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书名: | *全集(全五册) 全新足本,简体横排,*收藏版 |
| 作者: | * |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4-08-10 |
| 版次: | 1 |
| ISBN: | 9787503450846 |
| 市场价: | 189.0 |
目录 目录
出版说明 1
前 言 1
王文成公全书序徐 阶 1
卷一 传习录
传习录上 4
徐爱录 4
徐爱跋 15
陆澄录 15
薛侃录 32
传习录中 48
钱德洪序 48
答顾东桥书 49
答周道通书 65
答陆原静书(一) 69
答陆原静书(二) 70
答欧阳崇一 78
答罗整庵少宰书 82
答聂文蔚(一) 86
答聂文蔚(二) 89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94
教约 95
传习录下 附朱子晚年定论 97
陈九川录 97
黄直录 104
黄修易录 108
黄省曾录 111
钱德洪录 113
钱德洪附记 128
黄以方录 129
钱德洪跋 137
附:朱子晚年定论
朱子晚年定论 140
答黄直卿书 141
答吕子约 141
答何叔京 142
答潘叔昌 142
答潘叔度 143
与吕子约 143
与周叔谨 143
答陆象山 143
答符复仲 144
答吕子约 144
与吴茂实 144
答张敬夫 144
答吕伯恭 145
答周纯仁 145
答窦文卿 146
答吕子约 146
答林择之 146
又 146
答梁文叔 147
答潘叔恭 147
答林充之 147
答何叔景 148
又 148
又 148
答林择之 149
答杨子直 149
与田侍郎子真 149
答陈才卿 149
与刘子澄 150
与林择之 150
答吕子约 150
答吴德夫 151
答或人 151
答刘子澄 152
罗履素诗集序 壬戌 153
两浙观风诗序 壬戌 154
山东乡试录序 甲子 156
气候图序 戊辰 157
送毛宪副致仕归桐江书院序 戊辰 158
恩寿双庆诗后序 戊辰 159
重刊文章轨范序 戊辰 161
五经臆说序 戊辰 162
潘氏四封录序 辛未 162
送章达德归东雁序 辛未 163
寿汤云谷序 甲戌 164
文山别集序 甲戌 165
金坛县志序 乙亥 166
送南元善入觐序 乙酉 167
送闻人邦允序 168
送别省吾林都宪序 戊子 169
卷二 文集
大学问 172
教条示龙场诸生 178
五经臆说十三条 180
与滁阳诸生书并问答语 186
别三子序 丁卯 187
赠林以吉归省序 辛未 188
送宗伯乔白岩序 辛未 189
赠王尧卿序 辛未 190
别张常甫序 辛未 190
别湛甘泉序 壬申 191
别方叔贤序 辛未 192
别王纯甫序 辛未 192
别黄宗贤归天台序 壬申 193
赠周莹归省序 乙亥 194
赠林典卿归省序 乙亥 195
赠陆清伯归省序 乙亥 196
赠周以善归省序 乙亥 196
赠郭善甫归省序 乙亥 197
赠郑德夫归省序 乙亥 198
紫阳书院集序 乙亥 198
朱子晚年定论序 戊寅 199
别梁日孚序 戊寅 200
大学古本序 戊寅 202
礼记纂言序 庚辰 203
象山文集序 庚辰 204
观德亭记 戊寅 205
重修文山祠记 戊寅 206
从吾道人记 乙酉 207
亲民堂记 乙酉 209
万松书院记 乙酉 211
稽山书院尊经阁记 乙酉 213
重修山阴县学记 乙酉 215
梁仲用默斋说 辛未 217
示弟立志说 乙亥 218
约斋说 甲戌 220
见斋说 乙亥 220
矫亭说 乙亥 221
谨斋说 乙亥 222
夜气说 乙亥 223
修道说 戊寅 223
自得斋说 甲申 224
博约说 乙酉 224
惜阴说 丙戌 225
兴国守胡孟登生像记 壬戌 226
新建预备仓记 癸亥 228
平山书院记 癸亥 229
何陋轩记 戊辰 230
君子亭记 戊辰 231
远俗亭记 戊辰 232
象祠记 戊辰 233
卧马冢记 戊辰 234
宾阳堂记 戊辰 235
重修月潭寺建公馆记 戊辰 235
玩易窝记 戊辰 236
东林书院记 癸酉 237
应天府重修儒学记 甲戌 238
重修六合县儒学记 乙亥 240
时雨堂记 丁丑 241
