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之痛(中國高考1950-2006)

高考之痛(中國高考1950-2006)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鄭超著 著
圖書標籤:
  • 高考
  • 教育史
  • 中國教育
  • 社會文化
  • 曆史
  • 教育改革
  • 文化反思
  • 時代變遷
  • 教育公平
  • 升學壓力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英典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東方齣版社
ISBN:9787506028738
商品編碼:26166203883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7-08-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高考之痛(中國高考1950-2006)

:25.00元

作者:鄭超著

齣版社:東方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8-01

ISBN:978750602873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35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高考曾經傷害瞭我們,也曾經成就瞭我們,所以,高考這顆“惡樹”上結齣來的卻是善果。高考在這種奇特中延續瞭五十多年,高考之旅已經跨越瞭教學學的範疇。2007年是中國恢復高考製度30周年,在中國,高考絕不意味著是一場考試,它幾乎牽動著每一個人的神經。
  高考是一場聲勢浩大的社會運動,它已經深深地刻在中國人的記憶中。在這場沒有時間、沒有地域、沒有行業、沒有年齡之分的運動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演員,或是主角,或是配角;或是直接參與,或是間接參與。從鬥字不識的老奶奶,到大學教授,似乎都對高考耳熟能詳。高考有可能意味著漩渦,有可能意味著失落,有可能意味著命運轉變。然而,人們真的認識中國的高考嗎?本書梳理高考的曆史,評價中國曆年來的高考改革,揭密高考製度背後的真相,融高考知識、文化、學術於一爐。

目錄


我高考,所以我疼痛(自序)
章 親曆:那一年我參加高考
 一、1954年:拿著手電半夜看榜
 二、1964年:高考和平常考試一樣
 三、1977-1978年:高考第二天我想放棄瞭
 四、1985年:高考那三天一進食就會嘔吐
 五、1986-1992年:高考我考瞭七年
 六、1994年:我根本沒報的大學錄取瞭我
 七、1996年:記憶猶新的卻是作弊情節
第二章 1950-1976:高考製度的形成和發展
 一、中國高考“憲法”橫空齣世
 二、高考製度模闆“竣工”
 三、山雨欲來總是風滿樓
 四、白捲考生的影響力依然存在
第三章 1977-1989:大一統背後的陰影
 一、高考在黎明前的曙光中恢復
 二、保送生製度是無辜的
三、不應該遺忘的高考預選製度
四、高考分數是高考製度的胎記
第四章 1990~2006:高考改革的亢奮期
一、就業翻新瞭,招生還穿著帶補丁的外衣
二、高校亂收費的本質
三、看不懂的獨立學院
四、高職的坎坷與尷尬
五、“3 x”能否拯救文理分科
六、網上錄取僅僅是一個公平的影子
七、自主命題無法治愈高考的陣痛
八、高校擴招後的寂寞
九、春季高考是一壺燒不開的水
十、高考報名年齡何時不再作秀
十一、高考時間從不穩定走嚮模式化
十二、自主招生能實現破冰嗎
第五章 高考錄取的背後
一、高校招生競爭的颱前和幕後
二、默許高考移民是喜還是悲
三、審計風暴該捲一下高校錄取
四、北京考生為什麼要歧視外地院校
五、為什麼全國的孩子都要考北京
六、第二誌願害瞭多少人
七、大學專業考生傢長幾人知
八、炒作高考的N個理由
九、高考狀元: 造星運動的産物
第六章 高考文化的癤子——舞弊現象
第七章 國外的高考製度
第八章 結束語:我國高考五個美麗的預言
第九章 附錄
主要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鄭超,男,1971年生於安徽省全椒縣,大學文化,記者。1999年進入新聞圈。先後任《現代教育報》記者,《勞動午報》要聞部記者,《北京娛樂信報》記者、新聞采訪部主任助理、副主任,《華夏時報》時政新聞部主任,現任《競報》人纔周刊主編。主要從事教育新聞報道。曾發錶

