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美学史大纲
定价:30.00元
作者:叶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2-01
ISBN:9787208027398
字数:480000
页码:66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568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北京大学教授叶朗先生的名作,出版十多年来受到广泛好评,被许多大学选为教材。全书分为四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中国近代美学。论述的时间跨度为先秦至近代,内容涉及哲学、文学理论、诗歌、小说、戏剧、书画、园林等等。作者采用“略小而存大,举重以明轻”的方法,抓住每个时代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和美学著作,注重把握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的演变和发展,因此本书又可看作一部中国美学思想史或中国美学范畴史。
目录
作者介绍
叶朗,浙江衢州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暨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曾荣获'*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和'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仅停留在梳理历史脉络上,更在于它对“美”这一概念的时代性、地域性差异的深刻反思。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古代对美的追求,往往与“道德完善”和“宇宙和谐”紧密相连,这与西方哲学中对“形式完美”的侧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在比较和阐释这些差异时,措辞极为审慎,既不贬低任何一方,又清晰地勾勒出我们文化基因的独特之处。这种兼具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的写作风格,使得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本土史学”范畴,具有了更广阔的学术对话空间。我尤其喜欢它在讨论明清时期文人画的“意境”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对“留白”和“不完美之美”的独特欣赏,这种欣赏是通过对整个审美历史的溯源得出的结论,显得尤为有力。它教会我,真正的美,往往藏在未尽之言和未尽之意中。
评分对于一个长期关注艺术史和文化哲学的读者而言,这部作品堪称一座难以逾越的里程碑。它的文字凝练,信息量巨大,需要反复咀嚼方能品出其中真味。我发现自己不得不时常停下来,查阅那些被提及的古代典籍或哲学概念,这反而构成了一种良性的阅读循环——每一次的跳转和回溯,都让对主线的理解更加牢固。最令人感佩的是,作者似乎拥有一种史诗般的宏大视角,能够将数千年的审美变迁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而不是孤立的事件集合。他对于审美范畴的界定和分类,有着极其清晰的内部逻辑,即便面对如“雅俗共赏”这样模糊的概念,也能抽丝剥茧,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读完之后,我不再将中国美学视为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一条充满生命力的河流,它在不同的历史弯道处,展现出不同的风貌,但源头始终清晰可见。这是一部需要时间沉淀,但回报丰厚的经典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着一种内敛的古典美学,拿到手中,那种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清香,仿佛能将人瞬间拉回那个文字被珍视的年代。但真正令人称道的,是它在论述上的那种“大开大合”与“精微之处”的完美平衡。它没有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将历史切割得支离破碎,而是始终紧扣“连续性”这一核心命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及某一特定美学思潮时,总能辅以具体的艺术实例作为支撑,这使得抽象的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例如,它在阐释唐代“盛唐气象”的审美特征时,绝不仅仅停留在对诗歌词句的摘录,而是将当时的社会结构、哲学思想乃至生活方式都纳入考量,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审美生态系统。这种全景式的扫描,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亲眼见证那些审美观念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土壤中生根发芽,最终开出绚烂的花朵。读罢,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气韵生动”有了更为具象的把握,不再是停留在口头赞美的层面。
评分坦白说,初翻此书时,我曾被其磅礴的篇幅和严谨的学术术语略微震慑。但一旦适应了作者的叙述节奏,便会发现其内在的激情与对美学的执着。它处理历史演变的方式,并非简单的“时间轴罗列”,而更像是一场精妙的“美学主题的变奏”。你会发现,有些看似隔代的审美追求,实则有着深层的内在联系,仿佛是同一条河流在不同河段呈现出的不同形态。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古代文献和哲学概念,用一种既尊重原文又易于现代读者理解的语言重新包装。特别是对儒释道三家思想如何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这一复杂议题的剖析,处理得尤为老到和辩证,没有简单地做“取或舍”的判断,而是展示了它们之间长期共存、互相渗透的动态关系。对于任何一个想要系统建立中国美学框架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打地基的必备材料,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模式。
评分这部厚重的著作,一经捧读,便觉一股沉静而有力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它绝非那种轻飘飘的、旨在取悦大众的普及读物,而是一份扎扎实实的智力探险地图。作者似乎以一种近乎虔诚的姿态,梳理着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漫长演变轨迹。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感到思维被引导至那些平日里容易忽略的细微之处——比如从先秦的“中和之美”到魏晋风度的超然物外,再到宋代极简主义的禅意渗透。文字的密度极高,夹叙夹议,既有对史料的精准引用,更有作者基于深厚学养的独到见解。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不同历史阶段的审美范式转换时,那种清晰的逻辑脉络和层次感,避免了将复杂的历史熔铸成一锅大杂烩。它要求读者放下浮躁,沉下心来,与古人的精神世界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合上书页时,脑海中浮现的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幅结构严谨、气韵贯通的东方美学图景,让人对“美”的理解维度陡然拓宽,心胸为之开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