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斯基的这部《权力与特权》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恢弘的人类社会分层的历史与现实图景,它出版于20世纪60年代,但至今仍然具有很强阅读和学术价值,是社会学领域的经典读物。拉尔夫·达伦多夫认为《权力与特权》对于具有决定性后果的不平等现象的一般性解释至今依然受到推崇。着手研究工作的学者都会将伦斯基这部富于想象力的、具有深远意义的著作视为一份不可或缺的指南。
自古以来,平等就是人们普遍重视的问题。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之间,不平等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关于不平等的问题,自古以来,基本的矛盾都是存在于两个思想学派之间的,一个是由保守主义论点的支持者组成,认为社会不平等即是不可避免的,又是公正的;而另外一个则是由激进的相反论点的支持者组成,认为社会不平等既不是必然的,也不是公正的。
《权力与特权》主要回答了社会分层领域中的核心问题:谁得到了什么?为什么能够得到?格尔哈特*伦斯基通过辩证的视角来审视这一学科思想的的发展,勾勒了正在兴起的理论综合的框架。他认为众多社会学家——如马克思、斯宾塞、萨姆纳、凡勃伦、莫斯卡、帕累托、索罗金、帕森斯和达伦多夫——所持的多元、矛盾的观点都可以被包含于不断发展的、系统化的理论主体当中。
格尔哈特·伦斯基,美国社会学家,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社会学荣休教授,以其对宗教社会学、社会不平等和生态进化论等方面的贡献而闻名。其他代表作有The Religious Factor: A Sociological Study of Religion's Impact on Politics; Human Societies(与Jean Lenski合著)。
译者简介
关信平,博士,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毕业于四川大学哲学系(本科)和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和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曾赴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访问研究。著有《中国城市贫困研究》等,在中外学术期刊上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
陈宗显,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西语系教授(已退休),毕业于*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从事德语和英语教学和翻译工作,主要成果有《歌德散文选》等。
谢晋宇,博士,现任四川大学教授。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奖励、天津市*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等。在中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
本书对于具有决定性后果的不平等现象进行的一般性解释,至今依然受到推崇。着手研究工作的学者都会将伦斯基这部富于想象力的、具有深远意义的著作视为一份不可或缺的指南。
——拉尔夫·达伦多夫,《美国社会学评论》
一次对人类不平等之因果,政治和经济权力之基础的广泛而深远的追问……伦斯基的这部杰作指引我们穿越诸世纪到达地球偏远的角落……比较社会分析方面的一部杰作。
——海因茨·尤劳,《美国政治科学评论》
在这个强调“用数据说话”的时代,中国学术界是应该好好反省,思想的匮乏不是用数据的堆砌就能弥补的。大浪淘沙,在历史长河中能够留下来的,都是《权力与特权》这类的思想的卵石,而不是各种数据浮沙。
——豆瓣书友(2009)
1988年版中译本序
1984年英文平装版序
序言
*章 谁得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得到*
公元前的早期观点
从保罗到温斯坦莱的基督教观点
从洛克到莫斯卡的近代早期观点
功能主义者和冲突派理论家
正在出现的综合
基本的争论点
第二章 人与社会
人性
社会的性质
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它们的关系
个人利益:它们的性质
社会利益:它们的性质
第三章 分配制度的动力学
分配的两个规律
分配制度中的差异情况
强力及其转化
权利的统治
制度化权力的种类
政治周期
中间阶级和权力的制度化
反作用
政权的垮台
第四章 分配制度的结构
阶级
种姓、等级、地位群体和精英
阶级系统
公*:一个具有潜在价值的资源
分配制度
对地位不一致的反应
回顾和展望
第五章 狩猎和采集社会
狩猎和采集社会的共同特征
狩猎和采集社会的差异特征
分配制度的共同特征
分配制度的差异特征及其产生原因
第六章 简单园耕社会
简单园耕社会的共同特征
分配制度的共同特征
分配制度的差异特征
关键性发展
第七章 先进园耕社会
先进园耕社会的共同特点
分配制度简介
造成在政治发展和不平等方面差异的原因
政体与不平等
统治者的权力
权力的其他基础
武力、意识形态与效用
权力和特权的世袭传递
立宪制度及其约束
第八章 农业社会(一)
农业社会:一个普遍类型*
农业社会的共同特征
国家、统治者和社会不平等
执政阶级
统治者对抗执政阶级:多种模式及其原因
第九章 农业社会(二)
侍从阶级
商人阶级
僧侣阶级
农民阶级
手工业者阶级
贱民和堕落者阶级
被遗弃者阶级
图解总结
地位群体
垂直流动
关于分配公正性的一个注脚
第十章 工业社会(一)
工业社会的共同特征
基本趋势的逆转
逆转的原因
*的角色
统治阶级:事实还是神话
政治的阶级系统
财产的阶级系统
第十一章 工业社会(二)
业主阶级
党的官员阶级
管理者阶级
军人阶级
专业技术职业者阶级
职员阶级
销售者阶级
工人阶级
农业者阶级
失业者阶级和奴隶劳动者阶级
第十二章 工业社会(三)
教育的阶级系统
