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近代文化史 | 作者 | 张昭军,孙燕京 |
| 定价 | 49.00元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ISBN | 9787101087734 | 出版日期 | 2012-10-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663Kg |
| 内容简介 | |
中国近代文化史是中国近代文化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历史。作为专史,《中国近代文化史》以1826—1956年间的中国文化为研究对象,重在考察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过程,阐述近代新文化生长和嬗变的轨迹,探求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在近代的蜕变与新生,通过认识过去,以把握现在、启发未来。全书由张昭军和孙燕京拟定提纲、统改、定稿。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导言 一、概念界定 二、内容组织 三、学科简史章 传统与求变 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兴盛与危机 一、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 二、中西文化交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第二节 19世纪中期儒学的变化 一、汉学的延续与衰落 二、程朱理学趋于活跃 三、今文经学的复兴 第三节 经世致用思潮 一、经世思潮的兴起 二、经世思潮的内容 第四节 “开眼看世界” 一、了解夷情 二、魏源与《海国图志》 三、徐继畲与《瀛环志略》 四、洪仁矸与《资政新篇》 五、翻译近代西方科技书籍 小结第二章 中西体用之间 节 “理学复兴” 一、理学地位的提高 二、曾国藩、倭仁的理学思想 三、“理学复兴”与“同治中兴” 第二节 传统文化秩序的重建 一、道德教化 二、兴教劝学 三、刊刻书籍 第三节 中西文化论争与“中体西用”论 一、洋务运动中的中西文化论争 二、“西学中源”说 三、“中体西用”论 第四节 洋务学堂与官派留学 一、新式学堂的设立 二、官派留学 第五节 翻译西书和创办报刊 一、翻译西书 二、近代报刊的创办 小结第三章 戊戌新文化 节 甲午战争后中国文化的转变 一、近代文化自觉的起点 二、“求变”成为共识 三、以日本为师 第二节 今文经学与康有为的变法主张 一、今文经学的进展 二、康有为与《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三、康有为的变法思想 四、今古文经学之间的论争 第三节 戊戌时期新文化的开展 一、学会组织的兴起 二、新式报刊的涌现 三、社会政治学说的译介 四、文艺革新运动 第四节 戊戌维新思潮的高涨 一、戊戌维新思潮 二、维新人士与守旧势力之间的文化论争 三、戊戌维新思潮的特点和意义 小结第四章 清末十年的文化变局 节 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文化的变动 一、清文化政策的调整 二、改良与革命思潮的激荡 三、国人文化心理的转变 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废除与士人阶层的分化 一、科举制度的废除 二、士人阶层的分化 第三节 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与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一、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二、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第四节 知识体系的重构 一、大规模引入西学 二、近代新学科的出现 三、新语汇的输入与白话文运动的肇端 第五节 “国粹”与“欧化”之争 一、国粹学派及其文化主张 二、欧化派及其主要观点 三、国粹学派与欧化派的论争与调和 小结第五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 节 民国初年文化观念的更新 一、共和肇建与民主潮流 二、民国文化新气象 第二节 “五四”时期的教育改革 一、民国初年的教育变革 二、“五四”时期的教育改革 三、新教育思想的传播和教育团体的涌现 四、收回教育权运动 第三节 文学革命与思想启蒙 一、《新青年》的创刊与新文化阵营的形成 二、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思想革新 三、文学革命 四、新文化阵营的分裂 第四节 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思潮传播与文化论争 一、社会主义思潮 二、无主义思潮 三、东西文化论争 四、科学与人生观论争 五、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小结第六章 南京国民时期的文化建设与文化运动 节 南京国民时期的教育 一、三民主义教育 二、教育制度变革 第二节 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奠基 一、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 二、自然科学的奠基 三、中央研究院的创立 第三节 左翼文化运动 一、革命文学的兴起 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 三、左翼文艺活动 第四节 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论战 一、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二、中国社会史论战 三、论战的转向与消退 第五节 新生活运动 一、新生活运动的缘起 二、新生活运动要义 第六节 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运动 一、《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 二、“本位文化”派与“全盘西化”派的论争 小结第七章 抗战时期的文化 节 日本的文化侵略与沦陷区的殖民文化 一、日本的文化侵略 二、伪满洲国的殖民文化 三、关内沦陷区的殖民文化 第二节 国统区的抗战文化 一、国民精神总动员 二、现代新儒家与民族文化复兴思潮 三、高校内迁和中国教育的艰难发展 四、抗战文艺运动 第三节 根据地的抗战文化 一、中国党的抗战文化主张 二、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教育 三、抗日根据地的文艺运动 小结第八章 新民主主义文化 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 二、“五四”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的创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的建立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推行 一、延安整风运动与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实践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传播 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文化走向胜利 一、“毛思想”的提出 二、新民主主义的理论纲领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胜利和发展 四、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过渡 小结第九章 学术与社会文化 节 历史学 一、传统史学在近代的进展 二、新史学的兴起 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崛起 第二节 文学艺术 一、文学 二、艺术 第三节 宗教 一、基督教 二、佛教 三、道教 第四节 社会文化 一、民众生活 二、社会风尚 小结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中国近代文化史是中国近代文化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历史。