎,糊涂敷衍的意思。也正如现代人用湖南话来说,就是和稀泥;用上海话来说,就是捣浆糊。万事得过且过,不必太认真,大概像煞有介事就可以,那便是中庸之道了。比较好一点来说,只要不左不右,应付得过去,自己不做任何确定的主张,做个随波逐流的滥好人,便是中庸之道了。这样地理解《中庸》,这样地用《中庸》,当然就会使人个个成为庸庸碌碌之辈,所谓国将不国,的确是误国之学,实是不值一谈。
其实,《中庸》是一本书,它是传统五经《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在宋代的时候,被当时的儒家学者们特别抽出来,和《大学》、《论语》、《孟子》合起来叫作“四书”,从此影响左右了中国千年来的民族文化。这个历史的故事,我在讲《大学》的时候,已经有比较简略的交代,不必再说了。
《中庸》一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子思名伋,也便是承继孔子学问心法的弟子曾子的学生。曾子作了一篇《大学》,子思作了一篇《中庸》,都是传承孔子一系儒家学问心法的大作。
子思生当中国春秋时代的末期,也就是战国七雄争霸的开始时期,大约在公元前四百九十年之间,比西方文化希腊上古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出世早八十多年。子思在幼年时期,孔子还在世,他是曾经自受到孔子的教养,但他却从曾子那里接受学问教育。所以说,子思是曾子的学生,后来的孟子,便是子思的学生。
子思为什么要著《中庸》呢?我们根据孔子后人所著《孔丛子》一书的记载资料,子思在他十六岁的时候(后世疑为六十岁之误,考证难详),到了宋国,宋国的大夫乐朔和他谈论学问之道,话不投机,乐朔对他表示不高兴,就叫人去围攻他。事情被宋国的君侯知道了,自去救出了子思。因此子思很感慨地说:“文王困于羑里,作《周易》。祖君(孔子)屈于陈、蔡,作《春秋》。吾困于宋,可无作乎!于是,撰《中庸》之书四十九篇。”
乐朔和子思的对话
乐朔和子思讨论学术,他们是怎样地发生歧见呢?《孔丛子》的记载:
“子思年十六,适宋。宋大夫乐朔与之言学焉。朔曰:《尚书?虞》、《夏》数四篇善也(《尚书》——《书经》所收集的,只有《尧典》、《舜典》等三四篇文章是好的)。下此以讫于秦、费,效尧、舜之言耳,殊不如也(其他的那些《秦誓》、《费誓》啊,都是模仿尧、舜的话,实在不够格)。子思答曰:事变有极,正自当耳(那是时代社会有所改变,所以有些文章,也是正对当时的习惯而作)。假令周公尧舜,更时异处,其书周矣(假使周公和尧、舜,彼此颠倒上下换个时代,那么尧、舜的文告,也便会和周代的文句一样了)。乐朔曰:凡书之作,欲以喻民也。简易为上,而乃故作难知之辞,不亦繁乎?(乐朔说写文告,本来是要一般人们都看得懂,知道了事情,所以愈简单明白愈好。但读那些古书的文章,有些故意作出读不懂的字句,这不是有意找麻烦吗?)子思曰:书之意,兼复深奥;训诂成义,古人所以为典雅也。昔鲁巷亦有似君之言者,伋答之曰:道为知者传,非其人,道不贵矣。今君何似之甚也!(子思说:古书上的记载,固然有时觉得很深奥,其实,只要对文字学的训诂下点工夫就懂了。古人把口说的话变成文字,就要求典雅一些,才使文学有艺术感。从前鲁国也有乡下的里巷之人,像你一样提出这个问题问我,我(子思)对他说:学问之道,是传给真有慧智的人,如果不是智者,那对学问之道,有什么可贵之处呢?现在你怎么也和一般不学无术的人一样见解呢?)”
子思这样说了,乐朔当然是“不悦而退”。便回来对他自己的党徒们说:“孺子辱吾(孔伋这个小子,当面侮辱了我)。”“其徒曰:此虽以宋为旧。然世有仇焉,请攻之。遂围子思。宋君闻之,驾而救子思。”(乐朔的党徒们听了便说:孔家的祖先,虽然也是宋国的人,但隔了很多世代了,而且和我们有旧仇,我们正要找他出气、修理他。因此,就来围攻子思。幸而被宋国的君侯听到了,才自带人来解救了子思的危难。)
但《孔丛子》又记载“子思作《中庸》之书四十九篇”,这正如子思所说,读古书要知道训诂之学了。古文所说的“篇”字,是从竹从扁。换言之,在子思的时代,作书写文章,是把字刻在竹简上面。所以说《中庸》共有四十九篇。后来宋儒朱熹把它割裂分编成三十三章,这便变成了《大学》、《中庸》朱注章句之学的起源,并非是子思的原著。但要真正对《中庸》原著考证起来,实在也并非容易的事,我们也只好各说各的了。
何谓《中庸》
子思著《中庸》的原意,如果根据《孔丛子》等平实的记载,他是为了解释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保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问之道的著作。所谓“《中庸》一书,其中言智、仁、勇,言费隐,言诚明、天道、人道。非深入圣人之奥,不能达于心口。子思之学,有渊源于中庸乎见之矣”。
在初唐时期,孔颖达著《礼记正义》,引用汉儒郑玄目录云:“名曰《中庸》,以其记中和之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伋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但到了南宋初期,宋儒朱熹自作《大学》、《中庸》的章句,《中庸》被分割编为三十三章,而且加冠圣境,根据韩愈一篇《原道》论文,认为《中庸》是传“上古圣神,继天立极”的道统,从尧、舜的传心法要而来。那就是尧传位给舜的时候,说了一句“允执厥中”的话。舜再从他一生经验的总结,更加深入地悟到人性的精微,就加了三句而传给禹,所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允执厥中”,这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统。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传承相续。但从孟子以后,便失传了,这便是韩愈《原道》的意思。因此朱熹就认为,现在总算由宋儒程颢、程颐兄弟重新悟出来了,再传到朱熹等人,又把道统接上去了。朱熹和宋儒们却绝口不提这种道统说法,是根据韩愈的《原道》思想而来,未免太过小器了。同时又说:“其曰天命率性,则道心之谓也。其曰:择善固执,则精一之谓也。其曰:君子时中,则执中之谓也。”这也都是朱熹对《中庸》确有心得的另一见解。至于在朱注《中庸》章句开头,特别标榜程颐(伊川)解说《中庸》的书题,稍等再说。
