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重印)》 (美)德里克,翁贺

《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重印)》 (美)德里克,翁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德里克,翁贺凯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马克思主义
  • 历史学
  • 革命
  • 历史研究
  • 中国近现代史
  • 思想史
  • 文化史
  • 翁贺
  • 德里克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知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049537
商品编码:2701488237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重印)

定价:25.00元

作者:(美)德里克,翁贺凯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7-01

ISBN:9787214049537

字数:213000

页码:25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海外中国研究系列”之一,该书以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为中心,在现代中国思想发展的脉络下,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起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阐明了其时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历史时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以及他们对其时中国的革命性大变革的专注是如何塑造了他们处理理论和历史问题的方式的。具体内容包括革命和社会分析、郭沫若与中国历史上的奴隶社会、中国历史分期等。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内容提要


本书以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为中心,在现代中国思想发展的脉络下,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起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阐明了其时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历史时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以及他们对其时中国的革命性大变革的专注是如何塑造了他们处理理论和历史问题的方式的,作者认为,尽管这些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学术上存在着应受责难的瑕疵,尽管他们经常是在粗糙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但是他们对于中国史学研究的贡献却是持久的,无论如何,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兴起,是由其时中国的思想和政治背景所塑造和决定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感召力,主要并不在于如列文森所指出的是对“历史”与“价值”的矛盾作出了回答,而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目录


译者的话
中文版序
序言
章 问题
第二章 背景
五四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社会政治、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与社会史论战的起源
第三章 革命和社会分析
1927年以前的革命分析
国际的领导和中国革命
关于中国革命的论战
论战及其意义
第四章 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
陶希圣、朱佩我和中国的封建社会
封建制度、商业和社会变革
第五章 郭沫若与中国历史上的奴隶社会
郭沫若的中国历史分期
奴隶制问题
对于郭沫若的批评及郭对其早期中国历史观的修正
摩尔根、恩格斯和郭沫若
第六章 中国历史分期
中国社会和亚细亚生产方式
社会史论战
论战的消退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院化
第七章 革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历史
第八章 结论:历史和社会变革
参考书目
译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思想的熔炉: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诞生与革命的召唤 (1915-1927)》 本书聚焦于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自新文化运动兴起至国共合作破裂的十年间。这是一个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崩塌,新思潮如同奔涌的潮水般涌入的时代。在这一时期,一群充满活力的知识分子,怀揣着对民族命运的忧虑与对未来的憧憬,积极投身于思想的探索与社会的变革之中。他们既是古老文明的继承者,也是现代化的先行者,他们的思想轨迹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共同塑造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群体形象。 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个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所经历的精神洗礼与身份认同的挣扎。从对西方民主、科学的初步接触,到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等激进思想的引进与传播,知识分子们在多元的思想光谱中艰难地寻找着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们通过创办刊物、组织社团、发表文章、参与社会运动等多种方式,将西方的新知与中国的现实相结合,试图为古老的东方帝国寻找新的出路。 我们将着重探讨新文化运动如何瓦解了传统的价值体系,为各种新思想的传入打开了通道。白话文的推广、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对个性解放的呼唤,这些都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五四运动的爆发,更是将知识分子的激进情绪推向高潮,民族危亡的紧迫感与对社会不公的愤怒,使得他们开始认真审视中国自身的困境,并积极寻求革命性的解决方案。 本书还将重点梳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过程。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一批有识之士开始接触并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将这一新思想视为改造中国社会、实现民族独立的有力武器,并积极将其本土化,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这一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共产党人的思想活动,以及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与实践,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同时,本书也将关注知识分子在不同政治派别中的选择与演变。从早期的改良主义到后来的激进革命,知识分子们在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参与国民党的改组,又与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合作,最终在国共合作破裂后,面临着艰难的抉择。这些政治上的探索与动荡,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政治格局的复杂性,也折射出知识分子在民族命运面前的彷徨与决心。 此外,本书还将考察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差异与分歧。并非所有知识分子都走向了激进的革命道路,其中也包括坚持自由主义、国家主义以及其他不同政治立场的知识分子。他们之间就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改革的路径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思想辩论,这些辩论构成了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篇章。 通过对这一时期知识分子思想、活动和社会影响的细致梳理与深入分析,本书旨在勾勒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动荡年代中形成的独特精神气质和历史定位。他们不仅是中国现代思想启蒙的推动者,也是中国革命浪潮的孕育者。他们的探索与牺牲,为后来的中国历史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走向。本书将力求展现这一群体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以及他们在那个时代所迸发出的巨大思想能量。

