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

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瑞雪 著
图书标签:
  • 爱与自由
  • 儿童敏感期
  • 儿童成长
  • 自我创造
  • 早期教育
  • 亲子关系
  • 蒙台梭利
  • 儿童心理学
  • 教育方法
  • 生命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ISBN:2200050000012
商品编码:27041499402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作  者:孙瑞雪 著作 定  价:109 出 版 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9月01日 页  数:824 装  帧:平装 ISBN:2200050000012 22年前,故乡宁夏的靠前批家长,把心爱的孩子送到我这里,我从此起步。接着是北京、广州、上海、郑州、昆明、西宁等各地的家长,他们关注着远在宁夏的这个教育,并热情传播它,帮助我一路走到现在。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他们我回到了心灵的故乡,给了我无尽的爱和对生命秘密的探索。——孙瑞雪 爱和自由  让生命走向完整 …001我们期待,我们还没有完整,因为这意味着我们还在发展当中。童年是首先这样的,因为成长是童年的最显著特征。第二章  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 …013有多少人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的存在物?相信他一生下来就蕴含着强大的精神能量,他将按照内在的成长规律成长?在一个年龄段,孩子就喜欢玩水玩沙子,如果大人阻止他,他会顽强抗争。这到底意味着什么?第三章  儿童认识世界的步 …017“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不是源自感觉。”一个孩子,一手拿着洗脸毛巾,一手拿着梳子,他咬咬毛巾又咬咬梳子。我们知道他在用嘴感觉软和硬。遗憾的是,他的父母并不知道,没有及时把“软”和“硬”这两个词告诉孩子;庆幸的是,他们没有把毛巾和梳子拿开。第四章  创造力来自哪里 …023心理学界有一个共识:个性等于创造力。人的培养过程应该是一个个性的培养过程。但我们往往把个性理解错了,以为调皮捣蛋、胡思乱想的人才富有个性。其实,有个性的人对世界的感受是独特的,思维状态是独特的。秘密在于,每个生命生来就是独特的,只是在成长过程中、在被教育的过程中,这些与生俱来的东西被泯灭了。第五章  儿童必须自己感觉 …027火车要在轨道上行驶,这是成.人的规则。孩子用玩具火车进行其他玩法的时候,爸爸会说:“不对,火车应该在轨道上走。”你了解儿童的内心吗?这可能是一个与火车无关的探索,也可能是他在复习或延续他的昨天。第六章  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 …033一个孩子4岁时父母离婚了,有的大人对孩子开玩笑:“叫爸爸,叫了就给你买好吃的!”刚开始孩子躲在妈妈身后,感到屈辱和愤怒。后来他习惯了,无论别人怎样哄骗,绝不开口说话。这一切在孩子心里刻上了什么印记我们无从知道,但是关于“爸爸”这一概念,他肯定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第七章  为什么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 …039我们知道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反复听一个故事,十天半月也不烦。他从故事里吸收的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是概念。一定要仔细为儿童选书,要让他吸收好东西。第八章  儿童心智发展的内在过程 …045儿童自发的心智发展是连续不断的,“并直接与儿童本身的心理潜力有关,而不直接与老师的工作有关”。强迫孩子画画、不断教孩子画画,可能导致这个孩子一辈子都不可能真正画画。不仅仅是天然的兴趣被泯灭了,孩子这方面的心智也被教的模式桎梏了。第九章  感觉训练——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 …053有的孩子还不会走路,上楼的时候大人就开始数“1、2、3”了,不会走路的孩子能理解“数”这个抽象的概念吗?但如果在他数学敏感期到来的时候,让他操作有关教具,经过多次重复,他会突然发现:这个教具是一个序列。认识事物的过程好比吃饭,经过消化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是智力。第十章  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儿童的一切 …061很多保姆带的孩子,父母在家只跟父母,父母一走只跟保姆,这常给父母一种错觉:保姆对我的孩子不错,因为他不愿意跟其他人。真正的原因是:父母在家时保姆爱孩子并让他为所欲为;父母不在时保姆便训斥和吓唬孩子。孩子整天在爱和不爱两种环境中转换,没有安全感。得到爱的孩子,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记忆力好,在陌生的环境中容易建立安全感。因为他有一个稳定的爱的环境。第十一章  从爱走向独立 …071成.