有趣的是,到了清初乾隆时代,有名的诗人才子袁枚(子才),他讨厌宋儒理学,也不喜欢佛、道两教。他对于《中庸》,认为是西汉儒家的作品。因为他认为孔子、孟子都是山东人,动不动就提到泰山。而《中庸》唯独称华岳。他断定子思没有到过秦地,哪得见过华山或嵩山。袁子才素来就有文思辩才,但对于这些论点,始终免不了名士气的狂放。孔子、子思祖孙,都遭逢乱世,周游行踪所及,岂可认为他们不知华岳!不能单凭一句书本上的文字来作论据,就断定子思未见过华岳。袁枚善于谈诗选色,精煮随园豆腐。至于义理之学,并未深入,而且也是性所不近,习之所远,不足论也。但后人也有认为《中庸》“载华岳而不重”的“华”字,本是山岳的“山”字,乃汉代传刻之误,较为有理。我一直对儒家思想的现代诠释抱有极高的期待,而这套书的作者的讲解方式,真的达到了我心中的“教科书”级别。他不是那种干巴巴地照本宣科,而是将晦涩的文言文,用极其生动、贴近生活的现代语言重新阐释出来。比如,他对“仁”这个概念的剖析,就不是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结合了当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深入挖掘了其内在的伦理张力和实践路径。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距离感,反而是像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在你耳边娓娓道来人生的真谛。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总能旁征博引,从历史典故到民间传说,信手拈来,让原本枯燥的理论学习过程,变成了一场趣味盎然的文化漫游。这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接触古代经典的门槛,让“学古”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而是触手可及的精神滋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用心了,光是拿到手掂量一下,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文化分量。尤其是外封的那种仿古纸张质感,摸上去粗粝而温润,让人忍不住想马上翻开,沉浸到先贤的智慧里去。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内文的排版,字号大小适中,留白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我这种喜欢深夜伴着一盏小台灯细读经典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这套书的装订工艺也相当扎实,每一册都能平整地摊开,不用费力去压着书页,这在阅读古籍注疏时尤为重要,因为你经常需要在不同章节间来回翻阅对照。相比市面上很多为了追求轻薄而牺牲阅读体验的版本,这套书显然更注重“沉浸感”和“尊重感”,让你觉得手中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它让我重新找回了那种捧读厚重典籍的仪式感,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心灵的净洗。
评分我个人最大的阅读障碍,往往是古代经典中那些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很多时候,读不懂的不是字句,而是“为什么”古人会这么说,背后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然而,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堪称完美。作者在每一篇章的开始或关键概念的引入处,都会详尽地铺垫相关的时代背景,比如某个学派的兴起,或是某个礼制的变迁。这使得我们不只是在读文字,更是在“重构”当时的思维场域。例如,在论述到某些政治主张时,他会细致描绘当时君王与士大夫之间的权力博弈,这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那些流传千年的论断立刻鲜活了起来,充满了现实的张力。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耳聆听孔孟在稷下学宫辩论的场景。这种建立在深厚学养基础上的“情境化”解读,是市面上很多浅尝辄止的导读本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坦白说,我买过不少号称是“原著精读”的版本,但很多时候都是在前人的注解上进行简单的重新组织,缺乏真正的创新和洞见。这套书最让我惊喜的,恰恰是作者展现出的那种“旁通”的视野。他不仅仅局限于儒家内部的诠释,而是时常会引入佛学中的空观,或是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来反观和补充对儒家典籍的理解。这种跨学派的对话,极大地丰富了原典的内涵,使得我们对“中庸之道”的理解不再是僵硬的“折中”,而是活泼的、动态的平衡艺术。尤其是在解析孟子关于“性善”的论述时,作者用现代心理学的视角进行了幽默而深刻的类比,让我对“恻隐之心”有了全新的体悟。这套书无疑是一部站在巨人肩膀上,却能看到更远风景的力作,它真正做到了“温故而知新”,让两千多年前的智慧,焕发出与当下生活息息相关的生命力。
评分这套书的行文风格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刚柔并济”的美感。一方面,在解析核心义理时,作者的笔力刚健有力,逻辑严密如铜墙铁壁,不容置疑,充满了哲人的决断力。另一方面,在处理那些涉及个体情感和修身养性的部分,比如对君子情怀的描摹,文字又变得极为婉转细腻,富有诗意,读来让人心神宁静,仿佛被一股温和的力量包裹。这种叙事上的张力,使得整套书的阅读体验跌宕有致,不会因为过于说教而感到枯燥,也不会因为过于感性而显得飘忽不定。它成功地在“知”与“行”、“事功”与“心法”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我常常在读完某一个震撼人心的段落后,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许久,那种被触动、被启迪的感觉,久久不能散去。这说明作者的文字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信息传递,达到了“移情”的境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