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14次重大金融危机透视 汪大海,何立军,甄磊著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978756570

世界14次重大金融危机透视 汪大海,何立军,甄磊著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97875657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大海,何立军,甄磊著 著
图书标签:
  • 金融危机
  • 经济学
  • 金融史
  • 投资
  • 风险管理
  • 宏观经济
  • 历史
  • 危机分析
  • 中国经济
  • 金融市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西安世图出版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701337
商品编码:2512458192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世界14次重大金融危机透视
作者 汪大海,何立军,甄磊著
定价 29.00元
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5701337
出版日期 2011-01-01
字数 157000
页码 198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558Kg

   内容简介

300多年来世界究竟有哪些重大金融危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重大金融危机的发生?为何每次金融危机都使受害国面临着冲击和困境?谁又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和有关组织又是怎样应对和博弈的?这些问题本书通过深刻透视、解析,都有详尽的解答。
本书通过荷兰“黑色郁金香”、美国银行危机、“黑色星期一”、日本经济危机、美国金融海啸等世界14次重大金融危机的透视,揭示这些金融危机的真相,探求世界宏观经济发展的健康之道。
该书通俗易懂,适合企业经营者、公务人员、院校师生、媒体记者和广大普通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汪大海
该书主要编著者,男,1964年10月生,北京师范大学MPA中心主任,管理学院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经济改革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等30余项,出版著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全球金融风暴: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启示》 引言 金融危机,如同一次次突如其来的巨浪,在全球经济发展的长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它们不仅摧毁了无数的财富,更深刻地改变了国际经济格局、政策走向乃至人类对经济运行规律的认知。理解这些历史性的金融风暴,不仅是对过去的反思,更是对当下和未来挑战的预警与准备。本书旨在梳理并深入剖析全球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金融危机事件,从根源、演变、影响及应对等多个维度进行透视,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视角。 第一部分:危机之源——经济结构性失衡与泡沫的孕育 历史上的金融危机,往往并非突发事件,而是经济结构性矛盾长期积累、投机泡沫不断膨胀的必然结果。本部分将重点探讨导致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 过度信贷扩张与金融创新失控: 许多危机都与银行体系的过度信贷扩张紧密相关。当信贷监管不力,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润,不断创新出复杂的金融产品,如次贷、结构性金融衍生品等,这些产品往往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并在市场繁荣时期被滥用。当经济出现下行迹象,债务链条断裂,风险便迅速暴露。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扩张和次级抵押贷款的泛滥,就是信贷扩张失控的典型案例。 资产泡沫的形成与破裂: 投机狂潮是引发危机的另一重要推手。当某种资产(如股票、房地产、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非理性上涨,形成巨大的泡沫,投资者便蜂拥而入,进一步推高价格。一旦泡沫破裂,资产价格骤跌,将引发资产持有者、金融机构和整个经济体的连锁反应。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前夕的股市泡沫,以及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裂,都是资产泡沫危机的重要例证。 国际收支失衡与资本流动冲击: 全球化进程加速了资本的跨国流动,但也使得国际收支失衡成为潜在的危机导火索。当一个国家长期存在巨额贸易逆差或顺差,大量资本的涌入或流出,都可能 destabilize 本国经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就与泰国等国长期依赖短期外债、资本大量外流有关。 政策失误与监管真空: 宏观经济政策的误判、金融监管的滞后或缺位,往往为危机的发生提供了温床。例如,未能及时收紧过热的货币政策,或者对新兴金融机构和产品缺乏有效的监管,都可能加剧风险。货币政策的过度宽松,可能导致资产泡沫,而未能有效应对的财政赤字,则会增加国家债务的脆弱性。 第二部分:危机之路——从局部爆发到全球蔓延 金融危机一旦爆发,往往会以惊人的速度传播,从局部蔓延至全球,形成难以控制的连锁反应。本部分将追溯危机的演变过程。 金融机构的传导效应: 在高度关联的金融体系中,一家金融机构的倒闭或濒临破产,会迅速影响到与其有业务往来的其他机构,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特别是大型、关联性强的金融机构,其风险的暴露可能危及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例如,雷曼兄弟的破产,就曾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 资产负债表的恶化与信贷紧缩: 危机发生后,企业和个人的资产负债表普遍恶化,收入下降、债务负担加重,导致投资和消费意愿大幅降低。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收紧信贷,进一步加剧了实体经济的困难。这种信贷紧缩效应,会阻碍经济的复苏。 恐慌情绪的蔓延与信心危机: 金融危机最可怕的传染方式之一是恐慌情绪的蔓延。公众对金融系统的信心丧失,导致存款挤兑、资本外逃,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动荡。媒体的报道和市场的非理性反应,也可能放大恐慌情绪。 国际资本流动的大规模逆转: 危机发生时,国际投资者往往会出于避险需求,将资金从新兴市场或风险较高的地区撤离,流向被视为安全的避风港。