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美學史大綱
定價:30.00元
作者:葉朗
齣版社:上海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5-02-01
ISBN:9787208027398
字數:480000
頁碼:66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568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是北京大學教授葉朗先生的名作,齣版十多年來受到廣泛好評,被許多大學選為教材。全書分為四篇:中國古典美學的發端、中國古典美學的展開、中國古典美學的總結、中國近代美學。論述的時間跨度為先秦至近代,內容涉及哲學、文學理論、詩歌、小說、戲劇、書畫、園林等等。作者采用“略小而存大,舉重以明輕”的方法,抓住每個時代有代錶性的美學思想和美學著作,注重把握美學範疇和美學命題的演變和發展,因此本書又可看作一部中國美學思想史或中國美學範疇史。
目錄
作者介紹
葉朗,浙江衢州人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現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藝術學係主任、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暨教師職務評審委員會委員。曾榮獲'*有突齣貢獻專傢'的稱號和'高等學校教學成果奬'*一等奬。
文摘
序言
對於一個長期關注藝術史和文化哲學的讀者而言,這部作品堪稱一座難以逾越的裏程碑。它的文字凝練,信息量巨大,需要反復咀嚼方能品齣其中真味。我發現自己不得不時常停下來,查閱那些被提及的古代典籍或哲學概念,這反而構成瞭一種良性的閱讀循環——每一次的跳轉和迴溯,都讓對主綫的理解更加牢固。最令人感佩的是,作者似乎擁有一種史詩般的宏大視角,能夠將數韆年的審美變遷視為一個有機整體來把握,而不是孤立的事件集閤。他對於審美範疇的界定和分類,有著極其清晰的內部邏輯,即便麵對如“雅俗共賞”這樣模糊的概念,也能抽絲剝繭,給齣令人信服的解釋。讀完之後,我不再將中國美學視為一套僵化的教條,而是一條充滿生命力的河流,它在不同的曆史彎道處,展現齣不同的風貌,但源頭始終清晰可見。這是一部需要時間沉澱,但迴報豐厚的經典之作。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絕非僅僅停留在梳理曆史脈絡上,更在於它對“美”這一概念的時代性、地域性差異的深刻反思。在閱讀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中國古代對美的追求,往往與“道德完善”和“宇宙和諧”緊密相連,這與西方哲學中對“形式完美”的側重形成瞭鮮明的對比。作者在比較和闡釋這些差異時,措辭極為審慎,既不貶低任何一方,又清晰地勾勒齣我們文化基因的獨特之處。這種兼具國際視野和本土情懷的寫作風格,使得本書超越瞭一般的“本土史學”範疇,具有瞭更廣闊的學術對話空間。我尤其喜歡它在討論明清時期文人畫的“意境”時所流露齣的那種對“留白”和“不完美之美”的獨特欣賞,這種欣賞是通過對整個審美曆史的溯源得齣的結論,顯得尤為有力。它教會我,真正的美,往往藏在未盡之言和未盡之意中。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本身就透露著一種內斂的古典美學,拿到手中,那種紙張的質感和油墨的清香,仿佛能將人瞬間拉迴那個文字被珍視的年代。但真正令人稱道的,是它在論述上的那種“大開大閤”與“精微之處”的完美平衡。它沒有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將曆史切割得支離破碎,而是始終緊扣“連續性”這一核心命題。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及某一特定美學思潮時,總能輔以具體的藝術實例作為支撐,這使得抽象的理論不再是空中樓閣。例如,它在闡釋唐代“盛唐氣象”的審美特徵時,絕不僅僅停留在對詩歌詞句的摘錄,而是將當時的社會結構、哲學思想乃至生活方式都納入考量,構建瞭一個立體的審美生態係統。這種全景式的掃描,讓讀者仿佛置身於曆史的現場,親眼見證那些審美觀念是如何在特定的曆史土壤中生根發芽,最終開齣絢爛的花朵。讀罷,我感覺自己對中國傳統藝術的“氣韻生動”有瞭更為具象的把握,不再是停留在口頭贊美的層麵。
評分這部厚重的著作,一經捧讀,便覺一股沉靜而有力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它絕非那種輕飄飄的、旨在取悅大眾的普及讀物,而是一份紮紮實實的智力探險地圖。作者似乎以一種近乎虔誠的姿態,梳理著中華民族審美意識的漫長演變軌跡。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常感到思維被引導至那些平日裏容易忽略的細微之處——比如從先秦的“中和之美”到魏晉風度的超然物外,再到宋代極簡主義的禪意滲透。文字的密度極高,夾敘夾議,既有對史料的精準引用,更有作者基於深厚學養的獨到見解。尤其欣賞它在處理不同曆史階段的審美範式轉換時,那種清晰的邏輯脈絡和層次感,避免瞭將復雜的曆史熔鑄成一鍋大雜燴。它要求讀者放下浮躁,沉下心來,與古人的精神世界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閤上書頁時,腦海中浮現的不是零散的知識點,而是一幅結構嚴謹、氣韻貫通的東方美學圖景,讓人對“美”的理解維度陡然拓寬,心胸為之開闊。
評分坦白說,初翻此書時,我曾被其磅礴的篇幅和嚴謹的學術術語略微震懾。但一旦適應瞭作者的敘述節奏,便會發現其內在的激情與對美學的執著。它處理曆史演變的方式,並非簡單的“時間軸羅列”,而更像是一場精妙的“美學主題的變奏”。你會發現,有些看似隔代的審美追求,實則有著深層的內在聯係,仿佛是同一條河流在不同河段呈現齣的不同形態。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晦澀難懂的古代文獻和哲學概念,用一種既尊重原文又易於現代讀者理解的語言重新包裝。特彆是對儒釋道三傢思想如何深刻地塑造瞭中國人的審美情趣這一復雜議題的剖析,處理得尤為老到和辯證,沒有簡單地做“取或捨”的判斷,而是展示瞭它們之間長期共存、互相滲透的動態關係。對於任何一個想要係統建立中國美學框架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打地基的必備材料,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思維模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