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讀:以體係化的方式對雜亂、零散的中國上古神話資源進行瞭整理和連綴,使支離的上古神話資源呈現齣瞭清晰的結構和綫索,讀者一冊在手,便能對上古神話的基本內容有清晰的瞭解和認識;
2.有趣:人類是女媧大神獨自造齣來的嗎?誰掌握瞭永生的秘密?特立獨行的女神是誰……本書以當代讀者喜聞樂見的語言方式對古漢語神話進行瞭重述,使古奧晦澀的古漢語神話,變得鮮活、豐滿、靈動;
3.有料:神話並非是人類童年時代的原始思維體現,而是人類早期智慧的遺存,本書通過深度解讀上古神話而深度解讀經典之前(神話時代)的中國智慧,有理有據、彆具一格,既體現瞭學術界多年來上古神話研究的一般性成果,更體現瞭作者自己獨到的思考和分析;
4.有顔:圖文並茂、全彩印刷。書中的近三百幅原創性和資料性圖片全方位還原瞭古籍中所記載的上古諸神的獨特視覺形象,既魔幻神奇又不失曆史和傳統底蘊;
5.有型:裝幀精美,創意裸書脊,帶來平攤閱讀舒適體驗;
6.有好禮:隨書贈送諸神原創畫像精美明信片一套。
對一個民族而言,神話是上古時期的人類智慧遺存,是世代相傳的集體記憶,是包含文化本原基因的骨髓乾細胞,是所有錶達的元錶達,是所有意義的元意義,是所有結構的元結構。真正瞭解本民族的傳統文化,要從源頭——神話——開始。
中國的上古神話,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遺産,然而,因其來源復雜、傳承麯摺,又多經斫嫁接,僥幸留存至今的,不僅大多隻言片語,而且往往自相矛盾;並且,深奧難懂的古漢語也往往使普通大眾敬而遠之。作者本著一種文化傳承的自覺意識,以接近“譜係化”的邏輯方式對雜亂的上古神話進行瞭的歸類,對眾多神祇及其相關的神話故事進行瞭連綴、貫通和闡釋,使支離的中國神話資源呈現齣瞭清晰的結構和綫索;以一種更貼閤當今社會現實、更具拓展性的語言風格,對古漢語神話進行現代重述,使古奧晦澀的古漢語神話,變得鮮活、豐滿、靈動;對上古神話背後的“天”(自然)“人”(社會)觀念進行瞭彆具一格的解讀,使讀者得以重新迴到中國智慧和傳統的源頭,追尋中國人共有的集體記憶和文化基因。
《諸神紀》中每一段神話都由“故事文本”“內容解讀”“原文齣處”三大闆塊組成,並配以相當數量的原創性和資料性圖片。故事講述生動活潑;內容解讀有理有據;原創插圖精美考究,資料圖片豐富厚重;由此實現瞭知識性和可讀性、趣味性的結閤。
嚴優,作傢、專欄作者,本科與研究生分彆就讀於北京大學與北京師範大學,著有長篇曆史傳奇小說《小妹掛帥》《華麗之傷》《顛倒火焰》,兒童故事集《我曾養過一群貓》和當代中短篇小說、雜文若乾。作品曾獲《中國作傢》新人奬、冰心兒童文學佳作奬。
神樹界的三巨頭
上古神話中有三棵的巨樹,它們分彆位於大地闆塊的極東、極西與正中。它們存在的使命是什麼呢?
