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从“小”读到“大”
作者:尹建莉
定价:49.8元
开本:1/16 装帧:平装
印张:16.75 页数:268
ISBN:978-7-5702-0345-1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阅读是父母给孩子的宝物”
“让孩子爱上阅读,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语文是各科的底蕴,阅读是语文的精髓”……
继《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震撼中国教育界,促进人们对阅读的认识后,尹建莉全新力作《从“小”读到“大”》详细而系统为读者讲述孩子的阅读养育,从100多个案例中,为家长解答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读什么、怎么读,如何识字、如何学习拼音、如何学习古诗词、如何写作,等等,并为孩子推荐阅读书单,为家长推荐教育经典读物。
读者们关心的“得阅读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高考”、从幼儿到小学、初中、高中等精神成长的关键期等现实问题,都能从本书中找到指导性答案。
作者亦从阅读出发,总结近200条教育语录,内容包括“亲子教育”“自由和自觉”“信任和尊重”“教育误区”等,这些教育观是理解阅读、做好阅读教育的思想基础。
本书书名由知名作家、阅读推广人 白岩松 取名,书名有多重意义:一,阅读是一辈子的财富,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让他受益终生;二,小小书本有大世界,从“小”中可以读到“大”;三,阅读,可以让人拓宽狭小视野,成长为大格局、大修养的人。
尹建莉,作家,教育学者,中国家庭教育标志性人物,当代家庭教育思想重要的奠基人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曾在学校从事语文教学及管理工作,现专门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及写作。
尹建莉的教育观整合了东西方优秀的思想,集科学性与实用性于一体,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划时代的教育经典之作,一经出版即引起巨大轰动,震撼中国教育界,尤其促进了人们对阅读的认识,并以平均每年近百万册的销量长销不衰,目前在中国大陆仅纸质书已销售近800万册,网上阅读量过亿,成为现象级图书。
尹建莉的女儿圆圆是她教育思想的成果体现,圆圆从小酷爱阅读,博览群书,品学兼优,跳级两次,16岁参加高考,语文几近满分,以总分超过清华大学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被内地和香港两所名校同时录取,本科毕业后进入美国常春藤盟校攻读硕士学位,现就职于某知名外企。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按照年龄段来划分,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教育主题展开,使得即使是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父母,也能从中找到共鸣和借鉴。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阅读”和“想象力”在儿童早期发展中的地位的强调,那部分内容写得极富感染力,让我立刻翻出了家里尘封已久的故事书,重新开始和孩子进行睡前共读。这本书的力量在于它的“去神秘化”。它把那些我们觉得高深莫测的教育理念,用最朴素、最日常的生活场景展现出来,让教育不再是高墙之内的事情,而是渗透在我们一日三餐、一言一行之中的修行。读完后,我感觉自己手中的育儿工具箱里,装的不再是易碎的“小心翼翼”,而是坚固的“内在定力”。我不再害怕孩子的哭闹,不再焦虑于邻家的孩子跑得比我的快,因为我已经找到了自己教育的锚点。这本书,与其说是育儿指导,不如说是帮助父母找回自我、清晰定位的“心灵重塑手册”,其价值,值得所有为人父母者反复研读,并与时间一同沉淀。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里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它不只是在指导“做什么”,更在引导“怎么想”。初读时,我带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想看看这本书能提供多少新颖的“招数”,但很快我就被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所吸引。她没有用那些高高在上的教育术语来唬人,而是用生活中最朴实的片段,编织出了一幅幅生动的教育场景。我特别喜欢她对“规则”的重新定义。在很多传统观念里,规则是用来约束和控制的,但这本书展示了如何让规则成为孩子成长的保护圈,而不是限制自由的枷锁。书中关于如何设立界限,以及孩子犯错后如何引导他们承担后果的部分,对我启发极大。我发现自己过去常常因为怕孩子不开心,而在原则问题上退让,反而让孩子失去了对界限的感知。这本书提供了一套既有人情味又坚守教育核心的平衡策略。读到一些章节时,我甚至会忍不住笑出声来,因为那些场景太真实了,就像是作者在我家客厅里悄悄观察了一整天一样。这种高度的共鸣感,让学习的过程变得轻松而愉悦,完全没有传统教育读物那种沉重的压力感。
评分坦白说,市面上的育儿书汗牛充栋,很多读起来都是互相抄袭、缺乏新意的“复刻品”。然而,这本《从小读到大》却给我带来了久违的耳目一新之感。它的深度在于它敢于直面现代家庭教育中的那些“灰色地带”——比如如何处理祖辈与小辈的教育观念冲突,如何平衡父母双方在管教方式上的差异,以及如何在高压的社会环境中保护孩子的纯真与创造力。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宏大而全面,它不仅仅关注孩子个体的发展,更关注家庭这个生态系统的健康运作。我被其中关于“高质量陪伴”的论述深深打动。作者清晰地阐述了,陪伴的价值不在于时长,而在于专注与投入的程度。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每天下班后,虽然人在孩子身边,但心思却常常被手机和工作占据的愧疚感。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为人父母者在追求效率和成就感时,无意中对亲密关系造成的侵蚀。它提醒我们,慢下来,去倾听,去感知,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投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成熟且富有洞察力,它不像那些迎合焦虑情绪的“速效药”,反而像是一剂需要细细品味的“慢炖汤”。它没有提供任何一键式的解决方案,因为作者深知,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宇宙,套用公式只会适得其反。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教育的终极目标”的探讨。作者似乎在引导我们思考,我们到底希望孩子最终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是高分机器,还是一个内心丰盈、能够应对复杂人生的独立个体?书中对于如何培养孩子的“心性”的论述,远超出了常规的学科辅导范畴。它教会我如何去接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完美”,如何将挫折视为宝贵的学习机会,而不是需要被立即纠正的错误。这种教育哲学,是建立在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之上的,非常高远,却又落地有声。它让我从一个急功近利的“管理者”心态,转变为一个充满耐心与敬畏的“陪伴者”角色,这种转变,对我个人成长而言,其价值不亚于对孩子的教育。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在育儿路上摸索的父母们量身定制的指南!我原本以为,养孩子无非就是吃好穿暖,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但读完这本书,才发现自己对“育儿”二字的理解是多么的狭隘和肤浅。它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也不是生搬硬套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真诚的观察和细腻的体悟。作者在书中探讨了如何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如何用爱与尊重去构建一个健康、平等的亲子关系。我尤其欣赏她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独到见解,那些关于如何应对孩子的情绪波动、如何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责任感的章节,简直是醍醐灌顶。比如,她提到“共情”在亲子沟通中的重要性,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压制孩子的负面情绪,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处理孩子哭闹时的种种不当方式。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好我们自己,要学会放下成年人的傲慢与偏见,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那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才是真正能影响孩子一生的营养品。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完成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与修正,对未来的育儿之路充满了信心和清晰的方向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