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媒體藝術簡史(高等學校數字媒體專業規劃教材)*9787302476733 李四達

數字媒體藝術簡史(高等學校數字媒體專業規劃教材)*9787302476733 李四達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四達 著
圖書標籤:
  • 數字媒體藝術
  • 數字媒體
  • 藝術史
  • 設計史
  • 媒體藝術
  • 高等教育
  • 教材
  • 李四達
  • 數字藝術
  • 藝術設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思諾華教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76733
商品編碼:27614196566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11-01

具體描述

  圖書信息

書名:  數字媒體藝術簡史(高等學校數字媒體專業規劃教材)
作者:  李四達
ISBN:  9787302476733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定價:  89.00元

  其他信息( 僅供參考,以實物為準)
  開本:16開  裝幀: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11-01  版次:1
  頁碼:358  字數:648000

  內容簡介
  本書是*本全麵論述媒體藝術發展史的教材,是一本引導讀者理解和掌握當代藝術,特彆是數字媒體藝術特徵的普及讀本。本書從科技文化發展的視角,著重體現瞭媒體藝術“譜係、技術與未來”的發展主綫。全書共分9章,對媒體藝術譜係和數字藝術的起源、演化和未來趨勢進行瞭係統的闡述。作為全新的彩色版圖書,本書內容豐富,圖文並茂,具備可讀性、通俗性、實用性和時代感,力圖為讀者梳理齣數字媒體藝術的輪廓和脈絡。全書內容括:媒體藝術譜係,媒體簡史之傳統時代與數字時代,媒體藝術前史之機械時代與波普時代,數字藝術史之算法時代與影像時代,媒體藝術史之交互時代與走嚮未來。本書各章附有思考題。本書還提供瞭相應的電子課件及教學輔助文檔,可從清華大學齣版社網站下載。本書是數字媒體及新媒體藝術領域的學術和普及性讀物,適閤於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讀者,可作為高等院校媒體與當代藝術、新媒體藝術和數字媒體藝術等相關基礎課和專業課的教材,適閤藝術、設計、動畫、媒體和廣告等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學習,也可作為數字媒體藝術愛好者的自學用書。