文摘


序言



《無聲的誓言:青年群體的成長陣痛與時代烙印》 導言 這是一部關於青春、關於選擇、關於夢想,更關於一個民族幾代人共同經曆的時代印記的書。它並非聚焦於宏大的曆史敘事,也不是對某項製度的冷峻審視,而是將目光投嚮無數個鮮活的生命體——在特定曆史時期,他們是青年,是傢庭的希望,是社會的未來,他們以或緊張、或迷茫、或堅毅的姿態,在命運的十字路口書寫著各自的篇章。這本書試圖捕捉那些在時代洪流中,那些不被宏大敘事輕易概括的個體經驗,那些在無數傢庭中悄然傳遞,又深刻影響著一代代人的情感共鳴與成長陣痛。 第一章:潮湧前的寜靜與暗流湧動 故事的開端,並非直接切入高潮。它從一種普遍的、帶著淡淡懷舊的青春畫麵展開。教室裏的竊竊私語,操場上的奔跑呼喊,圖書館裏求知的目光,以及夜幕降臨後,微弱的燈光下,伏案苦讀的身影。這些,都是一個時代青年群體最日常的寫照。然而,在這看似平靜的錶麵之下,湧動著時代的暗流。 從1950年代初期開始,新中國成立伊始,國傢百廢待興,對人纔的需求如同飢渴的土地對雨水的渴盼。青年人承載著建設新中國的使命感,他們的未來與國傢的命運緊密相連。教育的普及,知識的重要性被前所未有地強調。但與此同時,時代的變遷,政治運動的起伏,也在無形中為青年的成長道路增添瞭不確定性。 我們會看到,在那個年代,知識分子受到尊重,大學生是天之驕子,他們畢業後被分配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身上肩負著光榮而沉重的責任。然而,隨著曆史的演進,一些新的思潮和政策也在悄然醞釀。理想與現實的碰撞,個人願望與集體目標的協調,成為許多青年人心中難以迴避的課題。 這一章,著重描繪的是一種普遍的時代氛圍,一種對未來的憧憬與探索,以及在那時,青年人所麵臨的,除瞭學習之外,還有那些來自外部環境的、或多或少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開始形成對知識的渴望,對未來的規劃,但這些規劃,往往是在一個更加宏大、更加集體化的背景下進行的。 第二章:十字路口的抉擇與迷茫 當時間步入1960年代和1970年代,青年人的成長道路似乎變得更加復雜和充滿挑戰。曆史的巨輪滾滾嚮前,留下瞭深刻的印記。一些宏大的社會運動,對個體的人生軌跡産生瞭前所未有的衝擊。 這一時期,許多原本清晰的人生規劃被打破,升學的道路變得麯摺,甚至中斷。知識不再是唯一的通行證,齣身、成分、政治立場等因素,也成為影響一個人命運的重要砝碼。青年人不得不麵對更加嚴峻的現實,他們的選擇,不再僅僅是關於“學什麼”和“將來做什麼”,而是關於“如何生存”和“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 書中會呈現一些具體的場景,例如,那些曾經被寄予厚望的學子,突然發現自己的未來充滿瞭未知。他們可能需要暫時放下書本,投身於體力勞動,或者在新的社會規則中尋找自己的定位。迷茫,是這一時期許多青年內心真實的寫照。他們渴望理解,渴望方嚮,渴望一個可以讓他們繼續追尋夢想的平颱。 但即便如此,青春的火焰並未熄滅。在睏境中,依然有人堅持學習,有人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煉意誌,有人依然懷揣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他們的選擇,或許是被動的,或許是無奈的,但其中蘊含的韌性與堅持,同樣值得被看見。這一章,側重於描繪在特定曆史時期,青年群體所麵臨的,那些更加具體、更加深刻的睏境,以及他們在這些睏境中,所展現齣的不同反應。 第三章:希望的曙光與重拾夢想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醒瞭沉睡的大地,也為無數青年人的命運帶來瞭轉機。1970年代末期,國傢迎來瞭新的時代篇章,教育被重新擺上重要位置,“恢復高考”的消息,猶如一道劃破黑暗的閃電,點燃瞭無數渴望知識、渴望改變命運的青年人的希望。 這一章,我們將看到,在經曆瞭長時間的沉寂與壓抑之後,知識的光芒再次閃耀。那些曾經被中斷學業的青年,重新迴到課堂,他們像海綿一樣貪婪地吸收著知識。考場,成為他們檢驗學習成果、改變人生軌跡的戰場。考前的挑燈夜讀,考時的緊張心跳,考後的焦急等待,這些細節,將勾勒齣那個時期青年群體最真實的寫照。 對於許多人來說,高考不僅僅是一場考試,它承載著對個人未來的期盼,對傢庭的責任,更是對整個國傢發展貢獻力量的渴望。書中會描繪一些具體的個人故事,他們來自不同的背景,有著不同的經曆,但都懷揣著同一個目標——通過高考,改變自己的命運,也為國傢的建設添磚加瓦。 這一章,著重於描繪希望的重燃,以及青年人如何重新拾起被擱置的夢想,並為之付齣艱辛努力的過程。那些曾經的迷茫與陣痛,在這裏得到瞭一定的釋放,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積極嚮上、充滿活力的奮鬥姿態。 第四章:夢想的升華與現實的審視 進入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中國社會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的快速發展,思想的解放,為青年人提供瞭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多的選擇。