人不独立便没有力量承担生活的重压,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在30多岁就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孩子不独立便容易被外在的力量奴役,他整天察言观色、谨小慎微,在长久的压抑下,孩子逐渐丧失了自我,成为一只迷途的羔羊。第十二章  “教”孩子可能就是奴役孩子 …077一位美术老师发现孩子们把鱼儿画到了天上,就告诉孩子们:“画画先要画一条地平线。”我儿子在一个小时内画了十几张画,每张画上都有一条横线。一个小孩子理解什么叫地平线吗?成.人用自己的经验逼孩子,用各种方法暗示孩子,就算成.人说的都对,又能怎样?儿童认识世界的经验成.人不能替代。第十三章  应该怎样理解孩子 …083给孩子做肝功化验,如果把孩子硬按住抽血,这对一个对世界一无所知的孩子来说太恐怖了!我们应该让孩子在旁边观察,逐渐理解并适应这个环境,这需要耐心和时间。成.人喜欢像木偶般听话、任人摆布的孩子,这对成.人来说非常省心。第十四章  自由与纪律 …089有了自由,孩子们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兴趣,他就会反复做,就变得专注;在长久的专注中,他逐渐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他就愿意遵守它,就有了自我控制力。什么样的纪律能超过这种纪律呢?第十五章  放下陈旧落后的教育经验,走向理解的爱 …097外公给外孙买了一辆漂亮的小汽车。外孙想拆掉小汽车探索车为什么会走,但家人觉得拆了可惜,就把车藏到大衣柜顶上。几年后孩子长大了,家人拿出了车,但孩子早已不想玩了。家人剥夺的不是车,而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机会。第十六章  发展心智与掌握知识 …103时间,对于生命头6年的儿童来说如黄金般贵重。我知道很多家长让孩子在这段时间内背会了几十首甚至几百首诗词。家长以为这是在开发智力。诗词表达的情境属于成.人的世界,孩子不可能理解,知道这一点的人谁会逼孩子去背什么诗呢?第十七章  “爱和自由”的教育实践 …107一位朋友对我儿子说:“你从宇宙飞船掉出来就会掉到宇宙里去!” 我儿子想了想说:“我们现在就在宇宙里!”成.人的概念错得太多了。儿童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一个客观的世界,这不来自谁的教育,这来自他的内心,来自他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第十八章  因为有爱而愿意顺从,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从 …123班上来人听课,老师希望孩子们表现得好一点儿,孩子们能感觉到老师的心思。为了配合老师,吕辞算题写答案长达一个小时,老师知道孩子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老师。孩子的顺从几乎是无限的,为你拿东西拿得手发麻,跟着走路脚都起了泡,他们是在爱中决定顺从,在意志中执行顺从。第十九章  孩子达到顺从的3个阶段 …131对于儿童来说,顺从是一种荣耀,一种快乐。想一想爱情的面纱尚未揭开时相互暗恋的爱人,她请他做点什么时,他是何等的荣耀!顺从的人就是自我实现的人。当儿童有时顺从、有时不顺从时,那是他还没有具备顺从的能力。一旦儿童具备了能力,他就可能听从成.人的指示去做事,以便在真实的生活中检验自己。,儿童会渴望顺从,因为他顺从的是真理。第二十章  儿童的品格如何形成 …141很多成.人追求真善美,但这过程很艰难,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自我挣扎中度过,一生成为生活的苦行者。但一名儿童如果在0~6岁形成了健全的品格,向善就成了他的自然内驱力,他一生就是为了不断完善自己。第二十一章  怎样努力才能为孩子创造好环境 …149“环境必须是有生命的,老师能够追求自我成长……这个老师一成不变的话,她就不可能给儿童创造一个有生命的环境。”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父母。如果一个成.人的生命状态是僵化的、封闭的,那么所营造出的家庭环境也必然是缺乏生命力的,这样的环境将会制约孩子的成长。而如果成.人的生命状态是开放的、流动的,那成.人将能够感知到儿童生命的流动和成长,并协助儿童的成长。第二十二章  关于“吃”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157吃是儿童早期建立心智的一个重大领域。吃能发展智能,建立自尊和意志。比如说我们带孩子去买东西,如果你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儿童的话,儿童会排除众多诱人的食物而选择他最需要的,这是一种意志力建立的过程。但事实上,很多父母是要干涉孩子的。第二十三章  孩子的问题出在哪儿 …161在一些传统幼儿园里,大部分时间儿童都不能自由活动,他必须很规矩地坐在课桌前听老师讲。这样,儿童就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机会。比如,一个孩子现在想去玩水,但是老师让他必须画画,当愿望和行动不能统一时,孩子就不可能专注在画画上,怎么办呢?他开始想象,用想象来弥补他不能得到的活动,他想象自己去玩水,或者编一个故事来安慰自己。长久下去,儿童的心力和活动就被分开了,“人被分裂了”。第二十四章  蒙氏教育思想适合中国的孩子吗 …179蒙特梭利的方法、思想和理论因其科学性和普遍性而属于国际,属于全世界。