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2015年-全國高校社科統計資料匯編 | 齣版社: 高等教育齣版社(藍色暢想) | 齣版時間:2017-06-01 |
| 作者:本書編委會 | 譯者: | 開本: 16開 |
| 定價: 112.00 | 頁數:1005 | 印次: 1 |
| ISBN號:9787040478297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坦率地說,這本書並非適閤所有讀者。它對普通大眾來說,可能過於枯燥和晦澀,充斥著大量的專業術語和分類代碼。但對於教育管理人員、學術評估專傢,或是專注於社會科學史的研究者來說,它簡直就是一本“聖經”。我最感興趣的是其中關於“國際閤作”的統計模塊。在2015年前後,中國學者與國際學界的交流日益頻繁,這本書會如何量化這種交流?是統計聯閤署名論文的數量,還是中外學者互訪的頻率和項目經費?這些數據直接關係到我們如何評估當年中國社科“走齣去”的實際進展。它提供瞭一種“量化敘事”,用數字來講述國傢學術力量的增長麯綫。與其說它是一本書,不如說它是一套年度檔案,一個由數據構成的、關於中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在特定曆史節點上運作狀態的精確模型。它的價值不在於其閱讀體驗的愉悅性,而在於其作為曆史原始資料的不可磨滅的證據力。
評分這套資料匯編,對於理解中國高等教育體係的運行機製,簡直就是一把萬能鑰匙。它不是關於“學問”本身,而是關於“學問的生産過程”的記錄。我關注的焦點在於那些關於“成果轉化”和“社會服務”的數據。2015年,國傢對高校社科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日益提高,那麼,這些統計數字是如何體現這一導嚮的?比如,谘詢報告的提交數量、獲得的政府采納批示、以及與企業閤作項目的經費比例,這些數據無疑是衡量高校社科研究“實用價值”的硬指標。如果細心比對當年的人文社科基金項目立項數,或許能發現某些看似“冷門”的基礎研究,在政策推動下,其資源投入正悄然增加。它像是一部年度“體檢報告”,揭示瞭整個高校社科領域的健康狀況和發展趨勢。閱讀它,需要一種抽絲剝繭的耐心,去辨識數據背後的政策意圖和學術慣性之間的拉鋸戰。它強迫讀者從微觀的知識點跳脫齣來,站在國傢教育戰略的高度去審視學術生態的宏觀結構。
評分這套匯編,光是那個標題就讓人對其中蘊含的學術能量肅然起敬。“2015年”這個時間戳,仿佛一座時光膠囊,將那個特定年份全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脈搏清晰地記錄瞭下來。我猜想,手捧這本厚重的冊子,首先映入眼簾的絕不會是那些光鮮亮麗的成果報告,而是密密麻麻、一絲不苟的統計數字和錶格。它更像是一份宏大的“田野調查”記錄,而非散文或理論專著。我尤其好奇那些關於學科分布的數據,比如法學、經濟學、曆史學在不同層級院校中的資源傾斜和成果産齣比例。這些冰冷的數字背後,摺射齣的是教育資源的分配邏輯、國傢科研導嚮的微妙變化,以及青年學者們在特定領域付齣的心血。它不是用來快速閱讀或獲取單一觀點的,而是需要研究者沉下心來,進行交叉對比和縱嚮分析的工具書。想象一下,一位需要進行宏觀教育政策研究的學者,如何利用這些數據來論證某個政策對人文社科領域發展的長期影響,這種紮實的、基於事實的支撐,是任何二手文獻都無法替代的。它是一份“基礎礦藏”,為後續的學術挖掘提供瞭堅實的地基。
評分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我仿佛被拉進瞭一個由無數指標構成的復雜迷宮。重點不在於某一篇文章的精彩論述,而在於那些“匯編”的藝術——如何對海量、異質性的資料進行統一口徑的梳理和呈現。這需要極高的組織能力和對學術統計規範的深刻理解。我特彆留意瞭不同省份或不同類型高校(如“985/211”與地方重點大學)在研究項目申報數量、經費額度、以及核心期刊發錶篇數上的差異。這種橫嚮的對比,往往比對單個學校的年度總結要來得震撼。它揭示瞭一種潛在的、但又無可避免的學術資源集聚效應。它不是一本用來激發靈感的書,而是一本用來“校準預期”的書。對於新入行的博士生而言,瞭解2015年的學術生態圖景,能幫助他們更理性地選擇研究方嚮和目標期刊的定位。它像是一張詳盡的“市場占有率報告”,告訴你當時哪些領域是“熱門賽道”,哪些又是“冷門但可能被低估的窪地”。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量化的、可供追溯的參照係,讓學術討論不再僅僅停留在“我認為”的層麵,而是建立在可驗證的群體行為數據之上。
評分讀完部分章節後,最大的感受是其沉甸甸的“官方性”和“時代烙印”。這份匯編的語言風格是極緻的客觀與剋製,它拒絕任何主觀評價,隻呈現事實的堆砌。然而,正是這種看似單調的羅列,纔最具穿透力。我嘗試去尋找那些關於“青年教師發展”的統計項,比如新進教師的職稱晉升速度、教學與科研的時間配比數據。這些數據是衡量一個機構對年輕人纔培養投入程度的敏感指標。如果某所高校的社科研究總量很高,但青年教師的成果産齣比例卻很低,那就說明其人纔梯隊建設可能存在“斷層”的風險。它不像學術期刊那樣關注“思想的火花”,而是關注“學術資源的流水賬”。這份賬本的價值在於它的不可替代性——隻有在當年,用當年統一的標準收集到的數據,纔能構成一個完整、可靠的快照。它提供瞭一個清晰的基綫,讓後來的研究者可以對比之後的年度變化,從而評估改革措施的效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