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中国民生调查:2015:2015 社会科学 书籍 |
| 作者: | 发展研究中心 |
| 定价: | 180.0 |
| 出版社: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6-02-01 |
| ISBN: | 9787517704591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是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民生调查”课题组2015年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包括综合报告、专题报告、省域民展报告、数据分析报告及与调查有关的问卷、说明等附录内容。课题组通过在8个省份就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住房、食品等方面开展电话调查与入户调查,搜集并分析数据。 |
| 目录 | |
| 目部分.综章.中国民生调查综合报告 一、中国民生调查的主要内容?二、民生满意度总体状况?三、城乡居民对民生问题的主要关切点四、民生指数总体状况五、主要政策建议? 第二章.民生满意度分析报告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二、居民就业基本情况三、居民生活满意度和未来信心?四、民生整体满意度分析五、生活不满群体的分布特征及民生诉求六、结论和政策建议?附2.1 调查者的基本情况?附2.2 调查样本的分布比较? 第三章.民生关切点分析报告一、样本的基本特征二、城乡居民对民生的关切存在差异三、经济下行致两成受访者收入下降?四、经济下行对不稳定就业者产生更大冲击?五、和教育是家庭负担?六、社会养老保障不充分致使对未来养老存忧虑七、城乡住房保障问题与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八、城乡居住环境与生活配套还存在明显差距?九、城乡居民对政府服务满意度大幅提升 第四章.民生指数分析报告一、2014 年民生水平指数基本情况?二、民生水平变化的总体趋势?三、分省份的分析和建议附表4.1 中国民生指数指标体系和数据说明?附表4.2 各项三级指标改进情况? 第二部分.专题报告第五章.就业专题研究报告一、受访民众总体就业情况仍保持在较好水平?二、受教育程度低群体的就业压力大,受经济下行的影响也更大?三、不同地区的就业状况差别很大?四、部分流动人口的就业压力更大?五、非正规就业比重较高,就业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六、受访民众对就业的满意度比上年有所提升?七、政策建议?附表? 第六章.卫生专题研究报告一、费用上涨过快,患者家庭负担仍然较重?二、服务体系结构调整仍有待深化?三、对问题的分析和建议? 第七章.教育专题研究报告一、城乡居民对教育状况总体满意,对教育总体评价稳步提升二、家庭子女教育支出压力较大,不同学段、城乡之间存在差异?三、多层次、选择性教育需求较为强烈,既有合理因素,也有不合理因素四、若干建议? 第八章.住房专题研究报告一、住房自有率情况?二、现居所的住房建筑面积情况?三、拥有其他住房情况与空置率四、住房支出压力情况?五、住房满意度情况?六、购房意愿情况?七、住房公积金缴存情况?八、政策诉求情况九、政策建议? 第九章.食品专题研究报告一、食品在民生中的重要性?二、食品的客观情况与主观评价的差异三、主客观反差的成因分析——基于民生指数研究入户调查四、减小食品主客观评价反差的对策? 第三部分.省域民展报告第十章.黑龙江省民展报告一、黑龙江省民展基本情况?二、改善民生的主要政策举措及成效?三、对本次调查问卷的分析四、黑龙江省民展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五、政策诉求和建议? 第十一章.四川省民展报告一、四川省民展总体情况?二、当前民生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三、四川省改善民生的政策举措及成效四、国家层面的政策诉求和建议? 第十二章.陕西省民展报告一、陕西省民生事业发展政策措施及成效?二、2014 年陕西省民生入户调查研究三、陕西对国家层面的政策诉求和建议 第十三章.上海市民展报告一、被访者基本属性(样本量1200 户)?二、基本民生问题?三、民生问题之生活水平四、民生问题之社会态度五、民生问题之消费压力?六、民生问题之住房保障?七、民生问题之生活环境?八、民生问题之政府服务?九、民生问题之满意度评价? 第十四章.广东省民展报告一、广东省民展总体情况?二、近年来改善民生的政策举措?三、民生问题调查问卷分析四、民生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五、关于民生问题的政策诉求和建议 第十五章.浙江省民展报告一、近两年浙江民展总体情况?二、近 |
| 编辑 | |
|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贯彻和解决好民生问题是重中之重。继2011年开始,课题组在全国开展民生满意度大型调查、2013年开始在代表性省份开展民生关切点大型调查,2014年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民生调查”课题组继续开展全国31个省份的民生满意度电话调查、8个代表性省份的民生关切点入户调查,编制全国各省份民生指数,并开展了就业、、教育、住房、食品等专题研究,取得手的调查研究成果,为准确把握城乡居民在民生方面的新问题、新诉求、新期待,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坦白说,刚翻开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阅读体验会比较沉闷,但事实恰恰相反。作者们运用了非常生动的案例和富有张力的文字,将复杂的社会调查结果转化为可以被大众理解的故事。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数字鸿沟”的讨论,它不仅仅关注了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障碍,更深入探讨了在数字化治理日益普及的背景下,那些无法有效触及数字服务的群体,在获取政务信息、医疗服务乃至金融便利性方面所遭受的隐形排斥。这种将技术进步与社会包容性联系起来的视角,非常具有前瞻性。