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现货 七十二堂写作课 精装 (汉语大师夏丏尊、叶圣陶给中国人的写作圣经!

正版 现货 七十二堂写作课 精装 (汉语大师夏丏尊、叶圣陶给中国人的写作圣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丏尊,叶圣陶 著
图书标签:
  • 写作
  • 散文
  • 名著
  • 经典
  • 文学
  • 教材
  • 夏丏尊
  • 叶圣陶
  • 精装
  • 现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天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开明出版社
ISBN:9787513133012wty
商品编码:26601811922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3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七十二堂写作课》是夏丏尊和叶圣陶合著的一部讲述文章作法的书籍。《七十二堂写作课》书中的文章均选自二人合编的《国文百八课》, 
《七十二堂写作课》是一本侧重文章形式的书,所选取的文章虽也顾到内容的纯正和性质的变化,但文章的处置全从形式上着眼。全书一共七十二讲,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章及文学体裁,记叙、说明、议论、应用,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每一类别都有十分精到又浅显易懂的见解与指导,是人们学习写作、提高写作技能的不可不读的好书。 

作者简介

夏丏尊,浙江绍兴上虞人,我国的教育家、文学家、语文学家、出版家和翻译家,毕生致力于我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发展。著有《文章作法》《阅读与写作》《夏丏尊教育名篇》等,与叶圣陶合著《七十二堂写作课》《文心》。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我国的教育家、作家、文学出版家,有“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毕生致力于我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发展。著有《好读书而求甚解——叶圣陶谈阅读》《落花书面皆文章——叶圣陶谈写作》《文章例话》等,与夏丏尊合著《七十二堂写作课》《文心》。 

目录

目 录 
Contents 第1讲 文章面面观 / 001 第二讲 文言体和语体(一) / 004 
第三讲 文言体和语体(二) / 006 第四讲 作者意见的有无 / 009 
第五讲 文章的分类 / 011 第六讲 应用文 / 014 
第七讲 书信的体式 / 016 第八讲 书信与礼仪 / 018 
第九讲 书信和诸文体 / 020 第十讲 记述和叙述 / 022 
第十一讲 记述的顺序 / 024 第十二讲 叙述的顺序 / 026 
第十三讲 记叙的题材 / 028 第十四讲 材料的判别和取舍 / 030 
第十五讲 叙述的快慢 / 032 第十六讲 叙述的倒错 / 034 
第十七讲 过去的现在化 / 036 第十八讲 观点的一致与移动 / 039 
第十九讲 日记 / 041 第二十讲 游记 / 043 
第二十一讲 随笔 / 046 第二十二讲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 048 
第二十三讲 间接经验的证明 / 050 第二十四讲 第1人称的立脚点 / 052 
第二十五讲 第二人称的立脚点 / 054 第二十六讲 第三人称的立脚点 / 056 
第二十七讲 叙述的场面 / 058 第二十八讲 事物与心情 / 060 
第二十九讲 情感的流露 / 063 第三十讲 抒情的方式 / 065 
第三十一讲 情绪与情操 / 068 第三十二讲 记叙与描写 / 071 
第三十三讲 印象 / 074 第三十四讲 景物描写 / 076 
第三十五讲 人物描写 / 079 第三十六讲 背景 / 082 
第三十七讲 记叙文与小说 / 084 第三十八讲 小说的真实性 / 086 
第三十九讲 韵文和散文 / 089 第四十讲  诗的本质 / 093 
第四十一讲 暗示 / 097 第四十二讲 报告书 / 101 
第四十三讲 说明书 / 103 第四十四讲 说明和记述 / 105 
第四十五讲 说明和叙述 / 108 第四十六讲 说明和议论 / 110 
第四十七讲 说明的方法 / 112 第四十八讲 类型的事物 / 115 
第四十九讲 抽象的事理 / 117 第五十讲 事物的异同 / 119 
第五十一讲 事物间的关系 / 121 第五十二讲 事物的处理法 / 123 
第五十三讲 话义的诠释 / 125 第五十四讲 独语式和问答式 / 127 
第五十五讲 知的文和情的文 / 129 第五十六讲 学术文 / 132 
第五十七讲 对话 / 135 第五十八讲 戏剧 / 138 
第五十九讲 文章中的会话 / 141 第六十讲 抒情诗 / 144 
第六十一讲 叙事诗 / 147 第六十二讲 律诗 / 150 
第六十三讲 仪式文(一) / 152 第六十四讲 仪式文(二) / 154 
第六十五讲 宣言 / 156 第六十六讲 意的文 / 158 
第六十七讲 议论文的主旨 / 160 第六十八讲 立论和驳论 / 162 
第六十九讲 议论文的变装 / 164 
第七十讲 推理方式(一) —— 演绎 / 166 
第七十一讲 推理方式(二)—— 归纳 / 169 
第七十二讲 推理方式(三)—— 辩证 / 172 附录 
本书提到的选文选辑 
寄小读者·通讯七 冰心 / 174 三弦 沈尹默 / 178 
一个小农家的暮 刘半农 / 179 卢参 朱自清 / 180 
五四事件 周予同 / 183 梧桐 李渔 / 186 
朋友 巴金 / 187 书叶机 龚自珍 / 190 
养蚕 丰子恺 / 192 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 叶圣陶 / 194 
先妣事略 归有光 / 197 闲情记趣 沈复 / 199 
画家 周作人 / 206 新教师的第1堂课 [日本]田山花袋 
夏丏尊译 / 208 词四首 李煜 / 211 
丛书集成凡例 / 212 图画 蔡元培 / 213 
关于《国文百八课》 夏丏尊  叶圣陶 / 215 