用户评价

评分

《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重印)》这书名,像是一扇古老而厚重的门,推开它,便能窥探到中国近代史上一段至关重要的学术探索历程。1919年,五四运动的火炬点燃了思想解放的序幕;1937年,民族危机的警钟敲响了全民族团结抗争的号角。这二十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新思潮层出不穷,其中,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传入,无疑是中国史学界的一次深刻革命。我最想从这本书中了解的,便是“起源”的细节。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经过了复杂的思想传播、本土化改造的过程。德里克和翁贺两位作者,是否会深入剖析,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是如何被中国的知识分子所理解和接受的?这个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激烈的学术争论和思想碰撞,书中是否会呈现这些宝贵的历史画面?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能够详细阐述,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是如何运用唯物史观,去解读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去分析中国近代以来所遭受的苦难,并为民族解放指明方向的。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在中国早期,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学术研究,更是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思想武器。

评分

《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重印)》这个书名,本身就蕴含着强烈的历史感与思想冲击力。1919至1937年,这二十年,是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与变革的时期,新旧思想激烈交锋,救亡图存的呼声此起彼伏。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出现,无疑是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我非常想知道,德里克和翁贺两位作者,是如何在这样一段复杂的历史时期,梳理出“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这一主题的。他们是否会深入挖掘,那些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者,他们是如何接触到这些思想的?在当时,中国的学术环境和政治环境,对这种新思想的传播,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描绘,早期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们,是如何运用唯物史观,去解读中国历史的,例如,他们是如何分析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如何看待阶级斗争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以及如何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我尤其关心,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这些学者们的学术研究,是如何与现实的革命斗争相结合的,又是如何反过来,为革命斗争提供理论指导的?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在中国早期的艰难探索,以及它如何为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评分

《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重印)》这本书,即便尚未细读,仅凭其书名和作者信息,便已激起了我内心深处对那段风云变幻岁月的强烈好奇。1919年五四运动的呐喊,1937年全民族抗战的烽火,这二十载光阴,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的时期,更是思想激荡、文化转型,乃至历史书写范式重塑的关键阶段。而“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出现,无疑是这场变革中最为深刻、也最具颠覆性的力量之一。它不同于传统的帝王将相史、英雄人物史,而是试图从经济基础、阶级斗争、社会生产力等角度,去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发生与发展。德里克和翁贺两位学者,选择将目光聚焦于这个“起源”的年代,这本身就极具研究价值。我期待着书中能详细描绘出,在那个内忧外患、救亡图存的年代,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思想是如何一步步被引入、被接受、被改造,最终在中国土壤上生根发芽,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学术力量。这其中必然涉及到无数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挣扎、学术争鸣、理论创新,甚至与政治运动的复杂交织。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在当时混乱复杂的政治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研究者们,是如何在革命的洪流中寻找历史的真谛,又如何用历史的理性去指导革命的实践?我特别希望能看到,那些早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他们是如何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如何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理论体系的。这不仅仅是学术的考证,更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一次深入探寻。

评分

《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重印)》这本书,光是标题就足以让我沉浸在那段风起云涌的岁月。1919年至1937年,这不仅仅是一段被历史课本浓缩的时光,更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变革、思想文化空前活跃的时期。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引入,无疑是这场变革中最具颠覆性和影响力的事件之一。我之所以如此渴望阅读这本书,是因为我一直对“起源”这个词充满好奇。它代表着一种孕育、一种萌发,一种从无到有的过程。我想知道,德里克和翁贺两位作者,是如何勾勒出这一“起源”的画面的。书中是否会细致考证,在那个五四运动激发的思想解放浪潮中,马克思主义史学是如何被引进和接受的?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关键人物起到了推动作用?他们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在当时的中国社会,马克思主义史学是如何被用来解释中国近代以来的苦难,如何被视为寻找民族出路的灯塔的?我希望看到,那些早期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研究的学者们,他们是如何在实践中,将抽象的理论与鲜活的中国历史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思想的。

评分

《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重印)》这本书,甫一映入眼帘,便让我联想到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1919年至1937年,这二十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关键的时期,新旧思潮激烈碰撞,民族命运悬于一线,而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出现,无疑是这场思想革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对书中“起源”二字尤为关注,它意味着探寻最初的种子,那些思想的火花是如何在中国点燃,又如何逐渐燎原。我非常好奇,德里克和翁贺两位作者,是如何将目光聚焦在这段特定的历史时期。他们是否会详细考证,在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是如何被中国的知识分子所接受的?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还是突变的?是受到少数精英的推动,还是得到了更广泛的社会响应?我尤其想了解,那些早期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研究的学者们,他们是如何在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他们是如何运用阶级分析法去解读中国社会的结构性问题,如何看待中国农民、工人等社会阶层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书中是否会披露那些鲜为人知的学术争论,那些理论上的艰难探索,以及这些探索如何与当时的政治运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在中国早期,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理论,更是指导革命斗争、探索民族出路的思想武器。

