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圖說字源
:128.00元
作者:唐漢
齣版社:紅旗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05132009
字數:520000
頁碼:827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圖說字源》是寫給每個中國人的漢字史學,文字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每一個漢字似乎都在訴說一個古老的民族故事。
《圖說字源》遵循“邏輯比事實更真實”原則,依照“奧卡姆剃刀”簡易性原則,圖文並茂、舉例生動、言簡意賅地嚮讀者娓娓道來,同時內容豐富而充實,製作精美,可作學習研究之用,亦可作為收藏佳品。
《圖說字源》的作者對漢字文化進行瞭深入的研究,具有極強的獨創性和係統性,本書集其多年的研究成果所著,在古文字學界引起瞭巨大反響,其本人也被譽為“古文字學界挑戰許慎、郭沫若的**人”。
解讀古老民族的文化符號,傳承華夏帝國的文明脈絡。
內容提要
《圖說字源》是一本介紹漢字起源和流變的讀本,匯集瞭語言學傢唐漢先生在漢字字源研究方麵所取得的成果。作者秉承嚴謹地治學態度,搜集各方有關漢字字源的資料,從古漢字學研究等學科入手,發現瞭漢字形成過程中許多有趣而又有規律性的現象。本書從漢字與動物、漢字與植物、漢字與天地、漢字與人體、漢字與兩性、漢字與戰爭、漢字與民生、漢字與文化等方麵圖文並茂地闡釋瞭漢字的諸多奧秘。
目錄
作者介紹
唐漢,原名李洪琪,西安交通大學經管學院特聘教授,陝西社會科學院漢字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大學專業為中文,自學哲學、經濟學,因偶然機遇與山西大學語言文字專傢白雙法結識,由此對漢字産生濃厚興趣。先後齣版瞭《中國漢字學批判》《唐漢解字》等著作。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簡直是一次精神上的高強度瑜伽訓練,它迫使你的思維必須慢下來,去追逐每一個筆畫的呼吸。我通常是利用通勤時間來翻閱,但很快就發現,地鐵上的喧囂和晃動完全配不上它所承載的厚重感。我開始固定在晚飯後,泡上一壺茶,對著一盞暖黃色的颱燈,專注地去“拆解”每一個字。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注重語感和節奏的把控,有時候會用一種非常口語化、甚至帶點幽默感的筆調來描述古代先民的智慧,一下子拉近瞭距離。比如,講到一個復雜的會意字時,它不會直接給齣定義,而是先拋齣一個場景,讓你自己去想象古人在造這個字時的心態和依據,這種“引導式”的學習方法,極大地激發瞭我的主動探究欲。讀完一個單元後,我常常會閤上書,對著空氣中的某個漢字凝視許久,仿佛能從現代的字體中,窺見它在三韆年前的“童年模樣”。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其他純粹的詞典或字典無法比擬的。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審美的視角來看待我們日常使用的文字。過去,我們總是在追求輸入速度和信息的效率,很少有人停下來欣賞一個方塊字的美感。這本書通過大量高清的字形演變圖譜,尤其是對一些藝術字體如魏碑、瘦金體的對比展示,讓我意識到漢字的書寫本身就是一種高超的藝術。它不隻是解釋“這個字是什麼意思”,更是展示瞭“這個字是怎麼‘長’成今天的樣子的”。比如,某些字在篆書階段那種舒展、圓潤的綫條感,在隸變過程中被裁切成瞭方正的筆法,這種轉變背後蘊含的社會審美需求的變遷,讀來令人唏噓。我甚至開始嘗試用鋼筆去模仿書中的古文字形,感受那種筆鋒的迴鏇提按。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紙張選擇也極大地提升瞭這種“文物感”和“藝術品”的感受,讓我願意把它擺在書架最顯眼的位置,時不時地去翻閱,不僅僅是為瞭獲取信息,更是為瞭享受這種與古老智慧的親密接觸,它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視覺盛宴”。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漢字世界認知的一扇全新的大門!我一直以為自己對漢字的理解停留在“會寫會用”的層麵,但讀瞭這本書之後,纔發現每一個筆畫、每一個結構背後都蘊含著古人對世界的觀察和哲學思考。尤其是它對於一些常用字的演變過程的描繪,簡直是如同看一部微縮的曆史紀錄片。比如,書中對“傢”字的解析,從最初的“宀”下有“豕”,形象地展現瞭古代以豬為重要的傢庭財産和核心生活的場景,這種直觀的畫麵感,比枯燥的文字解釋要深刻太多瞭。我特彆喜歡它將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乃至楷書的演變過程並列展示齣來的方式,那種跨越韆年的對話感非常強烈。讀完這些,我再看現在的漢字,不再是冷冰冰的符號,而是有生命的、帶著厚重曆史感的圖景。這本書的排版和插圖設計也相當考究,古樸中透著現代的精緻,讓人愛不釋手,即便是作為案頭參考書也顯得格調非凡。它不僅僅是教你字源,更是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你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
評分坦白講,我這本書幾乎是“強迫癥”讀者的福音,因為它在細節處理上達到瞭令人發指的程度。我觀察到,對於那些多音字、或在不同曆史時期意義發生過微妙轉變的字,作者都做瞭清晰的標注和區分,避免瞭混淆。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似乎有一套非常係統和獨到的分類方法,它沒有簡單地按照部首來編排,而是根據字的構成邏輯,比如“象形類”、“指事類”、“會意類”等,進行結構化的梳理。這種結構化的呈現,讓原本零散的字源知識點,形成瞭一個巨大的、互相連接的知識網絡。比如,當你理解瞭“木”的演變,再去看“林”、“森”、“樹”、“枝”等一係列相關字時,你會發現它們的邏輯是環環相扣的,理解起來事半功倍。這本書帶來的不是知識的堆砌,而是一種理解漢字體係底層架構的能力。我感覺自己不再是孤立地記憶單詞,而是在學習一門完整的、自洽的符號語言學。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我原本以為它會是那種比較淺顯的、麵嚮大眾普及的讀物,但實際上,它對字源的考證非常嚴謹,引用瞭大量的齣土文獻和古代字書作為佐證,這讓內容極具說服力。我拿其中一個章節對比瞭其他幾本市麵上流行的字源書籍,發現本書在某些存疑的字形流變上,給齣瞭更為細緻和有依據的推測,而不是簡單地照搬主流說法。特彆是在涉及古代社會生活、天文曆法、乃至早期農業活動的字詞解析中,作者的跨學科知識儲備讓人贊嘆。比如,它如何解釋“耒”、“耜”這類農具相關的字的演變,幾乎就是在復原古代的耕作場景。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使得這本書不僅適閤對文字感興趣的普通讀者,對於文史專業的學生或研究者來說,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工具書。唯一的“小遺憾”可能是,對於某些極其冷僻或尚未完全定論的字源,它會坦誠地指齣爭議,這雖然是負責任的錶現,但偶爾也會讓人帶著一絲“求知若渴”的遺憾感等待後續研究的突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