精彩书摘

第1讲 
文章面面观 
文章是记载世间事物、事理和抒述作者意思、情感的东西。每一篇文章有着内容与形式的两方面,某篇文章记载着什么事物、事理或抒述着什么意思、情感,那事物是什么样子,事理是否真确,意思是否正当,情感是否真挚,又,那些事物、事理或意思、情感对于世间有什么关系,对于我们有什么益处:诸如此类是内容上的探究。同是记载事物、事理或抒述意思、情感,在文章上有多少方式,怎样说起,怎样接说下去,什么地方说得简单,什么地方说得繁复,到末了又怎样收场,以及怎样用词,怎样造句,怎样分段落,怎样定题目、加标点:诸如此类是形式上的探究。 
每读一篇文章该作内容的与形式的两种探究。文章的内容包括世间,它的来源是实际的生活经验,不但在文章上。至于文章的形式纯是语言、文字的普通法式,除日常的言语以外,*便利的探究材料就是所读的文章。 
中学里国文科的目的,说起来很多,可是*重要的目的只有两个,就是阅读的学习和写作的学习。这两种学习,彼此的关系很密切,都非从形式的探究着手不可。 
从古到今,文章不知有多少,读也读不尽这许多。取少数的文章来精读,学得文章学上的,这才是经济的办法。你读一篇文章的时候,除内容的领受以外,有许多形式上的项目应当留意;对于各个项目能够逐一留意到,结果就会得到文章学的各部门的知识。 
一、这篇文章属于哪一类?和哪一篇性质相似或互异?这类文章有什么特性和共通式样?(文章的体制) 
二、文章里用着的词类,有否你所未见的或和你所知道的某词大同小异的?(语汇的搜集) 
三、文章里词和词或句和句的结合方式有否特别的地方?你能否一一辨认,并且说出所以然的缘故?(文法) 
四、文章里对于某一个意思用着怎样的说法?那种说法有什么效力?和别种说法又有什么不同?(修辞) 
五、文章里有什么好的部分?好在哪一点?有什么坏的部分?坏在哪一点?(鉴赏与批评) 
六、这篇文章和别人所写的同类的东西有什么不同?你读了起什么感觉?(风格) 
七、从开端到结尾有什么脉络可寻?有否前后相关联的部分?哪一部分是主干?哪些部分是旁枝?(章法布局) 
别的项目当然还有,以上所举的是*重要的几个,每个项目代表文章的探究的一个方面。能从多方面切实留意,才会得到文章上的真实知识,有益于阅读和写作。 第二讲 
文言体和语体(一) 
现在我国的文章有文言体和语体两种。小学里读的都是语体文,一到中学校,就要兼读文言体的文章了。 
文章本是代替言语的东西,凡是文章,应该就是言语,不过不用声音说出来而用文字写出来罢了;言语以外决不会另有文章。所谓文言,其实就是古代的言语。 
言语是会变迁的。古代的人依了当时的言语写成文章,留传下来,后代的人依样模仿,不管言语的变迁不变迁;于是言语自言语,文章自文章,明明是后代人,写文章的时候偏不依当时的言语,定要依古人的言语才算合式。因而就有了文言体。这情形各国从前也曾有过,不但我国如此。 
我国现在行用语体文了,但年数还不长久,从前传下来的书籍都是用文言体写的,社会上有一部分的文章也还沿用着文言体。所以,我们自己尽可以不再写文言体的文章,但为了要阅读一般书籍和其他用文言体写的文章,仍非知道文言体不可。 
