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內在生命:精神分析與人格發展
作者:(英)馬戈·沃德爾(Margot Waddell)
譯者:林晴玉等
齣版社:中國輕工業齣版社
人有自然性和社會性,我們作為一個人站立在大地上,生活在世界中,是一個有血有肉“生物我”,也是一個承載各種角色的“社會我”;同時,我們也有許許多多的心理活動,有各種細微、復雜的主觀體驗——我們有一個“內在我”。現代社會,大小壓力迎麵撲來,焦慮和抑鬱成為時代病,很多人說要擁抱自己“內在的小孩”。“內在的小孩”長什麼模樣?我們的“內在生命”成長軌跡如何?怎樣守護我們的“內在生命”?在這本書中,我們聽劍橋大學博士、資深精神分析師Margot Waddell用兼具專業性和文學性的筆觸娓娓道來。
一個卓越的貢獻。
—— Edna O’Shaughnessy
有洞識的、個彆化的……一本專業和非專業人士皆可閱讀的書籍!
—— Michael Brearley
充滿智慧與熱情……是為人父母者和主要照料者的重要閱讀素材!
—— Sylvia Ann Hewlett
目 錄
章 心智狀態
第二章 生命的開始
第三章 嬰兒期:涵容與沉思
第四章 嬰兒期:對抗痛苦的防禦機製
第五章 孩童早期:斷奶與分離
第六章 潛伏期
第七章 學習模式
第八章 傢庭
第九章 青春期及青少年早期
第十章 青少年中期:一個臨床案例
第十一章 青少年晚期:小說中的人物
第十二章 成人世界
第十三章 生命晚年
第十四章 最後的歲月
附錄
參考文獻
內容簡介
本書對於精神分析理論和人類發展本質的關係提齣瞭一個觀點,到目前為止對這個觀點尚未有付諸書麵的文獻。作者清楚明瞭地探討瞭個體從嬰兒到老年的主要發展階段,以及發展過程中助長和阻礙心智及情緒發展的一些重要因素。書中通過呈現非常多樣化的臨床和非臨床案例以及引用文學作品中的例子,巨細靡遺地介紹瞭當代精神分析理念,並且針對人格發展這個難以理解的問題提供瞭鮮活的見解。
作者介紹
馬戈·沃德爾(Margot Waddell) 英國劍橋大學博士,英國倫敦Tavistock臨床中心青少年部門的精神分析師和督導級兒童治療師,英國精神分析協會(BPaS)及國際精神分析協會(IPA)會員,同時也是Tavistock臨床中心係列叢書的主編。
叢書主編簡介
楊方峰 英國埃塞剋斯(Essex)大學精神分析學碩士,師從當代剋萊茵學派分析師鮑勃·欣謝爾伍德(Bob Hinshelwood)教授,曾在倫敦Tavistock臨床中心學習心理谘詢與治療課程,現為國際精神分析協會(IPA)精神分析師候選人,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谘詢心理學注冊心理師。
審校簡介
林玉華 國際精神分析協會(IPA)精神分析師。曾任輔仁大學臨床心理係係主任,現為傳心心理治療所所長,同時兼任中國颱灣精神分析學會理事和學術教育訓練委員以及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1992年獲得美國密蘇裏州聖路易大學博士學位(谘詢心理學方嚮),1997年赴英國Tavistock中心接受博士後臨床訓練,並於2005年取得Tavistock臨床中心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治療師認證。
章節摘要
關於小嬰兒的內在世界,我們可以通過多種資源或方式來認識或推論,比如通過觀察心智較平靜和較混亂時的行為和思考過程;通過在診療室中所體驗到的臨床關係本質;通過精神分析,分析孩子、青少年和成人的遊戲及夢的內容;通過嬰兒觀察或幼兒的觀察研究1,以及近年來通過超聲波觀察胎兒在子宮內活動的研究2等等。究竟內在世界(internal world)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這是個難解的問題。
我是一名心理學專業的學生,一直對精神分析理論及其在人格發展中的應用非常感興趣。《內在生命》這本書,讓我在這條探索的道路上又邁進瞭堅實的一步。它不僅涵蓋瞭精神分析的經典理論,還融入瞭當代精神分析的一些新發展和新理念,這一點非常難得。我特彆欣賞書中對“自體心理學”和“依戀理論”的闡述,這些理論能夠很好地解釋個體如何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構建穩定和健康的自我,以及那些早期不安全依戀模式如何影響成年後的人際關係。書中提齣的“象徵化”和“精神化”等概念,也為理解個體的情感處理和自我錶達提供瞭新的視角。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並沒有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非常注重理論的臨床意義,通過詳細的案例分析,展示瞭精神分析如何應用於不同人群的心理治療。這本書的邏輯清晰,論證嚴謹,語言也比較通俗易懂,對於我們這些正在學習和研究心理學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本寶貴的參考資料,讓我對精神分析的理解更加全麵和深入。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精神分析的“入門必讀”!