这种大规模的资本逆转,会迅速耗尽受冲击国家的资本储备,导致货币贬值、外债危机等。 第三部分:危机之痛——经济、社会与政治的深远影响 金融危机的影响绝不仅限于经济层面,它还会对社会结构、政治格局乃至国家命运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经济衰退与失业率飙升: 危机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经济活动的急剧萎缩,企业倒闭,投资停滞,导致失业率大幅攀升,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影响。长期性的失业还会侵蚀社会资本。 财富分配的重塑与社会不平等加剧: 金融危机往往会加剧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平等。部分金融机构和富有阶层可能通过各种方式规避风险,甚至在危机中获利,而普通民众和中产阶级则首当其冲,承担损失。这种不平等加剧,可能引发社会矛盾。 政治动荡与政策转向: 经济的困境和民众的不满,常常会引发政治动荡,导致政府更迭,甚至改变国家的发展方向。为了应对危机,政府不得不采取激进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改革金融监管体系,甚至调整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全球经济格局的调整: 重大金融危机往往是全球经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催化剂。一些国家可能因此衰落,而另一些国家则可能抓住机遇崛起,从而重塑国际经济秩序。 第四部分:危机之策——历史的经验与未来的应对 每一次金融危机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促使我们不断反思并改进应对策略。本部分将聚焦于危机应对的历史经验与未来启示。 宏观经济政策的相机抉择: 在危机爆发初期,政府需要果断采取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刺激总需求,稳定金融市场。然而,何时退出刺激政策,避免引发新的泡沫,则是政策制定者面临的严峻挑战。 金融监管的改革与完善: 危机暴露了金融监管的诸多不足。事后,各国都会加强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等方面的监管,并对复杂金融产品进行更严格的审查。建立健全的危机应对和处置机制,也成为重要课题。 国际合作与协调: 鉴于金融危机的全球性,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至关重要。G20等国际平台在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信息共享、政策协调,共同维护全球金融稳定。 风险预警与防范机制的建设: 提前识别和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是避免危机发生的根本之道。这需要对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资产价格波动、金融创新等进行持续的监测和分析,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结论 世界金融史是一部充满挑战与变革的历史。每一次重大的金融危机,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经济体系的脆弱性,也彰显了人类智慧与应对能力。本书通过对历次重大金融危机的深入透视,旨在帮助读者理解金融危机的深层逻辑,认识其演变规律,洞察其广泛影响,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唯有深刻理解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构建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全球经济。本书并非提供简单的预测,而是希望通过对过往的深刻反思,为读者提供一种更具前瞻性的思维框架,去理解这个复杂多变的金融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世界14次重大金融危机透视》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联想到了许多惊心动魄的金融事件。从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泡沫破裂,到近现代的全球性金融动荡,每一次危机都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海啸,席卷了无数个人和企业,也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经济的走向。这本书的作者是汪大海、何立军、甄磊,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这让我对内容的严谨性和深度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帮助我理解这14次危机各自的独特性,同时也能找出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共性。例如,是否每一次危机都始于某个特定的金融创新或监管漏洞?在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是如何应对的?这些应对措施又产生了怎样的长期影响?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现危机对普通民众生活带来的真实冲击,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变革。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了解这些历史上的教训,无疑是规避未来风险、做出更明智决策的重要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世界14次重大金融危机透视》——这标题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宏大叙事感,仿佛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去审视人类经济史上那些惊心动魄的时刻。我一直对历史的“意外”和“必然”之处充满好奇,而金融危机无疑是其中最能体现这两点的领域。我想了解,在这些看似偶然爆发的危机背后,是否存在着一些反复出现的模式和规律?作者们是如何将这14次危机进行筛选和梳理的?它们是随机选取,还是具有某种代表性和启示性?我尤其希望能看到,在对每一次危机的“透视”中,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其发生的“前奏”,那些在繁荣时期被忽视的信号,以及“高潮”时的恐慌蔓延,还有“余波”中的痛苦调整。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孕育了这些危机?是监管的缺失,是过度投机,还是全球化带来的不可控风险?这本书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想要去理解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或许,这也正是我们应对当下复杂经济形势的关键所在。