文言体和语体的划分,越到近代越严密,这显然和科举的考试制度有关。古人所写的文章时时流露着当时言语的分子,近代的文章,只要是与科举考试无关的,也常常可以在文言里看出言语的成分来。文言体、语体混合的文章,自古就很多。 
举一个例说,曲剧里的词曲大都是文言体,而说白却大都是语体,白话的“白”字就是从这里来的。这显然是文言体和语体混合的明证。此外如演义体的小说,如宋元以来的语录,如寻常家书等类的文章,里边都保存着许多言语的原样子。 
这文言体和语体的混合,可以看作从文言体改革到语体的桥梁。 第三十讲 
抒情的方式 
抒情大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明显的;又一种是含蓄的。作者在记叙事物之后,情不自禁,附带写一些“快活极了”“好不悲伤啊”一类的话,教人一望而知作者在那里发抒他的感情,这是明显的方式。作者在记叙了事物之后,不再多说别的话,但读者只要能够吟味作者的记叙,也就会领悟作者所要发抒的感情,这是含蓄的方式。 
我们试取归有光的文章作为例子。归有光作《先妣事略》,琐琐屑屑叙述了一些关于他的母的事情,末了说:“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这明明是感情极端激动时所说的话。不然,若就母生子的关系说,世界上哪一个人没有母?若就母死了以后的时期说,哪一个人死了母还会有母?“世乃有无母之人”岂不是一句毫无意义的话?唯其在感情极端激动的时候,才会有这种痴绝的想头;就把这痴绝的想头写出来,更号呼着天诉说自己的哀痛,才见得怀念母的感情尤其切挚。这是明显的抒情方式的例子。再看《项脊轩志》,归有光在跋尾里叙述了他的夫人和项脊轩的关系,末了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骤然看去,这一句只是记叙庭中的那棵枇杷树罢了,但是仔细吟味起来,这里头有人亡物在的感慨,有死者渺远的怅惘,意味很是深长。如果那棵枇杷树不是他夫人死的那一年所种下的,虽然“今已亭亭如盖”,也只是无用的材料,就不会被写入文章里了。这是含蓄的抒情方式的例 子。 
以上所说两种方式并没有优劣的分别,采用哪一种,全凭作者的自由。不过,如果采用明显的方式而只写一两句感情激动的话,如作《先妣事略》只说:“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而前面并没有琐屑的叙述,那是没有用的,因为人家不能明白你为什么要说这种痴绝的话。如果采用含蓄的方式,而所取的材料与发抒的感情没有关系,如作《项脊轩志》的跋尾而说起庭中的几丛小草,那也是没有效果的,因为人家从这几丛小草上吟味不出什么来。所以,选取适宜的事物,好好地着笔记叙,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都是必要的。 
从情味说,两种方式却有点儿不同,明显方式比较强烈,好像一阵急风猛雨,逼得读者没有法子不立刻感受。含蓄的方式比较柔和,好像风中的柳丝或者月光下的池塘,读者要慢慢地凝想,才能辨出它的情味来。 
还有一层,作者在一篇抒情文里头兼用着两种方式也是常见的事。 

