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历史,遗忘 哲学大家利科晚年杰作 史学理论研究 法国哲学 精装 华东师范大学

记忆,历史,遗忘 哲学大家利科晚年杰作 史学理论研究 法国哲学 精装 华东师范大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保罗·利科 著
图书标签:
  • 记忆
  • 历史
  • 遗忘
  • 利科
  • 哲学
  • 史学理论
  • 法国哲学
  • 精装
  • 华东师范大学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66880
商品编码:28285172715
包装:精装
开本:16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个从纳粹集中营里走出来的法国哲学界的骄子,他的名字叫:保罗·利科。 

一个曾让大名鼎鼎的法国哲学家成为其助手的思想大家,助手的名字叫:雅克·德里达。 

一本让当今法国总统马克龙担任编辑的晚年杰作,书名叫:《记忆,历史,遗忘》。 

《记忆、历史、遗忘》汉译本的问世,可以提醒我们:常识,是一个十分脆弱的意见世界;理性,一直被“它的历史所质疑”。诚如尼采如是说:“就历史服务于生活而言,历史服务于一种非历史的力量。由于它的这一从属地位,历史永远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像数学一样的纯科学。”因为“记忆”与“遗忘”始终是历史编纂者们无法摆脱的“紧箍咒”,于是就有了“历史书写本身到底是良药还是毒药”的提问,因为阅读历史,就是在教化我们的史观,教化我们记忆什么、遗忘什么,教化一代人的世界观。

内容简介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记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的关注。《记忆,历史,遗忘》一书由三个部分组成,它们根据主题和方法而独立成章。第一部分是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层次上来讨论记忆以及与记忆有关的现象。第二部分探讨历史,这部分的讨论属于一种历史科学的认识论。第三部分则试图在一种关于我们人类之历史条件的诠释学的总体框架中对遗忘进行思考。

全书在细致研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洛克、尼采、胡塞尔、涂尔干、布洛赫、福柯、布罗代尔、埃利亚斯、哈布瓦赫、勒高夫等诸多重要思想家的基础上来考察记忆、历史与遗忘这三个互相交错又判然有别的主题,是利科从个人、职业和公共层面深入展开思考的结果。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保罗·利科(Paul Ric?ur,1913—2005),20世纪法国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其思想与研究跨越于多个人文学科领域,比如现象学、诠释学、精神分析学、符号学、政治学与伦理学等,主要著作有《意愿与非意愿》《活的隐喻》《诠释的冲突》《从文本到行动》《时间与叙事》等。 

译者简介: 
李彦岑,复旦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法国哲学。 
陈颖,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2007—2009年在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EHESS)交流学习,现居法国。译有《存在的一代——海德格尔哲学在法国1927—1961》。

目录

致读者1 

第一部分 论记忆与回忆 

第一章 记忆与想象6 
导论6 
第一节 古希腊的遗产8 
1.柏拉图:不在场事物的在场表象9 
2.亚里士多德:“记忆属于过去”19 
第二节 记忆现象学概要27 
第三节 记忆与图像55 

第二章 被训练的记忆:使用与滥用70 
导论70 
第一节 人工记忆的滥用:记忆化的功绩72 
第二节 自然记忆的滥用:被压抑的记忆,被操控的记忆,被过度控制的记忆86 
1.病理学治疗学层次:被压抑的记忆87 
2.实践层次:被操控的记忆101 
3.伦理政治层次:有义务的记忆109 

第三章 个人记忆,集体记忆117 
导论117 
第一节 内观的传统120 
1.奥古斯丁120 
2.洛克128 
3.胡塞尔137 
第二节 外观:莫里斯?哈布瓦赫152 
第三节 记忆归因的三个主体:我,集体,亲者158 

第二部分 历史认识论 

序论历史:良药还是毒药?181 
第一章 文献环节:被做成档案的记忆187 
导论187 
第一节 居住空间189 
第二节 历史时间198 
第三节 见证209 
第四节 档案217 
第五节 文献证据233 

