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内在生命:精神分析与人格发展
作者:(英)马戈·沃德尔(Margot Waddell)
译者:林晴玉等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人有自然性和社会性,我们作为一个人站立在大地上,生活在世界中,是一个有血有肉“生物我”,也是一个承载各种角色的“社会我”;同时,我们也有许许多多的心理活动,有各种细微、复杂的主观体验——我们有一个“内在我”。现代社会,大小压力迎面扑来,焦虑和抑郁成为时代病,很多人说要拥抱自己“内在的小孩”。“内在的小孩”长什么模样?我们的“内在生命”成长轨迹如何?怎样守护我们的“内在生命”?在这本书中,我们听剑桥大学博士、资深精神分析师Margot Waddell用兼具专业性和文学性的笔触娓娓道来。
一个卓越的贡献。
—— Edna O’Shaughnessy
有洞识的、个别化的……一本专业和非专业人士皆可阅读的书籍!
—— Michael Brearley
充满智慧与热情……是为人父母者和主要照料者的重要阅读素材!
—— Sylvia Ann Hewlett
目 录
章 心智状态
第二章 生命的开始
第三章 婴儿期:涵容与沉思
第四章 婴儿期:对抗痛苦的防御机制
第五章 孩童早期:断奶与分离
第六章 潜伏期
第七章 学习模式
第八章 家庭
第九章 青春期及青少年早期
第十章 青少年中期:一个临床案例
第十一章 青少年晚期:小说中的人物
第十二章 成人世界
第十三章 生命晚年
第十四章 最后的岁月
附录
参考文献
内容简介
本书对于精神分析理论和人类发展本质的关系提出了一个观点,到目前为止对这个观点尚未有付诸书面的文献。作者清楚明了地探讨了个体从婴儿到老年的主要发展阶段,以及发展过程中助长和阻碍心智及情绪发展的一些重要因素。书中通过呈现非常多样化的临床和非临床案例以及引用文学作品中的例子,巨细靡遗地介绍了当代精神分析理念,并且针对人格发展这个难以理解的问题提供了鲜活的见解。
作者介绍
马戈·沃德尔(Margot Waddell) 英国剑桥大学博士,英国伦敦Tavistock临床中心青少年部门的精神分析师和督导级儿童治疗师,英国精神分析协会(BPaS)及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会员,同时也是Tavistock临床中心系列丛书的主编。
丛书主编简介
杨方峰 英国埃塞克斯(Essex)大学精神分析学硕士,师从当代克莱茵学派分析师鲍勃·欣谢尔伍德(Bob Hinshelwood)教授,曾在伦敦Tavistock临床中心学习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现为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精神分析师候选人,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心理师。
审校简介
林玉华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精神分析师。曾任辅仁大学临床心理系系主任,现为传心心理治疗所所长,同时兼任中国台湾精神分析学会理事和学术教育训练委员以及华人心理治疗研究发展基金会董事。1992年获得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大学博士学位(咨询心理学方向),1997年赴英国Tavistock中心接受博士后临床训练,并于2005年取得Tavistock临床中心儿童与青少年心理治疗师认证。
章节摘要
关于小婴儿的内在世界,我们可以通过多种资源或方式来认识或推论,比如通过观察心智较平静和较混乱时的行为和思考过程;通过在诊疗室中所体验到的临床关系本质;通过精神分析,分析孩子、青少年和成人的游戏及梦的内容;通过婴儿观察或幼儿的观察研究1,以及近年来通过超声波观察胎儿在子宫内活动的研究2等等。究竟内在世界(internal world)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是个难解的问题。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内在生命》这本书的期待值并没有那么高,觉得市面上关于精神分析的书籍已经很多了,很难再有突破。但读完之后,我必须承认我错了。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做得非常出色。作者在阐述每一个精神分析概念时,都会引用大量的临床案例,这些案例既真实又引人深思,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理论。比如,在讲到“创伤”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时,书中就列举了几个不同类型的案例,并详细分析了创伤如何渗透到个体的潜意识,影响其情绪、行为和人际关系。这种“理论+案例”的模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内容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能够更好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中。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童年逆境”如何导致“创伤后成长”的论述,它提供了一种更积极、更具希望的视角来看待那些曾经的痛苦经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精神分析在帮助个体走出困境、实现自我疗愈方面的巨大潜力。
评分一直对精神分析理论心存好奇,但又觉得那些经典的著作晦涩难懂,总感觉隔着一层纱。最近在书店里翻到了这本《内在生命:精神分析与人格发展》,封面设计就很吸引我,简洁大气,透露着一种沉静的力量。迫不及待地带回家,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流畅的文笔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所打动。这本书并非堆砌术语,而是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和贴近生活的比喻,将精神分析那些看似抽象的概念,比如无意识、本我、自我、超我,以及俄狄浦斯情结、防御机制等等,解读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人格发展的章节,它将孩童时期的经历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成年后的性格,讲得既科学又富有同情心。读完之后,我对自己的成长经历有了新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身边一些人的行为模式。这本书就像一位温和的朋友,引导我探索自己内心的花园,虽然我还没有完全领悟其中的所有奥秘,但它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自我理解的大门。
评分我是一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一直对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在人格发展中的应用非常感兴趣。《内在生命》这本书,让我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又迈进了坚实的一步。它不仅涵盖了精神分析的经典理论,还融入了当代精神分析的一些新发展和新理念,这一点非常难得。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自体心理学”和“依恋理论”的阐述,这些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个体如何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构建稳定和健康的自我,以及那些早期不安全依恋模式如何影响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书中提出的“象征化”和“精神化”等概念,也为理解个体的情感处理和自我表达提供了新的视角。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非常注重理论的临床意义,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展示了精神分析如何应用于不同人群的心理治疗。这本书的逻辑清晰,论证严谨,语言也比较通俗易懂,对于我们这些正在学习和研究心理学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本宝贵的参考资料,让我对精神分析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评分这本《内在生命》真是给了我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之前对精神分析的了解仅限于一些泛泛而谈的科普文章,总觉得那是个高深莫测的领域。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具有个人色彩,仿佛在和我进行一场真诚的对话。他并没有回避精神分析中那些可能引起争议的理论,但却能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去呈现,让我们感受到理论背后的人文关怀。我特别被其中对“移情”和“反移情”的阐述所吸引,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会在与人交往中产生某些奇怪的联结和情绪,以及这些背后可能隐藏的深层原因。书中关于“客体关系理论”的讲解也相当精彩,它让我们看到了个体如何通过与重要他人的关系来构建自我认同,以及这些关系模式如何在生命的早期形成,并可能在日后重复出现。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精神分析理论的介绍,更是对人类情感和内心世界的一次深刻的探索,非常值得细细品味,也让我对人际关系的理解有了全新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精神分析的“入门必读”!我之前总是被各种精神分析的术语吓退,觉得离自己太远。但《内在生命》这本书用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概念一一拆解,让我茅塞顿开。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鲜活生动,就像在和你聊天一样,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梦的解析”和“自由联想”的部分,它让我看到了精神分析探索无意识的奇妙方法。虽然我还没能完全掌握其中的技巧,但至少我知道了,原来那些看似毫无逻辑的梦境,背后可能隐藏着我内心深处的渴望和恐惧。这本书还让我对“人生脚本”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我们很多时候的行为模式,都是被早期经历所“设定”的。读完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一些习惯和想法,也更加意识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内心,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这本书让我觉得,精神分析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学问,而是人人都可以接触和受益的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