前言/序言

序 
商金林 
1935年至1937年,叶圣陶和夏丏尊本着以“学生”和“学科”为本位的理念,出自要给语文科以“科学性”定位和改革旧的教育方法的考量,精心编撰了一部极具创意的初中语文课本——《国文百八课》。 
“这是一部侧重文章形式的书”,共六册,每册是十八课,合计共一百零八课,所以叫作《国文百八课》。他们认为文章的知识有一百零八个方面,就将每个知识精心地设计为一课,“每课为一单元,有一定的目标,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各项打成一片”。文话是编排的纲领,文选配合文话,文法修辞又取材于文选,这样不但让每一课成为一个单元,并且让全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六册供初级中学三年之用,一个学期用一册;一个星期教一单元,即一篇文话、两篇文选、一篇文法或修辞。《国文百八课》1936年6月起由开明书店陆续出版,原定出六册,因全面抗战爆发,只出了四册,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国文百八课》只有一至四册,共七十二课,第五、六两册未能出版。 
《国文百八课》一反常规,自建体系,标新立异,把文选、文法以及作文教学融为一体,改变了文选、文法、作文教学各行其是、互不连络的积弊。当时,有的学校,甲教师教授文选,乙教师讲授文法,甲乙两教师的教材和进程互不通气。甲教师在讲记叙文的性质,而乙教师却在讲议论文的文法;国文教材是小说,作文练习是散文,学生应接不暇,用非所学,结果事倍功半。《国文百八课》每课均以讲授文章理法的文话为主体,按文话之题材而配以范文之文选,再就文选中取例,来阐述文法与修辞,各方面都能够连络。每课都有独自的体系,而全书各课,又按着次序成为一个完整的,新颖实用。前有文话,讲述文章理法,后有练习,可以将所学复习检验,用来自修国文,因而被推崇为“比任何国文教本都好”的一部教材。 
第1册从“文章面面观”开始,这是这部教材的导论,重在阐释中学国文科的目的*重要的只有两个,“就是阅读的学习和写作的学习”,“这两种学习,彼此的关系很密切,都非从形式的探究着手不可”。接着讲“文言体和语体”,因为“一到中学校,就要兼读文言体的文章了”。讲完文章的分类后,讲应用文、书信和记叙文,着重讲“记述和叙述”、记述的顺序、叙述的顺序、记叙的题材、材料的判别和取舍、叙述的快慢、叙述的倒错、过去的现在化、观点的一致与移动,紧扣的都是应用文和记叙文的“形式”。 
第二册侧重讲日记、游记、随笔、记叙文。讲得*深入的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第1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的立足点,以及记叙文中的感情抒发、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等。 
第三册侧重讲小说、诗歌、散文、报告书、说明文,其中对“说明文”的剖析*为周致。既讲单纯的说明文以及说明和记述、叙述、议论的异同分合,又讲“说明”的方法、对象及抽象的事理、动物的运动、事物的异同、事物间的关系、事物的处理法、说明文的“体式”等。这一册十八篇文话中,有十三篇是讲说明文的。 
第四册侧重讲学术文、诗歌、仪式文、宣言、议论文。其中“议论文”分列六课,内容涉及议论文的主旨、立论和驳论、议论文的变装,以及“议论文”的三种推理方式,即演绎、归纳和辩证。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小学语文教材繁荣的时代,仅开明书店编写出版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就多达二十余种。《国文百八课》堪称开明系列精品教材中的范本,至今仍为语文教学界所器重。 
叶圣陶和夏丏尊学识渊博,志趣相投,又都以教育为己任,且都在大中小学做过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其教学经验用于撰写语文教学论著可以说是顺理成章、得心应手。二人又同在开明书店共事,合作出版过多本有关写作及语文教学的专著和教材,从现代文章读写的视角,全方位地探索和总结当时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他们将探索和研究的问题贯通起来,加以甄别、精选和深化,系列化地呈现在《国文百八课》中,这七十二篇极易感悟和濡化的“文话”(又叫七十二个“文章的知识”),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章学”和极具规范意义的“写作指导”。 
开明出版社现将七十二篇“文话”抽出来,汇编成这本《七十二堂写作课——夏丏尊、叶圣陶教你写文章》,生动而形象地告诉我们作文是一门科学,贵在创新,但“作文”又有共性,具有共同的规律可循。读者朋友一旦分享了这七十二篇“文话”,写作的思路就会豁然开朗,写作的兴趣和悟性也会得到拓展和升华。 2017年5月5日于北京大学畅春园寓所 