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只要我们把焦点或注意力放在我们的孩子那儿,实际上我们已经中国化、民族化了。附  录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 …185以爱的情感唤醒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的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以规则的内化形成儿童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以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儿童成长中的自由 …203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必须给他一样东西,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给他,他才能成为自己,否则的话他就要跟他的“自我”分离。这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一句话——“你这一生中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你要成为你自己,而你成为你自己唯一的做法,就是你必须拥有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001  再谈敏感期 / 孙瑞雪  4个孩子的敏感期故事一出生,敏感期就开始啦018  世界就是味道019  对接021  宝贝,你的玩具呢022  幼年如歌敏感期,一个接一个地出现024  小狗下坡024  求助025  小哥哥,你别走026  拿掉剪刀027  找椅凳028  探索空间028  插不上的圆柱029  爱,妙不可言030  征求别人的意见031  绘画与音乐032  一个人的空间迟到的敏感期,一个个补上来了033  孩子忧郁了034  缇缇的手035  迟到的敏感期接踵而至036  失去的敏感期如何恢复 / 孙瑞雪037  缇缇的巨变041  放肆的语言042  天赋伴随母爱,儿童心智全面发展044  “妈妈,上主题课!”045  西天047  “不让妈妈打电话”048  涂画的乐趣049  语言的敏感期050  随便给051  生活中的数学第二章  0岁~2岁半视觉  刚生下来,对明暗相间的地方感兴趣。054  小托蒂的悲剧055  视觉的敏感期 / 孙瑞雪口  包括用口进行的味觉、触觉过程。用口感觉事物、认识事物,    不断练习使用牙齿、使用舌头。056  迟到的口腔敏感期057  爱咬人的玮玮058  口的敏感期 / 孙瑞雪手  喜欢抓东西,用手探索环境、认识世界。061  手的敏感期063  三指抓064  儿童在用手思考 / 孙瑞雪走  从的要成.人拉着手跳,到独立行走,到要上下坡、爬楼梯,    到专门爱走不平的地方。066  坡上漫游067  走楼梯068  走:换个角度看世界空间  喜欢探索空间,最早表现为爬、抓、移动物体等,稍大一点    则喜欢爬高、旋转、扔东西等。069  策策的故事070  困难071  爱扔东西的楠楠071  抛撒、搬运和垒高072  空间、时间的敏感期 / 孙瑞雪细小事物  对极小而精致的东西感兴趣。080  紧握小木钉081  对细小事物的敏感081  细小事物的敏感期秩序  急切需要并保护一个且有秩序的环境。084  秩序085  秩序是文明的基础 / 孙瑞雪模仿  最早表现为模仿一个词或一应一答,重复进行;也模仿动作。087  学舌088  模仿的敏感期089  模仿的敏感期 / 孙瑞雪自我意识  表现为咬人、打人、说“不”等。091  自我意识敏感期审美  要求食物或用具必须完整。092  残缺了的威化093  审美建构道德 / 孙瑞雪分享成长  有些文章没有放入某个敏感期,放在这里,以供分享。094  沙和孩子们的成长 / 孙瑞雪096  学会表达爱意098  宝宝学说话099  酷爱高跟鞋的芊芊第三章  2岁半~3岁建立概念  儿童开始将自己的认知感觉同语言配对。102  汽车概念的建立自我意识产生  私有意识产生,明确指明“这是我的”。103  “我的”104  “他打我了!”105  自我的诞生 / 孙瑞雪秩序  需要并保护一个且有秩序的环境。107  重新开门108  车走了新路线108  挂毛巾109  老师,我要归位110  一个环节都不能错分享成长111  儿童天然要走向独立 / 孙瑞雪112  我是孙悟空113  “老师,我很棒”114  三项式115  “你不是好男人”116  请爸爸工作117  熟悉新环境第四章  3岁~4岁执拗  秩序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成.人    破坏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120  拿着影碟穿外套122  “我就要掉在地上的那个”122  “不!我就不!”垒高  喜欢把物体垒高,然后推倒,再重垒,以此建立三维空间的感觉。123  垒高色彩  开始对色彩产生感觉和认识,并开始在生活中寻找不同的颜色。125  色彩敏感期语言  开始对句子表达的意思感兴趣,并重复或模仿他人的话。127  语言模仿128  妙用成语诅咒  发现语言是有力量的,而最能表现力量的话语是诅咒。成.人    反应越强烈,儿童越喜欢说诅咒的话。129  诅咒的敏感期130  语言的敏感期 / 孙瑞雪追求完美  从要求食物完整发展到了对所使用的用具、事物完美的    追求。每一件事情都不能出差错。131  “我要把它扔到垃圾桶里!”132  追求完美剪、贴、涂  真正开始有意识地使用工具。