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父亲教育缺失或不足的现象,本书作者作为一个相当称职的爸爸,给千万个家庭树立了好榜样,告诉更多的爸爸妈妈们:爸爸也可以带好孩子,爸爸甚至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引导孩子的价值观和未来。
书中分陪伴、尊重、约定、引导、示范五大部分,分享了其子3-11岁成长中的几十个故事,展现了一位父亲独特而不随波逐流的育儿观念:让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在他的影响下,不仅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其乐融融,培养出的儿子热爱阅读、博闻多见,也有着更加独立的思想和见解,这些都值得更多的家长学习和思考。
董晓凯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大型外企管理者,
也是一位用时间和爱参与孩子成长的父亲。
“在孩子的成长中zui不能缺席的是父亲,父亲或许就是点亮孩子未来的那个人。”
他认为,童年是孩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幸福的童年可以让孩子永远保持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
他提倡“给童年留白”,让孩子有时间去感受和思考,有能力去感知爱和传递爱。
“少修理孩子,多修炼自己”是董家夫妇的育子哲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千朋友”是全家人的共同理想。
董静泽(大米)
11岁男孩,五年级学生。
课余给偏远山区的孩子们讲飞机构造,
通过电视、电台、网络与陌生人沟通学习和旅行的收获,
主持音乐会和朗诵会……
穷游国内外近100个城市,读书500本,
路行2 000公里,航程20万公里。
年龄虽小,但他知道:理想,从来不能只是说说而已。
一部分 陪伴
孩子让抱的时候,就该多抱抱孩子
专注地陪孩子玩,或许是父亲应该做的事
借钱给孩子带我们去旅行
让孩子自己睡,还是陪孩子一起睡?
陪孩子一起写作业,痛并快乐着
有时候,孩子就是自己的“哥们儿”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发现“未知的自己”
家的味道,就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包的饺子
第二部分 尊重
尊重孩子,从尊重“哭”的权利开始
问题很尖锐,可以倒推回去两三步
尊重孩子,家长别再“自以为是”了
爸爸,你知道什么是“兴趣班”吗?
孩子想当X,家长你怎么看?
关于女生,了解得多一些没什么坏处
第三部分 引导
撒手不管不是好办法,兴趣更需要引导
Apple juice. No ice. Thank you
孩子不听话,可以打吗?
孩子的抵抗力是家长给不了的
财商培养,可以从跳蚤市场开始
让孩子感受一下“明星包袱”没什么不好
学习上的事情,家长就不要再给孩子压力了
让孩子养成爱思考的好习惯
第四部分 约定
孩子沉迷于游戏,家长应该怎么办?
自家孩子和别的小朋友打架,你帮谁?
孩子走失了三次,家长应该做点啥?
给孩子买的玩具,一定越贵越好吗?
跟三岁的孩子说谎话,是对是错?
家长如果被孩子说服了,那就乖乖听话吧
如何让孩子爱上读书?
在孩子面前犯错,爸爸要不要承认错误?