《七十二堂写作课》 一部跨越时代的写作指南,点亮你的表达之路 文字,是思想的翅膀,是情感的载体,更是连接人心的桥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掌握有效的沟通能力,尤其是高品质的写作能力,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个人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然而,许多人常常感到笔尖迟滞,思绪混乱,难以将内心的想法清晰、生动地传达。究其原因,并非才思枯竭,而是缺乏一套系统、深刻的写作方法论的指引。 《七十二堂写作课》,正是这样一部集结了汉语文学巨匠夏丏尊先生与叶圣陶先生智慧的宝库,它以72堂精心设计的课程,犹如72盏明灯,照亮了写作的迷宫,带领读者一步步走向清晰、有力的表达。这本书并非堆砌晦涩的理论,而是将复杂的写作技巧拆解为易于理解、便于实践的要点,旨在帮助所有渴望提升写作水平的读者,无论你是学生,还是职场人士,抑或是热衷于文字表达的爱好者,都能从中汲取养分,蜕变重生。 深度解析,直抵写作核心 本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对写作本质的深刻洞察。夏丏尊与叶圣陶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教育和文学领域的泰斗,他们的人生经历与学术造诣,为这本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深谙语言的魔力,也洞悉写作者的困境。因此,《七十二堂写作课》并非空泛的指导,而是基于长期的教学实践和对文学作品的精研,提炼出的切实可行的写作心法。 这本书将写作的过程,从最初的“想什么”到最后的“写什么”,再到“怎么写”,都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它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写什么”:如何审题,如何确立主题,如何挖掘材料,如何组织观点。在“想什么”的阶段,它鼓励读者进行深入的观察与思考,培养敏锐的洞察力,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使笔下的文字有血有肉,有根有据。 更重要的是,本书花费大量篇幅讲解“怎么写”,这正是许多读者感到棘手的部分。从句子的组织、段落的衔接,到篇章的结构、修辞手法的运用,无一不涵盖其中。它教你如何遣词造句,使语言精准、生动;如何段落承转,使文章流畅、连贯;如何谋篇布局,使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如何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些技巧的传授,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内容的表达,让你的思想更加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分门别类,系统性学习 《七十二堂写作课》的精妙之处,在于其结构的设计。72堂课程,并非杂乱无章的知识点堆砌,而是遵循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逻辑。从基础的审题立意,到具体的谋篇布局,再到语言的润色和风格的塑造,每一个环节都被精心安排,让读者能够系统地构建自己的写作体系。 你可以跟随课程,首先学习如何准确理解题意,避免“跑题”的尴尬。然后,学习如何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让你的写作目标明确。接着,便是挖掘素材的环节,本书会教你如何从日常生活中、从书籍报刊中、从个人经历中,搜集和筛选出最能支撑你观点的材料。 在组织材料方面,本书会提供多种结构模式,如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并教会你如何根据不同的主题和表达目的,选择最合适的结构。在语言表达上,它不仅关注词语的选择,更强调句子的有效性和段落的连贯性,让你的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逻辑清晰。 本书还特别关注了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例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它会分别讲解这些文体在选材、结构、语言上的要求和技巧,帮助读者在面对不同写作任务时,都能游刃有余。 实用性强,立竿见影 《七十二堂写作课》最令人称道的,便是其极强的实用性。书中的每一个论述,都配有生动的范例,这些范例往往取材于经典的文学作品,或是作者们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优秀案例。通过对这些范例的分析,读者可以直观地理解抽象的写作理论,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写作能力。 更重要的是,本书鼓励读者动手实践。它会给出具体的写作练习,引导读者模仿、运用书中所学的技巧,并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这种“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学习方式,是提升写作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写作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而是一项可以习得的技能。它教会你如何像一位熟练的工匠,精心地打磨每一个字句,巧妙地搭建每一段落,最终创作出令人赏心悦目的作品。 面向广阔读者群,点燃表达热情 《七十二堂写作课》并非束之高阁的学术著作,而是真正面向广大汉语读者的写作入门与进阶指南。 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学习助手。无论是应付考试作文,还是完成课外写作任务,本书都能提供系统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表达等全方位的写作技能,提升学习成绩,培养良好的书面表达习惯。 对于职场人士而言,这本书是提升专业素养的利器。在工作中,清晰、准确、有说服力的书面沟通至关重要。无论是撰写工作报告、商业计划,还是起草邮件、宣传文案,本书都能提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你更有效地传递信息,展现专业形象。 对于文学爱好者而言,这是一本深入了解写作艺术的宝典。如果你热爱文字,渴望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内心世界,本书将为你揭示文学创作的奥秘,帮助你提升文字驾驭能力,写出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的作品。 对于所有渴望清晰表达的人而言,这本书都将是你旅程中的良师益友。它告诉你,写作不仅仅是遣词造句,更是思维的梳理、情感的升华。通过学习,你将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更准确地表达自己,更有效地与世界沟通。 结语 《七十二堂写作课》是一部凝聚了中国语言文字智慧的经典之作。它以其深刻的见解、系统的方法、实用的技巧和广泛的适用性,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与推崇。翻开这本书,你不仅是在学习一项技能,更是在开启一段通往清晰表达、思想升华的智慧之旅。无论你的起点在哪里,这本书都将是你坚实的阶梯,助你攀登写作的高峰,让你的文字,闪耀出属于你的光芒。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心体悟的“写作圣经”,是汉语学习者和所有对文字有追求者的案头必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七十二堂写作课”的精装版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心情愉悦,纸张的触感和印刷的精良程度,完全对得起它“圣经”的名号。我一直觉得,写作这事儿吧,光有热情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翻开第一部分,我就被它那种抽丝剥茧的讲解方式吸引住了。它不像那些故作高深的理论书,上来就堆砌概念,而是非常接地气地从我们日常写作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入手,比如如何避免流水账式的叙述,如何让你的文字真正“活”起来。书里有很多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修改案例,这些鲜活的例子比空泛的口号管用一万倍。我特别喜欢它强调的“观察生活”这一点,它不是让你去编故事,而是教你怎么去“看”故事,怎么把那些转瞬即逝的灵感和细节捕捉下来,并转化为有力量的文字。读下来感觉像是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手把手地教你,每一个章节的安排都非常紧凑且逻辑清晰,让你恨不得一口气读完,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精妙的提醒。对于那些想让自己的邮件、报告甚至日记都更有条理、更有感染力的普通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起点。

