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 陇中手艺

现货 陇中手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阎海军 著
图书标签:
  • 陇中文化
  • 传统手艺
  • 非遗技艺
  • 民俗风情
  • 手工艺
  • 地方文化
  • 西北文化
  • 陇南
  • 技艺传承
  • 生活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大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8054
商品编码:2710632637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8-03-3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用一生做一件事,与时间相对抗,匠人用匠心生成匠艺。伴随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手工技术将逐渐消逝。草编、推烟、擀毡……本书集纳25种陇中手艺,描摹25则生命故事。明快素简的诗性语言,纪录片化的叙事风格,向追求质量至上而劳动的人致敬!

作者简介

  阎海军,非虚构作家,甘肃通渭人,著有《崖边报告:乡土中国的裂变记录》、《官墙里:一个人的乡村和都市》。作品获得过第六届甘肃黄河文学奖一等奖,曾入围“第十一届文津图书奖”“2015华文好书”“2015凤凰非虚构十大好书”等。

精彩书评

七十二行,行行有门道,即有学问、有审美、有文明。作者从物中见人,以人证心,揭示了沉默草根那里汹涌的创造伟力,再现了文明庞大底部的丰饶与幽深,让我们肃然起敬,也惊叹不已。

----韩少功


农业中国已经与我们渐行渐远。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上,数千年来,那些赢得人们尊敬的,曾经给我们庸常的生活带来帮助的各种农村手艺人,他们变得越来越像活化石一样存在于给我们怀念、被我们尊崇、让我们作为记忆保存的尴尬境地。所以,这本书的作者,他的前半生就是在这样的农村社会中长大,在这样的手艺人中长大,他用他的笔记录下这些可尊敬的手艺人,记录下他们的手艺、他们的技能,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悲欢离合,把这些作为农业中国社会的最后记忆,留给我们,然后向渐行渐远的中国农业社会注目以礼。

----高建群


不同于《崖边报告》对乡村困境的审视,阎海军在《陇中手艺》中发现和构建了一个绚丽、奇异的乡村中国,这种对照构成了作者观照乡土的多重视野,显示了他对解决乡村困境的诚实思考。这是一次谦卑致谦卑,敬畏致敬畏,拙朴致拙朴,耐心致耐心的书写,再也没有谁比阎海军更适合写作《陇中手艺》。

——黄 灯


目录

我从陇原走过  i

前 言

生民在陇中  iii

目 录  x

浆水︱姚悦

陇中味道  001

草缏︱张娟

延伸光阴的尺度  010

绣花︱贾淑琴 阎小霞

平常日子里的亮色  024

剪纸︱付忠明 景爱琴

巧手飞花  036

春叶︱刘胜余

一纸春叶唤新春  049

烙画︱王继属

烙铁下的焦浓重淡清  061

推烟︱刘福俊

兰州水烟天下无  075

织匠︱水生源

芜园难闻机杼声  095

毡匠︱常明山

毡烂了,人不烂  109

木匠︱孙刚

斫木为瓶  122

木活︱阎瑞琪

一斧一刨一世界  137

修庙︱康向阳

营造仿古建筑的“栋梁”  149

捏兽︱张启云

泥土塑型的精灵  166

砖雕︱刘勤如

装饰土木方寸间  179

竹编︱邱仁

编提篮赢得生命尊严  190

倒铧︱张海荣

最后的农耕利器  202

铁匠︱刘发俊 贾学文

五匠之首已落沦  217

石匠︱张耀阳

琢石成器  225

皮匠︱李建国

祖传手艺成绝唱  237

画匠︱阎小平

为了生命最后的体面  249

纸火︱张顺福

给亡灵的虚意思  271

吹匠︱刘三虎

声声悠扬诉衷肠  285

阴阳︱陈玄西

出入生死场  301

皮影︱杨永忠

三尺幕布沧桑世  313

陶︱康存良

陶“醉”人生  329

后 记  344



精彩书摘

陇中画棺材:为了生命最后的体面

(此篇以冷静而暗含深情的笔调讲述了画棺艺人阎小平的故事。陇中地区流行在棺材上作画,“把死亡打扮的美丽一些”。和很多高端艺术家一样,阎小平也有着对艺术的热爱,也有自己的原则,但悲哀的是,他的作品注定在完成之时就要被埋葬,最后腐朽。一个棺画一人到底要经历什么样的喜悦和心酸,此篇读来让人感喟万分。)

