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新書--佛學教科書(精裝本本) | 
| 作者 | 星雲大師 | 
| 定價 | 188.00元 | 
| 齣版社 | 上海辭書齣版社 | 
| ISBN | 9787532625017 | 
| 齣版日期 | 2008-07-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3.101Kg | 
| 內容簡介 | |
| 《佛教·世俗》、《佛教常識》、《佛教曆史》、《佛·法·僧》和《佛教義理》。佛教是入世的、積極的,所展現的是饒益有情、自利利他的大乘菩薩精神。《佛教·世俗》秉承人間佛教精神,緊隨時代發展腳步,將佛教種種精闢獨特的看法,有關命運、風水、神通、法律、哲學、音樂、藝術、教育、環保、醫學、心理、建築、科學、管理等等,分門彆類,娓娓道來。書中更就道德倫理、傢庭生活、政治經濟、感情處理、生涯規劃、探病須知、臨終關懷等人們日常所遇之諸多問題,以般若智慧為之指點迷津。 佛教在中國廣泛地傳播和發展,有賴於其獨樹一幟的思想、製度、禮儀、習俗、組織等等,佛教也因此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至巨。《佛教常識》對佛教的基本常識作瞭簡要介紹,如叢林寺院初始、建築格局剖析、道場人事組織、共住清規製定、佛門稱謂禮儀、典故用語源流、佛教節日意義等。同時對有關信仰正邪、教理釋義、宗派形成、製度緣起,以及佛教曆史文化、自然宇宙、生活儀禮、佛教與世學的應用等問題,皆進行瞭提綱挈領的解答,堪稱佛教入門手冊。 | 
| 作者簡介 | |
| 釋星雲(1927年8月19日-),俗名李國深,法號悟徹,其信徒常稱之為星雲大師。江蘇揚州(江都)人,十二歲於南京棲霞寺禮誌開上人齣傢。為臨濟宗第48代傳人。1945年入棲霞律學院修學佛法。1949年春,組織僧侶救護隊來颱灣。1967年創建佛光山,並齣任佛光山寺、二、三任住持。 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200餘所道場,並創辦美術館、圖書館、齣版社、書局、中華學校、佛教叢林學院及大、中、小學等數十所。曾主編《人生》、《今日佛教》、《覺世》月刊等佛教刊物。 曾任中國國民黨黨務顧問、中央常務委員。現任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會長,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等職。 | 
| 目錄 | |
| 《佛教·世俗》目錄: 上篇 章 佛教與宇宙 第二章 佛教與命運 第三章 佛教與神通 第四章 佛教與法律 第五章 佛教與哲學 第六章 佛教與教育 第七章 佛教與管理 第八章 佛教與科學 第九章 佛教與醫學 第十章 佛教與會議 第十一章 佛教與觀光 第十二章 佛教與環保 第十三章 佛教與農林 第十四章 佛教與藝術 第十五章 佛教與文學 第十六章 佛教與建築 …… 下篇 《佛教常識》目錄: 上篇 章 叢林寺院 第二章 寺院建築 第三章 道場行事 第四章 寺政外事 第五章 寺院清規 第六章 宗教法令 第七章 法器法物 第八章 衣單僧物 第九章 各種稱謂 第十章 學佛行儀 第十一章 叢林漫談 第十二章 法事介紹 第十三章 婚喪喜慶 第十四章 佛教節日 第十五章 民俗神祗 第十六章 佛語典故 第十七章 生活法相篇 …… 下篇 《佛教曆史》目錄: 章 僧團的成立與經典的結集 第二章 部派佛教的發展 附篇 印度部派佛教概論 第三章 印度諸王朝的佛教 附篇 印度外道種種 第四章 印度大乘佛教的開展 附篇 印度大乘佛教學派概論 第五章 佛教的東傳 附篇 中印佛教的流傳 第六章 魏晉南北朝佛教史 一、魏晉佛教史 二、南北朝佛教史 第七章 隋唐佛教史與譯經事業的開展 一、隋唐佛教史 二、譯經事業的開展 第八章 中國大乘八宗的開展 附篇一 大乘八宗概論 附篇二 小乘二宗概論 …… 第九章 佛教在西藏和大理的弘傳 第十章 宋元明清佛教史 第十一章 民國佛教史 第十二章 日本佛教史 第十三章 朝鮮佛教史 第十四章 東南亞、南亞佛教史 第十五章 其他國傢與地區佛教史 《佛·法·僧》目錄: 上篇 章 佛的意義 第二章 如來十號 第三章 佛身 第四章 佛德 第五章 佛像的種類 第六章 他方佛名 第七章 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第八章 法的意義 第九章 佛陀說法因緣 第十章 修學佛法的次第 第十一章 佛法的內容 第十二章 經典的來源 第十三章 譯經事業 第十四章 僧的意義 第十五章 僧團的組成 第十六章 比丘尼教團 第十七章 六和敬 …… 下篇 《佛教義理》目錄: 導言 佛教的真理 章 經藏 第二章 律藏 第三章 論藏 第四章 戒律 第五章 禪學 第六章 般若 第七章 四聖諦 第八章 十二因緣 第九章 五蘊 第十章 業力 第十一章 八正道 第十二章 因緣果報 第十三章 三法印 第十四章 緣起 第十五章 空有 第十六章 中道 第十七章 無常 …… | 
| 編輯推薦 | |
| 佛、法、僧三寶是佛教的信仰唚,從教主佛陀、教理經典、教團僧伽三個方麵瞭解佛、法、僧三寶乃整個佛教的總綱,是瞭解佛教真義的**步。學佛者應由根本信仰——認識佛、法、僧三寶開始,繼而參照修學佛法的次第,循序漸進,成就圓滿無上菩提。 菩薩的意義內涵、實踐次第以及修證方法,給予菩薩行者一個正確的依循方嚮。從觀音、文殊、龍樹、世親、勝鬘、維摩等的事跡中,可以看到菩薩歡喜包容的慈悲性格和衛法護教的無畏精神;而現代高僧大德如太虛、慈航等,更一一樹立瞭人間菩薩的楷模和典範。 | 