故事
扶桑、若木與建木,是三棵為的上古神樹。人們有時候會將它們搞混,其實,它們的位置、模樣和功能都各不相同。
在大地的極東方,黑齒國以北、湯榖的深淵中,矗立著一株幾韆丈高的巨型桑樹,其樹身閤圍起來有兩韆多丈。它枝條茁壯,往上直通天空;樹根盤麯,往下能抵達地底的三泉。它其實是兩棵桑樹同根偶生,互相依偎、攙扶著長在一起的,所以叫扶桑,又叫扶木、榑( )桑。扶桑的葉子是紅色的,葉片數量稀少但巨大,每片葉子都有一丈長。扶桑每九韆年一結果,結齣的桑葚每顆能達到三尺五寸那麼大的個頭。仙人們吃瞭扶桑樹的桑葚,全身都金光閃
閃的,可以在空中恣意飛翔。
扶桑是太陽棲息和預備齣工的地方。你想必知道,在大羿射日之前,原本有十個太陽,它們常常一起在扶桑樹上玩耍。就算射日之後,剩下的那個太陽,也還是要依賴扶桑樹止息的。每天早晨,太陽從湯榖中齣來,在鹹池裏洗過澡,便跳上扶桑樹低的那根樹枝,等待乘坐它的媽媽羲和女神駕駛的六龍之車,開始在天穹上的奔馳之旅。當六龍太陽車拂過扶桑樹枝時,人間就是“晨明”時分,意味著即將迎來黎明;當六龍太陽車升到扶桑樹頂的時候,人間就是“朏( fei)明”時分,天開始亮瞭。
在大地的極西方,在昆侖山的西麵,黑水與青水之間,大荒的灰野之山上,有一棵巨大的紅樹,叫作若木,它是若水的發源地。若木的葉子是青色的,花是紅色的。遠遠看去,若木紅紅的光芒籠照著大地,令周遭的流光溢彩,景象十分壯美。
若木為什麼會有這樣奇異的光芒呢?我們還是要迴到太陽每日在天穹上的軌跡來說。當羲和駕駛的六龍車大緻來到西方的虞淵、濛榖一帶,人間就到瞭日暮時分。太陽會在若木上停留一段時間,人們遠遠看到若木紅光照地的景象,就是太陽的光芒造成的。據說,有時候,十個太陽都會來到若木上,靜靜地掛在若木的樹枝末端,就像一朵朵蓮花般燦爛奪目,美麗不可方物。
通過以上情節我們可以看齣,若木與扶桑是功能相對的兩株樹,扶桑是日齣之所,若木是日入之所。
在扶桑與若木之間,大地的都廣之野上,還有一株巨樹,叫作建木。建木高達百仞,青色的葉子,紫色的樹乾,黑色的花朵,黃色的果實,上部有九根像柳枝一樣的大枝條,下部有九根長滿短刺的小枝條。建木到瞭正中午的時候沒有樹影,在樹旁說話沒有迴響,這都說明,它的確是身處天地正的位置上。
建木是天梯。大皞、黃帝和其他天帝都曾經通過這棵巨樹往返於天庭與人間。巫師們要想交通天地,這也是必不可少的路徑。
掰書君曰
將三棵巨樹放到昆侖山單元來聊,並沒有必然性,隻是因為其中的建木與昆侖山有個對照關係,覺得趁熱打鐵聊一聊可能比較應景。
扶桑與若木,初可能是同一棵樹,即都是東方的扶桑樹,太陽棲息的神樹。即使到瞭楚辭中,屈原在《離騷》裏還說“飲餘馬於鹹池兮,總餘轡乎扶桑。摺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似乎在以“扶桑”和“若木”互文。
更有力的證據來自文字與音韻學。
,“若”字可能是“叒”( ruo)的異體字或通假字(即古人的錯彆原文齣處字或藉用字)。《說文》解釋“叒”:“日初齣東方湯榖,所登榑桑,叒木也,象形。”段玉裁注進一步解釋說,“叒”象的是“枝葉蔽翳”之形,而《康熙字典》則說是“象眾手之形”,都對。尤其“桑”字就是從“叒”加“木”而來,按照《康熙字典》的意思,桑樹就是大傢都來采葉子的樹,太形象瞭。
第二,前文說過扶桑又叫“扶木”或“榑木”,再看《說文》如何解釋“榑”:“從日在木中”之形,也就是神話裏所說的太陽棲息於此的意思。
第三,“榑”與“扶”還同音呢,“榑”是“從木尃聲,防無切”,“扶”是“從手夫聲,防無切”,聲旁雖然不一樣,切法和結果卻完全一緻,可謂殊途同歸。
綜上,榑桑= 日棲之桑= 扶桑= 叒木= 若木,我們可以直接在“扶桑”與“若木”之間畫等號瞭。
扶桑與若木的分化,是神話發展的必然。日落時分,先民西望天際,看到夕陽懸在高樹間,放射齣後的光華,很容易將這樣的巨樹理解為日入之處。那麼,他們在西方為扶桑配上一株對偶樹,也就是順理成章的瞭。我以為,雖說到屈原的時代扶桑與若木都尚未完全分化,但“西方有棵日落樹”這個概念,卻可能遠早於戰國就齣現瞭。從有概念到有名目,到該名目得到大傢認可,這中間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我們從這個例子中倒是可以得窺古代神話造名法之一斑。
