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定價:68
書名:哲學是什麼(10版)
作者:[美] 羅伯特·何羅·沃爾夫(Robert Paul Wolff) 著;黃小洲,張雲濤 譯
齣版社:重慶大學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1年5月
ISBN:9787562460121
版次: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哲學與生活叢書
開本:16開
用紙:膠版紙
頁數:489
字數:62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內容簡介
《哲學是什麼》是部大學哲學教材,問世30多年來已被再版l0次,受到瞭廣大哲學教授與學生們的普遍歡迎,足見其價值之巨,流傳之廣,受歡迎之甚。 全書的篇章除瞭章介紹何渭哲學外,其他各章囊括瞭認識論、形而上學、心靈哲學、倫理學等哲學的重要分支領域,可以說是對哲學的研究領域進行瞭個宏觀的鳥瞰。而且每章後麵都附瞭與各哲學分支領域相關的“當前熱門話題”,通過這些與當前社會脈動相關議題的探討,哲學不再是象牙塔中抽象難懂的理淪,而變成以幫助我們厘清日常生活與難題的有力工具。
作者簡介
羅伯特·保羅·沃爾夫,1933年齣生於紐約市。1957年獲得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先後在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任教。沃爾夫的著作有21種,內容涉及康德哲學、社會與政治哲學、教育哲學、法哲學、休謨哲學和馬剋思的經濟理淪等。他在芝加哥大學、波士頓大學和耶魯大學教授政治學,在馬薩渚塞州大學教授微觀經濟學。沃爾夫的著作被翻譯成超過12種語言,銷售量超過75萬冊。
目錄
中譯本序
作者前言
緻謝
作者簡介
章 什麼是哲學?
節 哲學傢們在做什麼?研究人性
二節 哲學傢們在做什麼?研究宇宙
三節 哲學傢們在做什麼?研究人性和宇宙
四節 西方哲學傳統的界限
章 要點
問題討論與復習
主要來源:哲學讀本與評論
五節 當代應用:馬丁·海德格爾與納粹主義
二章 認識論
節 笛卡爾的懷疑方法
二節 唯理論與經驗論:對笛卡爾懷疑的兩種迴應
三節 萊布尼茨與唯理論
四節 休謨與經驗論
五節 康德對唯理論/經驗論爭論的解決
六節 認識論的新轉嚮
二章 要點
問題討論與復習
主要來源:哲學讀本與評論
七節 當代應用:虛擬實在
三章 形而上學與心靈哲學
節 形而上學是什麼?
二節 霍布斯的唯物主義
三節 自由意誌與決定論
四節 心靈與身體
三章 要點
問題討論與復習
主要來源:哲學讀本與評論
五節 當代應用:計算機會思考嗎?
四章 科學哲學
節 科學在現代世界中的地位
二節 弗蘭西斯·培根與科學方法的基礎
三節 理論與觀察之間的關係
四節 卡爾·波普爾與可否證性
五節 托馬斯·庫恩的科學革命理論
六節 科學作為種社會建製
四章 要點
問題討論與復習
七節 當代應用:全球變暖
五章 倫理學
部分倫理學的不同類型
節 康德與義務命令
二節 思考倫理學的三項理由
三節 倫理分歧與定言命令
四節 功利主義和對快樂與痛苦的計算
五節 德性倫理學
六節 女權主義對倫理學的批判
五章 部分要點
問題討論與復習
七節 當代應用:同性婚姻
二部分醫學的倫理維度
節 醫療決策的倫理維度
二節 停止供應食物和飲用水
三節 人體器官買賣
四節 醫生應該告訴病人什麼?
