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做一件事,与时间相对抗,匠人用匠心生成匠艺。伴随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手工技术将逐渐消逝。草编、推烟、擀毡……本书集纳25种陇中手艺,描摹25则生命故事。明快素简的诗性语言,纪录片化的叙事风格,向追求质量至上而劳动的人致敬!
阎海军,非虚构作家,甘肃通渭人,著有《崖边报告:乡土中国的裂变记录》、《官墙里:一个人的乡村和都市》。作品获得过第六届甘肃黄河文学奖一等奖,曾入围“第十一届文津图书奖”“2015华文好书”“2015凤凰非虚构十大好书”等。
七十二行,行行有门道,即有学问、有审美、有文明。作者从物中见人,以人证心,揭示了沉默草根那里汹涌的创造伟力,再现了文明庞大底部的丰饶与幽深,让我们肃然起敬,也惊叹不已。
----韩少功
农业中国已经与我们渐行渐远。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上,数千年来,那些赢得人们尊敬的,曾经给我们庸常的生活带来帮助的各种农村手艺人,他们变得越来越像活化石一样存在于给我们怀念、被我们尊崇、让我们作为记忆保存的尴尬境地。所以,这本书的作者,他的前半生就是在这样的农村社会中长大,在这样的手艺人中长大,他用他的笔记录下这些可尊敬的手艺人,记录下他们的手艺、他们的技能,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悲欢离合,把这些作为农业中国社会的最后记忆,留给我们,然后向渐行渐远的中国农业社会注目以礼。
----高建群
不同于《崖边报告》对乡村困境的审视,阎海军在《陇中手艺》中发现和构建了一个绚丽、奇异的乡村中国,这种对照构成了作者观照乡土的多重视野,显示了他对解决乡村困境的诚实思考。这是一次谦卑致谦卑,敬畏致敬畏,拙朴致拙朴,耐心致耐心的书写,再也没有谁比阎海军更适合写作《陇中手艺》。
——黄 灯
序
我从陇原走过 i
前 言
生民在陇中 iii
目 录 x
浆水︱姚悦
陇中味道 001
草缏︱张娟
延伸光阴的尺度 010
绣花︱贾淑琴 阎小霞
平常日子里的亮色 024
剪纸︱付忠明 景爱琴
巧手飞花 036
春叶︱刘胜余
一纸春叶唤新春 049
烙画︱王继属
烙铁下的焦浓重淡清 061
推烟︱刘福俊
兰州水烟天下无 075
织匠︱水生源
芜园难闻机杼声 095
毡匠︱常明山
毡烂了,人不烂 109
木匠︱孙刚
斫木为瓶 122
木活︱阎瑞琪
一斧一刨一世界 137
修庙︱康向阳
营造仿古建筑的“栋梁” 149
捏兽︱张启云
泥土塑型的精灵 166
砖雕︱刘勤如
装饰土木方寸间 179
竹编︱邱仁
编提篮赢得生命尊严 190
倒铧︱张海荣
最后的农耕利器 202
铁匠︱刘发俊 贾学文
五匠之首已落沦 217
石匠︱张耀阳
琢石成器 225
皮匠︱李建国
祖传手艺成绝唱 237
画匠︱阎小平
为了生命最后的体面 249
纸火︱张顺福
给亡灵的虚意思 271
吹匠︱刘三虎
声声悠扬诉衷肠 285
阴阳︱陈玄西
出入生死场 301
皮影︱杨永忠
三尺幕布沧桑世 313
陶︱康存良
陶“醉”人生 329
后 记 344
陇中画棺材:为了生命最后的体面
(此篇以冷静而暗含深情的笔调讲述了画棺艺人阎小平的故事。陇中地区流行在棺材上作画,“把死亡打扮的美丽一些”。和很多高端艺术家一样,阎小平也有着对艺术的热爱,也有自己的原则,但悲哀的是,他的作品注定在完成之时就要被埋葬,最后腐朽。一个棺画一人到底要经历什么样的喜悦和心酸,此篇读来让人感喟万分。)
棺材高过头顶,威武的虎头、五颜六色的廊檐基座、惟妙惟肖的二十四孝图、灵动清隽的山水云石……从家到墓地,十里。棺材缓缓地经过。这是最后的告别。
阎小平看着自己亲手绘制的棺材被埋入地下,从内心独自感叹:我一辈子只在做被埋葬的艺术。
种地、画棺材、掩埋去世的老人,阎小平的生活和经历极富张力。
腊月,画棺材的季节
寒冬,陇中黄土高原小山村。
不大不小的雪已经下了整整一天,还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山村里所有的黄泥小屋都被大雪覆盖了。宋再生家的房屋也不例外。宋再生的父亲正在打扫院中的落雪,他这已经是今天第三次扫雪了,但院子依然是银白一片。
这本《陇中手艺》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朴实而温润的质感,淡雅的色彩勾勒出古朴的纹样,让人一眼望去就心生亲近。翻开书页,字里行间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久违的宁静与匠心。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细读,但仅是浏览目录和扉页的文字,就足以感受到作者对这片黄土地深厚的情感。书中提及的各种手工艺,诸如那传承百年的面塑、巧夺天工的剪纸,还有那些只存在于记忆深处的土织布、葫芦烙画,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文字中跃然纸上。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土布”的介绍感到好奇,想象着那粗粝的纹理,淳朴的色彩,以及织布机上婆娑的双手,那是怎样的岁月沉淀和生活智慧?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手艺的书,更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见陇原大地深藏的文化基因,感受那些在时光中缓缓流淌的温度。书中的图片想必也是经过精心挑选,定能将那些古老的手艺以最真实、最动人的姿态呈现出来,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之中,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