评分

翻阅《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重印)》一书的目录,尽管我尚未深入阅读,但“起源”二字便足以让我联想到无数的细节和可能。1919年,一个新文化运动的余温尚未散尽,五四运动的火炬已经点燃;1937年,民族危机空前,历史的进程被推向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在这三十余载的岁月里,中国的知识界经历了怎样一场翻天覆地的思想巨变?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传入,又扮演了怎样的催化剂和塑造者的角色?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那些早期将马克思主义史学引入中国的学者们,他们所面对的挑战,是来自守旧势力的抵制,还是来自理论本身的不成熟,抑或是来自国内外政治局势的压迫?我设想,书中会细致梳理不同学派、不同理论观点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例如,那些曾经活跃在中国思想史上的自由主义者、改良派,他们与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的对比,以及由此引发的学术辩论,想必是精彩纷呈。德里克和翁贺两位作者,究竟是如何爬梳这些复杂的思想脉络?他们是否会挖掘出鲜为人知的史料,揭示那些被尘封的学术往事?我渴望了解,在那个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历史学研究不再仅仅是学术的自娱自乐,而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是否为当时的有识之士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并为民族解放指明方向?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呈现出,那些在困境中仍坚守学术理想,并致力于将历史研究与现实变革相结合的知识群体的群像。

评分

《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重印)》这本厚重的书名,像是一扇门,引领着我去窥探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1919年,五四的怒吼犹在耳畔;1937年,全民抗战的烽火即将燃起。这二十余年,是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风云变幻、革故鼎新的关键时期,而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兴起,无疑是这场变革中最具深远影响的事件之一。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本书中,作者是如何界定“起源”的?是具体的某一年,某一个事件,还是一个逐渐孕育的过程?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那些将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理论引入中国的关键人物?他们是如何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寻找接受这种新思想的土壤?他们是如何克服重重阻力,将西方先进的史学理论转化为中国学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思想体系?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在那个救亡图存的年代,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是如何被运用到解读中国近代史的,比如,如何解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如何分析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以及如何认识中国各阶级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是如何在中国的土地上,从一种外来理论,逐渐生长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深刻影响中国现代历史学发展的学术范式的。

评分

《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重印)》这本书,仅仅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于那个时代深刻的思考。1919年至1937年,这二十年间,中国大地可谓是风雷激荡,既有思想文化的解放与碰撞,也有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痛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产生与发展,绝非偶然,而是那个时代巨变的一个必然缩影。我最渴望从书中获得的,是对“起源”这一概念的深入解读。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引进,更是一个本土化的、本土生长的过程。这本书是否会详细梳理,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是如何从西方传入中国,并且在何种土壤中扎根的?那些早期将马克思主义史学介绍进来的先行者们,他们面临的挑战是什么?是语言的障碍,还是思想的隔阂,亦或是政治上的压力?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能够描绘出,那些在动荡年代里,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学者们的群像。他们如何一边在革命的实践中摸索,一边在学术的殿堂里探索?他们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应用于分析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分析中国近代以来所遭受的屈辱,并为民族解放找到历史的依据的?我希望书中能够呈现出,在那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年代,这些学者们是如何以史为鉴,以史为武器,去探索一条通往民族复兴的道路的。

评分

《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重印)》这本书,单看书名就带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锐利感。1919到1937年,这不仅仅是一段地理时间,更是中国社会风云变幻、思想文化激荡最为剧烈的时期之一。五四运动的冲击,新文化运动的余波,以及随后二十年间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前进的艰难历程,都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兴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之所以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因为我始终认为,历史学的研究方向和方法,往往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思潮和政治诉求。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引入,无疑是中国历史学界的一次深刻革命,它挑战了传统的史学范式,试图从更宏观、更根本的层面去解释社会现象。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在那个知识分子既要“救亡图存”又要“启蒙国民”的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是如何在中国传播的?是谁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如何在翻译、介绍、阐释马克思主义史学经典的同时,结合中国自身的历史实际,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点的?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像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共产主义者,以及后来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奠基人,他们是如何在实践中,用唯物史观去解读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并为革命斗争提供理论支持的?我对他们如何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学术争论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理论,充满了好奇。

评分

《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重印)》这本书,单单是书名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锐利感。1919年至1937年,这二十余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极为关键的时期,既有思想文化的激荡,也有民族危机的步步紧逼。在这个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兴起,无疑是中国史学界的一次重大革新。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充满期待,是因为我一直对“起源”这个概念非常感兴趣。它代表着一种最初的萌芽,一种思想的种子如何在特定的历史土壤中生根发芽。我非常想知道,德里克和翁贺两位作者,是如何深入挖掘和梳理这段历史的。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在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是如何被引进中国,又是如何被中国的知识分子所接受和改造的?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关键人物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又面临着怎样的理论和现实的挑战?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呈现出,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是如何运用唯物史观,去分析中国社会的结构性矛盾,去解释中国近代以来的积贫积弱,以及如何将历史研究与革命实践相结合,从而为民族解放提供理论支持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