第五部分 示范
家长的习惯,决定了孩子的习惯
孩子教会我,如何看待“钱”
阅读让孩子收获的不只是知识
走进飞机驾驶舱,让孩子知道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孩子不爱运动,都是家长的问题
帮助别人,可以让孩子获得安全感
家长关注什么,孩子也更容易关注什么
父母对孩子的爱,更需要表达
父母自己做不到,就别强迫孩子做
父亲是孩子好的榜样!做好的自己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似乎摒弃了传统书籍线性的章节推进方式,而是更像是一组围绕核心主题展开的、相互关联的碎片化叙事。这种看似松散,实则紧密相连的编排,非常符合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使得即便是时间零散的读者,也能随时切入,并获得完整的阅读体验。每一小节都像是一块精心打磨过的拼图,单独看有其独特的韵味,合在一起则勾勒出一幅关于“成长共同体”的全景图。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对社会现象的点评,它们如同精准的注脚,将家庭内部的冲突与外部环境的变化紧密地联系起来,让人意识到,任何家庭教育都无法脱离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土壤。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视角,让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不仅是写给父母看的,也像是写给所有关注家庭结构和社会议题的人的一份观察报告。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它对传统“权威”的解构态度。它不是简单地推翻旧有观念,而是在充分理解了旧有观念的成因后,提出了一种更具适应性和包容性的新范式。尤其是在探讨亲子沟通时,作者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去魅化的交流技巧。它没有把孩子塑造成一个需要被完美管教的对象,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有待被理解的个体。这种视角的转变,彻底解放了父母一方常有的“控制欲”和“焦虑感”。我感觉,读完这本书后,我对待孩子犯错时的第一反应变了——从本能的指责变成了好奇地探寻其背后的原因。这种心态的转变,是任何理论说教都难以达到的效果。它最终传递的核心信息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一个听话的工具,而是塑造一个能自主面对复杂世界的完整的人,而父母的角色,更像是这场漫长旅途中的“协作伙伴”而非“总设计师”。这种深刻的理念革新,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深思良久。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文风就像是未经雕琢的璞玉,带着一股原始的生命力和真诚。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堆砌着华丽的辞藻或者故作高深的理论模型,它的语言是如此的朴实、直接,甚至有些尖锐,但正是这份不加修饰,才具备了直击人心的力量。我感觉作者似乎放下了一切学术光环和经验包袱,坦诚地将自己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那些迷茫、挫败乃至偶尔的胜利,都赤裸裸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这种极度的透明度,极大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人忍不住想拿起笔,在旁边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悟和疑问。特别欣赏其中对于“放手”艺术的阐述,它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通过一系列渐进式的尝试和不断修正的实践,告诉我们如何有技巧、有把握地松开牵着孩子的手。这种实战经验的分享,远比空洞的鼓励要有效得多,它教会我们如何优雅地接受孩子“犯错”的权利,并从错误中汲取成长的养分。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那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真是让人一下子就沉浸进去了。作者似乎没有急着抛出什么惊天动地的论断,而是选择了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幅寻常百姓家的日常图景。我尤其欣赏那种细腻的观察力,比如对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心理变化的捕捉,那种既心疼又不失理智的描摹,让人觉得作者是真的深入体验过,而不是纸上谈兵。我能感觉到,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对亲子关系中“界限感”的深刻思考,它没有用生硬的理论去框定,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们自己去体会,在爱与放手之间,那条微妙的平衡线究竟该如何把握。读到一些情节时,我甚至会忍不住停下来,回望自己与家人的相处模式,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比看一堆育儿宝典都要来得实在。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很好,不是那种强行灌输的说教,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耳边轻声细语,娓娓道来,让人心甘情愿地接受那些触及灵魂深处的探讨。这种温和而有力的叙事方式,使得即便是那些看似沉重的话题,读起来也充满了希望与前行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责任转移”这一社会现象的揭示与反思。它没有停留在道德批判的层面,而是将焦点放在了现代家庭结构下,父母双方,尤其是父亲角色在育儿过程中的缺位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我注意到作者在探讨这个问题时,用词非常精准,既没有过度美化传统意义上的“父爱如山”,也没有一味地指责,而是像一个冷静的社会观察家,剖析了社会变迁、工作压力与传统性别期待是如何共同作用,将育儿的重担不均衡地压在了某一方的肩上。书中有些段落对“隐形劳动”的描述,让我深有共鸣,那些不被看见、不被计算的日常琐事,才是真正维系家庭运转的基石。这种对幕后英雄的致敬,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家庭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读完之后,我不再仅仅关注“我该怎么做”,更多的是思考“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协同”,它提供了一个更宏大、更具合作精神的视角来看待家庭角色的重建。这种对复杂现实的深刻洞察,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育儿指南的范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