五章 二部分要點
問題討論與復習
主要來源:哲學讀本與評論
五節 當代應用:類固醇與體育
……
六章 社會與政治哲學
七章 藝術哲學
八章 宗教哲學
附錄如何撰寫哲學論文
術語錶
進步閱讀建議
索引
譯者後記
精彩書摘
節笛卡爾的懷疑方法
如果你自始至終仔細地閱讀、思考並和你的老師與同學討論本書所提齣的問題,你會對什麼是哲學和哲學傢們如何思考有所體會。而且如果我完全成功,那麼哲學對於你來說就會是件相當有意義的事情。也許,哲學的問題並不定就是當你在堵車時那空閑時間裏,或當你深夜睡不著時腦子裏所想的東西,但是至少很容易理解理性的男男女女如何會對這些問題真誠地産生興趣。我應該采取什麼樣的法則來決斷生活呈現在我麵前的艱難的道德選擇呢?個社會的財富應該如何在其成員中進行分配呢?我有義務服從國傢嗎,甚至當我相信它的法律是不公正的時候?這些可能不是每個人的問題,但是它們確實是些值得問的問題。它們中些問題甚至在政治運動中、醫院的急診病房裏、法庭上或戰場的前綫上被提齣來。
在本章中,情況完全不同。我們將看看這樣些哲學嘗試,對於這些嘗試所處理的問題你們某些人會認為簡直就是有神經病。比如你的位朋友問你是否昨晚和他確實去看電影瞭,還是他隻是在做夢。或許有點怪異,但是人們確實做過各種栩栩如生的夢;我自己就曾兩次做過同樣的夢,它是如此真實以至於後來我不敢完全肯定它們是否都事實上發生過。你不會認為你的朋友正變得有哲學味,但是另方麵,你也不會認為他發瘋瞭。假設他繼續想知道--以種絕對的嚴肅性--在他身上發生的切是否隻是個夢,他的童年、青年、上學的時光、和父母的爭執、次戀愛、次齣門遠行、上大學還有他就站在你麵前,所有這切是否隻是夢境。如果他認真得不得瞭,不像是和你開玩笑或想招惹你,那麼這時候你會開始慢慢靠近電話機,思考著如何與學校的心理醫生聯係而又不讓你的朋友太失望。般說來,那些真的不能確定他們整個生活是不是在做夢的人是“需要協助”的。
假設你和另位朋友正在等電梯,她說她真的不能確定她是否需要搭電梯迴到樓。也許如果她跨過窗口,她就會直接地飛下去。確實,假設她對自己是否能夠分清楚下步將要發生什麼錶示懷疑--如她把頭沉入水裏是否會被淹死,把手指放人火中是否會被燒傷,把她的書本扔掉它們是否會往下落或往上升;她可能甚至承認:她不能確定整個世界中在她身旁是否還有其他人,盡管存在著許多看起來像人的肢體,發齣像說話樣的響聲並且做著像人類樣的行為。那麼又次,你也許會認為:要麼這整個行為就是場騙局,要麼你的朋友就是吸瞭毒正處於迷幻之中,再不然就是時候找精神科醫生瞭。你當然不會認為她隻是在做哲學思考!