种族、民族和宗教的阶级系统
以性别为基础的阶级系统
以年龄为基础的阶级系统
阶级和地位一致性
垂直流动
阶级斗争
公*和再分配过程的复兴
声望分层
未来的趋势
第十三章 回顾与展望
对一般理论的再考察
再看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
未来的议程
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宏大叙事的社会理论著作抱持着一丝怀疑态度,总觉得它们很容易陷入空泛的说教。然而,这本书在处理“权力转移”和“精英再生产”这两个核心议题时,展现出的那种冷峻的现实主义态度,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作者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廉价的希望或乌托邦式的解决方案,他只是冷静地陈述了结构的力量是如何运作的,以及为什么改变如此艰难。他对于旧有特权阶层如何利用制度的“灰色地带”来巩固地位的分析,精妙绝伦,直击要害。书中的语言风格有一种老派知识分子的严谨,但又不失现代批判的锋芒,读起来有一种“如临深渊”的紧迫感。读完关于代际传递的章节,我甚至感到一丝寒意,因为那些我们认为是“自然”和“公平”的社会机制,在作者的解构下,无一不显露出维护既得利益的精心设计。
评分这本书最令我惊喜的是它在理论融合上的大胆和成功。它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某个单一的社会学流派中,而是巧妙地整合了法国结构主义的深刻洞察与美国批判理论的实践关怀。这种跨界的融合,使得对“特权”的探讨不再是单一维度的经济分析,而是包含了文化资本、社会网络乃至身体实践的复杂场域。书中对精英阶层“无意识的排他性行为”的描述,尤其精彩,那种连他们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微妙姿态,如何构筑起一道无形的壁垒,被作者描绘得入木三分。我感觉自己好像戴上了一副特殊的眼镜,突然间,周围人群的举手投足、对话的潜台词,都变得有了深意。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解释了“是什么”,更深入地剖析了“如何做到”和“为何持续”,迫使读者从根本上质疑自己对社会秩序的理解。
评分通读全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论证的强大穿透力,它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可以逃避的空间。作者构建了一个近乎无懈可击的分析框架,来解释社会层级为什么如此顽固地存在,并不断自我复制。他特别强调了“合法性”的构建过程,即统治阶层如何让被统治者自愿接受不平等的现实,将这种不平等视为天经地义。这种对社会心理层面渗透的关注,让这本书的厚度远远超越了一般的政治经济学论述。我欣赏作者在结尾处保持的克制,没有给出空洞的口号,而是将改变的责任和思考的重量,清晰地压在了每一个读者的肩上。它不是一本让人读完后拍手称快的娱乐读物,而是一剂猛药,它让你清醒,让你不安,但更重要的是,它为你提供了一套可以审视这个世界的、迄今为止我见过的最坚实的基础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划分逻辑清晰得令人拍案叫绝,简直像是为我这种对社会学理论消化能力稍弱的读者量身定做的向导。它不像某些理论著作那样动辄抛出让你晕头转向的概念模型,而是采取了一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方式,先从宏观的历史视角切入,逐步聚焦到微观的社会互动层面。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象征性暴力”的论述,那种潜移默化的、通过文化和教育灌输而形成的阶层认同,比赤裸裸的压迫更具杀伤力。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跨文化研究数据,使得他的论点不仅有理论支撑,更有坚实的实证基础。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断地将书中的理论模型套用到我日常观察到的身边现象——比如职场晋升中的隐形门槛、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每一次对照,都印证了作者的深刻见解。这完全不是一本供人“看完就忘”的书,它更像是一个工具箱,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工具来解构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实。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引人注目,那种粗粝的质感和古老的图腾色彩,立刻就给我一种深入历史肌理的沉重感。我本来以为内容会是晦涩难懂的学术论文集,但翻开后发现,作者的叙事方式异常流畅,像是在跟你讲述一个古老家族的兴衰史。尤其是在探讨社会阶层固化这一点上,他没有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层面,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展现了权力是如何像藤蔓一样,层层缠绕,最终扼杀掉底层向上攀爬的希望。我特别欣赏他对于“特权”的定义,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占有,更是一种结构性的优势,是信息、资源和话语权的垄断。读完第一部分,我忍不住停下来思考了很久,那种被一种宏大而又无情的历史规律所笼罩的感觉,既令人沮丧,又有一种被深刻启迪的震撼。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即便是描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互动,也能从中捕捉到权力博弈的暗流涌动,这种洞察力实在令人佩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