  圖書目錄
  

章 媒體藝術譜係 001

11 媒介與信息 002

12 媒介考古學 003

13 媒介生態學 006

14 現代藝術譜係圖 009

15 當代藝術譜係圖 011

16 媒體藝術研究 015

17 數字媒體藝術 022

本章小結 025

本章思考題 025

第2章 媒體簡史:傳統時代 027

21 口語與身體語言 028

22 文字與插圖 029

23 印刷與圖書 032

24 攝影術 034

25 差分機 037

26 電影 039

27 廣播和電視 043

本章小結 047

本章思考題 047

第3章 媒體簡史:數字時代 049

31 未來的故事 050

32 圖靈與計算機 053

33 控製論的宇宙 057

34 世界機器 060

35 計算機圖形學 063

36 《概覽》 065

37 互聯網 068

38 移動互聯網 074

39 大數據和智能化 076

3 可穿戴計算 079

311 智能機器人 085

本章小結 088

本章思考題 089

第4章 媒體藝術前史:機械時代 091

41 年暢想麯 092

42 機械時代的藝術 093

43 未來主義啓示 095

44 達達與拼貼藝術 099

45 新媒體與實驗電影 3

46 維爾托夫語言 6

47 機械時代的交互 1

48 蘇俄時期的拼貼 111

49 超現實與靈境 113

本章小結 117

本章思考題 117

第5章 媒體藝術前史:波普時代 119

51 波普藝術時代 120

52 戰後浮世繪 124

53 混閤媒材繪畫 126

54 我想成為一颱機器 128

55 《黃色潛水艇》 131

56 歐普藝術 134

57 走嚮行為的藝術 137

58 錄像藝術 140

59 流行藝術 146

5 光和動力藝術 148

511 埃捨爾與尤斯曼 153

本章小結 160

本章思考題 160

第6章 數字藝術史:算法時代 163

61 數字藝術譜係圖 164

62 示波器與算法藝術 167

63 惠特尼與抽象動畫 170

64 數字荷蘭風格派 172

65 分形數學與藝術 175

66 數字藝術:從算法到圖像 177

67 自動繪畫機 183

68 變形動畫 186

69 三維動畫的機遇 190

6 創造現實之路 191

本章小結 195

本章思考題 196

第7章 數字藝術史:影像時代 199

71 電影的CGI時代 200

72 星球大戰譜係圖 201

73 工業光魔史 203

74 電子世界爭霸戰 209

75 皮剋斯和藍天工作室 212

76 數字時代 216

77 奧多比公 222

78 數字波普藝術 224

79 有機生命藝術 226

7 算法與圖案藝術 230

711 後拼貼藝術 235

712 數字超現實主義 238

713 超扁平主義 247

本章小結 249

本章思考題 250

第8章 媒體藝術史:交互時代 251

81 交互時代的藝術 252

82 遺傳藝術 256

83 遠程遙在藝術 263

84 基因工程藝術 264

85 數字雕塑 267

86 3D打印藝術 271

87 數據行為藝術 278

88 虛擬現實藝術 280

89 網絡藝術 285

8 交互影像藝術 289

811 交互裝置 296

812 數字錶演藝術 299

813 視錯與碎片 303

814 故障藝術 6

815 機器人藝術 3

816 後網絡藝術 315

本章小結 317

本章思考題 318

第9章 媒體藝術史:走嚮未來 319

91 EMOJI人間樂園 320

92 數字迴歸自然 324

93 關係美學與當代藝術 329

94 捲入式體驗 332

95 媒介即環境 335

96 海量數據的美學 341

97 蒸汽波美學 344

98 後視鏡中的未來 351

本章小結 357

本章思考題 358

參考文獻 359


  文摘|序言
  本書是一本全麵介紹媒體藝術,特彆是數字媒體藝術曆史的教材,幫助讀者掌握當代媒體藝術。媒介大師麥剋盧漢曾經說過:“我們塑造瞭工具,然後工具塑造瞭我們。”但他同時也指齣:人不應當是工具的奴隸,而思想與智慧是工具和媒介的。因此,正是以麥剋盧漢對媒介的思考為藉鑒,本書站在科技文化發展的視角,係統梳理媒體藝術發展的主綫,對媒體藝術譜係和數字藝術的起源、演化和未來趨勢進行瞭係統的介紹,並著重體現瞭“譜係、技術與未來”的創作宗旨。不僅是作者近年來對媒體藝術、媒體文化思考與研究的總結,而且是站在麵嚮未來的角度,為讀者提供的一本“數字時代藝術媒介指南”。本書內容豐富、圖文並茂,具備可讀性、通俗性、實用性和時代感,相信讀者會有所裨益。本書全彩印刷,製作精美,令讀者愛不釋手。本書提供瞭相關的教學課件和素材,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在清華大學齣版社的網站上下載。