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數量激增。 這一章,不再僅僅聚焦於“考上大學”這一單一目標。青年人開始麵臨更加多元化的發展道路。他們可以齣國留學,可以自主創業,可以進入新興的行業。社會的日新月異,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機遇,但也帶來瞭新的挑戰。 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就業市場的壓力逐漸顯現。曾經被視為“金飯碗”的崗位,也開始麵臨挑戰。青年人需要在日益復雜和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中,不斷調整自己的方嚮,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書中會描繪一些青年人,他們或許是意氣風發的創業者,或許是孜孜不倦的科研人員,或許是在體製內尋求發展的普通職員。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在新的時代浪潮中,書寫著屬於自己的奮鬥故事。他們依然有迷茫,有睏惑,但更多的是一種主動探索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這一章,著重於描繪在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的背景下,青年人如何應對更加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如何在多元化的選擇中尋找自己的定位,以及他們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所展現齣的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 第五章:時代的印記與個體的迴響 當時間來到21世紀初,特彆是2006年,中國社會已經進入瞭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高等教育的規模不斷擴大,但與此同時,關於教育公平、就業壓力、社會焦慮等話題也日益凸顯。 這一章,將目光聚焦在那些在時代變遷中,依然經曆著成長陣痛的青年群體。他們或許麵臨著更加激烈的“內捲”,或許對未來的職業發展感到不確定,或許在個人價值的實現與社會期待之間搖擺。 書中將通過一些具有代錶性的個體故事,展現2000年代初期青年人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麵貌。他們可能是剛剛步入社會的畢業生,在尋找第一份工作時,感受著現實的殘酷;他們可能是還在校園裏的學子,在為考研、考公而奮鬥,或者在探索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他們也可能是已經在社會上摸爬滾打,開始反思自己人生選擇的年輕人。 盡管時代背景發生瞭巨大變化,但一些關於成長、關於選擇、關於理想與現實的共性問題,依然在不同時期、不同境遇的青年人身上迴響。這本書所試圖捕捉的,正是這些在時代洪流中,那些不曾被輕易淹沒的個體生命體驗,那些共同的情感共鳴,那些跨越時間、代代相傳的成長陣痛。 結語:無聲的誓言,不滅的青春 《無聲的誓言:青年群體的成長陣痛與時代烙印》並非要販賣焦慮,也不是要對任何製度進行評判。它是一次關於個體經驗的梳理,一次關於時代背景下青年群體普遍心路曆程的呈現。那些或緊或鬆的弦,那些或清晰或模糊的足跡,構成瞭時代最真實的肌理,也構成瞭無數青年人生命中最深刻的印記。 這本書,希望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讓他們在彆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理解自己曾經的迷茫與堅持,也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挑戰,但每一個時代的青年,都用他們的方式,書寫著無聲的誓言,追逐著不滅的青春。它是一段曆史的側影,也是對所有經曆過、正在經曆、將要經曆這些成長陣痛的每一個個體的緻敬。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是一部充滿瞭“人味兒”的曆史記錄。雖然主題是宏大的製度變遷,但作者的筆觸始終沒有離開具體的人。我非常喜歡它在收尾部分對“失去的一代”和“抓住瞭機遇的一代”的對比描述。那種對不同命運的唏噓與理解,超越瞭簡單的批判或贊美。我甚至在想,那些在考場上揮灑汗水的人,他們後來的人生軌跡,是否真的如那張成績單所預示的那樣?書中引用的後續訪談片段,為這種思辨提供瞭更多素材。它成功地將一個看似枯燥的教育史話題,打造成瞭一部引人入勝的社會變遷史。閱讀完最後一頁,我閤上書本,窗外的喧囂似乎都沉寂瞭片刻。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考試的書,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民族在追求進步與穩定之間,所經曆的那些痛苦的、但又不可或缺的掙紮與蛻變。這本書無疑是值得所有關心中國現代史和社會發展的人去細細品讀的。

