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图说字源
:128.00元
作者:唐汉
出版社:红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05132009
字数:520000
页码:827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图说字源》是写给每个中国人的汉字史学,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每一个汉字似乎都在诉说一个古老的民族故事。
《图说字源》遵循“逻辑比事实更真实”原则,依照“奥卡姆剃刀”简易性原则,图文并茂、举例生动、言简意赅地向读者娓娓道来,同时内容丰富而充实,制作精美,可作学习研究之用,亦可作为收藏佳品。
《图说字源》的作者对汉字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具有极强的独创性和系统性,本书集其多年的研究成果所著,在古文字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其本人也被誉为“古文字学界挑战许慎、郭沫若的**人”。
解读古老民族的文化符号,传承华夏帝国的文明脉络。
内容提要
《图说字源》是一本介绍汉字起源和流变的读本,汇集了语言学家唐汉先生在汉字字源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作者秉承严谨地治学态度,搜集各方有关汉字字源的资料,从古汉字学研究等学科入手,发现了汉字形成过程中许多有趣而又有规律性的现象。本书从汉字与动物、汉字与植物、汉字与天地、汉字与人体、汉字与两性、汉字与战争、汉字与民生、汉字与文化等方面图文并茂地阐释了汉字的诸多奥秘。
目录
作者介绍
唐汉,原名李洪琪,西安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特聘教授,陕西社会科学院汉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大学专业为中文,自学哲学、经济学,因偶然机遇与山西大学语言文字专家白双法结识,由此对汉字产生浓厚兴趣。先后出版了《中国汉字学批判》《唐汉解字》等著作。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次精神上的高强度瑜伽训练,它迫使你的思维必须慢下来,去追逐每一个笔画的呼吸。我通常是利用通勤时间来翻阅,但很快就发现,地铁上的喧嚣和晃动完全配不上它所承载的厚重感。我开始固定在晚饭后,泡上一壶茶,对着一盏暖黄色的台灯,专注地去“拆解”每一个字。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注重语感和节奏的把控,有时候会用一种非常口语化、甚至带点幽默感的笔调来描述古代先民的智慧,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比如,讲到一个复杂的会意字时,它不会直接给出定义,而是先抛出一个场景,让你自己去想象古人在造这个字时的心态和依据,这种“引导式”的学习方法,极大地激发了我的主动探究欲。读完一个单元后,我常常会合上书,对着空气中的某个汉字凝视许久,仿佛能从现代的字体中,窥见它在三千年前的“童年模样”。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其他纯粹的词典或字典无法比拟的。
评分坦白讲,我这本书几乎是“强迫症”读者的福音,因为它在细节处理上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我观察到,对于那些多音字、或在不同历史时期意义发生过微妙转变的字,作者都做了清晰的标注和区分,避免了混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似乎有一套非常系统和独到的分类方法,它没有简单地按照部首来编排,而是根据字的构成逻辑,比如“象形类”、“指事类”、“会意类”等,进行结构化的梳理。这种结构化的呈现,让原本零散的字源知识点,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互相连接的知识网络。比如,当你理解了“木”的演变,再去看“林”、“森”、“树”、“枝”等一系列相关字时,你会发现它们的逻辑是环环相扣的,理解起来事半功倍。这本书带来的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一种理解汉字体系底层架构的能力。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立地记忆单词,而是在学习一门完整的、自洽的符号语言学。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审美的视角来看待我们日常使用的文字。过去,我们总是在追求输入速度和信息的效率,很少有人停下来欣赏一个方块字的美感。这本书通过大量高清的字形演变图谱,尤其是对一些艺术字体如魏碑、瘦金体的对比展示,让我意识到汉字的书写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它不只是解释“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更是展示了“这个字是怎么‘长’成今天的样子的”。比如,某些字在篆书阶段那种舒展、圆润的线条感,在隶变过程中被裁切成了方正的笔法,这种转变背后蕴含的社会审美需求的变迁,读来令人唏嘘。我甚至开始尝试用钢笔去模仿书中的古文字形,感受那种笔锋的回旋提按。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纸张选择也极大地提升了这种“文物感”和“艺术品”的感受,让我愿意把它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地去翻阅,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更是为了享受这种与古老智慧的亲密接触,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视觉盛宴”。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是那种比较浅显的、面向大众普及的读物,但实际上,它对字源的考证非常严谨,引用了大量的出土文献和古代字书作为佐证,这让内容极具说服力。我拿其中一个章节对比了其他几本市面上流行的字源书籍,发现本书在某些存疑的字形流变上,给出了更为细致和有依据的推测,而不是简单地照搬主流说法。特别是在涉及古代社会生活、天文历法、乃至早期农业活动的字词解析中,作者的跨学科知识储备让人赞叹。比如,它如何解释“耒”、“耜”这类农具相关的字的演变,几乎就是在复原古代的耕作场景。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使得这本书不仅适合对文字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对于文史专业的学生或研究者来说,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工具书。唯一的“小遗憾”可能是,对于某些极其冷僻或尚未完全定论的字源,它会坦诚地指出争议,这虽然是负责任的表现,但偶尔也会让人带着一丝“求知若渴”的遗憾感等待后续研究的突破。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汉字世界认知的一扇全新的大门!我一直以为自己对汉字的理解停留在“会写会用”的层面,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结构背后都蕴含着古人对世界的观察和哲学思考。尤其是它对于一些常用字的演变过程的描绘,简直是如同看一部微缩的历史纪录片。比如,书中对“家”字的解析,从最初的“宀”下有“豕”,形象地展现了古代以猪为重要的家庭财产和核心生活的场景,这种直观的画面感,比枯燥的文字解释要深刻太多了。我特别喜欢它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乃至楷书的演变过程并列展示出来的方式,那种跨越千年的对话感非常强烈。读完这些,我再看现在的汉字,不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有生命的、带着厚重历史感的图景。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设计也相当考究,古朴中透着现代的精致,让人爱不释手,即便是作为案头参考书也显得格调非凡。它不仅仅是教你字源,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