作为专史,《中国近代文化史》以1826—1956年间的中国文化为研究对象,重在考察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过程,阐述近代新文化生长和嬗变的轨迹,探求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在近代的蜕变与新生,通过认识过去,以把握现在、启发未来。全书由张昭军和孙燕京拟定提纲、统改、定稿。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对历史的理解,始终停留在宏观的事件和人物层面,总觉得缺乏一种更深入的、触及灵魂的解读。尤其是近代中国,那种剧烈的社会转型,其背后必然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动因。我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帮助我“读懂”那个时代的文化,不仅仅是了解表面现象,更能体会其内在的精神气质。我想知道,在那段从沉睡到觉醒的历程中,中国人的思想是如何被唤醒的?西方文化的涌入,究竟带来了怎样的冲击与启发?我们的传统文化又是如何应对的?是全盘接受,还是批判继承?亦或是新的融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那些关于思想、关于艺术、关于生活方式的故事,让我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与独特性。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历史怀有深深眷恋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的甘霖。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的文化,是理解这个时代本身的关键,而中国近代,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剧烈变革与深刻转型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演变,既是时代浪潮的反映,又是推动时代前进的内在动力。从传统到现代的碰撞与融合,从西方文明的涌入到本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这一切都交织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段动荡的岁月里,我们的思想是如何被启迪的?我们的艺术是如何焕发新生的?我们的社会风貌又是如何悄然改变的?那些曾经的辉煌与失落,那些奋起的呐喊与沉思,究竟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模样?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次对民族精神的溯源与追寻,是对文化基因的深度解读。
评分我一直对那种能够抽丝剥茧,将复杂事物条分缕析的书籍情有独钟。尤其是关于文化史的著作,如果能够将宏观的时代背景与微观的文化现象相结合,再辅以扎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那将是我的福音。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些尘封的历史细节,去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脉络,去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去窥探他们的精神世界。我想了解,在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里,有哪些思想的火花被点燃?有哪些新的艺术形式被创造出来?哪些社会习俗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作者是否能够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笔触,将这些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度与脉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视角,帮助我理清那些纷繁复杂的文化线索,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深层含义。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实在令人惊艳,硬壳封面搭配烫金的书名,散发着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一看便知是经过精心打磨的。拿到手的时候,甚至能闻到一股淡淡的书墨香,这种久违的质感,在如今电子书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迫不及待地翻开,纸张的触感细腻而有韧性,翻页时发出的沙沙声,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那些泛黄的旧照片、斑驳的文字,都跃然纸上。封面设计也相当考究,图案的选取和色彩的搭配,都透露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同时又兼具艺术的张力,让人一眼便能感受到其承载的丰富内容。作者的名字和出版社的信息也印刷得清晰醒目,整体呈现出一种严谨而专业的学术风范。从这本书的物理呈现上,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内容的重视和对读者的尊重,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已经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相信它一定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社会变迁与文化发展的读者,我一直对“文化”这个概念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它不仅仅是艺术、文学的范畴,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维模式,一种价值取向。中国近代史,恰恰是一个文化大爆炸、大变革的时代。从新思想的涌现,到旧习俗的被挑战,再到新旧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与融合,这个过程充满了张力与活力。我非常好奇,在这场文化的洪流中,究竟有哪些力量在起作用?有哪些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又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走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景式的视角,帮助我梳理出近代中国文化的清晰脉络,理解其演变的逻辑和动力。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复杂性,以及文化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