133  爱剪纸的乐乐藏、占有欲  开始强烈感觉占有、支配自己所属物的快乐。物品的    交换从此开始,拉开了人际关系的序幕。135  占有的敏感期逻辑思维  不断追问“为什么”,打破砂锅问到底。136  “为什么”绘画  儿童与生俱来的表达自我的语言方式。137  绘画——螺旋状敏感期138  痴迷的绘画敏感期140  天才的画笔延续秩序  从具体的生活秩序延伸到了心理秩序。143   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 孙瑞雪人际关系  一对一地交换食物和玩具。145  交换147  社交分享成长149  触摸肌肤150  等待150  逆反与等待151  若即若离152  “我的牙不是我的”153  “老师,我帮你”第五章  4岁~5岁出生  开始询问自己从何处来,这是儿童安全感最早的来源。156  “我是从妈妈哪里生出来的”157  “妈妈怎样才能生一个孩子”157  生命的诞生 / 孙瑞雪情感  不仅开始表达感情,而且关注别人是否爱他。对父母的情绪    反应非常敏感。159  爱我有多深人际关系  从一对一交换玩具和食物开始,到寻找相同情趣的朋友    并开始相互依恋。160  人际关系的敏感期161  人际关系的敏感期 / 孙瑞雪婚姻  人际关系敏感期度过后才真正展开。最早要和父母结婚,    之后会“爱上”一个伙伴。164  结婚和爱165  自己想明白了167  婚姻的敏感期 / 孙瑞雪审美  开始对自我和环境有审美要求。尤其女孩子对自己的衣着和    服饰产生浓厚兴趣。169  追求完美的芊芊170  爱美的钰钰数学概念  对数名、数量、数字产生了兴趣。只有三位一体地掌握,    才算掌握了数的概念。173  乔乔的发现175  数钱数乱套了身份确认  开始崇拜某一偶像,积累未来成.人时的人格特征。177  “我是霸王龙”179  “超人”和我拍照 / 孙瑞雪性别  对性别以及对自身身体的认识基本来自观察,如同认识眼、    鼻、口一样,态度很客观。181  区分男人和女人音乐  儿童生来具有音乐品质。184  暖气片当钢琴绘画  儿童生来具有绘画品质。185  画完了再睡符号  孩子对识字、拼读、认识符号等感兴趣。186  积累187  识字189  拼读的敏感期190  不要让孩子在不适合的年龄认字 / 孙瑞雪分享成长191  谁的派多192  专注193  受伤的胳膊194  孩子的心灵太细腻了195  压力和动力196  到底是谁的第六章  5岁~6岁婚姻  5岁以后选择伙伴的倾向性非常明显。198  讨论和谁结婚199  “我们结婚吧”200  “我一直都爱着你”201  幼儿的心思也能猜书写  对符号、书写文字符号产生兴趣。202  书写数学逻辑  对数的序列、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产生兴趣。203  乐乐的数学感觉204  几百万个天和零个天205  难题社会性兴趣  开始积极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权利,喜欢遵守和    共同建立规则,形成合作意识。208  儿童社会性发展二三事动植物、实验、收集  开始热烈地吸收一切来自自然界的知识。210  热爱小动物212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延续交往  结束一对一的交往,进入三四人一组的交往。214  交际的敏感期分享成长215  买房子216  晶晶的二三事217  说胖就哭218  “我想妈妈”220  大了也想让抱221  不一样的生日感觉222  跟空气玩第七章  6岁以上224  小提琴演奏会225  乾乾的超市226  洗碗经济学227  理解228  结婚229  美丽的燕子230  爱和不爱231  发现232  让他玩233  用了自己的方法233  两个月长一岁235  讨厌你236  偷拿东西237  开始发育了238  结婚调查239  快乐的孩子不生病第八章  孩子应该怎样学习242  令人担忧的现状243  如何学语文概念245  理解力与写作文246  耐心等待孩子成长251  我要感谢 / 孙瑞雪完整的成长开篇语  … 001?什么是完整的成长 … 005第二章?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 009?什么是主人 … 010第二节?唤醒身体 … 010第三节?身体的锢对儿童成长意味着什么 … 013第四节?不同阶段的身体发展特征 … 020第五节?隐藏在儿童身体里的生命力 … 027第三章?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 033?儿童天然拥有情绪 … 034恐?惧 … 035伤?心 … 037喜?悦 … 039愤?怒 … 040第二节?情绪共生 … 042第三节?儿童有认知情绪的内驱力 … 045第四节?怎样陪伴儿童情绪的成长 … 047第五节?儿童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绪 … 053第六节?伴随情绪,儿童进入生命深处 … 060第七节?精神情绪 … 062第四章?儿童是自己感觉的主人 … 075?感觉是发现的智慧 … 076第二节?感觉是儿童认知的基础 … 077第三节?感觉让儿童发现自己的内在世界 … 086第四节?感觉带领儿童进入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 … 093第五节?感觉是良知和善(道德)的来源 … 099第六节?对感觉的新认识 … 102第五章?儿童是自己心理的主人 … 107?心理,扩展了儿童内在的空间 … 108第二节?