此外,书中对基层社区治理效能的评估也很有启发性,它通过几个典型社区的案例对比,展示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如何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安全感和社区凝聚力。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在参与一场全国范围的深度访谈,让你感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与千万个正在经历相似生活挑战的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更难得的是它展现出了一种批判性的勇气和深度。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既定的“成功叙事”进行了大胆的解构。比如,在分析就业市场时,作者并未简单地将高失业率归咎于宏观经济波动,而是深入剖析了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技能错配和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系统性问题。这种自下而上的分析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特别是在涉及教育公平性的章节中,它没有回避“择校热”背后的资源争夺本质,而是用翔实的对比数据说明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如何进一步拉大了社会阶层的流动难度。读到此处,我甚至感觉到了一种隐隐的焦虑,因为这关乎到下一代的未来。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不仅描述了“发生了什么”,更试图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并且在每一个结论后面,都能看到扎实的理论支撑和跨年度的追踪数据,这使得它的观点极具说服力,绝非空泛的口号式批判。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清单。它不是一本读完就能让人拍手称快的“爽文”,它带来的更多是沉思和一种想要有所作为的冲动。我最受触动的是关于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分析。书中清晰地指出了,在社会压力日益增大的当下,专业的心理疏导资源仍然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城市,且费用高昂,使得大多数普通民众在面对精神困境时,往往只能依靠非正式的支持网络,这显然是不够的。它揭示了一种结构性的“精神贫困”。再者,书中对家庭照料负担的量化研究,特别是对女性在承担“隐形劳动”方面的付出,进行了有力的论证,让我对身边很多辛勤付出的女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整本书的基调是客观冷静的,但字里行间却流淌着对改善现状的强烈愿望,它敦促着每一个关心社会进步的人,去关注那些被高速发展列车稍微甩开的角落,去思考一个更公平、更具韧性的社会体系应该如何构建。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叙事手法感到非常新奇,它巧妙地将宏观的统计数据与鲜活的田野调查案例结合起来,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社会学研究变得引人入胜。我特别欣赏作者们在处理“民生”这个宽泛概念时的取舍和侧重。比如,在讨论居民消费结构变迁时,他们没有陷入对物质富裕程度的简单赞美,而是着重分析了“体验式消费”的兴起背后,反映出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以及这种提升在不同社会阶层中分配的不均。书中对“时间贫困”的探讨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超越了传统的金钱衡量标准,探讨了现代快节奏生活对普通劳动者可支配时间——尤其是用于家庭陪伴和自我提升的时间——的侵蚀。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成功”的定义。更不用说,书中关于环境污染对底层社区健康影响的专题报告,那种带着泥土气息的文字,让你清晰地感受到决策制定与底层生活现实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总而言之,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这个时代在追求效率和发展时,可能无意中牺牲掉的一些更本质的东西。
评分这本《中国民生调查:2015》简直是打开了了解当代中国社会脉搏的一扇窗户,读完之后我的脑海里充满了对社会各层面现状的深刻反思。首先,书中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剖析极其细致入微,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数字对比上,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结构性原因。比如,他们对比了不同地区在教育资源分配上的不平衡,以及这种不平衡如何固化了代际间的贫富差距,这一点让我尤其印象深刻。我记得有一章节专门讨论了“新市民”群体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困境,他们一方面承担了城市发展的主要劳动力,另一方面在户籍制度的壁垒下,享有的公共服务却大打折扣,那种夹缝中求生存的无力感,即便是隔着书本,也能让人感同身受。此外,对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和实际效用,书中也进行了冷峻的审视,揭示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安全网的一些薄弱环节,尤其是针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支持力度,读完后让人不得不思考,如何才能让社会发展的红利真正普惠到每一个角落,而不是仅仅集中在少数群体手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数据,更是对这些数据背后“人”的故事的关注,那种对微观个体命运的关怀,使得整本书充满了人文的温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