第二章 解释/理解240 
导论240 
第一节 心态史地位的提升247 
第二节 三位严密的大师:福柯、塞尔托、埃利亚斯264 
第三节 尺度的变化277 
第四节 从心态概念到表象概念288 
1.效用或强制的尺度291 
2.合理化程度的尺度294 
3.社会时间的非量化面的尺度298 
第五节 表象的辩证法303 

第三章 历史学家的表象314 
导论314 
第一节 表象和叙述319 
第二节 表象和修辞334 
第三节 历史学家的表象和对于图像的幻象354 
第四节 Représentance375 

第三部分 历史的条件 

总论389 
序论 历史的重负和非历史393 
第一章 批判的历史哲学402 
导论402 
第一节 “历史本身”(DieGeschichteselber)405 
第二节 “我们的”现代性418 
第三节 历史学家和法官432 
第四节 历史诠释456 

第二章 历史与时间469 
导论469 
第一节 时间性479 
1.向死存在479 
2.历史学的死491 
第二节 历史性501 
1.语词“Geschichtlichkeit”的轨迹502 
2.历史性与历史编纂学512 
第三节 在时间中存在519 
1.在非本真的道路上519 
2.在时间中存在与记忆和历史的辩证法521 
第四节 历史的令人不安的陌生感532 
1.哈布瓦赫:被历史打碎的记忆533 
2.耶鲁沙利米:“历史编纂中的隐忧”538 
3.诺拉:记忆的奇特场所543 

第三章 遗忘556 
导论556 
第一节 遗忘与痕迹的消失563 
第二节 遗忘与痕迹的持存573 
第三节 回忆的遗忘:使用和滥用594 
1.遗忘和被压抑的记忆595 
2.遗忘和被操控的记忆599 
3.被命令的遗忘:赦免605 

结语 艰难的宽恕 
导论613 
第一节 宽恕的公式615 
1.深度:过错615 
2.高度:宽恕623 
第二节 宽恕精神的奥德赛之旅:制度的穿越629 
1.刑事罪责和不受时效约束的630 
2.政治罪责635 
3.道德罪责637 
第三节 宽恕精神的奥德赛之旅:交换的驿站639 
1.礼物经济学642 
2.礼物和宽恕644 
第四节 回归自身650 
1.宽恕和承诺650 
2.解除行动者其行动的约束657 
第五节 回顾一段旅程:重述662 
1.愉快的记忆663 
2.不愉快的历史?666 
3.宽恕和遗忘670 

