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百年学术经典精装系列:第一哲学沉思集 书籍

西方百年学术经典精装系列:第一哲学沉思集 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崇庆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西方哲学
  • 思想史
  • 经典
  • 学术
  • 沉思
  • 第一哲学
  • 德语哲学
  • 康德
  • 形而上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蚂蚁兵团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0620
商品编码:26295191276
丛书名: 第一哲学沉思集(精)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哲学沉思集

定价:31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1版(2016年11月1日)

ISBN: 9787516810620

条形码: 9787516810620

版 次:1

页 数:272

字 数:

印刷时间:2016年10月01日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包 装:精装

目 录

前言/ 1

鸣谢/ 4

简介/ 001

致神圣的巴黎神学院院长和圣师们的奉献信/ 044

给读者的序言/ 049

六个沉思的概要/ 053

论上帝的存在和人的灵魂与肉体之间的实在区别/ 057

之于二组沉思的反驳(节录)/ 123

笛卡尔对“证明”和“推理”的运用/ 128

谈笛卡尔的方法/ 144

程序问题:分析、综合和笛卡尔的*理/ 164

科廷厄姆教授和笛卡尔的分析与综合方法/ 181

《沉思集》中的分析:对清晰明显的观点的探索/ 195

推理顺序中的本体论证明/ 229

内容推荐

    《哲学沉思集》是笛卡尔重要的哲学著作,被看作近代西方哲学的奠基之作。在这部著作中,笛卡尔探讨了上帝存在与否,感官是否可靠,怎样寻求真理避免错误等问题。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力图使心灵摆脱感官,通过纯粹理智来获得确定的知识。他从“我思故我在”这著名的命题出发,推出上帝的存在和外界物体的存在,重新建立起心灵、上帝和物体的观念的可靠性。笛卡尔在书中所阐发的天赋观念论、身心二元论、理智至上论以及他对知识的确定性的追寻,直接引发了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风潮,对后影响深远。