重修浙江贡院记 乙酉 242
浚河记 乙酉 243
白说字贞夫说 乙 在线试读 王文成公全书序
徐 阶
《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三卷为《语录》,公存时徐子曰仁辑;次二十八卷为《文录》,为《别录》,为《外集》,为《续编》,皆公死后钱子洪甫辑;后七卷为《年谱》,为《世德纪》,则近时洪甫与汝中王子辑而附焉者也。
隆庆壬申,侍御新建谢君奉命按浙,*修公祠,置田以供岁祀。已而阅公文,见所谓录若集各自为书,惧夫四方正学者或弗克尽读也,遂汇而寿诸梓,名曰《全书》,属阶序。
阶闻之,道无隐显,无小大。隐也者,其精微之蕴于心者也,体也;显也者,其光华之著于外者也,用也;小也者,其用之散而为川流者也;大也者,其体之敛而为敦化者也。譬之天然不已之妙,默运于于穆之中,而日月星辰之丽,四时之行,百物之生,灿然呈露而不可掩,是道之全也。古昔圣人具是道于心而以时出之,或为文章,或为勋业。至其所谓文者,或施之朝廷,或用之邦国,或形诸家庭,或见诸师弟子之问答,与其日用应酬之常,虽制以事殊,语因人异,然莫非道之用也。故在言道者必该体用之全,斯谓之善言;在学道者亦必得体用之全,斯谓之善学。尝观《论语》述孔子心法之传,曰“一贯”。既已一言尽之,而其纪孔子之文,则自告时君,告列国之卿大夫,告诸弟子,告避世之徒,以及对阳货询厩人,答问馈之使,无一弗录,将使学者由显与小以得其隐与大焉;是善言道者之准也,而其为学固亦可以见矣。唯文成公奋起圣远之后,慨世之言致知者求知于见闻。而不可与酬酢、不可与佑神,于是取《孟子》所谓“良知”合诸《大学》,以为“致良知”之说。其大要以谓人心虚灵莫不有知,唯不以私欲蔽塞其虚灵者,则不假外索,而于天下之事自无所感而不通,无所措而不当。盖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必先致知之本旨,而千变万化,一以贯之之道也。故尝语门人云:“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于时曰仁称高弟子,其录《传习》,公微言精义率已具其中。乃若公他所为文,则是所谓制殊语异莫非道之用者,汇而梓之,岂唯公之书于是乎全,固读焉者所由以睹道之全也。谢君之为此,其嘉惠后学不已至欤?虽然,谢君所望于后学非徒读其书已也。凡读书者以身践之,则书与我为一;以言视之,则判然二耳。《论语》之为书,世未尝有不读,然而一贯之唯,自曾子以后无闻焉。岂以言视之之过乎?自公“致良知”之说兴,士之获闻者众矣,其果能自致其良知,卓然践之以身否也?夫能践之以身,则于公所垂训,诵其一言而已足,参诸《传习录》而已繁;否则虽尽读公之书无益也。阶不敏,愿相与戒之。
谢君名廷杰,字宗圣。其为政崇节义,育人才,立保甲,厚风俗,动以公为师:盖非徒读公书者也。
赐进士及、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知制诰、知经筵事、国史总裁致仕后学华亭徐阶序。
卷一 传习录
传习录上
徐爱录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咳,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 内容介绍 ;;;; *,原名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于阳明洞(今贵阳市修文县)学习,世称阳明先生、*。是我国明代*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二程、朱、陆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世界观与人生观均载于《大学问》一文中。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对儒学的发展贡献尤为卓著。
;;;; 本版《全集》分为传习录、文集、书信、诗赋、杂著、奏疏、
;;;; 传记、年谱、世德纪、附录等十部分,同时收录有*门人弟子、
;;;; 同僚、友人及历代文人学者所撰写的有关*本人及著作的文章。
...........................................