历经心理过程,外在的事件被接纳 … 112第三节?历经心理过程,外在的人和物被接纳 … 115第四节?经历不同的心理过程,得出不同的认知结果 … 117第五节?父母对儿童心理成长的影响 … 120第六节?关系中,儿童心理的成长 … 125第七节?心理成长的缺失,阻碍儿童认知的发展 … 138第八节?心理、意识和思维 … 143第六章?儿童是自己认知的主人 … 147?从感觉上升到概念,就是智力 … 148第二节?兴趣,是儿童认知的内驱力 … 152第三节?环境的真实,是儿童认知的条件 … 159第四节?意志力的产生和形成 … 161第五节?认知,在真实的生活中发展 … 164第六节?认知被局限在头脑的系统中 … 173第七节?认知和儿童内在生命的成长 … 179第七章?儿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 … 181?儿童是天生的“精神贵族” … 182第二节?儿童天然向往并敏感于精神 … 182第三节?走出精神,创造自我 … 191第四节?与儿童共享精神生活 … 196第五节?如何为儿童创造精神成长的环境 … 199第六节?在“爱和自由”中,儿童精神的成长 … 205第八章?精神胚胎的 … 219?精神胚胎 … 220第二节?无与伦比的觉察 … 223第九章?自我创造的历程 … 225?自我的萌芽:“我的”便便是我的 … 226第二节?自我意识的萌芽:“我的”私有财产 … 230第三节?自我的诞生:“我的”想法是我的 … 233第四节?自我的力量 … 237第五节?自我的丧失 … 243第六节?自我的替代品——小我 … 246第七节?一切创造始于儿童的自我创造 … 247第十章?完整的人 … 255?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 256第二节?完整的人 … 259第十一章?再谈感觉 … 267第十二章?不同角度的洞见 ???????——儿童成长阶段的几个经典理论 … 277?成长阶段的发现 … 278第二节?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阐述 … 282第三节?蒙特梭利关于成长阶段的划分 … 283第四节?鲁道夫?斯坦纳关于生命成长阶段的阐述 … 285第五节?爱利克?埃里克森关于生命成长阶段的阐述 … 287附录:词语释义  … 295后?记  … 297

内容简介

爱和自由: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也许,你需要停下来看: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习性来爱的。这可能就意味着你更爱你的想法,更爱你的恐惧,更爱你的焦虑,更爱你的习性。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们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接收爱的礼物。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捕捉儿童敏感期:有多少父母知道,你的孩子,为什么爱吃手?为什么总是抓住什么都往嘴里塞?他为什么不断扔掉手里的东西,你捡起来递给他,他会再扔掉?他为什么总爱玩水,经常浑身上下都湿透了?为什么总是把桶呀瓢押往头上套?为什么总是往桌子下衣柜里钻?你忽略了,因而忘记帮助了,或者制止了他的活动,你却不知道破坏了他的什么?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等 孙瑞雪 著作 孙瑞雪  中国有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教育精神创始人;“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教育思想创始人;“儿童敏感期”理论创始人;专著《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完整的成长》开创了中国幼儿教育界的新纪元;多次做客中央电视台《人物新周刊》《心理访谈》《半边天》等栏目,讲述“爱和自由”的教育;2009年,被评选为“中国教育杰出人物”;2006年、2007年,中央电视台走进孙瑞雪教育机构幼儿园,连续拍摄16集《敏感期》专题片。在孙瑞雪老师的带领下,“爱和自由”教育团体深深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以蒙特梭利、卢梭、皮亚杰等经典教育学、现代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在19年高等     爱和自由写在第五版前我意识到,要小心使用这本书王崇2007年,因为一个机缘,我和先生靠前次读《爱和自由》这本书。这个机缘就是我生了孩子。之后,我们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众所周知”的混乱:看着躺在小床上的婴儿,我们靠前次对自己产生重大怀疑。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养育这个孩子。我们小心翼翼却笨拙地照看着这个孩子,看着他爬,观察他玩水和沙,陪着他一遍遍地将扔下的东西捡起来,扔下,再捡起来,再扔下。有时,看着那个胖乎乎的长得像老太太的6个月大的孩子,靠坐在沙发的一角,累得快瘫倒的我们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他是谁?我们这是在干什么?“噩梦”还没有结束。一切只是刚刚开始。我们搬了家,离开了刚刚入住一年的新房子,租住到上海孙瑞雪幼儿园所在的小区里。而在这之前,我们花了近8个月的时间装修我们的房子。我的先生决定终止他近3年的哲学博士研究生的学习,退学了。伴随着大量已经等