《西方百年学术经典精装系列:第一哲学沉思集》 一、 思想的曙光:理性主义的破晓 在人类思想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巨著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探索者。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无疑就是这样一座思想的灯塔。它不仅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理性主义思潮的正式崛起,为后来的哲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笛卡尔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思想变革的时代。中世纪的经院哲学虽然在逻辑推理上有所建树,但其思想的根基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亚里士多德和宗教教义的解释之上,缺乏独立自主的理性探究精神。科学革命的兴起,以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为代表的科学家们,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实验,不断发现新的规律,挑战着古老的宇宙观和物理观。这种科学上的巨大成功,自然而然地激发了人们对其他领域,尤其是哲学领域进行根本性改革的愿望。人们开始思考:我们能否像科学家对待自然界一样,以一种更加严谨、更加确定、更加科学的方法来探究知识的真理? 笛卡尔正是带着这样的疑问和抱负,开始了《第一哲学沉思集》的写作。他深感旧有的知识体系充斥着谬误和不确定性,因此,他决心要对一切可以怀疑的事物进行彻底的怀疑,直到找到一个无可置疑的“第一原理”,以此为出发点,重建整个知识的大厦。这种“普遍怀疑”的方法,是笛卡尔哲学的核心,也是他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他并不怀疑怀疑本身,而是要通过怀疑来清除那些虚假和不可靠的观念,从而达到一种绝对的确定性。 在《沉思集》中,笛卡尔首先对感官经验提出了质疑。我们通常依赖感官来认识世界,但感官有时也会欺骗我们。例如,远处的物体看起来很小,但实际上可能很大;浸入水中的筷子看起来会折断,但实际上是直的。更进一步,笛卡尔设想了一个“邪恶的精灵”的可能性,这个精灵可能拥有强大的力量,能够制造出一切幻觉,让我们对我们所经验到的一切都产生怀疑。即使是我们认为最确定无疑的数学真理,例如“2+3=5”,也可能是在邪恶精灵的欺骗下,我们才相信它是真的。这种对一切外在经验的彻底怀疑,将笛卡尔引向了对自身内在世界的探索。 二、 我思故我在:哲学的奠基石 当笛卡尔怀疑了身体、怀疑了世界、甚至怀疑了数学真理之后,他发现有一件东西是他无论如何都不能怀疑的,那就是“我正在怀疑”这个事实。而怀疑,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因此,即使有一个邪恶的精灵在欺骗我,我也必须承认“我正在思考”这个事实。而只要我正在思考,那么就一定有一个“我”在进行思考。从“我正在思考”这个无可置疑的真理出发,笛卡尔得出了那个举世闻名的论断:“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 “我思故我在”的意义是划时代的。它将哲学探究的中心从外部世界转移到了人的内在意识。它确立了个体的理性作为知识的最终来源和判断标准,摆脱了对权威和传统的盲目依赖。这个命题的确定性,使得笛卡尔找到了那个无可动摇的“第一原理”,并以此为基石,开始构建他的理性哲学体系。 “我思”不仅仅是指思考,而是包含了一切意识活动,例如理解、意愿、想象、感觉等等。笛卡尔认为,通过对自己思维活动的内省,我们可以认识到我们自身作为一个思维实体(res cogitans)的存在。这个思维实体是独立于物质实体(res extensa)而存在的,它没有广延,不可分割,并且具有清晰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真理的能力。 “我在”则不仅仅是指存在,而是指一种确定的、可靠的存在。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这种存在是直接被意识到的,是不需要外部证明的。这个“我”是认识的起点,是确定性的源泉。 三、 意念的清晰与显明:通往真理的钥匙 在确立了“我思故我在”的绝对确定性之后,笛卡尔面临的下一个挑战是如何从这个“我”出发,去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的真实性。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清晰与显明”(clear and distinct)的观念。笛卡尔认为,凡是我们能够清晰地、显明地认识到的观念,就是真实的。这种“清晰与显明”的标准,实际上是一种内在的理性判断,它依赖于我们意识的明晰度和个体的理性能力。 笛卡尔试图通过分析我们头脑中的观念来找到通往外部世界真理的道路。他首先论证了上帝存在的必然性。他提出,我们头脑中存在着一个关于无限、完美上帝的观念。而我们自身是有限的、不完美的,我们不可能从自身产生出关于无限、完美的观念。因此,这个无限、完美的观念必然是由一个真正的无限、完美的实体——也就是上帝——赋予我们的。 上帝的存在,对于笛卡尔的哲学体系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认为,上帝是全知全能且绝对良善的。既然上帝是良善的,那么祂就不会欺骗我们。因此,我们头脑中那些“清晰地、显明地”被我们认识到的观念,一定反映了世界的真实状态。通过上帝的存在和祂的良善,笛卡尔成功地克服了早期普遍怀疑所带来的困境,重新确立了外部世界和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能力的真实性。 笛卡尔还通过“清晰与显明”的原则,论证了物质世界存在的必然性。他认为,我们对于物体的广延、形状、运动等属性的观念是清晰而显明的。这些属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与思维实体截然不同。因此,存在着一个独立的物质世界,它具有这些属性,并且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理性来认识它。 四、 身心二元论:理解人类存在的难题 《第一哲学沉思集》的另一重要贡献,在于笛卡尔提出的身心二元论(mind-body dualism)。他认为,人类是由两种截然不同的实体构成的:思维实体(res cogitans)和物质实体(res extensa)。思维实体是无广延、不可分割、具有意识的;而物质实体是有广延、可分割、没有意识的。这两种实体虽然相互区别,但却以某种方式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人。 笛卡尔认为,思维实体是自由的、自主的,它负责思考、判断、决策。而物质实体则遵循机械的、必然的规律运动,它包括我们的身体和外部世界。这种二元论试图解释人类意识的独特性,以及为什么我们能够进行自由的思考和选择,而物质世界却可以被客观地研究和描述。 然而,身心二元论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即“身心交互作用”问题。如果身心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实体,那么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呢?笛卡尔曾试图用松果体作为身心交互的枢纽来解释,但这种解释并未能完全令人信服,并且在后来的哲学和科学发展中,成为了一个长期争论的焦点。尽管如此,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仍然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人类主体性、意识以及身体的理解。 五、 永恒的启示:理性主义的遗产 《第一哲学沉思集》的出版,在哲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同时也开启了理性主义的新纪元。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哲学家在笛卡尔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想。理性主义强调理性在认识论中的至高地位,认为知识的最终来源是理性,而非感官经验。它对后来的启蒙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科学方法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方法,虽然在某些方面被后来的哲学家所超越,但其勇于质疑、力求确定的精神,至今仍是学术研究和思想探索的重要方法论。他提出的“我思故我在”这一哲学命题,以其简洁而深刻的力量,成为西方哲学中最具标志性的论断之一,激发了无数关于自我、意识和存在的思考。 《第一哲学沉思集》不仅仅是一部哲学经典,它更是一次关于思想根基的深刻追问,一次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伟大探索。它引导我们反思我们所相信的一切,挑战我们的固有认知,并最终以理性的光芒,照亮通往真理的道路。这部著作以其精炼的语言、严谨的逻辑和宏大的思想格局,至今仍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是每一位追求智慧和真理的人不可错过的思想财富。它所蕴含的理性精神,以及对个体意识的深刻洞察,将继续激励着后世的人们,在探索世界和认识自我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实在是太精美了,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厚实感,绝对是那种值得收藏的好书。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古典韵味,那种哑光的质感摸起来非常舒服,边缘的烫金工艺处理得恰到好处,既彰显了经典的地位,又不会显得过于浮夸。我特意把它们放在客厅的书架上,灯光一照,整个书架的格调瞬间就被提升了好几个档次。每次看到它们,都会有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油然而生。内页的纸张选用也十分考究,厚实、泛着淡淡的米黄色,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翻开书页时,那种轻微的、特有的油墨清香混合着纸张的干燥气息,简直是阅读体验的顶级享受。对于一个像我这样对实体书有情怀的人来说,光是这份精装本身,就值回票价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艺术品,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对深度思考和永恒价值的坚持。