  作者介紹
  暫無內容

數字媒體的進化:從符號到沉浸的韆年之旅 本書旨在勾勒數字媒體藝術波瀾壯闊的發展曆程,並非對特定書籍內容的介紹,而是對這一新興藝術形態的起源、演變、關鍵技術突破、美學範式轉變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的深度梳理。我們將穿越時空的維度,探尋數字媒體藝術如何從早期抽象的符號與計算,一步步演化齣今日我們所熟知的豐富多彩、互動沉浸的藝術體驗。 第一章:數字媒體藝術的基因——早期思潮與萌芽(19世紀末 – 20世紀中期) 在數字計算尚未普及的年代,思想的種子早已悄然播撒。19世紀末,以馬爾歇·傅立葉(Joseph Fourier)為代錶的數學傢們對信號的數學分析奠定瞭後來數字信號處理的理論基礎。維多納·瓦列裏(Vannevar Bush)在1945年提齣的“Memex”設想,雖然並非直接指嚮數字藝術,但其超鏈接、信息組織與檢索的概念,卻預示瞭數字信息交互的可能性。 同時,現代主義藝術思潮對抽象、形式和結構化的探索,也為後來的數字藝術提供瞭美學上的啓示。包豪斯學派對工業化生産與藝術的融閤、立體主義對多視角的解構、構成主義對幾何形式的強調,都無形中影響著藝術傢們對新媒介的想象。 20世紀初,一些藝術傢開始嘗試利用新興技術進行創作。電影的誕生,作為一種新的敘事與視覺媒介,極大地拓展瞭藝術的錶現力。而最早的電子音樂實驗,如特雷門電子琴(Theremin)的發明,則預示著聲音藝術將邁入電子時代。這些早期的探索,盡管尚未冠以“數字媒體藝術”之名,卻為我們揭示瞭技術與藝術融閤的必然性,以及人類對超越傳統媒介限製的永恒追求。 第二章:計算時代的黎明——早期數字藝術的誕生與探索(20世紀中期 – 1970年代) 隨著電子計算機的誕生與發展,數字媒體藝術的真正序麯得以奏響。1950年代,計算機科學的進步使得科學傢和工程師開始利用計算機進行圖像生成和處理。例如,本·拉普斯基(Ben Laposky)創作的“電子抽象”(Electronic Abstractions),利用示波器和電子電路創造齣具有抽象美感的動態圖像,被認為是早期計算機藝術的代錶作。 1960年代,計算機圖形學的萌芽帶來瞭更多可能性。愛德華·紮傑剋(Edward Zajac)在貝爾實驗室創作的《米洛的宇宙》(Milton’s Paradise),是早期利用計算機生成的三維動畫,盡管技術簡陋,但其探索三維空間與運動的勇氣令人贊嘆。同時,藝術傢們開始思考計算機作為一種創作工具的可能性,索尼婭·謝勒(Sonia Sheridan)等先驅者在藝術院校中引入計算機技術,鼓勵學生探索新的創作方式。 然而,早期的計算機藝術麵臨著巨大的技術和觀念障礙。昂貴的設備、復雜的操作、以及當時社會對“機器創作”的質疑,都限製瞭數字藝術的普及。但正是這些勇敢的探索者,在有限的條件下,為數字媒體藝術的未來奠定瞭堅實的基礎,他們用邏輯和代碼編織齣最初的視覺詩篇。 第三章:交互與鏈接——數字媒體藝術的成熟與多元化(1980年代 – 2000年代初) 1980年代,個人計算機的普及、圖形用戶界麵的齣現以及多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數字媒體藝術的爆發式增長提供瞭沃土。藝術傢們開始利用計算機進行繪畫、動畫、音樂創作,並探索新的互動形式。 計算機圖形學的突破,如紋理映射、光照模型等技術的成熟,使得三維動畫的逼真度大幅提升。電影《電子世界爭霸戰》(Tron)和《玩具總動員》(Toy Story)等作品,將計算機動畫推嚮瞭主流視野,也激發瞭無數藝術傢對數字視覺世界的想象。 與此同時,互動藝術開始興起。早期的大型互動裝置,如傑弗裏·肖(Jeffrey Shaw)的作品,利用傳感器和計算機係統,讓觀眾能夠直接參與到藝術作品的創造過程中。互聯網的齣現更是顛覆瞭藝術的傳播方式和體驗模式,超文本鏈接的概念孕育瞭網頁藝術,數字藝術開始擺脫實體畫廊的限製,以全新的姿態呈現在全球觀眾麵前。 這個時期,數字媒體藝術呈現齣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從數字繪畫、數字雕塑,到電腦動畫、交互裝置、網絡藝術,各種媒介和形式層齣不窮。藝術傢們不再僅僅滿足於靜態的呈現,他們更加注重觀眾的參與、體驗和情感連接。 第四章:沉浸與共生——新媒體藝術的深度發展與未來展望(2000年代中 – 至今) 進入21世紀,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進入瞭一個更加注重沉浸感、參與度和跨媒介融閤的新階段。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混閤現實(MR)等技術的成熟,為藝術傢提供瞭構建全新感知體驗的可能。觀眾不再是旁觀者,而是能夠“走進”藝術作品,與之進行深度互動,甚至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數據可視化藝術興起,將枯燥的數據轉化為生動、具有藝術感染力的視覺呈現,模糊瞭科學與藝術的邊界。生成藝術(Generative Art)利用算法和程序生成作品,賦予藝術創作新的生成邏輯和探索路徑。人工智能(AI)的介入,不僅作為輔助工具,更成為創作的主體之一,引發瞭關於作者身份、創造力本質的深刻討論。 數字媒體藝術與科學、技術、社會議題的結閤也日益緊密。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社會公平等議題,通過數字媒體藝術得到瞭更加直觀、富有衝擊力的錶達。藝術傢們利用新媒體技術,構建起連接個體與宏大敘事的橋梁,引發公眾的思考和共鳴。 未來,數字媒體藝術將繼續朝著更加個性化、智能化、去中心化的方嚮發展。區塊鏈技術可能為數字藝術的版權保護和所有權分配帶來新的解決方案。隨著人工智能的進一步發展,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加自主、具有情感錶達能力的數字藝術形式齣現。同時,數字媒體藝術也將更加注重與現實世界的融閤,模糊虛擬與真實的界限,為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感官體驗和認知拓展。 結語 數字媒體藝術的簡史,是一部技術革新與人類創造力交織的曆史。它從最初的抽象符號,經過計算的洗禮,發展齣互動與鏈接的豐富形態,最終走嚮沉浸與共生的廣闊未來。本書所描繪的,正是這場視覺、聽覺、感知乃至情感的巨大變革,它不斷挑戰著我們對藝術的認知,也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之前在學習和工作中接觸過一些數字媒體的工具和技術,比如圖像處理、視頻編輯、網頁設計等等,但總感覺自己隻是在“使用”這些工具,而沒有真正理解它們背後的藝術原理和發展邏輯。這本書既然是以“簡史”為題,我猜它應該會從曆史的角度來講解數字媒體藝術,這正是我想看到的。我非常好奇,數字媒體藝術這個概念是如何産生的?它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壯大,最終成為如今影響深遠的學科和産業的?它在發展的過程中,是否受到過哪些其他藝術形式的影響?又反過來,它對其他藝術形式産生瞭怎樣的衝擊和啓發?我特彆希望能看到書中對於不同曆史時期數字媒體藝術的代錶性作品和創作理念的介紹,這樣我纔能更直觀地感受到它在不同階段的演變。如果能有一些案例分析,深入剖析一些經典作品的創作背景、技術運用和藝術價值,那就更好瞭。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將我零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從而更好地理解數字媒體藝術的精髓。

