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 大学排名与高考志愿指南2018-2019【2册】

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 大学排名与高考志愿指南2018-2019【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邱均平 等 编
图书标签:
  • 大学排名
  • 高考志愿填报
  • 学科评估
  • 大学专业
  • 高等教育
  • 教育指南
  • 2019高考
  • 志愿填报
  • 大学选择
  • 升学指导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蚂蚁兵团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65181
商品编码:26563860389
丛书名: 大学排名与高考志愿指南20182019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书名: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大学排名与高考志愿指南2018—2019【2册】

ISBN:TZD15135

作者:邱均平 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2月

印刷时间:2018年02月 

开本:16开

册数:2册

定价:98.80元

内容简介

《大学排名与高考志愿指南2018—2019》包括四大部分内容。一是近三年高考分数线。《大学排名与高考志愿指南2018—2019》在对**控制分数线、一本线、二本线等各种高考分数线的含义进行解释的基础上,提供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5-2017年各批次录取分数线和全国主要高校2015-2017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录取分数线。二是专业介绍及**学科排名。详细介绍了92个招生专业类的内容,并给出12个学科门类的**高校排名情况。三是高考志愿填报解疑和技巧。以问答的形式,对高考学生及其家长*关注的40余个涉及政策、专业、填报和录取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解析,使《大学排名与高考志愿指南2018—2019》更具指导意义。四是重要的附录资料。收录部分参考价值较高的资料作为附录,特别是由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等单位联合研制的2018年中国大学及学科竞争力排行榜,对考生了解和选择高校、专业大有裨益。

   《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8—2019》本书以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CASEE,杭电)为主,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武大)和中国科教评价网参与共同研发,由邱均平、汤建民、赵蓉英、王碧云等编著。全书共分三部分:*部分为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工作概述及评价结果的简要分析,包括了中国大学教育地区竞争力排行榜、中国重点大学竞争力排行榜(100强)、中国一般大学竞争力排行榜(100强)、中国本科院校竞争力总排行榜(300强)、中国民办本科院校竞争力排行榜(前50%)、中国独立学院竞争力排行榜(前50%)、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500强)、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100强)、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排行榜(100强)、中国大学分类型竞争力排行榜(前20%)。第二部分为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学科门类竞争力排行榜(前20%)和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类竞争力排行榜(前20%)。第三部分为中国本科院校各类排名结果、专业等级分布、优势专业及联系方式。

目录

前言

阅读说明

**部分 近三年高考分数线

高考分数线解析 3

2017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高考录取分数线 8

2016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高考录取分数线 9

2015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高考录取分数线 10

全国主要高校2015-2017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录取分数线 11

北京市 11

天津市 17

河北省 24

山西省 33

内蒙古自治区 41

辽宁省 49

吉林省 57

黑龙江省 65

上海市 73

江苏省 79

浙江省 87

安徽省 95

福建省 104

江西省 112

山东省 120

河南省 129

湖北省 138

湖南省 147

广东省 155

广西壮族自治区 162

海南省 170

重庆市 177

四川省 185

贵州省 194

云南省 202

西藏自治区 210

陕西省 214

甘肃省 222

青海省 230

宁夏回族自治区 23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42

第二部分 专业介绍及**学科排名

0101 哲学 251

0201 经济学 251

0202 财政学 252

0203 金融学 253

0204 经济与贸易 254

0301 法学 255

0302 政治学 256

0303 社会学 257

0306 公安学 257

0401 教育学 260

0402 体育学 261

0501 中国语言文学 263

0502 外国语言文学 264

0503 新闻传播学 270

0601 历史学 272

0701 数学 273

0702 物理学 274

0703 化学 274

0704 天文学 275

0705 地理科学 275

0706 大气科学 276

0707 海洋科学 277

0708 地球物理学 277

0709 地质学 278

0710 生物科学 279

0711 心理学 280

0712 统计学 280

0802 机械 282

0803 仪器 283

0804 材料 284

0805 能源动力 285

0806 电气类 286

0807 电子信息 287

0808 自动化 288

0809 计算机 289

0810 土木 290

0811 水利 291

0812 测绘 292

0813 化工与制药 292

0814 地质 293

0815 矿业 294

0816 纺织 295

0817 轻工 295

0818 交通运输 296

0819 海洋工程 297

0820 航空航天 298

0821 兵器 299

0822 核工程 300

0823 农业工程 300

0824 林业工程 301

0825 环境科学与工程 302

0826 生物医学工程 303

0827 食品科学与工程 303

........