人名书名索引679

《记忆、历史、遗忘》:一场关于时间、存在与叙事的深刻对话 保罗·利科,这位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法国哲学家,以其对人类境况的深刻洞察和对意义构建的孜孜以求,留下了诸多不朽的著作。在其晚年,利科倾注心血完成的巨著《记忆、历史、遗忘》,无疑是他思想体系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为我们理解人类经验中几个最核心、也最令人困惑的维度——记忆、历史与遗忘——提供了一套极为精湛且极具启发性的哲学框架。 本书并非一份简单的史学概览,也不是对记忆现象的心理学描绘。相反,它是一场深邃的哲学探险,意图揭示记忆、历史与遗忘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的个体身份和集体认同。利科以其标志性的严谨与雄辩,在三个看似独立的范畴之间搭建桥梁,揭示它们如何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最终共同编织出我们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感知。 记忆:个体经验的基石与迷宫 利科首先将目光投向“记忆”。他区分了两种主要的记忆模式:一种是“经验性记忆”,即我们个人对过去事件的直接回忆,它是主体性的、流动的,并受到当下情感和认知的影响。另一种则是“历史性记忆”,它更侧重于知识、事件的客观呈现,是经过筛选、组织和叙述的过去。利科敏锐地指出,这两种记忆并非截然分离,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塑造。我们的个人记忆,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社会、文化以及历史叙事的影响;反之,个体的记忆经验,也是构成宏大历史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进一步探讨了记忆的“遗忘”维度,并非将遗忘视为记忆的对立面,而是视其为记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遗忘,在利科看来,并非简单的丧失,它是一种主动的(有时是无意识的)选择,一种将某些内容排除在当前意识之外的能力。这种选择,无论是出于保护自我,还是出于适应社会需求,都对记忆的形态和功能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恰恰是通过这种“选择性的遗忘”,我们才得以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中构建相对清晰的自我,并在历史的长河中确定自己的位置。 历史:集体经验的重构与辩护 在梳理了记忆的复杂性之后,利科将视角转向“历史”。他认为,历史并非对过去的简单复制,而是一种“表征”。历史的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叙事”活动,它将零散的事件碎片,通过因果链、时间顺序和意义的赋予,整合成一个连贯的故事。这种叙事活动,既是对过去的理解,也是对过去的“建构”。历史学家扮演着叙述者和解释者的角色,他们的选择、侧重点和解释角度,都在不同程度上塑造了我们对过去的认知。 利科特别关注历史“客观性”的追求与“主观性”的局限之间的张力。他强调,尽管历史研究力求客观,但历史学家自身的存在、其所处的时代、其关注的议题,都不可避免地会渗透进他们的研究。因此,历史的“真理”并非绝对静止,而是需要在不断的解释、辩论和反思中才能逼近。他深入探讨了“历史”作为一种知识形式,如何在公共领域中被争夺、被挪用,以及如何成为构建集体身份、民族认同乃至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工具。 遗忘:历史的阴影与解放 “遗忘”在利科的哲学体系中,扮演着更为辩证的角色。他区分了“有罪的遗忘”与“有益的遗忘”。“有罪的遗忘”是指那些试图抹杀、否认罪责和创伤性历史的遗忘,是逃避责任的表现。“有益的遗忘”则是一种必要的能力,它让我们能够从沉重的过去中解放出来,重新出发,构建更美好的未来。例如,对于个人而言,适度的遗忘有助于走出创伤;对于社会而言,适度的遗忘(而非否认)也可能是一种政治和文化上的必要,以避免被永恒的仇恨和冲突所束缚。 利科的核心论点在于,记忆与历史的追求,以及遗忘的必要性,三者之间是一种永恒的辩证关系。我们不可能完全摆脱过去,也无法完全掌握过去。历史的写作,正是在这种“被记忆”与“被遗忘”的张力中进行的。同时,历史的表征,也反过来影响着我们对记忆的理解和对遗忘的选择。 跨越学科界限的哲学对话 《记忆、历史、遗忘》并非一本局限于哲学领域的著作。利科的论述贯穿了文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乃至法律等多个学科的丰富素材。他引用大量的文学作品,从普鲁斯特到乔伊斯,从历史学家的著作,到关于创伤、身份认同的讨论,将哲学思考与具体的经验案例巧妙地结合起来。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使得他的论证既具普遍性,又富于感染力。 在书中,利科还探讨了“代表性”问题,即我们如何能够“代表”那些已经逝去、无法直接感知的人和事件。他认为,历史的表征,尤其是那些极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具有强大的情感和伦理力量,能够连接过去与现在,提醒我们铭记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结语 《记忆、历史、遗忘》是一部需要耐心和深入体悟的著作。它挑战我们对时间、对过去、对自我与集体认同的直观理解。利科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宝贵的哲学工具,去审视那些我们常常习以为常却又异常复杂的经验。在当今信息爆炸、历史叙事日益碎片化和意识形态化的时代,重读利科的这部晚年杰作,更能显现其不朽的价值。它不仅是史学理论研究的丰碑,更是对人类存在本质的一次深刻的哲学追问,引导我们更加审慎地对待我们的记忆,更加自觉地理解我们的历史,并更加智慧地处理我们与遗忘的关系。本书的出版,无疑将对中国哲学界、史学界乃至整个思想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哲学”的“秘密通道”。我一直对“历史”这个概念感到好奇,它究竟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利科在这本书中,将“记忆”、“历史”和“遗忘”这三个看似简单却又极其复杂的概念,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哲学剖析。我尤其被他关于“记忆的“痕迹””(trace of memory)的论述所吸引。他认为,记忆并非清晰的画面,而是模糊的痕迹,这些痕迹的解读,充满了不确定性。而“遗忘”,在这本书里,不再是历史的“敌人”,反而是历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机制”。利科认为,没有某种程度的遗忘,我们就无法摆脱过去的阴影,无法构建新的身份。他对于“历史的表述”(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的精辟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历史学家在试图还原过去时所面临的内在困境。语言的局限性,主观的视角,都使得历史的“真相”变得难以企及。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阅读的历史,并非绝对的真相,而是一种“被建构”的叙事。他关于“历史的界碑”(limit-marks of history)的讨论,也让我看到了历史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总是受到当下时代背景的影响。这本书带来的思想冲击,是如此巨大,让我对“历史”这一概念,有了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认识。