评分

精装本的装帧和排版,对于长期伏案阅读的我来说,简直是一种享受。书页的厚度和光泽度都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觉得特别疲劳。内容上,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表达的精准性”的极致追求。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很多人的文字都变得越来越敷衍和模糊,能用一个词说清楚的,非要用一长串的定语和状语来拖沓。这本书则像一把锋利的刻刀,教你如何去除冗余,直击核心。它不是要求你写得华丽,而是要求你写得“恰当”。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讨论了“动词的选择”,寥寥数语,却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作家的文字有“画面感”,而我的文字总是“干巴巴的”。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文字的敬畏之心。它强迫你慢下来,重新审视你习惯性的表达方式,这对于任何希望提高沟通效率的人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一次对传统写作教学的颠覆。我之前读过一些教写作的书,大多是按照“修辞手法”、“段落布局”这种教科书式的顺序来排的,读起来枯燥乏味,很快就让人失去了兴趣。然而,“七十二堂课”则完全不一样,它更像是一场循序渐进的修行。它不是告诉你“应该怎么写”,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巧的练习和反思,引导你自己去发现“我能怎么写”。比如,它有一节专门讲如何处理“时间线”的叙事,如何巧妙地进行插叙和倒叙,避免让读者迷失方向。讲解的语言非常精准,用词考究,但又保持了一种令人放松的亲切感,就像邻家的大智慧者在耳边低语。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建议,重写了一篇我几个月前写的工作总结,效果立竿见影,原本晦涩难懂的内容一下子变得清晰有力,连我自己都对修改后的版本感到惊艳。这套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它给的不是一堆现成的范文,而是一套可以灵活运用到任何文体中的底层逻辑。

评分

说实话,我刚开始对这套书抱有一点点“过度宣传”的疑虑,毕竟“圣经”这个词现在用得太滥了。但真正沉浸进去后,我发现它的价值远超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套关于“逻辑思维”和“换位思考”的训练手册,而不仅仅是写作技巧的集合。尤其是在处理复杂观点时,书里提供的方法论非常有效,它教会我如何搭建一个坚实的论证框架,如何预判读者的潜在疑问并提前给出解答。这对于我日常工作中需要撰写提案和进行跨部门沟通时,有着极其实际的帮助。它打破了我过去那种“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的随性习惯,让我明白了结构的力量。此外,书中对“阅读”的见解也极为深刻,它不仅教你怎么写,还教你怎么去阅读那些真正优秀的作品,从中汲取养分,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这种双向的引导,让这本书的价值更加立体和完整。

评分

这本书的“温度感”是我在其他同类书籍中很少感受到的。它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姿态,反而充满了对每一个学习者成长的真诚鼓励。很多写作的难点往往在于“不敢下笔”或者“写了又删”,书中很好地捕捉到了这种心理障碍,并提供了突破口。比如,它会告诉你,初稿的意义不在于完美,而在于“完成”,这极大地释放了我的写作焦虑。另外,书中对“语感”的培养有独到的见解,它提倡多读、多模仿,但不是盲目照搬,而是内化成自己的节奏和韵律。我最近读完并应用了书中关于“场景切换”的一些技巧后,发现自己写人物对话时,那种生涩感明显减少了,对话开始自然地流淌,能够更好地推动情节发展。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终身学习的伙伴,它不是读完一遍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而是需要时常翻阅、反复体悟的案头宝典,它提供的是一套可以伴随我职业生涯和个人成长的底层写作素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