……
老實說,我一開始對這類教科書式的讀物抱持著極大的懷疑態度,總覺得它們難免落入“為闡釋而闡釋”的窠臼,堆砌理論,缺乏真正的生命力。然而,沃爾夫的這部作品完全打破瞭我的偏見。它在結構上的精妙編排,簡直稱得上是一門藝術。這本書不是簡單地羅列瞭從古希臘到近現代各個哲學流派的觀點,而是構建瞭一個清晰的“對話網絡”。你會發現,後來的思想傢總是在迴應或挑戰前人的觀點,這種曆史的連續性和思想的張力被展現得淋灕盡緻。比如,當探討到功利主義時,作者會立刻引入道義論的反駁,並且不止步於此,還會馬上延伸到當代理論的細微差彆,這種“針鋒相對”的論證方式,使得抽象的概念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充滿瞭戲劇性。我甚至能想象齣柏拉圖和康德在思想的競技場上激烈辯論的場景。這種動態的呈現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參與感,讓我感覺自己不隻是一個旁觀者,更像是身處這場偉大的思想交鋒之中,必須做齣自己的判斷和選擇。
評分總的來說,這本書是一次令人心滿意足的智力旅程的起點。它的行文風格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又充滿瞭人文關懷和教育者的熱情。它最大的功勞在於,成功地將哲學從一個“知識的寶庫”轉化為一個“思維的工具箱”。我從這本書中獲得的,遠不止是幾個哲學傢的名字和幾套理論體係,更重要的是建立起瞭一種對世界萬事萬物保持追問、不輕易接受既定答案的態度。每一次翻開這本書,都像是在進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對話和心智的拓展訓練。對於任何渴望提升思考深度、想要理解人類文明核心驅動力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提供瞭一個最可靠、最全麵、也最鼓舞人心的入門嚮導,絕對是值得反復研讀的經典之作。
評分這本《哲學是什麼(10版)》真的讓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對於像我這樣初次接觸哲學這個龐大領域的人來說,它就像一座燈塔,指引著方嚮。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沒有一上來就用那些高深莫測的術語把你轟炸得暈頭轉嚮,而是采取瞭一種非常親切和漸進的方式。作者似乎深知普通讀者麵對“哲學”二字時的那種敬而遠之的心態,所以開篇的敘述極其平實,像是在跟老朋友聊天一樣,娓娓道來哲學是如何從人類最基本的好奇心和睏惑中誕生的。我特彆喜歡它在闡述哲學分支時所使用的那些生動的類比,比如將形而上學比作是探究世界的“終極藍圖”,將認識論比作是審視我們“工具箱裏工具的好使程度”。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反而讓人越陷越深,忍不住去思考那些平日裏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這種引導式的閱讀體驗,極大地降低瞭哲學的門檻,讓我真切地感受到,哲學並非是少數天纔的專利,而是每個人都可以參與的智力冒險。它成功地激發瞭我對知識、存在和真理的渴望,讓我開始用一種全新的、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周遭的一切。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於它對“哲學實踐”的強調。它不僅僅是介紹“彆人說瞭什麼”,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去思考”。沃爾夫在處理那些復雜的邏輯論證時,展現齣瞭驚人的清晰度。他有一套獨特的“拆解”方法,能把那些看似盤根錯節、令人望而生畏的論證過程,分解成一個個易於理解的邏輯步驟。每當遇到一個關鍵的哲學問題,比如“自由意誌是否存在”這類終極難題時,作者不會急於給齣答案,而是會係統地梳理支持和反對雙方的核心前提、推論路徑以及潛在的謬誤點。這種嚴謹的訓練,如同在教你一套思維的體操,讓你在麵對生活中的各種復雜信息和觀點時,能夠保持冷靜、審慎,並能迅速識彆齣論證中的薄弱環節。這對於培養批判性思維,簡直是無價之寶,它讓我的日常決策和信息接收習慣都發生瞭潛移默化的改變。
評分對於已經有些哲學基礎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的“全麵性與更新度”。我尤其欣賞第十版在引入當代議題上的努力。哲學不能脫離時代背景而孤芳自賞,而這本書顯然深刻理解瞭這一點。它並沒有沉溺於對古典文本的反復咀嚼,而是將筆觸觸及到瞭人工智能倫理、全球正義、後人類主義等前沿領域。這些新內容的加入,使得整本書的討論跳齣瞭僵硬的學院框架,與我們當下正經曆的社會變革緊密地聯係在一起。閱讀這些部分時,我能明顯感覺到一種緊迫感和現實關懷,它不再是遙遠的理論思辨,而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關乎人類未來的嚴肅議題。作者在整閤這些新舊知識時,保持瞭極高的平衡性,沒有讓新潮的討論淹沒瞭基礎的哲學根基,這種深厚而又與時俱進的處理方式,著實令人佩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