评分

读完这本书,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思想的远征”,我深入探索了“记忆”、“历史”和“遗忘”这片哲学大陆。我一直以来,都觉得“历史”就是过去的事件,是客观存在的。但利科在这本书中,却将“历史”描述成一个动态的、“被建构”的过程。他从“记忆”入手,揭示了记忆的“主观性”和“选择性”。我们所“记得”的,并非全部的过去,而是一个经过我们当下视角过滤和加工的过去。而“遗忘”,在这本书里,不再是历史的“敌人”,反而是历史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利科认为,如果没有选择性的遗忘,我们就无法摆脱过去的包袱,无法为未来腾出空间。他对于“历史的表述”(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的深刻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历史学家在试图还原过去时所面临的困境。语言的局限性,主观的视角,都使得历史的“真相”变得难以捉摸。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阅读到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被建构”的叙事。他关于“历史的界碑”(limit-marks of history)的讨论,也让我看到了历史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总是受到当下时代背景的影响。这本书带来的思维冲击,是如此巨大,让我对“历史”这一概念,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像是一本“思维的探险地图”,引领我深入“记忆”、“历史”和“遗忘”这片未知的哲学大陆。我一直以来,都觉得“历史”这个概念,似乎是某种客观存在,是无法更改的事实。但利科的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他巧妙地将“记忆”作为理解历史的起点,并深入剖析了记忆的“建构性”和“选择性”。我们之所以会“记住”某些事情,并非因为它们本身就足够重要,而是因为它们在我们的当下语境中,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这种意义的赋予,往往伴随着对其他事物的“遗忘”。而“遗忘”,在这本书里,并非简单的“消失”,而是一种积极的、甚至是必要的“历史化”过程。利科认为,没有某种程度的遗忘,我们就无法摆脱过去的羁绊,无法向前发展。他对于“历史的界碑”(limit-marks of history)的论述,尤其让我感到震撼。他指出,历史书写者在试图还原过去时,总是会遇到无法逾越的障碍,这些障碍,正是我们理解历史“真实性”的边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不仅仅是研究者对过去的“发现”,更是对过去的一种“重塑”。这种重塑,既包含了对“记忆”的提取,也包含了对“遗忘”的运用。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虽然有时显得晦涩,但一旦进入情境,那种思想的火花会让你欲罢不能。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绝对是一本能够深刻改变你对历史看法的书。

评分

这本书,就像是给我注入了一剂“哲学活水”,让我对“记忆”、“历史”和“遗忘”这三个概念,有了脱胎换骨的理解。我一直以来,都觉得“历史”就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是可以被客观记录下来的。但利科在这本书中,却将“历史”描绘成一个动态的、“被建构”的过程。他从“记忆”这个最个人、最私密的层面入手,揭示了记忆的“选择性”和“建构性”。我们所“记得”的,并非全部的过去,而是一个经过我们当下视角过滤和加工的过去。而“遗忘”,在这本书里,不再是历史的“敌人”,反而是历史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利科认为,如果没有选择性的遗忘,我们就无法摆脱过去的包袱,无法为未来腾出空间。他对于“历史的表述”(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的深刻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历史学家在试图还原过去时所面临的困境。语言的局限性,主观的视角,都使得历史的“真相”变得难以企及。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阅读到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被建构”的叙事。他关于“历史的界碑”(limit-marks of history)的讨论,也让我看到了历史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总是受到当下时代背景的影响。这本书带来的思维冲击,是如此巨大,让我对“历史”这一概念,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

