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之痛(中国高考1950-2006)

高考之痛(中国高考1950-200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超著 著
图书标签:
  • 高考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
  • 社会文化
  • 历史
  • 教育改革
  • 文化反思
  • 时代变迁
  • 教育公平
  • 升学压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28738
商品编码:2616620388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高考之痛(中国高考1950-2006)

:25.00元

作者:郑超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8-01

ISBN:97875060287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高考曾经伤害了我们,也曾经成就了我们,所以,高考这颗“恶树”上结出来的却是善果。高考在这种奇特中延续了五十多年,高考之旅已经跨越了教学学的范畴。2007年是中国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在中国,高考绝不意味着是一场考试,它几乎牵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
  高考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它已经深深地刻在中国人的记忆中。在这场没有时间、没有地域、没有行业、没有年龄之分的运动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演员,或是主角,或是配角;或是直接参与,或是间接参与。从斗字不识的老奶奶,到大学教授,似乎都对高考耳熟能详。高考有可能意味着漩涡,有可能意味着失落,有可能意味着命运转变。然而,人们真的认识中国的高考吗?本书梳理高考的历史,评价中国历年来的高考改革,揭密高考制度背后的真相,融高考知识、文化、学术于一炉。

目录


我高考,所以我疼痛(自序)
章 亲历:那一年我参加高考
 一、1954年:拿着手电半夜看榜
 二、1964年:高考和平常考试一样
 三、1977-1978年:高考第二天我想放弃了
 四、1985年:高考那三天一进食就会呕吐
 五、1986-1992年:高考我考了七年
 六、1994年:我根本没报的大学录取了我
 七、1996年:记忆犹新的却是作弊情节
第二章 1950-1976:高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国高考“宪法”横空出世
 二、高考制度模板“竣工”
 三、山雨欲来总是风满楼
 四、白卷考生的影响力依然存在
第三章 1977-1989:大一统背后的阴影
 一、高考在黎明前的曙光中恢复
 二、保送生制度是无辜的
三、不应该遗忘的高考预选制度
四、高考分数是高考制度的胎记
第四章 1990~2006:高考改革的亢奋期
一、就业翻新了,招生还穿着带补丁的外衣
二、高校乱收费的本质
三、看不懂的独立学院
四、高职的坎坷与尴尬
五、“3 x”能否拯救文理分科
六、网上录取仅仅是一个公平的影子
七、自主命题无法治愈高考的阵痛
八、高校扩招后的寂寞
九、春季高考是一壶烧不开的水
十、高考报名年龄何时不再作秀
十一、高考时间从不稳定走向模式化
十二、自主招生能实现破冰吗
第五章 高考录取的背后
一、高校招生竞争的台前和幕后
二、默许高考移民是喜还是悲
三、审计风暴该卷一下高校录取
四、北京考生为什么要歧视外地院校
五、为什么全国的孩子都要考北京
六、第二志愿害了多少人
七、大学专业考生家长几人知
八、炒作高考的N个理由
九、高考状元: 造星运动的产物
第六章 高考文化的疖子——舞弊现象
第七章 国外的高考制度
第八章 结束语:我国高考五个美丽的预言
第九章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郑超,男,1971年生于安徽省全椒县,大学文化,记者。1999年进入新闻圈。先后任《现代教育报》记者,《劳动午报》要闻部记者,《北京娱乐信报》记者、新闻采访部主任助理、副主任,《华夏时报》时政新闻部主任,现任《竞报》人才周刊主编。主要从事教育新闻报道。曾发表