《心之所向,自由翱翔:探寻内在成长与独立人格的密钥》 这是一部关于生命本质、心灵发展与个体独立潜能绽放的深刻探索。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追寻内在觉醒与生命自由的旅程,揭示如何倾听生命最本真的呼唤,并在爱的滋养下,开启一段完整而富有创造性的自我人生。 引言:生命内在的召唤与爱的力量 生命的起源,并非简单的基因组合,而是蕴含着一股生生不息的内在力量,一种渴望被看见、被理解、被爱的原始冲动。这股力量,如同种子般深埋于每个生命体之中,等待着合适的土壤与阳光,去萌芽、去生长、去展现其独一无二的姿态。《心之所向,自由翱翔》正是基于对生命内在驱动力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爱作为生命最根本需求的认知而创作。 爱,并非仅仅是情感的联结,更是生命得以健康发展、个体得以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石。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我们就渴望与外界建立温暖而安全的连接,这种连接不仅满足了生存的生理需求,更滋养着我们的情感世界,塑造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与信赖。本书将深入剖析爱的多重维度,从父母之爱、伴侣之爱,到对自我的接纳与热爱,阐释爱在个体生命成长各个阶段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如何在这种爱的滋养中,寻找到通往内心真正自由的道路。 第一部分:倾听生命本真的回响——内在的导航系统 每一个生命都携带着一份独特的天赋与使命,这份宝贵的“蓝图”就蕴藏在我们最深处。然而,在日常生活的喧嚣与外界的评判中,我们常常会迷失方向,忽略了内心最真切的声音。《心之所向,自由翱翔》将引导读者重新连接这份内在的“导航系统”,学会倾听生命最本真的回响。 觉察内在的渴望与需求: 我们常常被外在的目标与期待所裹挟,而忽略了自己真实的情感与内在的驱动力。本书将提供一系列的观察方法与反思工具,帮助读者辨识并区分外界的噪音与内心深处真正的渴望。这包括对日常情绪的敏感度提升,对身体信号的解读,以及对长期以来被压抑或忽视的梦想与兴趣的重新发掘。通过学习关注那些让我们感到充实、快乐和有意义的体验,我们可以逐步校准人生的方向盘,让它始终朝向内心最深处的向往。 理解个体生命节奏与独特印记: 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生命节奏和成长的轨迹,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模式”。本书将强调尊重生命的独特性,认识到每个个体都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宇宙,其成长轨迹受到遗传、环境、经验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并以一种不可复制的方式呈现。我们将探讨如何识别和接纳自己与他人的独特性,摆脱社会定义的“成功”标准,而是去发掘和欣赏生命本身的丰富多彩,为个体提供一个更广阔、更包容的成长空间。 释放内在的创造力与潜能: 潜能的释放并非一夜之间,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探索的过程。本书将揭示,在我们看似平凡的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能量。通过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挑战自我设限,并勇于尝试新的事物,我们可以逐步解锁那些沉睡的潜能。这包括对艺术、科学、人际关系等各个领域的探索,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调整与进步。我们将强调,创造力并非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关键在于如何唤醒它,并将其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二部分:爱的滋养与连接——生命成长的沃土 爱是生命最初的滋养,也是生命成长的最肥沃的土壤。没有爱的滋养,生命如同干旱的土地,难以茁壮成长。本书将深入探讨爱的本质,以及如何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建立并维系健康的爱的连接,为个体的独立与成长提供坚实的基础。 安全感与信任的基石: 童年时期建立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对个体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本书将分析,为何一个充满安全感的成长环境能够孕育出自信、独立且富有探索精神的个体。我们将深入探讨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通过高质量的陪伴、积极的回应和无条件的接纳,为孩子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石。同时,也会触及成年后如何自我疗愈,重建安全感,从而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共情与理解的艺术: 共情是建立深刻连接的关键,是理解他人、被他人理解的桥梁。