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曲折发展的岁月—1949-1976年的中国
定价:48.50元
作者:丛进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5-01
ISBN:9787010078649
字数:510000
页码:48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99kg
编辑推荐
为了克服近年来党内新滋长的脱离群众和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有必要在全党进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整风运动,以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水平,改进作风,适应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需要。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按照“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的方针,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定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内容提要
共和国60年,既有凯歌行进的时期,又有曲折发展的岁月。本书叙述、论析的是l956年9月至1966年5月,共和国十年曲折复杂的发展史。它凝聚历史风云,对于八大路线、反右派运动的发动、两次郑州会议的纠“左”、庐山会议的逆转、军队里的反彭黄反谭政斗争、三年经济困难、五年国民经济调整和党内外政治关系的调整、国际“反修”和国内“防修”的演变、党内矛盾特别是上层矛盾的发展、“四清”运动以及“”、的到来,作了系统深入的分析。
该书文笔简练生动,形式活泼新颖,并富于理性思考,对这段复杂历史的内在发展规律挖掘得很深,史论结合得当。这部书既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又有相当引人入胜的可读性。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部《曲折发展的岁月—1949-1976年的中国》,给我的感觉像是在观看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只不过它是由文字构成的。丛进的叙述风格,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他用大量的史实和细节,构建出一个真实可信的历史空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争议性话题时,所表现出的冷静和客观。他并不回避问题,但也不会轻易下定论,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事件发生的多种可能性和复杂背景。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并尝试着将自己置于那个时代的情境中去感受。这种阅读体验,远比单方面的说教或灌输来得更加深刻和有益。
评分从《曲折发展的岁月—1949-1976年的中国》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历史发展过程中,那种不可避免的探索与反复。丛进的笔触,细腻而又不失力度,他没有简单地将历史划分为“成功”与“失败”,而是展现了不同时期人们的努力、困境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碰撞。我喜欢作者在处理一些关键事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的态度,他会多方求证,力求呈现一个更为全面和客观的图景。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任何一个时代的进步,都必然伴随着曲折和代价,而正是这种曲折,才使得最终的抵达更具意义。
评分丛进的《曲折发展的岁月—1949-1976年的中国》是一本令人沉思的书,它不提供简单化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一同去感受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常常会引用一些当时的书信、日记或口述史料,这些鲜活的个体记忆,为宏大的历史叙事注入了动人的细节。我尤其被那些关于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做出个人选择,如何在集体命运中寻找个人价值的描写所打动。这些故事,虽然不一定惊天动地,但却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通过这些个体叙事,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那不是权力的游戏,而是无数个普通人的生活轨迹的交汇。
评分《曲折发展的岁月—1949-1976年的中国》带给我的,是一种对“曲折”二字深刻的理解。丛进的笔触,不像某些作品那样,要么歌颂,要么批判,而是平实地呈现了历史前进过程中那些 unavoidable 的弯路和挑战。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时代脉动,那是从一个目标出发,经过反复的探索、修正,甚至有时是巨大的付出,才抵达下一个阶段的轨迹。作者对于一些关键转折点的叙述,并非简单地“一笔带过”,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发生的背景、决策的依据,以及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我从中看到,那个时代的人们,即便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不确定性,也从未停止过对国家发展道路的思考和探索。这种韧性,这种在逆境中寻求突破的精神,是这段历史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
评分《曲折发展的岁月—1949-1976年的中国》,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丛进的叙述,没有那种强烈的党派色彩,而是以一种更为宏观和理性的视角,去审视和解读这段历史。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文中对不同时期经济政策的分析,以及这些政策对社会结构和人民生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他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国家发展战略的演变,以及在这些战略背后,所蕴含的各种力量和考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 nuanced 的中国,一个在摸索中前进、在挑战中成长的中国。
评分初读《曲折发展的岁月—1949-1976年的中国》,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教科书式的宏大叙事,而是许多鲜活的画面与真实的触感。作者丛进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那个波澜壮阔又充满艰辛的时代徐徐展开。并非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通过一个个侧面,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他眼中的历史。读到那些关于基层生活、普通民众的片段时,我仿佛能听到田埂上的号子声,闻到尘土飞扬中的汗味,感受到那种在朴素中孕育着巨大能量的集体意识。这种描绘,不带任何预设的褒贬,只是忠实地记录,让历史本身说话。其中对于经济建设初期那种摸索与尝试的刻画,既有对理想主义的浪漫憧憬,也有在现实面前的磕磕绊绊,这种复杂性,恰恰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我尤其被那些关于知识分子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思考与转变的描写所吸引,那种内心的挣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在困境中依然闪烁的思想火花,都让这段历史变得更加立体和人性化。
评分我对《曲折发展的岁月—1949-1976年的中国》的整体印象,是一种对历史进程的“多棱镜”式观察。丛进并非只聚焦于政治高层或宏观经济数字,而是将视角投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肌理。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历史画卷之中,画卷的每一笔都承载着当时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期盼与困惑。书中对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些具体案例的剖析,不仅仅是技术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和决策背后的考量。例如,在某个时期,对于某些产业的倾斜或调整,是如何影响到普通家庭的生活,又是如何塑造了地域经济的发展格局,这些细节的处理,让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叙述,而是有了温度和血肉。我惊叹于作者在梳理如此庞杂的历史脉络时,依然能够保持清晰的逻辑和独特的视角,将那些看似分散的事件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展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
评分《曲折发展的岁月—1949-1976年的中国》这本书,让我对那个年代有了更立体、更饱满的认知。丛进的写作,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评判,而更像是一种平视的讲述。他关注的不仅是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更是这些政策如何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落地生根,又如何影响到千家万户的生活。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时期农村社会变迁的描绘,从集体化的高潮到随之而来的挑战,以及人们在其中所经历的希望与失望。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得以窥见历史最真实的肌理,也让我更加理解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艰辛与不易。
评分对于《曲折发展的岁月—1949-1976年的中国》的阅读,我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以及作者在其中所付出的心血。丛进的叙述,并非一味地追求戏剧性,而是注重历史细节的精确性和事件逻辑的连贯性。他善于从细微之处着眼,挖掘出隐藏在宏大叙事背后的真实故事。例如,在描述某个重大运动时,作者会着重展现其在基层社会的具体表现,以及普通人因此而产生的种种反应,这种“由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使得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评分《曲折发展的岁月—1949-1976年的中国》这部作品,给了我一种“沉浸式”的历史体验。丛进的文字,仿佛拥有魔力,能够将我带回到那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年代。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作者在叙述时,非常注重营造一种真实的环境氛围。他会细致地描绘当时的社会景象、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是一些日常的对话和情感交流。这种对细节的把握,使得书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显得格外鲜活和可信。我尤其能感受到,作者并非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而是怀揣着一种对历史和人民的深切情感,去梳理和讲述这段复杂的岁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