评分

如果说阅读是一场旅行,那么读完这本巨著后的感觉,就像是经过了一场精神上的“高海拔探险”。走出那片思维的迷雾后,我发现自己对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产生了彻底的审视和重构。过去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认知壁垒,似乎都在作者的不断诘问下,裂开了一道缝隙。最明显的变化是,现在我看待“确定性”这个概念时,态度变得更加审慎和谦卑了。它没有给我任何现成的答案,反而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提问。这种“被动地获得了新工具,而非被动地接受了新观点”的体验,是很多畅销书无法给予的。它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思考自身存在和世界本质的更深层次的门,虽然路途艰辛,但收获的知识结构是颠覆性的。

评分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下定决心开始阅读这套书,主要是被它的“名声”震慑住了,总觉得这是一部只属于学者的“天书”。但实际接触后,我发现它比我想象的要“人性化”得多,至少在论述的开篇阶段是如此。作者似乎深知,要说服一个怀疑论者,首先必须建立起最基础的信任。他从最简单、最无可辩驳的日常经验入手,一点点将我们引入他宏大的形而上学体系之中。这种循序渐进的诱导方式,非常巧妙地化解了初读者的恐惧感。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后面就轻松了,但至少开篇的友好姿态,为后续的深度钻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证明了,伟大的思想,即便是面对大众,也有其可被理解的入口,关键在于讲述者的引导能力是否高超。

评分

读完这本哲学入门读物,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思维跳跃性极其高,简直是在用一种近乎闪电战的方式推进论证。他似乎从不拐弯抹角,总是一针见血地直插核心概念,这对于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人来说,既是惊喜也是挑战。很多章节读起来需要反复回味,甚至得拿出纸笔来,把那些抽象的命题一点点拆解开来,就像在解一个极其复杂的数学谜题。我个人特别欣赏他那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性,每一个前提的铺设都像是在为地基打桩,虽然过程冗长,但确保了后续论述的绝对稳固。不过,也正因为如此,节奏感稍显沉闷,有时候会让人感觉在迷雾中前行,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去跟上他的步伐。这绝不是可以“快速浏览”的书,它要求你慢下来,用对待古老智慧的恭敬心去对待每一个句子。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很多原本晦涩难懂的古老术语,经过译者的妙手,变得清晰易懂,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著那种深邃的韵味。我特意对照了几处自己理解起来比较吃力的段落,发现译者的处理非常高明,他没有一味追求直译的准确性,而是更侧重于传达背后的哲学意图。比如,对于一些关键的逻辑连接词的处理,译者采用了更现代、更具指向性的表达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勉强跟上思辨的洪流。在我过去阅读的翻译哲学著作中,常常出现“中式外语”的尴尬感,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种问题,读起来行云流水,仿佛作者就是用现代的笔触在直接与我们对话。这份对译文质量的尊重,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的诚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