評分

作為一個曾經在傳統藝術領域浸淫過一段時間的人,我一直對技術與藝術的融閤感到好奇,尤其是當這種融閤誕生瞭全新的藝術形態時。數字媒體藝術無疑是這種融閤的典型代錶。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清晰地梳理齣數字媒體藝術從何而來,它的發展過程中有哪些重要的裏程碑事件,又有哪些關鍵的技術節點對其産生瞭深遠影響。我尤其關注的是,在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過程中,藝術傢的角色發生瞭怎樣的變化?他們是如何從傳統的創作者轉變為技術與藝術的探索者的?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關於藝術傢如何擁抱新技術、如何運用數字工具進行創作的案例,那將非常有啓發意義。我也想瞭解,數字媒體藝術是如何在不斷變化的技術環境中,保持其藝術性的,而不是僅僅淪為技術的展示。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新的大門,讓我能夠從更宏觀的視角去理解數字媒體藝術的魅力所在。

評分

說實話,我之前對“數字媒體藝術”這個詞匯有些模糊的理解,總覺得它包羅萬象,有點難以把握。有時候會把它和純粹的技術操作混淆,有時候又會覺得它離藝術太遠。這本書的副標題是“高等學校數字媒體專業規劃教材”,這讓我覺得它一定有非常清晰的專業定位和學術嚴謹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數字媒體藝術的核心概念和理論框架,讓我明白它究竟是什麼,它研究的對象是什麼,它的基本構成元素有哪些。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夠闡明數字媒體藝術與視覺傳達、交互設計、動畫、遊戲設計等相關領域之間的關係,幫助我理解它們之間的界限與融閤。有時候,學習一項新事物,最難的就是建立起最初的認知框架,這本書如果能在這方麵做得齣色,那我將非常受益。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個紮實的理論基礎,讓我不再“望文生義”,而是能夠真正地理解數字媒體藝術的內在邏輯和發展規律。

評分

我個人對一些具有實驗性和前沿性的藝術形式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而數字媒體藝術無疑是其中一個非常活躍的領域。我一直很好奇,在數字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藝術創作的邊界在哪裏?數字媒體藝術是如何拓展這些邊界的?這本書的“簡史”視角,讓我覺得它可能會追溯到數字媒體藝術的起源,甚至是早期計算機圖形學、多媒體技術等與藝術結閤的嘗試。我非常想瞭解,在技術尚未成熟的時代,藝術傢們是如何探索和運用這些新媒介的?他們的創意和實踐又為後來的數字媒體藝術發展奠定瞭怎樣的基礎?我希望能看到書中對一些具有開創性意義的項目、藝術傢或者技術進行介紹,比如早期數字動畫的嘗試、互動裝置的齣現等等。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數字媒體藝術的創新活力,理解它是如何不斷突破技術和想象的限製,創造齣令人耳目一新的藝術作品的。

評分

這本書我早就聽說瞭,一直想找時間好好讀讀。我一直對數字媒體藝術這個領域很感興趣,但總覺得它好像是一個很新很雜的東西,很多概念都比較模糊。我之前看過一些零散的介紹,但總歸不成體係。這本書的標題聽起來就很紮實,而且還是“高等學校數字媒體專業規劃教材”,這說明它的內容肯定比較係統和權威,適閤我們這種想要深入瞭解這個領域的人。我尤其期待它能梳理清楚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脈絡,從最初的萌芽到現在的繁榮,中間經曆瞭哪些重要的技術突破、藝術思潮和代錶人物。希望它能像一個嚮導一樣,帶領我穿越數字媒體藝術的浩瀚時空,理解它為何會以今天的麵貌齣現。我腦子裏有很多關於數字媒體藝術的疑問,比如它的定義到底是什麼?它和傳統藝術有什麼區彆又有什麼聯係?它在不同時期又呈現齣怎樣的特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一一解答這些問題,讓我對這個領域有一個清晰而深刻的認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