《升学之路:中国高等教育导航与发展趋势前瞻》 一、 拨开迷雾,精准定位:您的个性化大学选择方案 高考,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选择一所合适的大学、一个心仪的专业,犹如为未来的人生航向奠定坚实根基。然而,面对数量庞大的高校和琳琅满目的专业,家长和考生常常感到无所适从,信息碎片化、评价标准不一等问题更是加剧了选择的困境。《升学之路:中国高等教育导航与发展趋势前瞻》正是应运而生,它旨在为每一位即将踏入大学校门的学子和关心他们未来的家庭,提供一套全面、客观、权威且极具操作性的决策指导。 本书不同于市面上仅提供冰冷排名数据的报告,它深入剖析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脉络,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和翔实的数据分析,为您呈现一幅清晰可见的中国大学版图。我们不仅关注传统的大学声誉和学科实力,更将视野拓展至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科研创新能力、社会声誉以及毕业生发展前景等多个维度。 1. 深度解析高校生态,洞察顶尖学府与特色院校 本书将对中国内地所有本科院校进行系统性梳理,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985”、“211”,而是从办学层次、学科优势、地域特色、办学规模、历史底蕴、创新活力等多个维度,对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详细介绍。 综合类大学的优势与特色: 哪些综合类大学在人文社科、理工农医等领域拥有深厚积淀?它们的王牌专业是什么?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建设上,它们又有哪些突出表现?我们将为您细致解读,帮助您了解这些名校的“硬核实力”与“软性魅力”。 特色鲜明的高等院校: 除了综合性大学,中国还涌现出许多在特定领域独具优势的特色院校,例如,在财经、政法、师范、艺术、体育、医药等领域,有哪些院校堪称翘楚?它们的专业设置是否紧贴行业发展?在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建设方面,它们又有哪些独到之处?本书将为您一一呈现,发掘那些可能被忽略但同样优秀的“宝藏”院校。 地域优势与人才吸引力: 不同地域的高校,在人才培养、科研方向、就业导向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本书将分析中国主要区域(东部沿海、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的高等教育发展状况,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校专业设置和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帮助您结合自身职业规划和地域偏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2. 精准对接专业,发掘未来职业方向 专业是大学学习的核心内容,更是未来职业生涯的起点。本书将对当前在中国高校中设置的数十类一级学科,以及上百个二级学科进行深度剖析,提供以下关键信息: 学科评估与前沿动态: 我们将采用国家级、省级学科评估数据,结合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各学科进行科学评估,揭示其发展现状、优势领域和潜在挑战。例如,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学科领域,哪些高校走在前列?其前沿研究成果如何? 专业内涵与人才需求: 对于每一个专业,我们将详细解读其学习内容、培养目标、核心课程设置,并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分析该专业的就业前景、行业分布和发展趋势。我们将区分不同专业方向的差异,例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下的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等方向,其学习重点和就业去向可能截然不同。 交叉学科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交叉学科日益成为人才培养的新热点。本书将重点关注融合了不同学科优势的交叉专业,分析其培养模式、创新潜力以及在未来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例如,金融科技、智能制造、环境工程与经济学交叉等。 3. 科学的评价体系,拒绝盲从与误导 市面上的大学排名和专业评价良莠不齐,容易让考生和家长陷入信息迷宫。《升学之路》坚持以严谨、客观、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为基础,力求为读者提供最真实可靠的信息。 评价指标的透明化: 我们将清晰列出所有评价指标,包括但不限于:师资力量(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数量)、科研成果(国家级奖项、高水平论文、专利授权)、学科实力(国家重点学科、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人才培养质量(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学生竞赛获奖情况)、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平均薪资、就业去向、考研深造率)、国际化水平(国际合作项目、留学生比例)等。 数据来源的权威性: 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国家教育统计数据、权威学术机构发布的学科评估报告、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与评估结果、以及公开的大学年度报告等。 多维度交叉分析: 我们不会仅仅依赖单一指标进行排序,而是通过对各项指标进行加权和交叉分析,形成更全面的评价结果,从而帮助读者从不同侧面了解高校和专业的真实水平。例如,一个综合排名靠前的大学,在某个具体专业上的实力可能并不突出,反之亦然。 二、 洞察未来,把握趋势:为长远发展提供战略视野 高等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当下的选择,更在于它所带来的长远影响。《升学之路》的前瞻性内容,旨在帮助考生和家长树立长远眼光,理解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趋势,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1.