評分

這本厚厚的書,光是掂在手裏就覺得沉甸甸的,仿佛壓著幾代人的汗水和淚水。我本是抱著一種對曆史的好奇心翻開它的,想看看那個特定年代的教育圖景究竟是何模樣。書頁泛黃,散發著一種久遠的、帶著油墨香氣的味道,讓人不禁聯想起那個物資匱乏卻精神異常飽滿的年代。我印象最深的是開篇幾章,作者沒有急於拋齣那些驚心動魄的改革數據,而是用大量細緻入微的個人敘事,勾勒齣瞭考場外那些焦急等待的傢長群像。他們衣著樸素,臉上刻滿瞭風霜,眼神裏卻燃燒著對子女命運的全部希望。那種近乎虔誠的期盼,通過文字的力量,真切地穿透瞭時空,讓我這個生活在信息爆炸時代的讀者,深切感受到“一張試捲決定一生”的重量。書中對城鄉教育資源差異的描述也極其紮實,那些偏遠地區考生挑燈夜讀的場景,與城市裏擁有相對完備師資力量的學校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並非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翔實的案例和引用的官方文件,構建瞭一個復雜而真實的教育生態圖景。讀到這裏,我感到一種強烈的共鳴,因為即便到瞭今天,教育公平的話題依然是社會關注的焦點,這本書無疑為我們理解當代教育的基因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切入口。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非常老道,它不像是一本純粹的學術研究報告,反而更像是一部由無數個微小片段拼湊而成的社會史詩。我特彆喜歡它對“時間感”的捕捉。1950年到2006年,這半個多世紀裏,高考製度經曆瞭無數次的微調、停滯與重啓。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宏大的政策變動,巧妙地融入到具體的個體命運之中。比如,書中描繪瞭某一年因為政治運動導緻的考試中斷,那段空白期裏,年輕人們如何自學、如何焦慮地等待“恢復”的消息,那種被時代洪流裹挾的無力感,讀來令人唏噓。文字風格在不同章節之間轉換得十分流暢,有時是冷峻客觀的檔案記錄,有時又是充滿人文關懷的口述曆史。特彆是對改革開放初期,高考作為社會階層流動“獨木橋”的迴歸,其描述極具畫麵感——那群“老三屆”拖著比自己年紀大得多的身軀走進考場的情景,簡直就是一幅充滿力量的勵誌畫捲。它揭示的不僅僅是考試製度的演變,更是整個社會在特定曆史時期對知識、對未來的渴望與重塑。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體量不小,閱讀過程需要投入相當的精力和時間,但它提供的知識迴報是巨大的。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構建敘事框架時所展現齣的宏觀視野。它不僅僅是在聚焦於“高考”這場考試,而是將高考置於新中國教育體係、社會結構乃至國傢發展戰略的交叉點上進行審視。比如,書中探討瞭特定時期大學專業的設置如何直接服務於國傢工業化目標,以及這種“功利性”培養模式對後來人纔市場和個人職業選擇産生的深遠影響。這種由微觀到宏觀,再由宏觀迴落到個體經驗的螺鏇式上升結構,使得閱讀體驗非常飽滿且富有層次感。書中對曆次教育改革的背景分析極其透徹,每一步重大決策背後復雜的政治、經濟考量都得到瞭清晰的梳理,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曆史功底和嚴謹的邏輯推導能力。它不隻是在講一個故事,更是在解構一個時代對“成功”定義的不斷試錯和探索過程。

評分

這本書的功力體現在對細節的執著挖掘上,這一點讓我這個資深“考據黨”感到非常滿意。它沒有滿足於泛泛而談“高考很重要”,而是深入到試捲本身的研究中。我記得其中有一章專門分析瞭特定年份數學試題的難度變化麯綫,從那些充滿政治色彩的題目設計,到逐漸迴歸到純粹的知識考察,這種變化軌跡本身就是那個時代思想解放進程的縮影。作者似乎挖掘瞭大量未曾公開或鮮為人知的內部文件和會議記錄,這使得書中的論述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紮實的基礎。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迴味那些具體到“哪個縣的哪個中學”發生的逸聞趣事,這些看似零散的碎片,恰恰是構建起整體麵貌的基石。它沒有美化曆史,也沒有過度渲染苦難,而是以一種近乎冷靜的筆觸,記錄瞭製度的慣性與人性的韌性之間的拉鋸戰。這種平衡感處理得非常高級,讓人在閱讀時,既能體會到曆史的厚重,又不至於被過度煽情的情緒所主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