棺材高过头顶,威武的虎头、五颜六色的廊檐基座、惟妙惟肖的二十四孝图、灵动清隽的山水云石……从家到墓地,十里。棺材缓缓地经过。这是最后的告别。

阎小平看着自己亲手绘制的棺材被埋入地下,从内心独自感叹:我一辈子只在做被埋葬的艺术。

种地、画棺材、掩埋去世的老人,阎小平的生活和经历极富张力。


腊月,画棺材的季节

寒冬,陇中黄土高原小山村。

不大不小的雪已经下了整整一天,还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山村里所有的黄泥小屋都被大雪覆盖了。宋再生家的房屋也不例外。宋再生的父亲正在打扫院中的落雪,他这已经是今天第三次扫雪了,但院子依然是银白一片。


《陇中手艺》是一本关于传承与创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书籍。它深入挖掘了中国西北地区,特别是甘肃陇中一带,那些世代相传的传统手工艺。这本书不仅记录了这些珍贵的技艺,更着重于讲述它们背后蕴含的故事、匠人的生活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书中详细介绍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 技艺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历史溯源: 追溯每一项手艺的起源,它们如何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社会习俗紧密相连。例如,可能会探讨某种编织技艺是如何在黄土高原的特定气候条件下演化而来,或者某种木雕手艺是如何受到古代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影响。 传承谱系: 梳理这些手艺的传承脉络,介绍那些在家族中代代相传的匠人,以及他们是如何将技艺传递给下一代的。这部分会展现师徒之间的情感纽带,以及对技艺精益求精的精神。 地域特色: 详细阐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手艺上形成的独特风格和表现形式。例如,会对比分析陇东、陇西、陇南等地在色彩运用、纹样设计、材料选择上的差异。 二、 详尽的工艺流程与技巧解析 材料的选择与处理: 详细介绍制作一件手工艺品所需的各种原材料,如草木、土石、兽皮、矿物颜料等,以及它们是如何被采集、净化、加工的。比如,书中会细致描写如何选择最适合制作染料的植物,以及如何经过晾晒、研磨等步骤获得高质量的天然染料。 核心技法揭秘: 对每一种手艺的核心制作技法进行深入剖析,配合精美的插图和图解,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其复杂性和独特性。例如,对于一种复杂的编织技艺,会分解成一个个基础的结法、挑法,再组合成完整的图案;对于一种雕刻技艺,会展示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和雕刻时的力度、角度等关键要素。 精细化步骤展示: 从原材料的初加工到最终成品的诞生,书中会详细记录每一个制作环节。这包括但不限于:塑形、打磨、上色、组装、装饰等。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一件看似简单的手工艺品背后,凝聚了多少匠人的心血和智慧。 工具的介绍与使用: 介绍与这些手艺相关的传统工具,它们的设计理念、材质选择以及在不同工艺环节中的具体作用。有些工具可能已经非常罕见,本书会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读者了解它们。 三、 匠人的生活、智慧与精神 人物访谈与故事: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老匠人,通过访谈的形式,记录他们的人生经历、学艺过程、对技艺的热爱以及在生活中遇到的挑战。这些鲜活的人物故事,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手艺人坚韧不拔、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 生活习俗的反映: 探讨手工艺品如何融入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例如,某种布艺如何用于节庆服饰,某种陶器如何承载日常饮食文化,某种木雕如何成为村落建筑的装饰。 民间智慧的结晶: 揭示隐藏在手工艺背后的民间智慧,比如某些技艺的实用性,或者在材料运用上的巧妙之处,都可能蕴含着古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理解。 时代变迁下的坚守与创新: 讲述这些传统手艺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如年轻人的流失、市场需求的改变、原材料的稀缺等,以及匠人们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尝试创新,让古老的手艺焕发新的生机。 四、 文化的传承与价值的重塑 民族认同与文化符号: 分析这些手工艺品作为民族文化符号的重要意义,它们如何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 强调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它们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文明独特魅力的体现。 艺术审美价值的探讨: 从艺术史、设计学的角度,对陇中手艺的独特审美风格进行分析,挖掘其在当代设计领域的潜在价值和应用前景。 市场化与可持续发展: 探讨如何让这些传统手艺在市场经济中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的双赢。这可能包括品牌化、设计合作、文旅融合等多个维度。 五、 展望与思考 未来发展方向: 对陇中手艺的未来发展提出设想和建议,鼓励更多年轻人学习和传承,推动其与现代科技、时尚产业的结合。 传承者的责任与使命: 呼唤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激励新一代传承者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让古老的手艺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对当下生活的启示: 通过对这些传统手艺的深入了解,引发读者对慢生活、手工制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为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精神寄托提供新的视角。 总而言之,《陇中手艺》是一本集学术性、趣味性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书籍。它不仅仅是一本技艺手册,更是一部关于匠人精神、文化传承和时代变迁的深刻记录,旨在让更多人了解、珍视并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瑰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陇中手艺》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朴实而温润的质感,淡雅的色彩勾勒出古朴的纹样,让人一眼望去就心生亲近。翻开书页,字里行间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久违的宁静与匠心。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细读,但仅是浏览目录和扉页的文字,就足以感受到作者对这片黄土地深厚的情感。书中提及的各种手工艺,诸如那传承百年的面塑、巧夺天工的剪纸,还有那些只存在于记忆深处的土织布、葫芦烙画,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文字中跃然纸上。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土布”的介绍感到好奇,想象着那粗粝的纹理,淳朴的色彩,以及织布机上婆娑的双手,那是怎样的岁月沉淀和生活智慧?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手艺的书,更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见陇原大地深藏的文化基因,感受那些在时光中缓缓流淌的温度。书中的图片想必也是经过精心挑选,定能将那些古老的手艺以最真实、最动人的姿态呈现出来,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之中,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