《心之所向,行之所至:王阳明心学精要与实践》 一、 编撰缘起:拨开迷雾,寻回真我 在当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并未能完全填补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现代人普遍面临着迷茫、焦虑、价值感的缺失,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安宁与力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中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儒学,蕴含着丰富的智慧,足以启迪和指引我们。然而,古籍的晦涩与现代生活的疏离,使得许多宝贵的思想难以被大众理解和吸收。 王阳明(王守仁)作为中国古代一位集大成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其“心学”思想,尤其是“知行合一”的精髓,更是对如何安顿人心、实现个人价值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阳明心学不拘泥于章句考据,直指人心,强调“致良知”,将道德实践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为现代人提供了解决内心困境、实现精神超越的独特路径。 《心之所向,行之所至:王阳明心学精要与实践》一书,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需求而编撰。本书并非对阳明原著的简单复述,也非艰涩的学术论著,而是致力于将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核心思想,以一种易于理解、贴近生活的方式呈现给广大读者。我们希望通过本书,帮助读者拨开笼罩在传统文化上的迷雾,重新认识并找回自己内心深处的智慧,实现从“知道”到“做到”的飞跃,最终达到内心平静、行动有力的人生境界。 二、 本书特色:溯源求本,融会贯通,导向实践 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 溯源求本,精选精讲: 我们深入研究了王阳明生平及其主要著作,如《传习录》、《大学问》等,并参考了历代学者对阳明心学的解读。本书选取了最能代表阳明心学核心精神的思想,如“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事上磨练”等,并力求用最简洁、最清晰的语言对其进行阐释。我们避免了对过于偏僻或争议性观点的过度展开,而是将笔触聚焦于那些最具有普适性、最能指导实践的思想精华。 2. 通俗易懂,贴近生活: 面对现代读者的知识背景和阅读习惯,本书特别注重语言的通俗化和案例的贴近性。我们将阳明心学的抽象概念,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贴近日常生活的场景,以及具体的案例故事,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例如,在阐释“知行合一”时,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举出学习一项新技能、处理人际关系、承担工作职责等具体事例,说明如何将“知”与“行”真正统一起来。 3. 融会贯通,体系构建: 阳明心学博大精深,但其核心思想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本书在介绍各个核心概念时,会注意其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帮助读者构建起对阳明心学整体的认知。我们将从“心即理”的本体论出发,阐述“致良知”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最终落脚于“知行合一”的实践论,使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其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4. 导向实践,赋能人生: 本书的最终目的,不是让读者成为一个阳明心学的理论研究者,而是希望通过对心学智慧的理解与吸收,能够实实在在地指导和改变他们的人生。因此,本书的每一部分都尽可能地导向实践。我们不仅会解释“是什么”,更会着力探讨“怎么做”。例如,在讲到“事上磨练”时,我们会给出具体的建议,指导读者如何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通过不断地实践来磨砺心性,提升能力。 三、 内容概要:循序渐进,层层递进 本书结构清晰,内容层层递进,力求为读者打造一趟完整的心学探索之旅: 第一部分:心之本体——“心即理”的破壁 何为“心”? 抛开俗世的杂念,回归个体最本真的内在。探讨“心”的广阔与无限,以及它与外在世界的关联。 “理”何在? 阐释王阳明“心即理”的革命性观点,打破心外求理的局限,强调真理存在于个体心中。 破除习气,澄明心境。 如何认识并克服内心的蒙蔽与杂念,回归心之本体的清明状态。 第二部分:觉醒良知——“致良知”的内求之路 “良知”是什么? 深入浅出地解读“良知”——人人皆有的道德本能和判断力。 “致良知”的实践。 详细阐述“致良知”的方法论,如何通过事上磨练,不断体认和扩充内心的良知。 良知与道德判断。 如何依靠良知,在面对复杂情境时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 第三部分:知行合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知”与“行”的辩证统一。 深刻理解“知行合一”的深刻内涵,破除“知而不行”的困境。 实践的意义。 强调行动是检验和深化认识的根本途径,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 如何在生活中践行“知行合一”。 提供具体方法和案例,指导读者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学习、工作、生活中。 第四部分:事上磨练——在俗世中修行 “事上磨练”的价值。 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与挑战中,磨砺心性,提升道德修养。 面对困境的智慧。 如何通过“事上磨练”,化解人生中的烦恼与困难,实现心灵的成长。 从“事”中悟“道”。 引导读者在看似平凡的具体事务中,体悟大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第五部分:心学智慧的现代回响——赋能当下人生 王阳明心学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探讨心学思想如何在当下,帮助我们应对焦虑、重塑价值观、提升幸福感。 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运用心学智慧。 提供具体的实践指导,如如何处理职场压力、如何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等。 成为更好的自己。 鼓励读者将心学智慧融入生命,实现内在的觉醒与真正的成长,活出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 四、 读者受益:回归宁静,重塑力量 阅读《心之所向,行之所至:王阳明心学精要与实践》,您将: 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清晰。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安顿身心的方法,摆脱焦虑与迷茫。 重塑坚定的行动力。 打破“纸上谈兵”的局限,将所学所知转化为切实的行动,实现人生目标。 提升自我认知与道德修养。 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唤醒沉睡的良知,成为一个更有原则、更有担当的人。 掌握解决人生难题的智慧。 学习如何运用王阳明心学的智慧,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境。 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在日用平常中体悟大道,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的统一。 本书是一本献给所有渴望心灵成长、追求人生意义的读者的指南。它将带您踏上一段回归内心、知行合一的旅程,让您在滚滚红尘中,寻回那个最真实、最有力量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