评分

这本书,就像是我哲学思索之旅中的一座“灯塔”,指引着我在“记忆”、“历史”和“遗忘”的迷雾中前行。我曾经以为,“历史”就是一个客观事实,写在书本上的东西,只要我努力学习,就能掌握。但利科用他深刻的哲学洞察力,让我看到了“历史”背后更为复杂、更为动态的生成过程。他对于“记忆”的分析,让我明白,我们的记忆并非静态的储存,而是一个主动的、充满建构性的过程。我们之所以会记住某些事,往往是因为它们与我们当下息息相关,或者被赋予了某种特殊的意义。而“遗忘”,在这本书里,不再是负面的概念,而是“历史”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利科认为,没有某种程度的遗忘,我们就无法摆脱过去的沉重,无法构建新的未来。他对于“历史的表述”(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的精辟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历史学家在撰写历史时所面临的内在张力。语言的局限性,主观性的影响,都使得历史的“真相”变得模糊不清。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读到的历史,并非全部的真相,而是一种“被建构”的历史。他关于“历史的界碑”(limit-marks of history)的讨论,也让我看到了历史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总是受到当下时代背景的影响。这本书带来的思维冲击,是如此巨大,让我对“历史”这一概念,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

评分

这本书,啊,真的像是开启了一扇通往思维殿堂的大门。我一直对“历史”这个概念本身很着迷,它不仅仅是过去事件的堆砌,更是一个不断被重新解读、被赋予意义的过程。利科在这本书里,就像一位老练的织工,用他深邃的哲学慧眼,将“记忆”、“历史”和“遗忘”这三根看似松散的线索,编织出一幅宏伟的图景。他并没有提供一套简单的历史叙事框架,而是深入到我们认知和构建历史的机制本身。读到他关于“表述”(representation)的讨论时,我深受启发。我们之所以能“知道”历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历史被“表述”出来了,通过文本、通过口述、通过纪念碑等等。但这种表述本身就充满了选择、过滤和主观性。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我曾经以为历史是客观的,是写在纸上的事实,但利科让我看到,历史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充满张力的过程,它既是我们试图抓住过去的方式,也是我们构建当下身份的基石。他关于“历史化”(historicization)的论述尤其精彩,它意味着将某个现象置于其发生的特定时空语境中去理解,而不只是孤立地看待。这对于理解当下发生的许多事件都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语言可能初读有些挑战,但一旦沉浸进去,那种思想的撞击感是无比迷人的。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阅读体验,而是需要你反复咀嚼,才能品味出其中精妙之处。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忘却”的哲学辩护,很多人可能觉得遗忘是历史的敌人,但利科却看到了忘却在历史进程中的必要性,它不是简单的抹杀,而是一种选择性的放下,一种为了前行而必须承担的代价。这本书让我对历史学研究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考证史料,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追问。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开启大脑回路”的利器,让我对“记忆”、“历史”和“遗忘”这三个词汇,有了颠覆性的理解。我一直觉得,“历史”就是过去的事件,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但利科在这本书中,却将“历史”描述为一个充满张力的“建构”过程。他从“记忆”入手,分析了记忆的“主观性”和“选择性”,让我们明白,我们所“记得”的,并非全部的过去,而是一个经过过滤、加工的过去。而“遗忘”,在这本书里,不再是历史的“敌人”,反而成为历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手段”。利科认为,如果事无巨细地记住一切,我们将被过去的重担压垮,无法前进。他对于“历史的表述”(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的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历史学家在书写历史时所面临的困境。语言的局限性,主观的视角,都使得历史的“真相”变得难以捉摸。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读到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被建构”的叙事,是一种“被选择”的过去。他关于“历史的界碑”(limit-marks of history)的讨论,也让我看到了历史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总是受到当下时代背景的影响。这本书带来的哲学启迪,是如此深刻,让我对“历史”这一概念,有了前所未有的批判性思考。