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解读 “双一流”建设的深远影响: 本书将深入分析“双一流”建设战略的内涵、目标以及对中国高等教育格局的重塑。我们将重点解读“双一流”高校的建设重点、学科优势,以及“双一流”建设对非“双一流”高校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人才需求: 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分析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并预测这些产业对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教育改革的最新动向: 关注并解读教育部的最新教育改革政策,例如新高考改革、强基计划、分类评价等,分析这些政策对高校招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式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帮助读者提前适应变化。 2. 行业发展趋势与跨学科人才的价值 新兴行业人才缺口分析: 针对当下和未来需求量大的新兴行业,例如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分析其人才需求的特点和结构,为考生选择专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跨学科学习的优势与路径: 探讨在知识快速迭代的时代,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本书将提供关于如何通过辅修、双学位、在线课程等方式,以及如何在大学期间培养跨学科能力的建议,帮助读者提升综合竞争力。 终身学习理念的引导: 强调大学教育是终身学习的起点,而非终点。鼓励考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并介绍一些获取前沿知识和提升职业技能的途径,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 实操指南,助您高效决策:从信息获取到志愿填报 理论结合实践,本书不仅提供信息,更注重指导读者如何将这些信息转化为有效的行动。 个性化选择模型: 基于读者的兴趣、特长、分数段、职业规划等信息,提供一套可操作的个性化大学及专业选择模型。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的指引,逐步梳理自己的需求,与信息进行匹配,最终形成一份量身定制的报考方案。 数据解读与案例分析: 大量运用图表、数据分析,并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不同类型考生如何利用本书内容进行决策。例如,分数处于中等水平的考生如何选择“冲高”和“保底”院校;对某一领域有浓厚兴趣但分数一般的考生如何权衡专业选择与院校名气。 志愿填报策略与风险规避: 针对高考志愿填报的复杂性,提供实用的填报策略,包括如何合理分配志愿梯度、如何应对平行志愿的规则、以及如何规避常见的填报误区。 “双册合一”的深度融合: 本书包含两册内容,一本侧重于大学及学科的全面评价与分析,另一本则侧重于具体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导与策略。两册内容相互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升学决策闭环。读者可以先通过第一册建立对高等教育的整体认知,再结合第二册的指导进行具体操作。 《升学之路:中国高等教育导航与发展趋势前瞻》,是您在信息爆炸时代,拨开迷雾、精准定位、把握未来、高效决策的终极伴侣。它将助力您和您的孩子,在求学之路上,做出最适合的、最有价值的选择,开启精彩的人生新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当初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它“2018-2019”这个时间标识去的。那个时间点,正值国家大力推行“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资源配置和学科发展方向正处于一个快速调整的窗口期。市面上很多参考资料都是基于前几年的数据,可能已经无法反映最新的变化趋势。这套书的及时性,为我提供了极具时效性的决策依据。我记得对比了几个我心仪已久的专业,发现一些新兴的交叉学科,比如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在一些传统工科强校中已经悄然崛起,并且学校投入的资源力度远超我的想象。如果仅仅依赖往年分数线去推测,我可能会错过这些新兴的优质赛道。更让我觉得靠谱的是,它在讨论学科评估时,似乎也考虑到了未来五年乃至十年可能出现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迭代方向。这种前瞻性的分析,让我觉得手中的不仅仅是一份指导手册,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的行业观察报告。对于信息获取成本较高的普通家庭考生来说,拥有这样一份专业、权威且及时的参考资料,无疑能大大提高志愿填报的成功率和满意度。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光是那沉甸甸的分量就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记得我当时是高三阶段,正处于人生中信息爆炸又迷茫不已的时期,各种家长群、补习班老师的建议五花八门,听得人头大。手头这套书,封面上赫然写着“大学排名与高考志愿指南”,瞬间感觉像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只罗列冷冰冰分数的指南,这套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份深度调研报告。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几乎是啃完了第一册。里面的学科评估部分,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原本对自己的专业方向就模糊不清,只知道自己喜欢理工科,但具体哪个方向更有前景,哪个学校在特定领域的研究更深入,完全没有概念。这本书不仅提供了详尽的院校对比,更重要的是,它试图去剖析“为什么”这所大学在这个学科上表现突出。它会涉及到师资力量、科研成果转化率,甚至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的细致分析。那种宏观的视角和微观的数据支撑结合在一起,让我第一次清晰地认识到,选择专业远比选择学校本身更为重要,而且不同地域的同类专业,其培养侧重点和未来的发展环境也大相径庭。对于一个正在为未来搏一把的年轻人来说,这种系统性的指导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评分

