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庐感旧集

云庐感旧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白谦慎著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散文
  • 情感
  • 回忆
  • 人生
  • 感悟
  • 文学
  • 旧时光
  • 个人作品
  • 云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218123660
商品编码:25275471102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作  者:白谦慎 著 定  价:66 出 版 社:广东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年12月01日 页  数:166 装  帧:精装 ISBN:9787218123660 沪上学书摭忆——从傅山《哭子诗卷》说起
王老师的故事
身残犹作汗漫游——记邓显威老师
我的老师章汝奭先生
附录:记与恩师章汝奭先生的一次会面巧
忆赵宝煦老师对我的艺术活动的关心和支持
八大山人的异代知己——纪念王方宇先生
充和送我进耶鲁
汪世清先生
汪世清先生带我去读书
莱溪居主人的情怀——记翁万戈先生
忆和曹宝麟兄在北大时的交往
华人德和民间社团及其他
忆我和潘良桢兄的交往
一事能狂便少年——悼念乐心龙兄
怀念周永健兄

内容简介

本书为“艺术经典”丛书之一种。白谦慎是有名的书法史研究专家和书法家,在书法界享有盛名。“云庐”是白谦慎的斋号,本书是作者回忆学书的历程。收录《沪上学书摭忆》《凌云健笔意纵横——章汝奭先生的小楷》《忆赵宝煦老师对我的艺术活动的关心和支持》《纪念王方宇先生》《汪世清先生带我去读书》《莱溪主人的情怀——记翁万戈先生》《忆和曹宝麟兄在北大时的交往》等十五篇文章。全书配有大量精美的书法名作图片。 白谦慎 著 白谦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靠前政治系,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赴美国罗格斯大学留学,1990年获比较政治硕士学位后,至耶鲁大学攻读艺术史博士学位。
《烟雨楼台忆往昔》 书籍简介 《烟雨楼台忆往昔》是一部深植于江南水乡烟波浩渺之间的个人回忆录与文化考察合集。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往日时光的简单缅怀,而是一幅由细腻笔触勾勒出的,关于时间、记忆、地域文化与个体命运交织的宏大画卷。作者以其独有的洞察力与对故土深沉的热爱,带领读者穿梭于旧时的青石板路、幽深的园林巷陌,以及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逐渐模糊的面孔与故事之中。 第一部分:水乡的胎记——童年与故土的形塑 全书伊始,作者将我们带回那个被水系滋养的童年时代。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流水账”,而是对特定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一个人精神底色的深刻反思。江南水乡的早晨,雾气如何从河面上缓缓升腾,带着泥土与水草的清新;老宅院中,光线如何透过雕花的木窗棂,在斑驳的墙壁上投下移动的几何图形;这些细节,被作者捕捉得如同琥珀中凝固的昆虫,栩栩如生。 作者着重描绘了家族的变迁。在传统与变革的交锋中,那些恪守古老规矩的长辈,他们的言谈举止,他们对待诗书礼仪的坚守与无奈,构成了记忆中最坚硬的骨架。笔墨间流露出的,是对逝去生活秩序的理解,而非简单的批判。例如,书中有一章详细记述了旧时逢年过节的繁复礼仪,从祭灶的糕点样式到祭祖的香火规格,无一不体现出一种精微的秩序感,而这种秩序感,正是构建那个时代精神世界的基石。 第二部分:文脉的流淌——旧学与士人的精神世界 本书的中间部分,转向了对特定文化群体的考察。作者童年时期接触的私塾先生、邻里的老学究,以及家族中那些曾热衷于翰墨丹青的先人,构成了作者早期知识世界的引路人。不同于学院派的枯燥梳理,《烟雨楼台忆往昔》中的文化考察,充满了个案的温度。 作者细致入微地剖析了“士人”这一身份在近代社会结构中的挣扎与嬗变。他们如何面对白话文的兴起,如何处理传统诗词与现代思想的碰撞,他们藏书阁中的孤本如何从珍宝沦为蒙尘的物件,而这些物件背后的思想脉络又如何悄然影响了作者后来的学术方向。书中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关于手抄本笔记与刻印书籍之间的美学差异,以及这种差异背后所蕴含的传播权力与知识私密性的对比,极具启发性。作者并未试图为那个时代的文人贴上“完美”或“落后”的标签,而是客观呈现了他们在历史断裂带上的坚守与妥协。 第三部分:物是人非——日常的考古学 “日常考古学”是本书最具特色的一环。作者通过对具体物质遗存的追溯,试图重建逝去的日常生活图景。这包括了对一种特定工艺制作的烟斗、一张褪色的旧戏单、一栋被改造为仓库的老宅,乃至是对某一种已然失传的糕点制作方法的探寻。 这些物件,在旁人眼中或许是无足轻重的“杂物”,但在作者的笔下,它们成为了承载时代记忆的“容器”。他以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式,探访了仍在沿用古老技艺的匠人,记录了他们口述的历史。例如,书中对一种当地特有的蓝印花布的描摹,不仅限于其纹样之美,更在于其图案背后所寄托的民间信仰和家族期望。这种对物质文化的精耕细作,使得回忆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感伤,而是拥有了可触摸的质感。 