上古神話中,西邊還有一棵巨大的桑樹,叫作“窮桑”,它是西方天帝少昊父母的愛情樹(相關故事詳見《愛在星河之西》章節)。我個人以為,窮桑應該就是若木。窮桑,意為大地窮盡之處的桑樹,當年少昊母皇娥沿著銀河泛舟西遊至此,邂逅金星之子,可見此樹正生在大地的西極。故事雖然沒有說明窮桑的職能,但從它的位置、大小、樹種看,應該就是若木瞭。
關於湯榖、暘榖、陽榖。
“湯榖”,意思是太陽洗澡的山榖;“暘榖”也作“陽榖”,意思是太陽居住的山榖;“湯榖”與“暘榖”字形相近,意思相關。總而言之,這三個詞都指同一個地方,共享同一個“門牌號”(參見日神羲和章節)。扶桑生長在湯榖中是《海外東經》的說法,到《十洲記》就改為生長在“碧海”之中,又開始嫁接扶桑國的仙話。本節故事中說仙人吃瞭扶桑樹結齣的桑葚渾身金光,還
會飛,就是從仙話記載中來。從這一細節看,扶桑樹的故事帶有明顯的蓬萊係的特點。
建木和昆侖山都是天梯,但應該是不同神話的天梯。建木生於都廣之野。根據古文獻對都廣之野的描述可知,它跟昆侖山肯定不是一個地方。據學界考證,都廣之野可能是指成都平原(袁珂),那麼建木就是古蜀人、古蜀巫的天梯瞭。又有人說,建木的原型,其實是大麻,群巫服食瞭大麻集體緻幻,由此升天得見鬼
神,所以建木被視為天梯(蔡大成)。
古蜀人以自己生活領域中的神樹為世界中心,古代西北氏族以昆侖山為世界中心,兩個“中心”證明瞭故事來自兩個不同的源泉。當然,對於古蜀文化的源流及性質現在還有諸多爭議,它是不是一個獨立的,也沒有定論。不過大緻看起來,古蜀文化與東方文化或中原文化是有交集的,與昆侖文化或許也有一定關係,但
就目前證據看還不明顯。三星堆那株有著九枝九鳥的青銅神樹,可能是建木,也可能是扶桑樹的變形(枝上鳥可能為太陽鳥),或者是古蜀人其他信仰中的神樹。古蜀神話故事見後文章節。
有人因為建木與昆侖山都是天梯,又都自居天地之中心,便將建木嫁接到昆侖山上,認為所謂天梯,實指昆侖山頂生長的建木,我以為不妥。建木就是建木,它獨立承擔著天梯的功能,分量已經駭人聽聞,不需要再與昆侖山捆綁來增加神性。
山與木是兩類不同材質的天梯,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想象。除瞭昆侖山,肇山、登葆山、靈山(巫山)等高山也是天梯;除瞭建木,藤蘿、淩霄花、葫蘆、馬桑樹等植物也是天梯,可見不同原始思維方式各有流布,並行不悖。
這裏多說一句馬桑樹。有學人認為,與建木類似,馬桑樹的果實含有神經毒素馬桑內酯,也能使人昏迷緻幻,便於交通鬼神,所以纔被視為天梯。
前文提到,建木是天帝大皞藉以往返於天庭與人間的天梯。大皞就是太皞(太昊),古代東方殷民族的上帝。後世又有人將他與伏羲混到一起,叫作“太皞伏羲氏”。我個人極不贊成將太皞與伏羲閤並(原因見太皞章節),本書中會一直將太皞與伏羲分開來聊。我以為,此處藉助瞭建木上天的大皞,可能指的是伏羲(參見雷神之子章節)。如果你要問,古蜀人的天梯建木,怎麼又給中原的伏羲和黃帝來攀爬瞭呢,而且,人傢還特意指齣建木就是黃帝所植造的啊,那麼我隻能說,大概這就叫神話的混融吧。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深深吸引瞭我,那種古老而神秘的繪畫風格,色彩的運用既濃烈又不失細膩,仿佛蘊藏著一個失落世界的萬韆故事。拿到手中的質感也相當不錯,厚實的紙張和精美的裝幀,都讓人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頁,就被開篇的史詩感所震撼,文字的敘述方式非常沉穩有力,仿佛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在娓娓道來那些關於創世、關於神祇的古老傳說。盡管我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僅僅是序章的文字,就為我勾勒齣瞭一個宏大而瑰麗的世界觀。那種磅礴的氣勢,讓我對後續的劇情充滿瞭無限的遐想。我感覺這本書可能會帶我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維度,去探索那些我們從未觸及過的信仰與力量的邊界。光是這一點,就足以讓我對它充滿期待。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寫環境時的那種細緻入微,每一筆都好像帶著溫度,讓我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片土地的風土人情,甚至是空氣中彌漫的氣息。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很多書都無法給予的。
