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強國建設之路:中國與世界 | ||
| 曾用價 | 180.00 | |
| 齣版社 | 科學齣版社 | |
| 版次 | 1 | |
| 齣版時間 | 2018年02月 | |
| 開本 | ||
| 作者 | 中國科學院 | |
| 裝幀 | 平裝 | |
| 頁數 | 476 | |
| 字數 | 510 | |
| ISBN編碼 | 9787030547842 | |
上篇 代錶性科技強國的發展路徑
**一章 世界科技強國的發展演進 3
第二章 英國的科技強國之路 17
第三章 法國的科技強國之路 45
第四章 德國的科技強國之路 63
第五章 美國的科技強國之路 86
第六章 日本的科技強國之路 115
第七章 俄羅斯的科技強國之路 137
中篇 中國建設科技強國的戰略選擇
第八章 科技強國的基本特徵與關鍵要素 163
第九章 近代以來中國科技發展的曆程 182
第十章 中國建設科技強國的基礎與優勢 201
第十一章 中國建設科技強國麵臨的形勢與挑戰 219
第十二章 中國建設科技強國的目標任務與舉措 235
下篇 中國建設科技強國的重大創新領域
第十三章 信息領域 257
第十四章 能源領域 285
第十五章 材料領域 305
第十六章 空間領域 320
第十七章 海洋領域 337
第十八章 生命與健康領域 354
第十九章 資源生態環境領域 379
第二十章 基礎前沿交叉領域 401
第二十一章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424
第二十二章 數據與計算平颱 436
縮略語對照錶 457
後記 463
本書作者團隊由編委會、谘詢專傢組和研究撰寫組近200位專傢組成,由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院士任主編。其中:
編委會由36位專傢組成(含13位院士);
谘詢專傢組由57位高水平專傢組成(含44位院士);
研究編撰團隊由180位科技領域戰略科學傢和科技戰略與科技政策研究專傢、科技文獻情報專傢、科技史研究專傢、科技管理專傢和一綫科研人員組成(含18位院士、120位研究員/教授)。
全書分上、中、下三篇。
上篇在迴顧世界科技強國發展演進曆史的基礎上,重點介紹瞭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俄羅斯6個國傢的科技強國建設之路,旨在作為“他山之石”,為我國學習藉鑒科技發達國傢的先進經驗與教訓提供參考依據。
中篇在研究世界科技強國基本特徵與關鍵要素,梳理我國近代以來,特彆是改革開放40年來科技發展曆程的基礎上,分析瞭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具備的基礎與優勢、麵臨的形勢與挑戰,並按照黨的十九大提齣的新部署、新要求,從科技創新的戰略目標、重點任務與政策舉措等方麵提齣瞭一係列意見建議,旨在為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供戰略選擇。
下篇從新時代我國創新發展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發展前沿趨勢齣發,選擇瞭信息、能源、材料、空間、海洋、生命與健康、資源生態環境、基礎前沿交叉8個重大創新領域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數據與計算平颱兩類科技創新平颱,分彆提齣重點科技布局和路徑、分階段發展目標、戰略舉措和政策建議等。這些研究成果,特彆是一係列具有戰略性、係統性、針對性、可行性的谘詢意見建議,對國傢科技創新決策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對科技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對我國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傢和世界科技強國起到積J作用。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大氣,以深邃的藍色為主調,點綴著科技感十足的綫條和圖標,仿佛預示著書中內容將帶領讀者遨遊於科技發展的廣闊海洋。書名“科技強國建設之路:中國與世界”本身就充滿瞭宏大的敘事感,讓人對中國如何在科技領域追趕乃至引領世界産生濃厚的好奇。中國科學院和科學齣版社的聯閤齣品,更是為這本書的權威性和深度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這本書,瞭解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麵是如何一步步成長為全球矚目的力量的。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中國在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人纔培養等方麵的戰略布局和實踐經驗,並將其置於全球科技發展的宏大背景下進行審視。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展現中國與其他國傢在科技領域的互動、競爭與閤作,看看中國是如何在全球科技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發揮重要作用的。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中國科技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的絕佳窗口。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科技的獨特發展模式非常感興趣。與其他一些國傢不同,中國的科技發展似乎更強調國傢層麵的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這本書以“科技強國建設之路”為題,讓我看到瞭這種國傢戰略的縮影。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解讀中國在科技領域的一係列重大決策,例如“科教興國”、“創新驅動發展”等戰略是如何一步步被推行的。同時,我也想瞭解在推進這些戰略的過程中,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傢科技智庫和戰略力量,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又是如何將科學研究轉化為實際的國傢競爭力。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於科技成果轉化、産學研深度融閤等方麵的探討,因為這些往往是中國科技發展中麵臨的關鍵挑戰。此外,將中國的發展置於“中國與世界”的比較視角下,也讓我對書中可能涉及的國際科技閤作、人纔引進、知識産權保護等議題充滿瞭期待,希望能從中看到中國如何在開放的環境中實現自身的科技進步。
評分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國際科技動態的觀察者,我對中國科技近年來取得的顯著成就印象深刻,但也常常感到信息碎片化,難以形成係統性的認知。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為我指明瞭方嚮。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個清晰、連貫的敘事,勾勒齣中國從一個追趕者到一個重要貢獻者的曆史性轉變。我希望它能深入剖析那些推動中國科技突破的關鍵性事件和技術領域,並解釋其背後的驅動力。我尤其想瞭解,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在基礎科學研究、應用技術開發以及産業化推廣方麵是如何平衡和推進的。同時,我也好奇書中會如何闡述中國科技發展與全球科技創新體係的互動關係,包括在國際閤作、標準製定、人纔流動等方麵的策略和成果。這本書能否幫助我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中國科技在全球舞颱上的定位和影響力,這是我關注的焦點。
評分我被這本書的名字深深吸引。“科技強國建設之路”聽起來就像一場史詩般的徵程,而“中國與世界”則暗示瞭宏大的視野和全球性的比較。我迫切地想知道,在中國這個巨大的國傢裏,科技是如何被視為國傢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又是如何通過具體的政策和實踐,逐步走嚮強大的。我希望書中能展示齣中國在科技領域所取得的那些令人矚目的成就,並且不僅僅是列舉,而是深入分析其背後的原因,是哪些科學研究的突破,哪些工程技術的創新,又或者是哪些人纔培養的模式,共同促成瞭這些輝煌。我也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探討中國在科技發展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以及如何剋服這些挑戰的經驗。特彆是,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中國與世界其他主要科技強國在研發投入、創新生態、人纔吸引等方麵的異同,並由此揭示齣中國科技發展的獨特性和未來潛力。
評分作為一名對科技前沿領域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對中國科技發展的曆程充滿好奇。從“兩彈一星”的輝煌,到如今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航空航天等領域的快速崛起,中國科技的進步速度令人驚嘆。這本書的齣現,恰好滿足瞭我探究這一過程的願望。我期望書中能夠提供詳實的案例和數據,不僅僅是宏觀的論述,更要有具體的科技項目、創新企業、科學傢事跡等細節,讓科技強國建設的道路更加生動可感。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夠探討科技發展背後的深層原因,比如國傢政策的支持、科研體製的改革、市場機製的引導,以及社會文化對創新的影響等等。更重要的是,這本書是否能夠提供一些關於中國科技未來發展方嚮的展望,或者對全球科技競爭格局的深刻洞察,這將是我非常看重的內容。畢竟,瞭解過去是為瞭更好地理解現在和展望未來,而科技的未來,更是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