第四部分:记忆的迷宫——个人经历与时代洪流的交汇 在叙事的高潮部分,作者将个体在动荡年代中的经历与宏大的时代背景交织在一起。这部分处理得极为克制与审慎,避免了过度煽情。记忆中的关键节点,如战火的阴影、社会制度的更迭,是通过侧面描写展现出来的——比如家中突然加固的门闩、亲友间私下交流时压低的语调、书信中未尽之言的空白。 作者对“失语”和“沉默”进行了深刻的挖掘。那些无法言说或不被允许言说的部分,往往构成了记忆中最沉重的底色。通过对比不同时间点对同一事件的记忆重构,作者展示了时间如何扭曲、过滤和美化经验。他坦诚地承认自己记忆中的漏洞与偏见,这种自我审视的态度,使得全书的论述愈发显得真诚和厚重。 结语:回望中的前行 《烟雨楼台忆往昔》的最终落脚点,并非停留在“怀旧”的窠臼中。作者认为,理解故土的过去,是理解自己与当下社会关系的关键。他将江南文化中特有的“韧性”与“节制”视为一种宝贵的精神遗产,指导着现代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清醒与从容。 本书语言典雅,又不失烟火气。它既有古典文学的韵味,又不乏现代人对历史的批判性反思。阅读此书,如同在迷雾散去后,缓缓走入一座精心维护的私家园林,处处是景,步步有思,令人沉醉于那份独属于江南的、带着水汽的悠远意境之中。它是一部写给所有珍视过往、探寻文化根源的读者,一份沉甸甸的、关于“来处”的深刻注脚。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真是令人惊叹,读起来就好像被一种古老而深邃的意境缓缓包裹。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描绘的景象充满了画面感,每一个场景都仿佛触手可及。我尤其欣赏他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种欲言又止的惆怅,那种面对过往时的复杂情感,都被他描摹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些精妙的比喻和排比,它们不仅增加了文字的韵律美,更深化了主题的表达。可以说,这本书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让人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文学的熏陶。它不仅仅是在讲述故事,更像是在用文字编织一幅幅精美的画卷,让人沉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来自于它所探讨的主题——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本质。它没有采用直白说教的方式,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片段,引导读者去思考“逝去”的意义。那些关于重逢与告别的场景,处理得极其克制而又充满力量,没有过度的煽情,却能直击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每次读到关键之处,我都会反思自己的生活,那些曾经以为重要的事物,在岁月的冲刷下,究竟留下了些什么。这本书的哲学思辨性很高,它像一面镜子,让你在阅读别人的故事时,也在审视自己的人生轨迹。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初见时便被它的典雅气质所吸引。书页的材质选择、字体的排布,都透露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质感,翻动时的沙沙声,都为阅读增添了仪式感。在如今这个充斥着电子屏幕的时代,能拥有一本如此用心制作的实体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好的内容需要好的载体来承载,而这本书的外部形象,无疑是对其内在价值的完美衬托。它让每一次翻开阅读的动作,都变成了一次对美的致敬。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历史与文化的读者,这本书在提供情感体验的同时,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书中对某些时代背景、风俗习惯的描摹,考据得相当扎实,让整个故事的真实感和厚重感大大增强。我能感受到作者在下笔前所做的案头工作,那种对细节的尊重,使得故事的肌理更加丰满。这使得阅读过程不仅是一种感官的享受,更是一次知识的补给。它成功地将文学的虚构与历史的真实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既有代入感又充满思辨性的阅读体验。这种将文化内涵融入日常叙事的功力,实属难得。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张弛有度,引人入胜。它不像某些小说那样急于推进情节,而是给了读者足够的时间去感受每一个转折点的力量。作者非常擅长制造悬念,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一个巧妙的钩子,让你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同时,他又不失时机地进行情感的铺垫,让每一次高潮的爆发都显得自然而有力。这种叙事上的老道,体现了作者对故事结构的深刻理解。读完之后,合上书页,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久久不散,仿佛刚才经历了一场精彩的旅程,回味无穷。这本书在叙事技巧上的成熟度,绝对值得称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