文摘


序言



《无声的誓言:青年群体的成长阵痛与时代烙印》 导言 这是一部关于青春、关于选择、关于梦想,更关于一个民族几代人共同经历的时代印记的书。它并非聚焦于宏大的历史叙事,也不是对某项制度的冷峻审视,而是将目光投向无数个鲜活的生命体——在特定历史时期,他们是青年,是家庭的希望,是社会的未来,他们以或紧张、或迷茫、或坚毅的姿态,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书写着各自的篇章。这本书试图捕捉那些在时代洪流中,那些不被宏大叙事轻易概括的个体经验,那些在无数家庭中悄然传递,又深刻影响着一代代人的情感共鸣与成长阵痛。 第一章:潮涌前的宁静与暗流涌动 故事的开端,并非直接切入高潮。它从一种普遍的、带着淡淡怀旧的青春画面展开。教室里的窃窃私语,操场上的奔跑呼喊,图书馆里求知的目光,以及夜幕降临后,微弱的灯光下,伏案苦读的身影。这些,都是一个时代青年群体最日常的写照。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表面之下,涌动着时代的暗流。 从1950年代初期开始,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百废待兴,对人才的需求如同饥渴的土地对雨水的渴盼。青年人承载着建设新中国的使命感,他们的未来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教育的普及,知识的重要性被前所未有地强调。但与此同时,时代的变迁,政治运动的起伏,也在无形中为青年的成长道路增添了不确定性。 我们会看到,在那个年代,知识分子受到尊重,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他们毕业后被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身上肩负着光荣而沉重的责任。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一些新的思潮和政策也在悄然酝酿。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个人愿望与集体目标的协调,成为许多青年人心中难以回避的课题。 这一章,着重描绘的是一种普遍的时代氛围,一种对未来的憧憬与探索,以及在那时,青年人所面临的,除了学习之外,还有那些来自外部环境的、或多或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开始形成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规划,但这些规划,往往是在一个更加宏大、更加集体化的背景下进行的。 第二章:十字路口的抉择与迷茫 当时间步入1960年代和1970年代,青年人的成长道路似乎变得更加复杂和充满挑战。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一些宏大的社会运动,对个体的人生轨迹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这一时期,许多原本清晰的人生规划被打破,升学的道路变得曲折,甚至中断。知识不再是唯一的通行证,出身、成分、政治立场等因素,也成为影响一个人命运的重要砝码。青年人不得不面对更加严峻的现实,他们的选择,不再仅仅是关于“学什么”和“将来做什么”,而是关于“如何生存”和“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 书中会呈现一些具体的场景,例如,那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学子,突然发现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未知。他们可能需要暂时放下书本,投身于体力劳动,或者在新的社会规则中寻找自己的定位。迷茫,是这一时期许多青年内心真实的写照。他们渴望理解,渴望方向,渴望一个可以让他们继续追寻梦想的平台。 但即便如此,青春的火焰并未熄灭。在困境中,依然有人坚持学习,有人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意志,有人依然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的选择,或许是被动的,或许是无奈的,但其中蕴含的韧性与坚持,同样值得被看见。这一章,侧重于描绘在特定历史时期,青年群体所面临的,那些更加具体、更加深刻的困境,以及他们在这些困境中,所展现出的不同反应。 第三章:希望的曙光与重拾梦想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沉睡的大地,也为无数青年人的命运带来了转机。1970年代末期,国家迎来了新的时代篇章,教育被重新摆上重要位置,“恢复高考”的消息,犹如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点燃了无数渴望知识、渴望改变命运的青年人的希望。 这一章,我们将看到,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沉寂与压抑之后,知识的光芒再次闪耀。那些曾经被中断学业的青年,重新回到课堂,他们像海绵一样贪婪地吸收着知识。考场,成为他们检验学习成果、改变人生轨迹的战场。考前的挑灯夜读,考时的紧张心跳,考后的焦急等待,这些细节,将勾勒出那个时期青年群体最真实的写照。 对于许多人来说,高考不仅仅是一场考试,它承载着对个人未来的期盼,对家庭的责任,更是对整个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渴望。书中会描绘一些具体的个人故事,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有着不同的经历,但都怀揣着同一个目标——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也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 这一章,着重于描绘希望的重燃,以及青年人如何重新拾起被搁置的梦想,并为之付出艰辛努力的过程。那些曾经的迷茫与阵痛,在这里得到了一定的释放,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奋斗姿态。 第四章:梦想的升华与现实的审视 进入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思想的解放,为青年人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选择。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数量激增。 这一章,不再仅仅聚焦于“考上大学”这一单一目标。青年人开始面临更加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他们可以出国留学,可以自主创业,可以进入新兴的行业。社会的日新月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就业市场的压力逐渐显现。曾经被视为“金饭碗”的岗位,也开始面临挑战。青年人需要在日益复杂和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书中会描绘一些青年人,他们或许是意气风发的创业者,或许是孜孜不倦的科研人员,或许是在体制内寻求发展的普通职员。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新的时代浪潮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奋斗故事。他们依然有迷茫,有困惑,但更多的是一种主动探索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这一章,着重于描绘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青年人如何应对更加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如何在多元化的选择中寻找自己的定位,以及他们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第五章:时代的印记与个体的回响 当时间来到21世纪初,特别是2006年,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但与此同时,关于教育公平、就业压力、社会焦虑等话题也日益凸显。 这一章,将目光聚焦在那些在时代变迁中,依然经历着成长阵痛的青年群体。