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有了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我一直觉得,历史就是过去的事件,就像电影一样,真实地发生过,然后被记录下来。但利科在这本书里,让我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他将“记忆”、“历史”和“遗忘”这三个概念,编织成一个复杂的哲学网络。我尤其被他关于“记忆的“证词””(testimony of memory)的论述所吸引。他认为,我们的记忆,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简单回忆,更是一种对过去的“证词”。这种证词,充满了主观性,但也正是这种主观性,构成了我们理解历史的独特视角。而“遗忘”,在这本书里,不再是历史的“敌人”,而是一种“历史的必要”。利科认为,没有某种程度的遗忘,我们就无法摆脱过去的阴影,无法向前发展。他对于“历史的表述”(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历史学家在撰写历史时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他们试图用语言捕捉那难以捉摸的过去,但语言本身就充满了局限性。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真相”,并非一个固定的、可被完全掌握的实体,而是一个不断被建构、被协商的过程。他关于“历史的界碑”(limit-marks of history)的讨论,更是让我看到了历史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总是受到当下语境的影响。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不得不反复阅读,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和意义。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智识的“洗礼”。利科用他独特的哲学语言,将“记忆”、“历史”与“遗忘”这三个看似日常但实则异常复杂的概念,进行了一次深邃的哲学挖掘。我一直对“历史”的叙事方式感到好奇,为什么不同的历史学家,对于同一段历史,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解读?这本书给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历史的叙事,是“表述”的结果。而“表述”本身,就充满了主观性、选择性,以及不可避免的“滤镜”。利科对“表述”(representation)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历史学家在构建历史叙事时所面临的内在张力。他们既要努力贴近历史的“真实”,又要用语言将其“再现”出来,而这个“再现”的过程,本身就带有创造的成分。我尤其被他关于“历史叙事”(historical narrative)的论述所吸引。他认为,历史叙事不仅仅是事件的罗列,更是一种“有意图的组织”,是试图在混乱的过去中寻找意义和秩序。这种组织,必然会涉及到选择哪些事件被讲述,哪些被忽略。而“遗忘”,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遗忘”的意义,它并非完全的虚无,而是一种“选择性的失落”,是一种为了让历史得以前进而必须付出的代价。利科对“历史的界碑”(limit-marks of history)的探讨,也让我深刻理解了历史研究的边界与可能性。我们无法完全还原过去,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追问和反思,不断逼近历史的真相。这本书的厚重感,绝非仅仅体现在纸张的页数上,更在于它所激发的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我哲学阅读生涯中的一次“意外之喜”。我一直觉得,“记忆”这个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得太过轻描淡写了。我们常常说“我记得”,但我们真的了解“记得”这件事背后蕴含的复杂性吗?利科在这本《记忆,历史,遗忘》中,毫不留情地解剖了“记忆”的本质。他区分了“记忆”的个体性和集体性,以及它们之间微妙而又深刻的互动。我特别被他关于“记忆的负荷”的论述所打动。有些记忆,沉重得如同石头,压得我们喘不过气,但正是这些负荷,塑造了我们的身份,也塑造了我们对历史的理解。而“遗忘”,更是这本书中最具颠覆性的部分。我一直以来,都将遗忘视为历史的敌人,是需要被克服的障碍。但利科却敏锐地指出,遗忘并非简单的“消失”,它是一种主动的、甚至是必要的“构建”。没有某种程度的遗忘,我们根本无法在历史的洪流中前行,无法摆脱过去的泥沼。这种观点,让我对许多历史事件的解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关于“历史的界碑”(limit-marks of history)的探讨,更是让我看到了历史书写者的困境与责任。每一个历史学家,都在试图用语言捕捉那转瞬即逝的过去,但语言本身就充满了局限性,历史的“真相”也因此变得模糊不清。这本书,让我对“历史”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更具批判性的认识。它不是一个静态的、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一个动态的、充满争议的建构过程。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历史哲学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绕过的。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