評分這本書的整體風格給我一種古樸而深邃的感覺,仿佛是一本來自遙遠過去的智慧之書。我個人偏愛那些能夠引發我深度思考的作品,而從目前透露齣的信息來看,這本書很有可能滿足我的這個期待。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字裏行間透著一股沉靜的力量,不疾不徐,卻能直抵人心。我喜歡這種不動聲色的敘事方式,它不像那些喧囂的作品那樣試圖用華麗的辭藻來吸引眼球,而是用一種更加內斂的方式,將深刻的哲思融入其中。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會探索一些關於人性、關於命運、關於存在本身的終極問題。我期待著能夠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能夠啓發我,甚至能夠改變我思維方式的觀點和見解。同時,我也希望作者能夠構建一個邏輯嚴謹、結構精巧的故事,讓我在閱讀過程中,能夠被牢牢吸引,沉浸其中。
評分老實說,我在選擇書籍時,有時候會比較憑感覺,而這本書,就是那種一眼看過去就覺得“對瞭”的感覺。它的排版很舒服,字跡清晰,間距適中,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而且,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鮮明,有種獨特的韻味,不屬於任何一種我熟悉的類型,既有古典的莊重,又不乏現代的灑脫。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構建人物時所展現齣的功力,即使是剛剛齣場的一些配角,他們的形象也立刻躍然紙上,仿佛擁有瞭自己的生命和故事。我能夠感受到作者在人物塑造上的用心,他們不僅僅是推動情節發展的工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執念的存在。我猜想,在這部作品中,我們將會看到一群復雜而迷人的人物,他們的命運交織在一起,譜寫齣跌宕起伏的篇章。光是想象一下,就覺得充滿瞭戲劇張力。這本書的包裝也很有心,細節之處都做得相當到位,讓人感受到齣版方的認真和對作品的尊重。
評分這本書的整體氛圍營造得非常成功,那種既莊嚴又略帶神秘的氣息,一開始就抓住瞭我。我喜歡作者在描述某些場景時,那種留白的處理方式,不多不少,恰到好處地勾勒齣瞭一個輪廓,剩下的就留給讀者去想象,去填充。這是一種非常高級的敘事技巧,能夠激發讀者的共鳴和參與感。我總覺得,一本好的書,不應該把所有東西都一股腦地塞給讀者,而應該給他們留齣思考的空間。這本書顯然做到瞭這一點。從書本的重量和厚度來看,內容應該相當豐富,我預計會是一場思想的盛宴。作者在文字的遣詞造句上也很有考究,每一個詞語都仿佛經過瞭精挑細琢磨,組閤在一起,便能産生巨大的能量。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這些文字最終會編織齣怎樣一幅壯麗的畫捲,又會揭示齣怎樣令人驚嘆的真相。
評分我對於帶有深刻文化底蘊的作品一直情有獨鍾,而這本書,從它的名字和封麵,就散發著一股濃鬱的東方神韻。我喜歡這種能夠喚醒內心深處對於古老文明嚮往的感覺。作者在細節的處理上,給我的感覺是非常考究的,不是那種浮光掠影的描述,而是能夠深入到一些非常細微之處,展現齣一種文化上的厚重感。我仿佛能夠想象到,在這部作品裏,將會齣現那些承載著韆年智慧的神話傳說,那些關於勇氣、關於犧牲、關於愛的古老故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讓我重新審視一些關於人生、關於宇宙的宏大命題。我尤其看重作者在敘事節奏上的把控,希望它能夠張弛有度,既有波瀾壯闊的史詩感,又不失細膩動人的情感描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