本书将阐述共情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将提供实用的技巧,帮助读者提升共情能力,学会倾听他人的心声,理解他人的感受,并在互动中建立更和谐、更深入的关系。这种能力的应用不仅限于人际交往,更在于与自己的内心对话,理解并接纳自己的各种情绪。 爱的流动与无私的给予: 爱并非单向的索取,而是一种流动的能量,一种无私的给予。本书将探讨,当爱以一种开放、流动的方式存在时,它能够激发无限的生命活力。我们将鼓励读者去体验付出的喜悦,去感受给予的力量,并在奉献中找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这种爱也包括对自然的关怀,对社会的责任,以及对生命本身的热爱。 第三部分:完整的生命创造——走向独立与自由 生命是一个不断自我创造的过程,而真正的自由,并非外界的束缚消失,而是内心的强大与独立。本书将引领读者走向这个“完整的生命创造”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成为自己生命的艺术家,用爱与觉知,雕刻出独一无二的人生。 自我认知的深化与接纳: 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是走向独立的起点。本书将引导读者进行深入的自我探索,认识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稳固的自我价值感。我们将强调,自我认知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结论。通过正视内心的阴影,拥抱阳光,个体才能获得真正的内在和谐。 界限的设定与尊重: 独立并非意味着孤立,而是懂得在关系中保持自我,并尊重他人的界限。本书将深入探讨,清晰的界限是如何保护我们的能量,维护我们的尊严,并促进健康的人际关系的。我们将提供实用的方法,教导读者如何有效地设定个人界限,以及如何尊重他人的界限,从而在互动中找到平衡点。 承担责任与自我赋权: 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对自己生命的全然负责。本书将鼓励读者从被动承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创造者,勇敢地为自己的选择、行为与结果负责。我们将探讨如何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并运用这份力量去实现个人目标,塑造自己期望的生活。这种自我赋权的过程,是建立自信,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 活在当下,拥抱变化: 生命的本质是流动与变化,而活在当下的能力,是应对变化,享受生命的最佳方式。本书将提供一系列的练习,帮助读者将注意力拉回到当下,体验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并以开放的心态去拥抱生活中的变化与挑战。我们将强调,当下是我们唯一能够掌控的时间,而充分活在当下,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生命的可能性,并更勇敢地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结语:生命的无限可能与自由翱翔 《心之所向,自由翱翔》是一份邀请,邀请每一位渴望更深刻理解生命、寻求内在成长与真正自由的读者,踏上这段充满探索与发现的旅程。生命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创造,而爱与觉知,则是我们手中最强大的画笔。当我们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用爱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并勇于承担起创造者的角色时,我们将发现,生命的可能性是无限的,我们终将能够挣脱束缚,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下,自由翱翔。 本书不是提供一套僵化的法则,而是一盏指引的灯,激发读者自身的智慧与力量。愿每一个翻阅本书的你,都能在字里行间找到共鸣,获得启迪,最终活出那个最真实、最自由、最完整的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但内核却极其现代和尖锐。它对于“选择”这个主题的处理,简直可以用鬼斧神工来形容。书中反复强调,生命本身就是一系列选择累积的结果,而每一次选择都伴随着一种放弃,一种对其他可能性的告别。这种对“可能性损失”的探讨,让我对自己的过往决定有了一种全新的审视角度。我以前总倾向于沉溺于“如果当初……会怎样”的幻想中,但这本书却引导我专注于当下正在做出的每一个微小决定,并去承担其全部的后果。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这些沉重议题时,总能穿插一些极其幽默或充满哲理的小插曲,使得整本书的节奏张弛有度,阅读体验非常舒畅。它不是那种读完后会让你感到沮丧或焦虑的书,反而会给予你一种清醒的、带着希望的力量。它教导我们,真正的成长,是学会与自己的不完美和平共处,并利用这些“不完美”去雕刻出独一无二的生命形态。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人性的全新认知,尤其是在探讨人与人之间那种复杂的情感纠葛时,那种细腻的笔触仿佛能穿透文字,直抵人心最深处。