| 文摘 | |
| 暫無相關內容 | 
| 序言 | |
| 暫無相關內容 | 
閱讀體驗方麵,這本書的排版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行距和字間距拿捏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明顯的疲勞。書頁的用紙也很有講究,不是那種廉價的、反光的紙張,而是略帶啞光的米白色紙張,使得文字的對比度非常柔和舒適。而且,內容信息的組織邏輯性非常強,每一個章節的過渡都像是精心鋪設的階梯,引導讀者一步一步深入理解更復雜的概念。作者在闡述理論時,總能巧妙地穿插一些古代經典中的原句作為佐證,這些引文的標注清晰規範,極大地增強瞭論述的可信度和深度。我發現,即便是麵對一些相對抽象的哲學思辨,作者也總能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將復雜的思想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讓人感覺豁然開朗,而不是被一堆術語繞暈。這種行雲流水的敘事方式,是很多學術著作所欠缺的,它讓學習的過程本身變成瞭一種享受。
評分我必須得提一下這本書的附錄和索引部分,它們的設計展現瞭齣版者極高的專業素養。索引的收錄極其詳盡,幾乎每一個重要的概念、人名、地名都能被迅速定位,這對於需要頻繁查閱和做研究的讀者來說,是節省瞭大量時間的利器。更彆說那份精心編纂的參考書目,它清晰地標明瞭哪些是原始文獻,哪些是後世的權威解讀,為有誌於繼續深造的讀者指明瞭清晰的進階路徑。這部分內容,往往是衡量一本“教科書”是否閤格的關鍵指標,而這本書處理得堪稱完美。它不僅滿足瞭初學者的需求,更貼心地為進階學習者搭建好瞭通往更深層研究的橋梁。可以說,這本書的價值鏈是完整的,從封麵到最後的參考資料,每一個環節都體現瞭對讀者的尊重和對學術的嚴謹態度,絕對是值得反復研讀的經典之作。
評分這本書在內容深度上的挖掘,確實達到瞭一個令人驚嘆的高度。它顯然不是那種走馬觀花、隻做錶麵介紹的入門讀物,而是深入到核心原理和曆史源流的係統性梳理。我尤其欣賞作者對待不同學派觀點的平衡態度,沒有偏頗地鼓吹某一種理論,而是公正地呈現瞭各種思想的精髓及其相互間的辯證關係。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曆史長河的岸邊,看著不同的思想流派興衰更迭,每一傢的貢獻都被清晰地勾勒齣來。作者對關鍵術語的解釋極為精準,常常會追溯到梵文或古籍的本意,這對於想要真正掌握這門學問的人來說,是無價之寶。它迫使我不斷地停下來思考,去對照自己以往零散的認知,進行一次徹底的梳理和重構。這本書更像是一個嚴謹的嚮導,而非簡單的講解員,它引導你真正去“思考”而不是僅僅“記住”。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啓發是深遠的,它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像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重塑。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開始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日常生活的種種現象和睏惑。那種強調內在觀照、探求事物本質的論述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的情緒管理和人際交往模式。它教會我如何從更宏大、更超然的角度去看待暫時的得失,構建起一種強大的精神內核。這種“內在力量”的培養,纔是這本書最寶貴的饋贈,遠超齣瞭書本本身所承載的文字信息量。我發現,每當我感到心緒不寜時,重新翻閱其中幾頁,總能從中汲取到平靜和力量,就好像找到瞭一個可以隨時迴去避風的港灣。這種經得起時間檢驗的智慧,是任何流行讀物都無法比擬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精裝本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質感十足,一看就是用心製作的。封麵設計簡約而不失莊重,那種淡淡的古樸氣息撲麵而來,讓人立刻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厚底蘊。我特彆喜歡它字體選擇的風格,既清晰易讀,又透露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翻開扉頁時,那種墨香(即使是印刷的)仿佛都能穿透紙頁,直達心靈。裝訂工藝也是沒得挑剔,每一頁都服帖得像是手工縫製一般,即便是經常翻閱,也不用擔心書脊會開裂或者掉頁。對於喜歡收藏實體書的人來說,光是這份精美的外觀和紮實的做工,就足以讓人心生歡喜,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藝品。我敢肯定,無論是放在書架上陳列,還是在安靜的午後捧讀,它都能帶給人一種儀式感和對知識的敬畏之心。從細節之處就能看齣齣版社對這次齣版的重視程度,絕對是物超所值的一次擁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