评分

《陇中手艺》这本书,从名字上就透着一股踏实和厚重感。我常常在想,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光芒下,那些曾经承载着无数人生活记忆和情感的手艺,是如何在时间的洪流中保持着它的生命力的?这本书,或许就是答案的探寻之旅。我非常期待在书中能够看到,作者是如何将那些看似古老、甚至有些笨拙的技艺,描绘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审美视角。我希望书中能够对每一种手艺的起源、发展、演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结合生动的人物故事,展现手艺的传承与创新。例如,关于“刺绣”的部分,我希望能看到不同的刺绣针法,以及它们在陇中地区的不同地域特点和艺术风格。还有那些可能已经被遗忘的“生活智慧”,比如如何利用天然材料制作工具,如何就地取材解决生活难题,这些都可能隐藏在书中的各个角落。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手艺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坚守、关于匠心、关于文化根脉的深刻解读。

评分

作为一个对民俗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人,《陇中手艺》这本书的出现,无疑让我眼前一亮。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书中描绘的那些鲜活的手艺。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如何展现这些手艺与陇中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之间紧密联系的。比如,书中提到的某种编织技艺,是否与当地盛产的某种植物有关?而某些木雕、石刻的技法,又是否受到当地建筑风格或宗教信仰的影响?这种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视角,是真正能够触及到“陇中手艺”灵魂的地方。我期待书中能够有丰富的图片,生动地展现手艺制作的过程,以及最终的成品。我更希望作者能够通过细腻的笔触,挖掘出隐藏在这些手艺背后的故事,讲述那些默默坚守、将传统技艺发扬光大的手艺人的心路历程。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技艺本身的介绍,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精神的呈现。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手工制作的物品情有独钟,总觉得它们蕴含着一种无法言说的灵气和温度,是机器批量生产所无法比拟的。所以,《陇中手艺》这本书,从书名开始就牢牢抓住了我的眼球。我非常好奇,作者究竟是如何捕捉和记录下这些“陇中手艺”的?是深入田间地头,与老艺人促膝长谈?还是在古老的作坊里,静静地观察和体会?书中对于每一种手艺的介绍,想必都充满了细节和温度。例如,在讲述制作漆器的章节,我希望能看到关于选材、打磨、上漆、描绘等每一个环节的细致描述,了解其中的难点与技巧。又或者,在介绍皮影戏的篇章,我希望能够感受到那些刻画精美的皮影背后,操纵者那双灵巧的手,以及它所承载的古老戏曲艺术的魅力。这本书仿佛是一部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百科全书,它将那些沉寂在岁月里的技艺,重新唤醒,并赋予新的生命。我深信,阅读这本书,不仅能增长见识,更能引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来说,无异于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个快节奏、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在追逐着新奇与潮流,却渐渐忽略了那些根植于我们土地上的宝贵财富。《陇中手艺》恰好填补了这份缺失。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着那些即将被遗忘的传统技艺。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里是如何描绘那些手艺人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如何将一双手变成创造奇迹的工具的。是怎样的耐心与毅力,才能将平凡的泥土捏成栩栩如生的面人?又是怎样的巧思与灵感,才能让一张红纸幻化出千姿百态的图案?书中定然记录了许多鲜活的人物故事,他们的双手,他们的汗水,他们的笑容,都是构成“陇中手艺”最生动的注脚。我期待着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朴素的幸福,那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以及那种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的生命力。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情感寄托,一份对过往的追忆,一份对未来的期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