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日本东方学(辑) | 作者 | (日)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
| 定价 | 48.00元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ISBN | 9787101053517 | 出版日期 | 2007-08-01 |
| 字数 | 350000 | 页码 | 375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商品重量 | 0.499Kg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秦汉的刑罚——其性质和特征 云冈石窟寺的考古学研究 20世纪中国发现拜占廷金币的再考察 梁天监十八年纪年有铭墓砖和天监年间的陶弘景 《海空智藏经》与《涅盘经》——唐初道教经典的佛教受容 相同相异——皎然《诗式》与唐代的文学理论 《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以及陈公注思想浅析 巡抚朱纨与嘉靖“海寇” 《嘉靖四十一年浙江严州府遂安县十八都下一图赋役黄册残本》的发现舆初步考析 十九世纪厦门的归国华侨 刘名瑞与赵避尘——近代北京的两位内丹家 金楷理传略 日本和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国教问题 清末的小说观和对日本明治时期科学小说的转译——从鲁迅的《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来考察 清末“革命”再考——以1900年代初的“革命”论为中心 近代中国的“文明”舆“文化” 中国棉纺织业近代化的动态结构 畲语调类的来源及其相关问题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沉静而古朴的感觉,细长的竖排书名和作者署名,搭配上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瞬间就将我拉入了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学术殿堂。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分量也暗示着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我这样对东方学,特别是日本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期待已久的宝藏。我尤其好奇的是,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作为享誉世界的学术机构,其对于东方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与国内的学术界有何异同?书中会涉及到哪些具体的领域?是语言学、历史学、哲学,还是文学艺术?又或是更加跨学科的整合性研究?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未知与吸引力,让我迫不及待想要翻开它,去探索那些可能蕴含着深刻洞见和新颖观点的篇章。想象一下,在寂静的夜晚,捧着这本书,品一杯清茶,沉浸在日本东方学的世界里,与大师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这本身就是一种难以言喻的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国内的东方学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次重要的学术资源。来自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集体智慧,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我非常好奇,他们是如何选取研究课题的?是基于当下学术研究的热点,还是对一些长期以来被忽视的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在研究方法上,他们是否采用了某些前沿的理论和技术?比如,是否运用了数字人文的方法来分析大量的文献资料?或者在跨文化比较的研究中,是否有了新的突破?作为读者,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论的讨论,这对于我自身的学术思考和研究方向的确定,都会有极大的帮助。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一种开放的学术态度,能够鼓励不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共同推动东方学研究的进步。
评分在我接触过的许多学术著作中,往往会因为作者的研究视角相对单一,或者语言过于学术化而感到有些晦涩难懂。然而,对于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这样汇集了众多顶尖学者的机构而言,他们的研究成果应该更能代表一种多维度的、系统性的视角。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一种“群像式”的东方学研究,即不同学者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共同构建起对日本文化的全景式认知。例如,一位历史学家可能深入探讨某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一位文学家可能解读某部经典作品的文化内涵,一位哲学家则可能剖析其思想的独特性。这样多学科的融合,相信能让读者对日本东方学有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全面的理解,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认识。
评分收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所散发出的那种“干货满满”的气息所吸引。9787101053517这个ISBN码,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个标识,更是一种品质的保证。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关于日本文化中“物哀”精神、武士道精神的哲学解读,亦或是对日本庭园艺术、茶道美学的文化溯源。这些元素,看似是日本文化的标签,但其背后蕴含的深层文化逻辑和审美情趣,却往往不为外人所完全理解。这本书,或许能够提供一条深入理解这些精神内核的途径。作为一个对日本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情感的读者,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获得一种更深层次的共鸣,去感受那些隐藏在细微之处的东方智慧和人文关怀。
评分作为一名对日本文化历史有着长期关注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风俗习惯和流行文化,而是需要深入其思想的根源和历史的演变。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严谨、权威和深邃。他们的研究,想必会触及到日本文化中那些更加本质、更为核心的部分,例如佛教在日本的传播与演变,神道教的独特之处,以及这些宗教思想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的哲学、艺术、政治乃至社会结构。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对这些领域进行细致分析的文章,能够提供一些不同于一般通俗读物的、更具学术深度的解读。尤其是在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日本从中国吸收了大量文化元素,但又将其发展出独特的本土特色,这种“和化”的过程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相关的论述,理解日本文化是如何在继承与创新中,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