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6~2017)
定价:128.00元
作者:李伯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20106528
字数:349000
页码:368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6~2017)》由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主编,全书分为总报告、绿色发展篇、标准建设篇、互联网篇和附录五大部分,汇集了有关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16份研究报告及本领域主要资讯信息。
本书在回顾了2015~2016年各级民政部门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殡葬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破解殡葬事业发展难题,在深化殡葬改革进程中取得的系列成果;同时,指出了我国殡葬业大数据研发与应用滞后等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落实“十三五”殡葬事业发展规划;夯实殡葬设施建设基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落实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殡葬业互联网建设步伐;抓住关键殡葬专用设备和薄弱环节,加快殡葬专用设备更新改造等系列对策。
内容提要
本书在回顾了2015~2016年各级民政部门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殡葬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破解殡葬事业发展难题;指出了我国殡葬业大数据研发与应用滞后等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夯实殡葬设施建设基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落实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殡葬业互联网建设步伐;抓住关键殡葬专用设备和薄弱环节,加快殡葬专用设备更新改造等系列对策。
目录
作者介绍
李伯森,男,1965年8月生,山东诸城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1988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财政专业,现任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所长、民政部生态安葬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科研成果:2003年以来,组织完成了90余个国家科研项目(课题);组织制修订了30多个国家和行业殡葬标准;获国家50余项,并获10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在组织完成“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殡葬领域污染物减排和处理无害化公益技术研究与应用”中,作为课题责任人,主持完成了“殡葬园区生态规划与生态建设关键技术研究”课题;主持完成了科技部下达的“建立善后保证金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国家软科学课题。目前,作为总主编,正组织开展《中国殡葬史》的编纂工作;组织开展“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殡葬行业节能减排技术与示范”项目、国家环保公益“殡葬行业污染控制与环境管理技术体系研究”重大专项和“中国殡葬文化与科技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设”(2014~2017)国家财政重大专项等科研工作。在着力加强殡葬自然科学和软科学的并重研究,着力开展殡葬标准化体系建设,着力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着力搭建多功能、宽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抓殡仪场所环境监测和申报产品质检资质认证工作,着力多渠道筹措科研经费,拓宽殡葬研究新领域等方面,为提升我国殡葬科研的整体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肖成龙,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政策文化研究室主任、环境科学专业研究员。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名字光是看着就觉得沉甸甸的,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毕竟“发展报告”这几个字听起来就自带一种官方和严谨的气息。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的时候,却发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平衡。它没有完全陷入枯燥的数据罗列,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极少深入触及的领域。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对社会肌理深层结构的探访,那些关于生命终结、关于文化传承、关于时代变迁下的仪式重塑,被细腻地展现在眼前。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原本被我们刻意回避的话题,转化为一种值得被正视和探讨的社会议题。我特别欣赏它在叙事上的克制,没有过度的煽情,却处处透露着对个体生命与群体规范之间张力的深刻洞察。那种感觉,就像是站在一个高塔上,俯瞰着人世间最根本的循环,既感到渺小,又对生命的韧性感到敬畏。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独特且富有洞察力的窗口。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我个人觉得是极其沉稳且具有学术力量的。它不是那种为了迎合大众而刻意简化论述的“科普读物”,相反,它要求读者投入相当的专注力去跟随作者的思绪。我尤其赞赏它在引用和论证上的严谨性,每一个观点似乎都有扎实的文献和案例支撑,这使得整本书的“可信度”非常高,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踏实的信赖感。那种感觉就像是跟随着一位经验老道的行业专家在进行一次严肃的深度访谈,他不会绕弯子,而是直接切入问题的核心,然后用详实的数据和案例来构建他的论证框架。对于任何希望从专业角度理解中国社会治理复杂性的研究者或从业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清晰地描绘了“为什么会这样”的底层逻辑,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沉淀。
评分读完这本报告,我的第一反应是,原来我们对“生”的关注,常常让我们忽略了对“死”的规划和理解。这本书像一剂清醒剂,猛地拉回到现实,让我们直面现代社会在面对死亡议题时的诸多尴尬与不适。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产业的报告,更是一面折射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的镜子。我注意到书中对不同阶层在殡葬消费上的差异性描述,那种冰冷的数据背后,是鲜活的家庭故事和经济压力。尤其是一些关于生态葬和传统习俗冲突的案例分析,处理得极为微妙,没有批判的姿态,只有冷静的记录和分析,但这恰恰更引人深思——我们的社会在追求效率和环保的同时,是否也正在无形中消磨掉一些维系人与人之间情感连接的重要仪式?这本书教会我,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必须跳出自己的个人经验,从更宏大、更客观的视角去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生命终点处理方式。
评分从装帧和设计上看,这本书的“绿皮”定位,本身就透露着一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理念,这和其探讨的主题形成了有趣的呼应。然而,真正吸引我持续阅读下去的,是其中穿插的那些充满人文关怀的细节描写。虽然主体是宏观的报告,但作者似乎总能在关键的地方,插入一两个令人心头一震的微观故事片段。这些片段,像是冰山露出的尖角,暗示着水面之下庞大的情感暗流和社会需求。它不是那种只谈政策、只谈经济的“硬核”报告,它有着“软核”的温度。它让我意识到,即便是最标准化、最流程化的服务行业,背后依然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情感需求——被尊重、被记住、被好好安放。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成功地将“管理学”的严谨性与“人文学科”的同理心,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既专业又引人共鸣的阅读体验。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报告时,我最大的期待是它能提供一些能让人“拍案叫绝”的独家内幕或者爆炸性数据。毕竟,殡葬这个话题,总带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总让人好奇面纱后面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和博弈。但这本书带给我的,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更具结构性的理解。它不是那种追求短期轰动效应的读物,更像是一份长期的社会诊断书。它耐心地梳理了政策的演变轨迹,分析了市场力量是如何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这些最私密的人类活动中的。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并没有满足于简单的现象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驱动这些现象背后的经济逻辑和社会心理学基础。比如,关于“节地安葬”的推行,书中对不同地域的文化阻力与适应策略的对比分析,极其精妙,让人不得不思考,在宏大的国家意志与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之间,究竟该如何寻找一个可持续的平衡点。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现代化的进程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高楼大厦和互联网,更是对“如何告别”这件事的重新定义和重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