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全美儿童教育协会(NAEYC)作为美国有影响力和领导力的幼儿教育专业组织,其颁布的早期教育“发展适宜性实践(DAP)”行动指南,二十多年来,虽有质疑但已成为美国幼教专业人员的共同语言,对提升全美幼教质量功不可没。发展适宜性实践并不是一种课程模式,而是为从事儿童工作的各类人员提供一份详细的行动指南。因此,本研究对其核心内涵、课程原则、教学支持、评价标准和家园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释,并分析了其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以期引起我国学前教育的实践反思,更好地指导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教学实践改革。 孙丽丽 著 孙丽丽,1978年生,山东威海人。2004年获得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生学位,2013年获浙江大学比较教育博士学位,现任教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比较学前教育、课程与儿童游戏的研究,在《比较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人大复印资料4篇,主持“美国游戏取向学前课程的分析与运用研究”等省部级项目2项,参与国家和省部级课题5项。且长期参与幼儿园教科研活动,热爱学前教育事业。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它不像传统学术论文那样冷峻刻板,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教育事业的深沉热爱。作者在行文之中,时常流露出一种对“纯真教育”的向往和守护的执着。我尤其欣赏它在探讨“适宜性”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张力时所采取的平衡姿态。它并没有简单地将技术或先进设施视为洪水猛兽,而是探讨了如何将这些工具内化为促进儿童自然发展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反过来被工具所役使。书中的一些哲学思辨部分,虽然需要慢下来细细品味,但它们为整个实践体系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后盾,让人明白了我们所做的一切教育行为背后的深层价值。它让我开始更关注教育的“慢艺术”和“生命体验”,而不是一味追求量化的进步指标。读完后,心灵上得到了一种涤荡,对职业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摸爬滚打的老师们打开了一扇新窗!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当前幼儿教育领域的一些核心矛盾和困境,尤其是关于“发展适宜性”这个听起来高深却又至关重要的概念。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读起来让人感觉不是在看一本枯燥的理论著作,而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同行进行深度对话。比如,书中对当下很多流行的早教模式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批判性反思,指出有些做法看似前卫,实则可能拔苗助长,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引用的那些具体案例,它们不像教科书里的标准范例,而是充满了真实生活的气息,让我在对照自己班级情况时,能立刻找到共鸣点,并思考如何调整策略。这本书没有提供一套僵硬的“标准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建立一种更具批判性、更富同理心的教育视角,学会真正“看见”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孩子,这对于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日常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从环境创设到活动设计,都充满了新的启发。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匠心,它似乎是沿着一个教育者心路历程展开的。从最初对现有模式的困惑与审视,到中间对核心理念的深入挖掘与重塑,最后落脚到如何构建一套具有弹性、能够自我修正的教学系统。特别是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部分,作者指出,真正的“适宜性实践”首先要求教师自身的认知达到一定的高度,只有教师不再被既有的框架所束缚,才能真正为孩子“量身定做”教育。书中对教师“反思实践”能力的培养机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对我启发很大。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教什么”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教育者”的教科书。我推荐所有在早期教育领域深耕的同仁人手一本,它绝对是那种可以反复阅读、每次都有新发现的经典之作,对提升整个行业的研究氛围和实践水平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接触这类书籍时,总是担心它会停留在宏观理论层面,对实际操作指导意义不大。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在理论的基石上,构建了一座通往实践的坚实桥梁。作者在论述中,不断地强调“行动研究”的重要性,并且提供了大量同行在不同地区、不同资源条件下,如何“就地取材”,将先进理念转化为生动课堂的实例。这些案例的细节描绘得极为传神,比如如何调整一个区域角的材料投放、如何引导提问才能激发幼儿更深层次的思考,甚至是如何与持有不同教育观点的家长进行有效沟通,都有详尽的阐述。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进行“审慎的创新”,即在坚守教育本质的同时,敢于打破陈规,根据孩子的实际需求动态调整教学策略。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收到了一份来自领域内顶尖专家的“保姆级”辅导,但其深度又绝非简单的操作手册所能比拟。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堪称一场思想的饕餮盛宴。我原本以为这类学术性较强的专著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复杂的逻辑推导,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叙事结构非常精妙,仿佛在编织一张巨大的知识网络,层层递进,将复杂的教育哲学融入到具体的实践细节之中。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本土化实践的探讨部分,作者并没有盲目照搬国外的理论,而是将其与我们本土的文化背景、家庭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嫁接和改造,这使得书中的理念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生命力。其中关于“适宜性”标准的建立,提供了一套非常清晰且可量化的评估框架,这对于我们评估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教育问题的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不再局限于眼前的教学任务,而是开始从更宏观的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维度去理解早期教育的价值和使命。这本书与其说是研究报告,不如说是一份充满远见卓识的教育行动纲领,令人振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