它没有用那种陈词滥调来描绘爱情的伟大或者自由的可贵,而是将这些宏大命题拆解成一个个生活中的微小瞬间,让我们看到,真正的爱并非总是轰轰烈烈,它常常潜藏在日常的琐碎和不经意的对视之中。而所谓的自由,也并非是毫无束缚的放纵,而是在理解了生活本质的限制后,依然选择按照自己内心深处的罗盘前行所获得的宁静与力量。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人性幽暗面的坦诚,那种不回避矛盾和挣扎的态度,让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真实的力量感。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指南,而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恐惧以及我们为之付出的代价。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包容和理解,不再轻易地下判断,而是愿意去探索每一个行为背后的驱动力。这本书的文字功力也是一流的,行文流畅,意境深远,读起来有一种被温柔地引导着去思考的感觉,完全不会让人感到晦涩难懂。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视角转换得非常自然且高明。它时而像一个远距离的观察者,以一种近乎科学的冷静剖析着人类行为的底层逻辑;时而又像一个亲密的倾听者,用最温柔的语气抚慰那些在成长中感到迷茫的灵魂。这种多维度的审视,使得书中的观点极具说服力。特别是关于“内在秩序”的构建部分,作者并没有给出任何模板,而是强调个体需要自己去摸索那条最适合自己的路径。我特别欣赏它对“边界”这个概念的重新定义,它不再是将边界视为阻碍,而是将其视为安全感和创造力的温床。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虽然这些案例非常生活化,但分析角度却十分深刻),作者展示了当一个人清晰地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时,他所能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真正的自我实现,不是向外追逐掌声,而是向内挖掘资源,并在自我接纳的基础上,勇敢地向世界展示真实的自我,无论那个自我看起来多么稚嫩或与众不同。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大胆,它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一个明确的主题,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读者在不同的场景和时间线上穿梭。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对“个体形成”过程的深入挖掘。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内心活动,比如一个孩子在面对全新环境时的那种既兴奋又略带不安的复杂心绪。这种对“初次体验”的描摹,让我回想起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许多关键节点,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感受,如今在文字的梳理下变得清晰起来。它没有采用说教的口吻,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法,探讨了环境塑造个体、个体又反过来重塑环境的辩证关系。读起来,你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描述“界限感”建立的段落。在我看来,理解了事物如何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混沌走向明确的过程,对于理解我们自身的行为模式至关重要。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将看似抽象的哲学思考,融入了极其具象的生活场景,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我反思和认知升级。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充实而又轻盈的,它像是一场漫长的、但极其有价值的内心旅行。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魔力,能够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赋予全新的意义。我尤其佩服作者对于“过程”的推崇,它几乎将所有的重点都放在了“如何成为”而非“已经成为”上。这意味着,即便是最微不足道的日常互动,也被赋予了塑造生命格局的重大意义。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慢镜头”视角,让我们得以捕捉到那些平时被我们匆忙的生活步伐所忽略掉的微妙线索。它鼓励我们成为自己生命故事的忠实记录者和主动编纂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那么急躁于去定义“成功”或“幸福”的模样,而是更愿意投入到体验和感受的本身中去,因为这本书有力地证明了,生命的价值,恰恰就蕴藏在这些未经修饰的、鲜活的体验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