评分《陇中手艺》这本书,从名字上就透着一股踏实和厚重感。我常常在想,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光芒下,那些曾经承载着无数人生活记忆和情感的手艺,是如何在时间的洪流中保持着它的生命力的?这本书,或许就是答案的探寻之旅。我非常期待在书中能够看到,作者是如何将那些看似古老、甚至有些笨拙的技艺,描绘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审美视角。我希望书中能够对每一种手艺的起源、发展、演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结合生动的人物故事,展现手艺的传承与创新。例如,关于“刺绣”的部分,我希望能看到不同的刺绣针法,以及它们在陇中地区的不同地域特点和艺术风格。还有那些可能已经被遗忘的“生活智慧”,比如如何利用天然材料制作工具,如何就地取材解决生活难题,这些都可能隐藏在书中的各个角落。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手艺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坚守、关于匠心、关于文化根脉的深刻解读。
评分作为一个对民俗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人,《陇中手艺》这本书的出现,无疑让我眼前一亮。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书中描绘的那些鲜活的手艺。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如何展现这些手艺与陇中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之间紧密联系的。比如,书中提到的某种编织技艺,是否与当地盛产的某种植物有关?而某些木雕、石刻的技法,又是否受到当地建筑风格或宗教信仰的影响?这种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视角,是真正能够触及到“陇中手艺”灵魂的地方。我期待书中能够有丰富的图片,生动地展现手艺制作的过程,以及最终的成品。我更希望作者能够通过细腻的笔触,挖掘出隐藏在这些手艺背后的故事,讲述那些默默坚守、将传统技艺发扬光大的手艺人的心路历程。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技艺本身的介绍,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精神的呈现。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手工制作的物品情有独钟,总觉得它们蕴含着一种无法言说的灵气和温度,是机器批量生产所无法比拟的。所以,《陇中手艺》这本书,从书名开始就牢牢抓住了我的眼球。我非常好奇,作者究竟是如何捕捉和记录下这些“陇中手艺”的?是深入田间地头,与老艺人促膝长谈?还是在古老的作坊里,静静地观察和体会?书中对于每一种手艺的介绍,想必都充满了细节和温度。例如,在讲述制作漆器的章节,我希望能看到关于选材、打磨、上漆、描绘等每一个环节的细致描述,了解其中的难点与技巧。又或者,在介绍皮影戏的篇章,我希望能够感受到那些刻画精美的皮影背后,操纵者那双灵巧的手,以及它所承载的古老戏曲艺术的魅力。这本书仿佛是一部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百科全书,它将那些沉寂在岁月里的技艺,重新唤醒,并赋予新的生命。我深信,阅读这本书,不仅能增长见识,更能引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来说,无异于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个快节奏、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在追逐着新奇与潮流,却渐渐忽略了那些根植于我们土地上的宝贵财富。《陇中手艺》恰好填补了这份缺失。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着那些即将被遗忘的传统技艺。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里是如何描绘那些手艺人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如何将一双手变成创造奇迹的工具的。是怎样的耐心与毅力,才能将平凡的泥土捏成栩栩如生的面人?又是怎样的巧思与灵感,才能让一张红纸幻化出千姿百态的图案?书中定然记录了许多鲜活的人物故事,他们的双手,他们的汗水,他们的笑容,都是构成“陇中手艺”最生动的注脚。我期待着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朴素的幸福,那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以及那种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的生命力。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情感寄托,一份对过往的追忆,一份对未来的期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