评分

这本《世界14次重大金融危机透视》如同一个时代的棱镜,折射出资本主义世界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我之所以对金融危机这个话题如此着迷,或许是因为它不仅仅是经济学上的冷冰冰的数字和理论,更是无数个体命运的交织与改变。读这本书,我期待能够深入探究每一次危机爆发的根源,那些被隐藏在繁荣表象下的暗流涌动,以及危机过后,世界经济格局如何被重塑。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挑选这“14次”重大危机的,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或者说,它们是否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不断演变的金融风险轨迹?是1929年的大萧条,还是2008年的次贷危机?亦或是更早期的荷兰郁金香泡沫?每一次危机,背后都可能蕴藏着深刻的社会学和政治学意义,不仅仅是金融体系的崩溃,更是权力结构的调整,社会思潮的变迁。我希望书中能有足够的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具体的事件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失控,那些决策者们当时的心态又是怎样的,是贪婪,是无知,还是某种制度性的缺陷?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对“周期”这个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以及如何防范下一次可能的风暴。

评分

读到《世界14次重大金融危机透视》的书名,我内心涌现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金融危机,这个词语本身就带着一种宿命般的震撼力,它像一个周期性的“暗物质”,总是在不经意间搅动着全球经济的平静。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筛选出这“14次”足以载入史册的金融重创的?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抑或是各自独立的、具有警示意义的案例?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份详尽的“危机报告”,不仅仅是对事件本身的陈述,更重要的是对其“病理”的深入分析。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土壤,孕育了这些危机?是金融工具的创新失控,是监管的滞后,还是人性中难以抑制的贪婪与恐惧?我想了解,在每一次危机爆发时,那些身处漩涡中心的决策者们,他们的思考逻辑是什么?以及危机过后,世界经济秩序是如何被重新划分的?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种探索人类经济发展规律、理解风险本质的窗口。

评分

《世界14次重大金融危机透视》这个书名,宛如一个引人入胜的谜题,勾起了我对经济发展中那些“暗礁”的好奇心。金融危机,在我看来,不仅仅是经济数据上的波动,更是人类欲望、贪婪、恐慌以及制度性弱点交织作用下的复杂产物。我迫切地想要知道,作者是如何从浩瀚的历史中精选出这“14次”的?它们是否代表了不同类型、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典型危机?我更关心的是,书中是否能够深入剖析每一次危机爆发的具体路径——从最初的信号捕捉,到风险的累积,再到最终的爆发,以及危机过后如何“止血”与“重建”。是否能看到那些曾经被誉为“奇迹”的经济繁荣,是如何在瞬间化为泡影?又是哪些制度性的设计,或者说是疏忽,为危机的产生埋下了伏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解剖学”式的视角,让我们能够像医生一样,去诊断每一次金融危机的“病因”,并从中学习如何预防下一次的“病情”复发,从而对我们所处的金融世界有更深刻的洞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