他们或许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内卷”,或许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感到不确定,或许在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期待之间摇摆。 书中将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个体故事,展现2000年代初期青年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他们可能是刚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在寻找第一份工作时,感受着现实的残酷;他们可能是还在校园里的学子,在为考研、考公而奋斗,或者在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他们也可能是已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开始反思自己人生选择的年轻人。 尽管时代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一些关于成长、关于选择、关于理想与现实的共性问题,依然在不同时期、不同境遇的青年人身上回响。这本书所试图捕捉的,正是这些在时代洪流中,那些不曾被轻易淹没的个体生命体验,那些共同的情感共鸣,那些跨越时间、代代相传的成长阵痛。 结语:无声的誓言,不灭的青春 《无声的誓言:青年群体的成长阵痛与时代烙印》并非要贩卖焦虑,也不是要对任何制度进行评判。它是一次关于个体经验的梳理,一次关于时代背景下青年群体普遍心路历程的呈现。那些或紧或松的弦,那些或清晰或模糊的足迹,构成了时代最真实的肌理,也构成了无数青年人生命中最深刻的印记。 这本书,希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他们在别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理解自己曾经的迷茫与坚持,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挑战,但每一个时代的青年,都用他们的方式,书写着无声的誓言,追逐着不灭的青春。它是一段历史的侧影,也是对所有经历过、正在经历、将要经历这些成长阵痛的每一个个体的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厚的书,光是掂在手里就觉得沉甸甸的,仿佛压着几代人的汗水和泪水。我本是抱着一种对历史的好奇心翻开它的,想看看那个特定年代的教育图景究竟是何模样。书页泛黄,散发着一种久远的、带着油墨香气的味道,让人不禁联想起那个物资匮乏却精神异常饱满的年代。我印象最深的是开篇几章,作者没有急于抛出那些惊心动魄的改革数据,而是用大量细致入微的个人叙事,勾勒出了考场外那些焦急等待的家长群像。他们衣着朴素,脸上刻满了风霜,眼神里却燃烧着对子女命运的全部希望。那种近乎虔诚的期盼,通过文字的力量,真切地穿透了时空,让我这个生活在信息爆炸时代的读者,深切感受到“一张试卷决定一生”的重量。书中对城乡教育资源差异的描述也极其扎实,那些偏远地区考生挑灯夜读的场景,与城市里拥有相对完备师资力量的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翔实的案例和引用的官方文件,构建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教育生态图景。读到这里,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因为即便到了今天,教育公平的话题依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这本书无疑为我们理解当代教育的基因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口。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是一部充满了“人味儿”的历史记录。虽然主题是宏大的制度变迁,但作者的笔触始终没有离开具体的人。我非常喜欢它在收尾部分对“失去的一代”和“抓住了机遇的一代”的对比描述。那种对不同命运的唏嘘与理解,超越了简单的批判或赞美。我甚至在想,那些在考场上挥洒汗水的人,他们后来的人生轨迹,是否真的如那张成绩单所预示的那样?书中引用的后续访谈片段,为这种思辨提供了更多素材。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枯燥的教育史话题,打造成了一部引人入胜的社会变迁史。阅读完最后一页,我合上书本,窗外的喧嚣似乎都沉寂了片刻。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考试的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民族在追求进步与稳定之间,所经历的那些痛苦的、但又不可或缺的挣扎与蜕变。这本书无疑是值得所有关心中国现代史和社会发展的人去细细品读的。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体量不小,阅读过程需要投入相当的精力和时间,但它提供的知识回报是巨大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叙事框架时所展现出的宏观视野。它不仅仅是在聚焦于“高考”这场考试,而是将高考置于新中国教育体系、社会结构乃至国家发展战略的交叉点上进行审视。比如,书中探讨了特定时期大学专业的设置如何直接服务于国家工业化目标,以及这种“功利性”培养模式对后来人才市场和个人职业选择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由微观到宏观,再由宏观回落到个体经验的螺旋式上升结构,使得阅读体验非常饱满且富有层次感。书中对历次教育改革的背景分析极其透彻,每一步重大决策背后复杂的政治、经济考量都得到了清晰的梳理,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历史功底和严谨的逻辑推导能力。它不只是在讲一个故事,更是在解构一个时代对“成功”定义的不断试错和探索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老道,它不像是一本纯粹的学术研究报告,反而更像是一部由无数个微小片段拼凑而成的社会史诗。我特别喜欢它对“时间感”的捕捉。1950年到2006年,这半个多世纪里,高考制度经历了无数次的微调、停滞与重启。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宏大的政策变动,巧妙地融入到具体的个体命运之中。比如,书中描绘了某一年因为政治运动导致的考试中断,那段空白期里,年轻人们如何自学、如何焦虑地等待“恢复”的消息,那种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无力感,读来令人唏嘘。文字风格在不同章节之间转换得十分流畅,有时是冷峻客观的档案记录,有时又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口述历史。特别是对改革开放初期,高考作为社会阶层流动“独木桥”的回归,其描述极具画面感——那群“老三届”拖着比自己年纪大得多的身躯走进考场的情景,简直就是一幅充满力量的励志画卷。它揭示的不仅仅是考试制度的演变,更是整个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对知识、对未来的渴望与重塑。

评分

这本书的功力体现在对细节的执着挖掘上,这一点让我这个资深“考据党”感到非常满意。它没有满足于泛泛而谈“高考很重要”,而是深入到试卷本身的研究中。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特定年份数学试题的难度变化曲线,从那些充满政治色彩的题目设计,到逐渐回归到纯粹的知识考察,这种变化轨迹本身就是那个时代思想解放进程的缩影。作者似乎挖掘了大量未曾公开或鲜为人知的内部文件和会议记录,这使得书中的论述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扎实的基础。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味那些具体到“哪个县的哪个中学”发生的逸闻趣事,这些看似零散的碎片,恰恰是构建起整体面貌的基石。它没有美化历史,也没有过度渲染苦难,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记录了制度的惯性与人性的韧性之间的拉锯战。这种平衡感处理得非常高级,让人在阅读时,既能体会到历史的厚重,又不至于被过度煽情的情绪所主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