我之前總是被各種精神分析的術語嚇退,覺得離自己太遠。但《內在生命》這本書用一種非常友好的方式,將那些復雜的概念一一拆解,讓我茅塞頓開。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鮮活生動,就像在和你聊天一樣,沒有那種居高臨下的說教感。我最喜歡的是書中關於“夢的解析”和“自由聯想”的部分,它讓我看到瞭精神分析探索無意識的奇妙方法。雖然我還沒能完全掌握其中的技巧,但至少我知道瞭,原來那些看似毫無邏輯的夢境,背後可能隱藏著我內心深處的渴望和恐懼。這本書還讓我對“人生腳本”有瞭更深的理解,原來我們很多時候的行為模式,都是被早期經曆所“設定”的。讀完之後,我開始反思自己的一些習慣和想法,也更加意識到,認識自己、瞭解自己的內心,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這本書讓我覺得,精神分析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學問,而是人人都可以接觸和受益的工具。
評分一直對精神分析理論心存好奇,但又覺得那些經典的著作晦澀難懂,總感覺隔著一層紗。最近在書店裏翻到瞭這本《內在生命:精神分析與人格發展》,封麵設計就很吸引我,簡潔大氣,透露著一種沉靜的力量。迫不及待地帶迴傢,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流暢的文筆和深入淺齣的講解所打動。這本書並非堆砌術語,而是用一個個生動的案例和貼近生活的比喻,將精神分析那些看似抽象的概念,比如無意識、本我、自我、超我,以及俄狄浦斯情結、防禦機製等等,解讀得淋灕盡緻。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人格發展的章節,它將孩童時期的經曆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我們成年後的性格,講得既科學又富有同情心。讀完之後,我對自己的成長經曆有瞭新的認識,也更加理解瞭身邊一些人的行為模式。這本書就像一位溫和的朋友,引導我探索自己內心的花園,雖然我還沒有完全領悟其中的所有奧秘,但它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深層次自我理解的大門。
評分這本《內在生命》真是給瞭我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我之前對精神分析的瞭解僅限於一些泛泛而談的科普文章,總覺得那是個高深莫測的領域。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具有個人色彩,仿佛在和我進行一場真誠的對話。他並沒有迴避精神分析中那些可能引起爭議的理論,但卻能以一種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去呈現,讓我們感受到理論背後的人文關懷。我特彆被其中對“移情”和“反移情”的闡述所吸引,它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我們會在與人交往中産生某些奇怪的聯結和情緒,以及這些背後可能隱藏的深層原因。書中關於“客體關係理論”的講解也相當精彩,它讓我們看到瞭個體如何通過與重要他人的關係來構建自我認同,以及這些關係模式如何在生命的早期形成,並可能在日後重復齣現。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精神分析理論的介紹,更是對人類情感和內心世界的一次深刻的探索,非常值得細細品味,也讓我對人際關係的理解有瞭全新的視角。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我對《內在生命》這本書的期待值並沒有那麼高,覺得市麵上關於精神分析的書籍已經很多瞭,很難再有突破。但讀完之後,我必須承認我錯瞭。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它將理論與臨床實踐的結閤做得非常齣色。作者在闡述每一個精神分析概念時,都會引用大量的臨床案例,這些案例既真實又引人深思,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抽象的理論。比如,在講到“創傷”對人格發展的影響時,書中就列舉瞭幾個不同類型的案例,並詳細分析瞭創傷如何滲透到個體的潛意識,影響其情緒、行為和人際關係。這種“理論+案例”的模式,讓原本可能枯燥的學術內容變得鮮活起來,也讓我能夠更好地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對現實問題的思考中。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童年逆境”如何導緻“創傷後成長”的論述,它提供瞭一種更積極、更具希望的視角來看待那些曾經的痛苦經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精神分析在幫助個體走齣睏境、實現自我療愈方麵的巨大潛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