翻开第二册,我立刻被它那近乎百科全书式的详尽数据所震撼。我记得当时市面上的很多志愿填报参考书,无非是把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简单地摞在一起,然后告诉你“这个分段可以报这些学校”。但这一套书明显高出了好几个档次。它真正令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它尝试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比如说,它不会简单地告诉你A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全国排名第三,而是会根据不同的评价维度,比如“科研创新能力”、“本科生实践动手能力”、“跨学科交叉培养程度”等,对同一专业在不同高校的表现进行细分打分。这对于我们这种目标明确,但又不想在信息海洋里瞎摸索的学生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特别花时间研究了“冷门但潜力巨大的专业”那一章。很多时候,我们都被热门专业的光环所迷惑,觉得只有清北复交的王牌专业才值得报考。这本书却用扎实的数据和案例告诉我,一些位于非一线城市,但在特定小众工科领域深耕多年的院校,其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在细分行业内反而更受欢迎,因为他们培养的目标更聚焦。这种打破信息茧房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择校思路,让我从“哪个学校最有名”的思维,转向了“哪个学校最适合我的未来发展”的理性思考。

评分

我母亲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她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平时不太关心那些虚无缥缈的排名,她更看重“实用性”。她反复强调的是书中关于“风险规避”和“保底策略”的部分。我们都知道,高考志愿填报就是一场没有回头路的博弈,一旦滑档,后果不堪设想。这套书在讲解如何科学分配“冲、稳、保”的志愿梯度时,不仅给出了分数上的建议,更深入地探讨了不同类型院校在不同省份的录取历史波动性。比如,它会分析某些院校近年来因为招生计划微调或热门专业分流,导致实际录取线出现异常波动的案例,并教我们如何识别这些潜在的“陷阱”。这种细致入微的风险提示,对于第一次经历高考的家庭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经验财富。它教会的不是盲目听信传言,而是如何基于历史数据建立自己的风险评估模型。这套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升学指导,它更像是一堂关于信息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初级课程,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

坦白说,我对这本书最深刻的感受,在于它所体现出的那种学术的严谨性。很多志愿指导书为了吸引眼球,会使用非常夸张的语言,或者给出一些模棱两可的建议。但这一套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沉稳、客观,充满了对教育体系的深刻理解。它引用的数据来源清晰可查,即便是涉及到复杂的统计学概念,作者也会用非常清晰的图表和注释进行解释,确保普通读者能够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我尤其欣赏它对“专业内涵”的挖掘。比如,当我们都只知道“电子信息工程”很热门时,它会进一步拆解出该专业在不同学校可能细化的方向,比如侧重于集成电路设计、还是侧重于通信协议开发,以及这些方向未来在就业市场上的具体差异。这种由宏观到微观,再回归到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的完整闭环,是其他任何参考资料所不具备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高等教育的认知体系完成了一次重塑,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